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房撷趣:宋代龙泉青瓷蟾蜍砚滴
砚滴,亦称水滴、书滴,是滴水以添砚池的文房小品。
砚滴的出现源于水盂。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载“水滴辨”二条,其一道:
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水盂是贮水以供研磨墨汁的容器,用水盂往砚里添水时,容易水流过量,故有砚滴的发明。故砚滴一般容量较小,设计上通常有单独的进水孔和出水孔。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第九“说杂具”云:

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久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者则名曰滴,不名曰盂。

砚滴多“象生”造型是其由来已久的一个传统。相较于水盂,砚滴更具个中妙趣,不仅实用,亦堪文房清供。此处尤其提到蟾滴、龟滴。其中,蟾滴的出现可追溯至汉代。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
晋灵公冢……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

此条为关于砚滴最早的文献记载,蟾滴在砚滴中的经典地位早已奠定。本文所述者,正是蟾滴,宋代龙泉青瓷蟾蜍砚滴。

一、

口说无凭,先观实物图片。两例龙泉窑蟾滴标本,均系早年窑址采集:

笔者早年收藏一例:

高7厘米


此三例均作三足蟾蜍状,圆睛阔口,头部饰触须一对,背稍隆起,背上装饰大小乳丁纹(第二例乳丁稍粗,其余两例细密如针点纹)有如蟾蜍背部的背部中间饰卷带纹,中心开一注水圆孔。腹光素,底心涩胎垫烧,三足呈自然支撑状整器体态饱满,摹形生动逼真此三例蟾滴不仅外观相似度较高,胎釉特征亦接近,均为灰白胎,釉色青中泛黄,泛玻璃质感光泽。综合其烧制风格看,三件蟾滴应系同时代产物。

这是宋代蟾滴流行的物证。龙泉窑之外,越窑、景德镇窑等也有类似的三足蟾滴制品。如1983年浙江慈溪文物部门征集的北宋越窑青釉蟾蜍砚滴(现藏慈溪市博物馆);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出土一大一小两件景德镇青白瓷蟾蜍水盂(现藏四川宋瓷博物馆)。

北宋越窑青瓷三足蟾蜍砚滴
1983年慈溪彭东乡寺龙村古窑址出土
高6.2、长10.4厘米;托盘高1.5、口径10.8、底径3.5厘米

取荷叶为托盘,三足蟾昂首立于荷叶之上,双眼呈桃叶形,两前足自然支撑,后独足曲蹲若欲跃之势,蟾背上开一进水孔,蟾嘴留小口用于出水。此器工艺精湛,釉色青莹,造型匠心独具,意趣盎然,堪称宋代蟾滴中的经典杰作。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小口蟾蜍形三足瓷水盂  高7.4、长10.3厘米

此件虽名“水盂”,器口孔径仅1.5厘米,除蟾蜍形象塑造上的具体差异,其形制及规格大小与龙泉窑蟾滴相类,称之砚滴更为合适。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大口蟾蜍形三足瓷水盂  高11.2、长18厘米

此件蟾蜍形象细节塑造讲究,与象生摹形不同,蟾蜍的“神兽化”韵味更为鲜明浓厚。器口口径较大,整器尺寸亦明显大于砚滴类制品,是典型的水盂(水丞)。

瓷质以外,宋代也有其它材质的三足蟾滴。如四川剑阁宋代窖藏出土两件三足蟾滴,一为玉制(高4.6、长11厘米),另一为铜制(高4、长13.3厘米)。浙江龙游县寺底袁村南宋墓中也出土过一件铜三足蟾滴(高4.8厘米、长8.2厘米)。南宋刘克庄写有一首《蟾蜍砚滴》诗:
铸出爬沙状,儿童竞抚摩。背如千岁者,腹柰一轮何。器较瓶罂小,功于几砚多。所盛涓滴水,后世赖余波。 
从“铸”字见出,其所咏很可能为铜质蟾滴。

二、
以上诸例蟾滴(不包括水盂)就使用角度而言,实际上还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开两个孔,既有进水口也有出水口者,如以上越窑蟾滴。剑阁窖藏(汉阳乡)出土的铜蟾滴也是嘴部和背部分别开有一孔。宋代俞琰《席上腐谈》中写道:

……即如铜水滴,捻其窍,则水不滴,放之则滴。

即用手按住进水口断水,放开出水,或按或放即能自如控制出水口流水量。


另一种是只有背部开一孔者,如以上龙泉窑蟾滴。金鱼村窖藏出土的青白釉小口蟾滴以及寺底袁出土的铜蟾滴也是只有一孔。笔者认为这类仅开一孔的蟾滴应配合滴柱使用(滴柱为中空的细管),用手指按住滴柱顶端的小孔即可将所蓄之水吸出,松开手指即可滴于砚池。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宋代铜蟾蜍砚滴即配有铜管。


铜蟾蜍砚滴  高6.4、长1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龙泉窑中还有一种三足石榴瓶与此类似,配有滴柱,亦可视为砚滴。


通高9.6厘米

三、

前引赵希鹄《洞天清录》“水滴辨”二条其一,其二“铜水滴”更堪一读:
铜性猛烈,贮水久则有毒,多脆笔毫,又滴上有孔受尘,水所以不清,故铜器不用。金、银、锡者尤猥俗。今所见铜犀牛、天禄、蟾蜍之属,口衔小盂者,皆古人以之贮油点灯,今误以为水滴耳,正堪作几案玩具。
出土及传世的宋代铜水滴仅蟾滴一种即有多例,结合宋人诗文观之,铜质砚滴也是颇为流行。但像赵希鹄这样的鉴赏大家则认为铜器等金属材质不宜用作砚滴。相比之下,瓷质更适贮水。单孔砚滴配滴柱较之双孔者,密闭性更好,不惹尘埃,能保持水的清洁。所以笔者认为,像龙泉窑三足蟾滴这类制品,当是契合一类较为讲究的需求。
赵希鹄何许人也,《四库全书.洞天清录》提要说:
希鹄宗室子,宋史世系表列于燕王德昭房下,盖太祖之后,其始末则不可考。
赵氏喜书画,善鉴赏,《洞天清录》一书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如此条指出铜犀牛、天禄、蟾蜍等口衔小盂者为灯具即颇有见地。不仅铜器,瓷质亦有类似制品,当加以辨析。其上一条云“古人无水滴”,当和此条相关联,即宋以前虽有砚滴,但并不普遍,至宋时,砚滴方兴未艾,才有将古灯具误作砚滴之事。

三国 越窑青釉兔型砚滴 现藏于杭州市博物馆
此件即为赵希鹄所指的“贮油点灯”之器误为“水滴”耳。


蟾滴虽小,可探讨处实深而广。古人称月亮为蟾宫,月亮上有蟾蜍,则蟾蜍非一般自然生物,但为何在宋代出现三足蟾蜍造型,当反应宋人的思想观念。且蟾蜍为水器造型历史悠久,相关信息资料实丰富而庞杂。有兴趣者可深入考察。

参考文献:

杨小语《四川遂宁窖藏蟾蜍水盂考辨》《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12期

母学勇《剑閣宋代窖藏綜述》《四川文物》1992年0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玲珑“砚滴”,意趣盎然!
《书房中的宋瓷》鉴赏
吟龙泉谣 赏龙泉窑古瓷
意趣还生的文房小器,砚滴
看尽新安沉船龙泉窑青瓷(下)
农民闲逛时脚踢到的小东西,竟是镇馆国宝之一,它究竟有何魅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