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辨识汝官窑青瓷的胎?
 ​     题记:今年5月25日至27日,在古代艺术品收藏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参加了“第一届(宝丰)官窑瓷器交流大会暨中国·宝丰第二届汝瓷陶瓷文化节”,借此机会走访了六家汝瓷烧制作坊,了解了宝丰县现代仿制汝瓷的规模与水平,也仔细观察了新仿汝瓷做旧的方法与做旧后呈现的质感;同时进行对比认真观察汝窑博物馆展出大量的出土残器∕残片,收获巨大,感触良多。本文主要谈谈如何辨识汝官窑的胎,所用的图片全部来自宝丰汝窑博物馆公开展出的残器∕残片,这是辨识和鉴定汝官窑青瓷的第一手资料。

​    在辨识汝官窑青瓷中往往会谈到“香灰胎”,但是在传世汝窑完整器上见不到汝官窑胎的真实质感和颜色。因为绝大多数汝官窑是采用支钉支烧工艺,尽管也有少数几件汝官窑是采用“垫烧”工艺,但是露胎处是在慢慢冷却中氧化后胎的质感和颜色。因此,要辨识汝官窑青瓷真正胎的质感和颜色,从清凉寺汝官窑窑址考古出土巨量的残件∕残片中一定能找到它真相。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鸳鸯形香薰瓷炉”残件。

    一.从现代陶瓷的分类标准辨识汝官窑青瓷胎的性质
    一是国际标准。根据材料组成和烧成温度,国际标准将陶瓷分为三大类:陶器、瓷器、炻器。 
    陶器,制陶材料为黏土或瓷石。烧成温度为600—1000摄氏度。
    瓷器,制瓷材料为瓷石、高岭土。烧成温度为1250摄氏度以上。
    炻器,制造材料为黏土或瓷石。烧成温度为1000—1250摄氏度。
    二是国内标准。按照陶瓷坯体的结构和致密度的不同,把所有陶瓷制品分为两大类:陶器和瓷器。
    陶器,制陶材料为黏土与瓷石。烧成温度为600—1250摄氏度,吸水率为≧3%,胎体特征为断面粗糙,玻化程度差。
    瓷器,制瓷材料为瓷石、高岭土二者兼而有之。烧成温度为1250摄氏度以上。吸水率为﹤3%,胎体特征为玻化程度高,结构致密细腻,断面呈石状或贝壳状。
    从国内陶瓷分类标准看,胎体材料是普通黏土亦或是瓷石、高岭土,只要胎体未烧结玻化,吸水率高于3%者,都属于陶器;胎体材料为瓷石、高岭土或二者兼而有之,胎体完全烧结玻化,吸水率小于3%者,皆为瓷器。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器座”残件,器型较大,断面呈土黄色。

    而国际陶瓷分类标准是将那些烧造温度较高,胎体烧结较好的陶器(即中国标准的陶器)单列一类为“炻器”。
    但是国内在瓷器大类中又细分出“炻瓷”的小类,也就是收藏界俗称的“半瓷半陶”或“细陶”。“炻器”类的特征吸水率>3%,透光性差,胎体较厚,断面呈石状,制造较精细。
     从现代陶瓷分类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标准,都注重胎体的结构和致密度,以吸水率的百分比作为区分陶和瓷的主要标准。因此,按照现代陶瓷标准,单纯从胎质⻆度来看,汝官窑青瓷属于硬质陶器⽆疑,或国际标准称为的“炻器”。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天青釉“器座”残件,断面呈土黄色。

    我们仔细观察汝官窑青瓷出土残片的断面,很容易判断汝官窑青瓷的胎体基本呈“生烧”的状态,但是在古代窑工们却巧妙利用高气孔率胎体的吸附作用来减缓石灰釉在高温状态下的流动性,使釉和胎的附着更紧密;因此不管是传世汝官窑还是出土的残器∕残片都没发现有剥釉的情况,而人土近千年的残器∕残片,釉面有的尽管腐蚀极其严重,甚至出现釉面的“白化”、“粉化”和“板结化”,有的釉面会出现明显的“缩釉”、“棕眼”现象,这是胎的孔洞“吸釉”留下的瑕疵。但是釉还是与胎结合很好。所以“炻器”的胎体不仅没有削弱汝瓷釉的质感,反而为天青釉汝瓷增强了“似玉非玉胜是玉”的艺术效果,利用胎的“缺陷”创造出汝官窑青瓷的美。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龙形香盖”残件,断面呈土黄色。

    我们认真观察和分析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清凉寺汝窑出土的残件/残片,什么才是北宋汝官窑青瓷胎的真实质感和颜色呢?
    二.辨识汝官窑青瓷胎的质感
    北宋清凉寺汝官窑青瓷烧制约40余年,经由哲徽两个朝代,汝窑烧制也经历了“初烧期”和“成熟期”。哲宗朝为初烧期,徽宗朝为成熟期。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折肩盘口瓶残件。

    1、汝官窑青瓷胎的烧结度呈现两种质感。
    总的来看,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汝官窑青瓷断面的胎质,很容易判断的特征是质地疏松,没有很好烧结,有的还会出现“夹生烧”现象,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有的胎质还可以看到断层现象。用现代陶瓷标准看,汝官窑瓷的胎骨生烧现象是明显的。

    汝窑胎的“夹生烧”现象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残片,标为“红胎”。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的“红胎”是不是一种“夹生烧”现象呢?

    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大致可分出两种不同的胎质:一种是吸水率和气孔率都相当高,呈现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孔洞(烧制初期)。另一种是除了上面呈现的断面特征外,胎的质感比较细密,很难观察到明显的孔洞现象(烧制成熟期)。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器座”残件。
    这块残片放大看胎质呈现两种现象:上面一条断面呈现大小不同的“孔洞”,下面一条断面呈现出胎质“细密”没有明显的“孔洞”。

    2、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化学分析结果。汝官窑胎是用高铝粘土配制而成,其三氧化二铝(Al2 O3)含量介于27~31%之间。象这样的高铝质胎,其烧成温度至少要达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即完全玻化)。        但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判断,大多数汝官窑青瓷的烧成温度只有1150—1220(炻器的温度为1000至1250摄氏度之间),少数有明显流釉现象的产品可达到1250。由于实际烧成温度比较低,所以大部分汝官窑的胎质都没有完全致密化,即使有些釉已经过烧的残片,其胎中仍含有较多的孔洞和一定量的开口气孔,胎的断面也没有出现玻璃光泽。通过比较,这就很容易辨识汝官窑胎的质感与标准瓷器的胎有明显区别。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仰莲纹香座”残件。

    3、汝官窑青瓷断面胎质呈现的两种特征。是因为当时是用手工制备出来的胎泥颗粒较粗,而且很难把包裹在其中的气孔和断层完全清除掉,以及胎土中含有较多的腐殖质;但经过精心淘洗并加以陈腐,再经反复揉练,可以大大减少这些缺陷的存在。
    在成熟期汝官窑青瓷的胎要经过800摄氏度上下的素烧,再上釉高温一次烧成。使胎质基本上呈现细密化状态,甚至有少部分的胎质可以达到半瓷化状态。这一时期,窑工们对胎泥进行了精心淘洗、陈腐和反复揉练,同时进行素烧,胎的质量得以提高满足徽宗时期对汝官窑青瓷的质量要求。清凉寺汝官窑考古出土了巨量的素烧器,仅2012年考古出土素烧器就有几十万件/片之多。这次我们走访了六家在清凉寺仿制汝官窑的国家、省级大师,现在仿烧汝瓷也要进行“素烧—上釉—高温烧成”这样一个工艺流程。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素烧器“出戟瓶”残件。
    上面的素烧器标本可以观察到素烧器的断面胎质“细密”,显然当时的工匠在素烧器阶段就很重视汝官窑胎的质量。

    为什么要进行素烧?(增加一次素烧成本就会增加,当然对于皇家用瓷是不计成本的,明清时期的官窑烧制也是不计成本的。)素烧是为了解决汝瓷薄胎、胎釉结合更好的问题。也证明在北宋晚期汝窑烧制成熟期,当时的窑工已经认识到素烧工艺的重要性,很好地解决了汝官窑胎的质量问题。

    三.辨识汝官窑青瓷胎的颜色
    在传世的完整汝官窑青瓷上并看不到真实胎的颜色,即使支钉支烧断面呈现的并不是“本色胎”的颜色。真实的胎色应该是在新的打碎的断面才能看到。现在认为北宋清凉寺汝官窑青瓷的胎色一般都称之为“香灰胎”。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洗的残片,断面呈“灰色”。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水仙盆”残片,断面呈“灰色”。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残片,断面呈“灰色”。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指出;“窑址中出土的汝官窑碎片,其断面色调接近土黄色,这是毛糙的瓷胎表面与泥土长期接触所造成的。这种土黄色用毛刷和清净剂反复擦洗仍不能完全除去,说明泥土已经和胎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把残片打碎后,新断面的色调极大多数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这是汝窑真正的胎色,而香灰的色调是浅灰色,虽与汝官窑的色调比较接近,但仍有一定差别。”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天青釉“器座”残片断面呈“土黄色”。

    长期参与清凉寺汝窑遗址考古的孙新民、郭木森著的《汝窑》一书中对汝官窑青瓷“胎”的表述是:“汝窑瓷器胎骨薄(但笔者在观察汝窑博物馆展出的考古出土残器断面,汝官窑青瓷大多数胎体较厚——笔者注)胎呈浅灰、灰白,因其色调与燃烧后的香灰比较接近,俗称'香灰胎’”。

    孙新民、郭木森著《汝窑》一书中关于汝窑胎色的描述。

    但是,《汝窑》一书中继续写到:“对出土的大量瓷器标本残片仔细观察发现,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瓷胎断面与泥土长期接触腐蚀所造成的。”“把瓷片打碎后,新断面的色调绝大多数为浅灰或灰白色,褐灰和深灰色极少。”根据孙新民、郭木森的研究,汝官窑青瓷真正的胎色有四种色调:浅灰、灰白色和褐灰、深灰色。只是后两种褐灰和深灰色极少而已。在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残器∕残片中我们也找到了两片胎色为“深灰色”的标本,而且的确极少。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灰青釉残片断面呈“深灰色”,从胎色看更像是“黑灰色”,胎质“细密”。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灰青釉残片断面呈“深灰色”或是“黑灰色”,胎质“细密”。

    《汝窑》一书中也谈到了:“瓷器胎色的变化还与其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越低胎色就越淡,烧成温度越高胎色就越高。”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也认为:“胎色的变化还与其烧成温度有关,这是因为烧成温度低不利于游离碳等杂质的排除之故。其实,汝官窑的胎色与龙泉窑白胎青瓷更加接近,但从来没有人把龙泉窑白胎青瓷的胎称之为'香灰胎’。既然汝官窑'香灰胎’之称已经约定俗成,不妨还是这样称呼,但是必须对其真正的胎色心中有数。”
    研究中还强调:“汝官窑灰白色胎的形成与胎的化学组成和烧成气氛有关。汝官窑胎含有2%左右的Fe2 O3和1%左右的Ti O2,其铁钛含量比唐代邢窑、巩县窑等著名北方白瓷稍高,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必然会呈现灰白色。”但是,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没有提到汝官窑青瓷的胎还有“褐灰和深灰色”,这可能是他们出的研究报告较早,当时汝官窑窑址的考古正在进行中。而后面窑址陆续考古出土的标本种类和数量更多,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拥有的考古资源更多,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汝官窑胎色还有“褐灰和深灰色”,这一点是大多数人未曾认识到的。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残器。胎质、釉面的严重腐蚀清晰可见。

    四.结论
    一是根据现代陶瓷的分类标准汝官窑青瓷的胎属于国际陶瓷标准分类中的“炻器”,也就是国内陶瓷标准的“硬质陶器”。两个概念指向的是同一胎质。
    二是汝官窑青瓷的胎的质感总体特征为断面粗糙,玻化程度差。在烧制初期胎质尤显疏松、空洞较明显;烧制成熟期由于陈腐和练泥的改进,增加素烧工艺使得胎质有所改变,胎质呈现细密状态。
    三是汝官窑青瓷的胎质属于“生烧胎”,有些残片的胎还呈现“夹生烧”现象。
    四是根据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新民、郭木森著的《汝窑》一书的最新研究,汝官窑青瓷新断面的胎有四种颜色,即:浅灰、灰白色和褐灰、深灰色。
    五是对大量汝官窑青瓷出土残片断面的观察,其颜色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种现象既与汝官窑的“胎体未烧结玻化”有关,又与胎体断面与泥土长期接触腐蚀所造成有关。因此对新断面的胎色与被腐蚀的胎色辨识一定要注意区分。
    本文中对汝官窑青瓷胎的质感和颜色的研究,我们用大量的来自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考古出土残件∕残片来验证。
    下面是汝窑的残器标本,图片是由笔者拍于宝丰汝窑博物馆。

    汝官窑的胎到底还有多少秘密?也有待于今后考古研究资料公开后才知道,我们期待新的考古研究资料的早日公开。 
      2021年6月14日端午节壹地写于裕阶书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辨识汝官窑青瓷的釉色
谈谈北宋官汝窑——韦氏古风汝窑瓷鉴藏
【汝窑研究成果】汝窑是贡窑而非官窑
十二讲 | 近尤难得——五大名窑之汝窑
河南陶瓷不只有汝瓷和钧瓷!很多人不知道还有这些绝美的瓷器
北宋官窑青瓷琮型瓶;高16.9厘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