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末期考古学文化(下)


陶器组合方面,陶寺文化早期的器类有釜灶、盆形鼎、盆形斝、单耳罐形斝、釜形斝、扁壶、小口平底壶、大口罐、折腹盆、敞口折沿盆、浅盘豆等。相对于早期,陶寺文化中期出现一些新的器类,例如簋、鬲、甗、敛口罐形斝、圈足罐、双耳罐、小型单耳杯等。陶寺文化晚期釜灶、釜形斝基本消失,代之以陶鬲、敛口斝为主要炊器,折沿深腹盆、圈足罐、中小型的单耳罐、单耳杯、双耳杯、三足杯的数量增多,还出现一些比较少见的新器形,如双腹盆、鬶等。(图五)根据陶寺、曲沃靳庄、洪洞侯村[21]、翼城南石[22]、曲沃东许[23]、绛县周家庄等遗址的典型单位的陶片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陶寺文化时期仍以灰陶为主,且时代越晚,泥质陶的比重越大。纹饰方面以绳纹为主体,尤其是在陶寺文化早期,绳纹的比重骤然上升至70%以上,而篮纹数量则急剧下降到不足5%,与庙底沟二期阶段形成明显反差,到了陶寺文化晚期,篮纹的数量相对增多,并有少量的方格纹。(表四)


表四 晋南地区新石器末期主要遗址陶片统计表(单位%)


注:襄汾杨威、曲沃靳庄、陶寺、周家庄四个遗址是笔者重新进行的陶片统计,其他遗址是根据已发表的相关考古简报中的信息提取出来的。


运城盆地周家庄遗址,从器类方面可以初步判断H33和H223为陶寺文化中期,H159为陶寺文化晚期。从陶片统计结果来看,在陶质方面,陶寺文化中期两个单位的夹砂陶数量多于泥质陶,而陶寺文化晚期单位H159的泥质陶比重略高于夹砂陶,这与临汾盆地陶寺文化中、晚期的陶质特征不太一致,反而与垣曲盆地龙山时期的陶质变化特征相近。纹饰方面,均以绳纹为主体,篮纹次之,方格纹罕见,这又与临汾盆地陶寺文化特征相近。所以,从陶器的器类组合、纹饰特征来看,周家庄遗址归属于陶寺文化,在陶质方面,很可能借鉴了与之相近的垣曲盆地的文化特征。


图五 北区新石器末期陶器分期图


庙底沟二期:1、2. 小口平底壶(H6∶24、H23∶6) 3、4. 扁壶(H31∶6、H31∶17) 5、6. 盆形鼎(H31∶12、H1∶13) 7. 釜形斝(H12∶5) 8. 夹砂深腹罐(H31∶7) 9、10. 釜灶(H6∶32、H14∶1) 11. 厚胎缸(H13∶20) 12. 夹砂缸(H6∶3) 13. 折腹豆 (H1∶3)14、16. 泥质罐 (H1∶2、H13∶24) 15. 带鋬盆 (H23∶3) 17. 小瓶(H6∶2) 18. 斜腹盆(H13∶33)

陶寺文化早期:19、20. 小口平底壶(M3015∶29、IH22∶2) 21. 扁壶(IIH4∶26) 22、23. 斝(IIT1∶3B:10、M3015∶30) 24. 单耳罐形斝(IIH3∶1) 25. 灶(M3015∶28) 26. 单耳小罐(M3015∶45) 27、28、29. 釜灶(IIT1:3B∶3、02IH3∶7、IH36∶1) 30、36. 大口罐 (M3015∶38、IIH4∶24) 31、32. 豆 (M3073∶14、IIH3∶3) 33. 浅腹盆(IIH4:17) 34. 直壁缸(IIH103∶7) 35. 折腹盆(IIH4∶28)

陶寺文化中期:37、38. 小口平底壶(H7:9、H13∶6) 39、40. 扁壶(Y1①:7、Y2②∶4) 41. 釜灶(99IIH18∶17) 42、43. 鬲(IH30∶1、H8∶25) 44. 单耳罐(IH30∶2) 45. 单耳小杯(T202③∶3) 46. 甗(99IIH10∶4) 47. 泥质单耳小罐(H8∶23) 48、49. 豆(02IT5026⑦∶1、T3③∶1) 50. 簋(02IT5026⑤∶1) 51. 敛口罐瓮(IH21∶2) 52. 大口罐(H8∶14) 53. 圈足罐(H8∶8)

陶寺文化晚期:54. 小口平底壶 (02IH6 ∶ 35) 55、57. 豆 (ⅢH303 ∶ 19、ⅢH301 ∶ 3) 56. 扁壶 (78Ⅴ区采集) 58. 肥足鬲(ⅢH303∶12) 59. 单把鬲(99IIH22∶9) 60. 鋬手鬲(99IIH22∶1) 61. 双腹盆(ⅢH303∶17) 62、66. 敛口斝 (ⅢH303 ∶ 13、F1 ∶ 4) 63. 泥质单耳小罐 (SIH1007 ∶ 57) 64. 单耳小杯 (99IIH22 ∶8) 65、69. 三足小杯(02IH6∶11、99IIF2∶9) 67. 簋(ⅢH303∶18) 68. 鬶形器(99IIF2∶8) 70. 圈足罐(02IH34∶21) 71. 深腹盆(H1∶17) 72. 大口罐(F1∶8) 73. 浅腹盆(ⅣT404④∶6)1、6、7、9、12、13、14、17. 出自河津固镇;2、4、5、8. 侯马东呈王出土;3、10、11、15、16、18. 襄汾杨威出土;20、24、29、32、42、44、45、49、52. 丁村区舌头出土;37. 洪洞侯村出土;38、43、47、52、53. 曲沃东许出土;63. 曲沃方城出土;71. 翼城南石出土;66、72. 侯马西阳呈出土;其余出自陶寺。


综上,北区陶寺文化早期承继了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在陶质、陶色以及主要器类方面的特征,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纹样所体现的装饰风格的改变和器物种类的增多。在陶寺文化时期,小口折肩壶、扁壶、大口罐、豆、盆等主要器类形制的演变显示出早、中、晚三期的连续性发展,中期陶鬲的出现和晚期釜灶的消失,以及常见器物种类数量方面的变化,又展示出陶寺文化三期之间的明显变化。


对于陶寺文化三期之间的变异,除了上述陶器特征方面的差异之外,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都城,陶寺文化早期出现56万平方米的小城,之后被280万平方米的中期大城所取代,晚期时城墙被毁。(2)墓葬,早期和中期墓葬等级分化明显,均存在王级大墓,而晚期只有小型墓,还出现中期大墓被晚期灰坑盗扰的现象。(3)人群,张雅军等人通过对陶寺文化中晚期墓葬和灰坑中的头骨的测量,与陶寺文化早期墓葬出土人骨形态进行比较,经过多元统计分析,显示二者人骨形态相距较远,可能暗示着陶寺早期人群和中晚期人群有着不一样的来源[24]。


(二)南区新石器末期文化变迁


南区新石器末期垣曲盆地的考古遗存相对于平陆芮城谷地要丰富得多(表五),所以,该区新石器末期文化面貌的探讨主要以垣曲盆地为主。


表五 南区新石器末期主要遗址典型单位分期表


聚落形态方面,垣曲盆地龙山时期相对于庙底沟二期,聚落数量上略有增加,但在聚落规模方面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均划分为三个层级,大型聚落面积在20~30万平方米,中型聚落10~20 万平方米,小型聚落为 10 万平方米以下,相对于北区陶寺文化时期,聚落等级分化并不甚明显。其次,也未发现诸如粮仓、陶窑群、等级分化明显的墓地等重要遗迹现象。


所以,从社会发展程度来看,南区新石器末期尤其是垣曲盆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北区。


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在中条山南麓发现的清凉寺墓地性质比较特殊,这很可能与该墓地成员负责运城盆地盐池食盐的外销有关[25],同时,墓地出土的陶器形态,尤其是中期大墓M269盗洞出土的肥足鬲明确属于陶寺文化晚期的典型器。所以,清凉寺墓地与陶寺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明显有别于南区垣曲盆地龙山文化时期。这也体现在清凉寺墓地第二期至第四期墓葬演变趋势与陶寺墓地早、中、晚三期所体现的社会变迁一致,例如,清凉寺第三期墓葬均被盗扰、第四期墓葬基本没有随葬品而呈现出衰落的迹象,与陶寺墓地中、晚期的变化同步。


南区庙底沟二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相对于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进程方面的不明显差异,陶器特征方面的变化相对更为明显。从表四中上亳和东关两个遗址陶片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垣曲盆地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整体上夹砂灰陶的比重大于泥质灰陶,龙山文化晚期泥质陶的数量才略微超过夹砂陶。纹饰方面,篮纹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绳纹,只是到了龙山文化晚期,方格纹的数量略微超过篮纹,绳纹占第三位。陶器组合方面,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常见的器类有鼎、釜形斝、釜灶、夹砂深腹罐、小口平底壶、豆、刻槽盆、双鋬盆、厚胎缸等,早、中、晚三期的划分以前五类器物形制的演变最为明显。(图六)龙山文化时期以侈口鼓腹罐、双腹盆、大口高领罐、豆、斜腹盆、器座、釜灶、双鋬鬲、单把鬲等较为常见[26]。


图六 垣曲盆地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器分布图 


综上,南区龙山文化从陶质、陶色、主要纹饰方面承继了本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特征并有所发展,但在器物组合方面则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龙山时期鼎、釜形斝的数量明显减少,常见夹砂鼓腹罐、双腹盆、高领双耳罐等器类,同时陶鬲的数量相对较少,这与豫中西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特征相同。


(三)北区与南区新石器末期文化差异


首先,从陶器特征来看,北区庙底沟二期与南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早、中期陶器群的主体是一致的,都以盆形鼎、釜形斝、釜灶、夹砂深腹罐、小口平底壶为主要器类组合,只是北区的扁壶不见于南区,而南区庙底沟二期文化中、晚期的垂腹鼎也罕见于北区。到了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南区陶器特征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北区一改以往以篮纹为主的装饰风格,变为以绳纹为主,同时器物种类增多,形成新的考古学文化,即陶寺文化。进入龙山文化时期,南、北两区的陶器群明显不同,南区归属于王湾三期文化,北区为陶寺文化。


其次,在社会复杂化进程方面,南区从庙底沟二期文化至龙山时期均没有出现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而始终以30万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聚落为主,社会变迁并不明显。北区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聚落分化也不甚明显,但到了陶寺文化时期出现都邑性聚落、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等级分化明显的墓地,以及陶寺都邑内部明确的功能区划等,体现出陶寺文化时期社会面貌的高度复杂化。


最后,相对于南区垣曲盆地龙山时期文化相对缓慢的社会发展,北区陶寺文化三期之间的社会变迁则较明显。


本项目获2015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批准号2015054010)、2016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批准号2016209)资助。


注释:


[2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洪洞县博物馆.洪洞侯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报告[M]//三晋考古(第二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97.

[2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翼城南石遗址调查、试掘报告[M]//三晋考古 (第二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258.

[2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沃县博物馆.山西曲沃东许遗址调查、发掘报告[M]//三晋考古(第二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226.

[24] 张雅军,何驽,张帆.陶寺中晚期人骨的种系分析

[J].人类学学报,2009(4).

[25]薛新明.清凉寺史前墓地与运城盐湖的早期开发[C]//有实其积:纪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六十华诞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26]韩建业.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J].考古学报,2006(2).

[27]此图是在张素琳文中图一的基础上增加少数器类后改制而成的。见张素琳.试论垣曲古城东关庙底沟二期文化[J].文物季刊,1995(4).




( 文章

( 文章来源:《中原文物》2017年第2期总第19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陶器制作技术
何弩:《陶寺城址陶寺文化谱系研究调研报告》中国考古
新石器晚期(三-四)·大河村文化与遗址
尧舜都是东方人,先是征服夏人后被周人驱逐!
从陶寺两次巨变看龙山时代黄土地区的文化与社会
黄河双雄——陶寺与石峁的“恩怨”简史索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