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宫馆藏高古玉器,难得一见!


兴隆洼文化或新开流文化早期 玉弯条形器


绿色玉,有白化现象。弧度优美,一端变窄,一端加凿穿孔,穿孔很靠近边缘。

 


 

兴隆洼文化 玉耳饰玦


全器沁作白色,有细小的点状斑。圆环形,有窄长缺口。厚实,中孔周围器表征凹陷。外径3.3-3.55公分,孔径0.94公分,1.15公分。

 



 兴隆洼文化 玉耳饰玦


全器沁作白色,有细小的点状斑。圆环形,有窄长缺口。厚实,中孔周围器表征凹陷。外径3.24-3.55公分,孔径1公分,1.12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质,已深沁成灰黄色。孔径不圆正,两端亦不平齐。中孔或由两面对钻,或由单面凿成。长2.8-7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质,已深沁成灰白色。孔径不圆正,两端亦不平齐。中孔或由两面对钻,或由单面凿成。长2.8-7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玉质已深沁成灰黄色。孔径不圆正,两端亦不平齐。中孔或由两面对钻,或由单面凿成。长2.8-7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深浅不等的灰白色沁斑。管径不正圆,两端亦不平齐。中孔多由两端对钻,也有单面钻凿的。管内壁多已磨滑,较深处还保留少许管旋痕。长5.2-6.6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深浅不等的灰白色沁斑。管径不正圆,两端亦不平齐。中孔多由两端对钻,也有单面钻凿的。管内壁多已磨滑,较深处还保留少许管旋痕。长5.2-6.6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深浅不等的灰白色沁斑。管径不正圆,两端亦不平齐。中孔多由两端对钻,也有单面钻凿的。管内壁多已磨滑,较深处还保留少许管旋痕。长5.2-6.6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深浅不等的灰白色沁斑。管径不正圆,两端亦不平齐。中孔多由两端对钻,也有单面钻凿的。管内壁多已磨滑,较深处还保留少许管旋痕。长5.2-6.6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沁的颇深,表面多成灰黄色。管径不正圆,两端亦不平齐。中孔多由两端对钻,也有单面钻凿的。管内壁多已磨滑,较深处还保留少许管旋痕。长5.2-6.6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沁的颇深,表面多成灰黄色。管径不正圆,两端亦不平齐。中孔多由两端对钻,也有单面钻凿的。管内壁多已磨滑,较深处还保留少许管旋痕。长5.2-6.6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沁的颇深,表面多成灰黄色。管径不正圆,两端亦不平齐。中孔多由两端对钻,也有单面钻凿的。管内壁多已磨滑,较深处还保留少许管旋痕。长5.2-6.6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质,已深沁成灰黄色。孔径不圆正,两端亦不平齐。中孔或由两面对钻,或由单面凿成。长2.8-7公分

 

 


兴隆洼文化晚期至红山文化早期 白石女神


玉石质,琢一小人,立像。夸张圆硕的腹、腿,五官刻画简率。背上有圆穿,供穿绳悬饰。高4.4公分。

 

 


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期 玉管


青绿玉质,已深沁成灰黄色。孔径不圆正,两端亦不平齐。中孔或由两面对钻,或由单面凿成。长2.8-7公分

 


 

松黑地区新石器时代 二连璧


玉色灰白,半透明,带有片状白斑与点状赭斑。全器为「8」字形,上部较小略圆,下部较大偏方形,各有一孔,两孔之间,由两侧外缘切刻V字形的缺,中孔缘、外缘均磨薄如刃。6.9x3.8x0.25 公分。

 

 


松黑地区新石器时代 三连璧


玉质温润莹透,制作古雅,由玉质和制作技法观察,应为红山文化遗物。长8.62公分。

 


 

松黑地区新石器时代 三连璧


玉质透明,色泽白泛黄,有白绺与灰黑斑。全器由三个大小不一环形连接而成,环形外缘不平整,自上而下尺寸由小到大。中间皆有孔,孔缘、外缘均磨薄如刃。3.4x7.2x0.2 公分。



 

松黑地区新石器时代 玉环


绿色玉质,杂布灰褐色斑纹和白绺,半透明。略成椭圆形;中孔正圆,厚重,肉中厚而内、外均磨成圆弧而略薄。两件形制、大小几近雷同,器厚重古拙。表面光素温润。类似此器之绿色系玉材,是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习用者,尤以红山文化为主的玉器。直径8.16×7.78公分,孔径2.89公分,1.46-0.12公分。

 


 

松黑地区新石器时代 带中孔玉饰


淡绿色玉质,有浅褐丝纹沁和白绺,半透明。全器成卷丝铤形带中孔,上端有一小穿,穿孔为单面钻作;外缘、孔缘均磨薄。表面光素温润。长6.85公分,3.9公分,0.36-0.08公分。

 



 松黑地区新石器时代 小玉璧


黄绿色玉质,有褐丝斑纹,半透明。非正圆,外缘、孔缘两面均呈薄刃状,一端有一小穿,为单面钻作。表面光素温润。此一系璧由其玉质、形制、制作风格观之,可以视为红山文化系统之环形玉器,红山文化之环形王器的特色,除玉质呈透清的黄绿色外,其截面呈梭形,也是其特色之一。此系璧一端的小穿,有使用过的痕迹。直径4.82×4.62公分,孔径1.44公分,0.51-0.11公分。

 


 

松黑地区新石器时代 三连璧


莹白色玉质,散布有白绺,半透明。全器成上小而圆,下大而稍方的长板形,自上而下等距离钻三个大小相同的中孔,两孔之间,由两侧外缘切刻V字形的缺,中孔缘、外缘均磨薄如刃;全器一面较平整,另一面微鼓。表面光素。三连璧普遍出现在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系带于身上之物。长7.06公分,最宽3.19公分,0.44-0.05公分。

 


 

小珠山中层文化 带中孔玉饰


黄绿色玉质,微带浅褐色丝纹和白绺,半透明。椭圆形带中孔,表面光素温润。此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孔呈坠胆状,一般以为是长期系带所造成的磨损痕迹,类似这样的中孔,在龙山文化的玉器也有发现。直径7.53×6.18公分,孔径2.49×2.86公分,厚0.55-0.11公分。

 

 


小珠山中层文化 三牙璧


绿色泛白玉质,有灰褐色杂斑和白绺,半透明。全器为圆形带中孔,环周缘刻出三个牙,每个牙的大小、形状不一;中孔作坠胆状,中孔缘、外缘均磨薄。最长5.55公分,孔径1.38×1.67公分,0.4-0.18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兽面玉珮


玉质极似红山文化的叶蛇纹石玉器,经受沁再盘磨所变成的深赭色。正面浅浮雕大耳朵的兽面,二耳下方都有旧的残缺。背面有很深的隧孔,凿孔的螺旋纹尚在。但因久带,孔之中桥已断。宽6.9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勾形器


墨色玉质,有裂痕与墨斑。勾形,中段有两道凸棱,下有一穿孔。

 

 


红山文化晚期 勾形器


白玉带大片墨斑,末端凿两孔,一孔穿透,一孔内凹未透。

 

 


红山文化晚期 三孔器


牙白色玉质,一端有黑丝纹斑,半透明。全器为三个环并排,两侧斜突作半叶形,上厚下薄,红山文化此类器三连环基本相同,两侧所表现的造型常有变化,有作兽首形,有作人首形的,此器作半叶形。最长7.35公分,2.77公分,0.76-0.1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鸟形玉珮


青绿玉,有微量黑点,局部赭沁。以浅浮雕线纹,勾勒出圆眼和翼部、尾部的平行饰纹等,为典型的红山文化遗物,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出土和传世的红山玉鸟多在35公分左右。此件宽达7.4公分,为难得的佳品。宽7.4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带齿兽面玉珮


玉质因受沁深,大多已变为浅赭黄色,但仍可看出点状的青绿色玉质。琢作一似人或兽的脸庞形,背面平,有一横向的隧孔。正面圆凸,琢一抽象的兽面,左右有向上翘的角。眉额之处,雕出斜格纹,为典型红山文化风格。宽6.3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白石鹰杖


杖顶玉石质,白沁,局部剥蚀。琢作一鸟首,厚实的勾喙,显示属鹰、鹗猛禽类,以圆孔示眼。高9.7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鸟形玉佩


青黄玉,温润。琢作侧身小鸟,弯喙,圆头,立像,较相似于枭,背面有穿孔,可佩戴。高5.64公分,3.27公分,最厚1.11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鸟形玉佩


青黄色玉。琢作一鹗(鹰之一种,会捕鱼,可能为古文兽所称之雎鸠),有羽冠,足下似捉一尾鱼。造型生动。高5.7公分,7.2公分,最厚1.25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勾云形珮


淡绿色玉质,杂布白丝纹斑。形似龟,中央镂空作半环形,上端有二小穿作单面钻。最长8.09公分,最宽6.02公分,0.54-0.1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箍形器


淡绿色玉,尚称匀净温润。似为闪玉。造形同前者,筒身较扁。下端无二小穿。斜口部份也残破。残高13.4公分,最宽7.2公分,壁厚0.6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带齿动物面纹玉饰


青绿色玉,温润莹透,全器呈「T」形。两面以流畅的瓦沟纹表现一双大漩涡眼,镂雕眉毛与瞳孔部份,下方一排两两相连的大方平牙齿。长19.1公分,6.9公分,0.2-0.35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玉猪龙


光素圆转的身躯,一对肥厚的大耳朵,多皱的鼻头,头端与尾端分离,由背部观察,头颈处较宽,颈部有一个穿孔。高7.8公分,5.65公分,2.1-2.6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玉鹰杖


全器沁为白色。琢作一长条勾形器,一端光素长椭形,有钝尖,另一端作弯勾形。器表两面随形琢凹槽,两部份相接处,有凸弦纹二道,勾形上方琢一似简化的蝉形纹。曾断接。高17公分,最宽4公分,最厚0.8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兽首鸟身形珮


灰白泛黄色玉。正面琢一兽面鸟身,玉饰背面平素,有一象鼻穿。以浅斜槽琢饰兽面及鸟身。高7.9公分,最宽8.65公分,最厚1.5公分。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勾形器


青绿色有白斑。勾形器分两部份,一部份为光素长条椭形,有钝尖,另一部份成勾形,器表随形琢凹槽,两部份之间有弦纹二条。长23.4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双人首玉珮


浅黄绿玉,带白沁斑,琢作左右并连的二人头,以极浅的浮雕技法雕出五官,头顶以交叉线格表示头发,背面有两道垂直的凹槽,与一横向钻凿的隧孔,尚留有明显的螺旋钻痕。长3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玉猪龙


青黄绿玉,颇多白沁。器呈C形。一端琢一兽首,大耳、皱鼻,身躯弯绕成C形。上端钻有圆穿,供穿绶悬佩。此类动物形玉佩,目前多称为猪龙。高4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玉熊神


黄绿色玉,尚称温润,有白沁斑。琢一屈肢人形,颈部有横穿。头部似戴了面具,有向上的兽角。在当时,这种玉佩应有巫术意义。高6.6公分,1.41公分,1.65公分。

 


 

新石器时代 弧形兽面纹玉珮


碧绿色玉,因受沁表面都呈现大大小小的白斑。琢作一圆弧片状,背面光素,正面浅浮雕一兽面,有角有耳。正中央上方有一小穿。由玉质及圆弧形的弧度看,可能是红山文化的玉筒形器改雕的。宽7公分。

 

 


新石器时代晚期 素环


绿色玉质,杂布灰褐色斑纹和白绺,半透明。略成椭圆形;中孔正圆,厚重,肉中厚而内、外均磨成圆弧而略薄。两件形制、大小几近雷同,器厚重古拙。表面光素温润。类似此器之绿色系玉材,是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习用者,尤以红山文化为主的玉器。直径8.91×8.45公分,孔径3.37公分,1.57-0.14公分

 


 

红山文化末期 鸟形玉珮


青灰色玉,尚称温润。雕作一展翼飞翔的枭鸟,展翼枭鸟,本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常见的玉饰。但此件玉鸟比较式样化,整体较短,正面略呈中央稍厚,左右两边稍薄的弧形,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出三角形鸟头,以一双小圆单面穿口代表鸟眼,头下器表有一浅浅的圆凹雕,或曾填嵌某种有色美石。下方以简单的线条,表现似为鸟爪抓立于树杆状。左右有丰厚的双翼,线条简单。背面光素,但留有圆弧形切璞痕。二小穿孔的下方还见二条直凹槽,或许是曾由其它玉件改刀,所留下的痕迹。宽6.4公分,3.8公分,0.7公分

 


 

红山文化晚期 鸟形玉佩


琢成一双翼平展的鸟。正面,喙及足的部位突出,大而圆的眼睛隐隐鼓起于头顶,翅膀上浮现数道弦纹;背面光素,头颈部有一隧孔。长4.7公分,4.7公分,1.5公分。

 


 

新石器时代晚期 红山文化晚期 箍形器


淡黄绿色,有白绺,局部透明度甚大,似为岫岩玉。体作椭圆形筒状。两端口径不等,一端平齐,一端斜口,形若马碲。斜口一端由雨面磨薄似刃,但已局部残缺。平齐的一端两侧各有一小圆孔,孔由单面钻成。残高12.3公分,最宽7.9公分,壁厚0.7公分。

 


 

红山文化 玉斧


浅碧绿玉,一面尚称匀净,一面器表沁作灰白色。器厚重而无穿,应是被夹于木柄内使的,刃线平直而微带圆弧状。最宽7.9公分,20.5公分,1.5公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欣赏 | 50件台北故宫馆藏玉器精品,带你感受高古玉之美!
先磨后钻是新石器时代石器、玉器常见的钻孔法
传世古玉,满载清梦压星河!!!
真假古玉对比(图4)
欣赏一组高古玉器精品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