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牛年说牛:文物牛是真的“牛”(有奖征集留言)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当华夏先民在黄河、长江流域定居之时,牛作为最早被驯化动物就已经伴随在他们身边,并与之代代相传,创造了长达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农耕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发现了牛头这一陪葬品——这在当时是财富的象征;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以牛为造型的器物、饰品更是不胜枚举。足可见牛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帮手。

牛的象形字最早也见于甲骨文,上边两个牛角,角下又有两只耳朵,即便是小朋友也能够轻松辨认。《说文解字》说牛:“象角头三封尾之形也”,足见其字形流变不大。因为牛在农耕社会的特殊地位,历朝历代人们都对牛非常重视。在商周时期,牛是祭祀中献给神祇的重要祭品。所谓天地山川,社稷鬼神,即用牛、羊、豕齐备,谓之太牢,这也是祭祀中的最高等级了。         

古代器物上的动物图像大都有其象征意义,牛通常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商周时期,牛形器多为水牛造型,说明当时的水牛已经进入到人们的劳动生活中。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周牛尊就是一件典型的器物。牛尊是西周中期的文物,1967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      

西周牛尊。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长不过40厘米、高24厘米的牛尊全身覆盖着云纹装饰。与商周时期祭祀用品的神秘威严不同,给人以亲切的艺术美感。此外,这件牛尊的用途是酒器,背后巧妙地将盖子与环钮相连接,显得流畅华美而又不失实用功能。

同样在陕博,还收藏着一件汉代的玉雕卧牛。这尊玉雕于1972年在陕西省蒲城县出土,在一整块呈黑色的玉料上,采用圆雕的技法琢制而成。这件玉牛代表了汉代圆雕工艺的高超水平,工匠们抓住了卧牛的动态特点,身体及五官线条流畅、简洁明快,牛的卧姿和憨厚温顺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静中有动,栩栩如生。

玉雕卧牛。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

进入汉代之后,国家的统一与生活的安定使得农耕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和发展,以耕牛为代表的形象无论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随葬明器中牛的大量出现既体现了当时的葬俗,也表明人们对其关注程度的提高。

近年来,考古发现的许多汉墓中都发现了牛耕图,山西平陆枣园村王莽时期壁画墓牛耕图、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江苏睢宁双沟画像石牛耕图等等。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中,也有如牛耕画像石等。值得注意的是,犁到汉代已有较大的进步,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已无可替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汉武帝时,南下北进,连年征战,所谓“万里长城尽烽烟”。直打得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终于意识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于是涌现出一批改良农技农法的官员,赵过就是其中之一。《汉书·食货志》说:“赵过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从二牛三人到一人一牛一犁,农业技术的进步恰恰体现在对牛的应用之中。

1952 年陕西省绥德县东汉永元十二年(100)王得元墓前室东耳室门洞左右镶嵌的两块竖石上均有一牛挽犁图像,此外,壁画中还保存有大量牛的图案,可见牛对当时人们生产生活影响之深远。直到清末,我国许多地区依然采用一人一牛一犁种耕作办法。

不仅是中原地区,地处边疆的古滇国也是牛的“狂热”爱好者。2019年,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就曾播出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           

这件文物实用功能很强——它是古滇国贵族使用的存钱罐。贮贝器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容器。它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出土于晋宁石寨山。石寨山等地是滇国统治的核心区域,也是古滇国“滇王之印”出土之处。可以说,贮贝器是滇文化的独特代表,它在滇国的地位与中原的鼎有些类似,是滇国重器。

当然,古滇国与牛相关的青铜器数量繁多,著名的牛虎铜案第一次为人们揭开了古滇王国的神秘面纱;立牛青铜钺等带有动物造型的青铜器,更是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滇国各阶层民众的生活百态。          

到了唐代,绘画艺术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而最负盛名的《五牛图》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五牛图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           

据传,此图为唐代宰相韩滉所绘。韩滉出身官宦家庭,唐玄宗年间以门荫入仕。公元785年入朝拜相。韩滉一生为官注重农业发展,此图或许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作为世上仅存的几件唐代真迹,《五牛图》历来被学者重视。赵孟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赵子昂、乾隆皇帝都多次题跋,历朝历代文人墨迹更是数不胜数,记录了千年以来的文字风流。

《五牛图》本身命运也极为坎坷。靖康时,宋高宗为躲避金兵的“搜山检海”,仓皇南逃时也不忘带走此卷,总算得以保全;然而千年之下,八国联军劫掠北京,《五牛图》一时销声匿迹,直到50年代才辗转重回北京。

到了明清两代,随着工艺的发展和进步,以牛为形象的图画、瓷器日渐增多,牧童图也成为常见的题材,俯拾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农民在家中养牛以供耕作,可以说,牛以其忠厚温顺、勤劳肯干赢得了中国人的欢心,也把自己的形象与农耕文明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成为我们最“牛”的好伙伴。

甲骨文中“犁”

字形为牛牵引犁头启土之形

清代《蕉轩随录》“书人字后解”说到:

“万事万物起于牵牛。

牵牛,丑也。天一地二”

“天一,乾;地二,坤。

‘乾’者万物资始,‘坤’乃万物资生也”

几千年农耕经济所形成的观念

对耕田畜牛十分推崇

▲敦煌莫高窟   春耕图  
视频截图:登场了敦煌 
▲西夏  二牛抬杠农耕场面  
视频截图:神秘的西夏 

在古代玉器中也不缺乏玉牛的形象,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历代的馆藏玉牛。

▲商王武丁时期   石牛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代牛首形玉佩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商代牛形玉佩
河南省罗山县莽张乡出土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商代玉牛

▲商代晚期

▲商代晚期

▲商  牛形管饰 拍摄于国博

西周卧牛形玉佩
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国君夫人墓出土
现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西周早期   玉牛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5-1957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西周   玉牛  南宁博物馆 辛丑年牛文物联展

▲西周牛形玉饰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春秋牛形玉佩长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

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西汉玉牛

陕西省蒲城县贾曲村遗址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清青玉巧作牧牛牌饰

国家博物馆藏

▲清代玉童子牧牛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以下是近年拍卖会成交的玉牛欣赏


清  琥珀牧童騎牛擺件

鸿盛祥2018年春拍

成交价:78200

明 黄玉留皮童子牧牛

鸿盛祥2019年秋拍

成交价:218500

清乾隆 黑白玉俏色巧雕牛生麒麟

鸿盛祥2019年秋拍

成交价:132250

清乾隆  白玉牛生麒麟摆件(乾隆年制)

鸿盛祥2019年秋拍

成交价:230000

清   白玉俏色牛生麒麟擺件

鸿盛祥2018年春拍

成交价:57500

明 青白玉犀牛擺件

鸿盛祥2018年春拍

成交价:97750

商 玉卧牛(52.5万)
长6.2厘米 估价8-12万 42万落锤
2020年11月 香港佳士得
来源:蓝田山房旧藏,1991年购于台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物&青铜器】五牛贮贝器 西汉
牛年来了,那些描绘牛的艺术品,可不只是在鼓励农耕
牛年,看博物馆中的最“牛”文物!
福牛纳吉,一起来欣赏那些国宝牛吧。
牛年到,来欣赏下韩滉五牛图
重庆博物馆藏「汉画像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