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的基层学校需要什么样的“STEAM”

中国的基层学校

需要什么样的“STEAM”

       映象中从去年开始,仿佛一夜之间,全中国基础教育界都被“STEAM”所笼罩。各种挂名“STEAM”的机构、培训、会议、书刊应运而生,好不热闹。

事情的起因,又仿佛源于2016年底,芬兰的新一轮课改方案出台前后,有专家把芬兰的这次课改解读成“芬兰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废除学科教学的国家”,接着芬兰大使馆发帖辟谣“芬兰并没有废除学科教学,而是加大了‘基于现象学习’的力度”,让我们如梦初醒般领悟到了“基于想象的教学”、“基于主题的教学”的概念,接着,更大规模的新理念就顺势跟进了,那就是流行于美国的“STEAM”或“STEM”学习模式。

        我们先来看看热炒的“STEM”、“STEAM”究竟是个什么卵。

        几乎一致的解释是:STEAM教育理念最早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为加强美国K12关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的教育。STEAM的原身是STEM理念,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首字母。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近期加入了Arts,也就是艺术,变得更加全面。

       这就是我们简称的“基于项目的学习”。

       无论是美国基于项目的学习还是芬兰基于现象的学习、基于主题的学习,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以生活的真实情境为背景、提取具体现象作为主题、突破学科限制、运用综合科学知识、锻炼和掌握必要的技能、以学生为中心去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并尽可能转化为伴随学生一生、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

       “STEM”、“STEAM”进入我国时间并不久,甚至还是个新生事物。在课程理念引入初期,必然会遭遇一些“水土不服”,这也属正常现象,调整得当,发展不可限量。

       那看看我们周围发展“STEM”、“STEAM”的现状,究竟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基层学校,究竟需要怎样的 “STEM”、“STEAM”呢?

        1、追求高大上,让绝大多数普通中小学难以望其项背

        我们知道,“STEAM”课程中,的确有的项目需要有实验室配合才能完成,甚至有的“STEAM”设计的项目(现象、主题)需要高端实验室才能完成,而这些实验设备造价不菲,一般学校不可能承受。比如在今年暑期一次“STEAM”论坛上,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的一位校长发言说,他们学校去年建立了几个为“STEM”课程服务的实验室,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这样的巨额投入,势必让一般学校望而却步,学生也就没有机会接受“STEM”理念下的学习了。

       2、商业化浪潮下的“STEAM”概念误导

       看过美国学校的很多案例,对照上述的“STEAM”定义,可以了解到,“STEAM”学习方法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设计、基于现实背景为主题、利用学科知识为解决问题支架、丰富多彩的主题式学习模式。

       但现在很多机构为了便于推广、便于让项目盈利,把一些狭隘的、具体的项目直接冠于“STEAM”概念,推给学校、推给家长,这样以偏概全、混淆概念的做法,极不利于大家对“STEAM”的定位和研究。比如有的机构直接就把机器人、3D打印、乐高、编程等单一项目直接概念化为“STEAM”,让学校或家长产生偏窄的概念定位,这是搭车“STEAM”概念而让项目商业化的弊病。

       3、需要适合大众学校的“STEAM”课程

       “STEM”、“STEAM”,在我们国家属于刚刚开始被接纳的理念,对于所有学校、所有校长和教师,几乎都是个全新概念,鲜有操作经验可以借鉴。若能有相对权威、能准确诠释“STEM”、“STEAM”理念的课程推出,对我们有效引入“STEM”、“STEAM”学习方法、避免走弯路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发这样的课程,首先必须考虑中国的经济实际,每个主题或项目的设计,既要符合“STEM”、“STEAM”理念要求,又要让全部学校能“用得起”,避免华而不实、超高投入而人为形成课程进入的资金门槛。

       同时,“STEM”、“STEAM”课程的研发,在考虑其应有的模式和理念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中国地大物博、学校分布极其宽广、自然风貌和人文积淀各有特色的国情实际,让课程的研发既突出“STEM”、“STEAM”操作要领,又能根据学校实际拥有充分变化、扩张的空间。

       4、需要能“对标”的“STEAM”课程

       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特点,决定了任何中小学校长毫不例外的都会在意“学科素养”的培养即“考分”结果,一切对小升初、中招、高招考分没有直观帮助的课程模式,校长们都会极其谨慎,这不是校长本身的功利,而是家长和社会给他们的压力。

       所以,在设计、开发“STEAM”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中国实际,课程尽可能要“对标”。“对标”就是要与新课标相对应,也就是“STEAM”课程的项目、主题、现象的设计,尽可能与课标同步,在充分激发、培养孩子研究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同时,又能同步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点,与我国基础教育现行评价机制相吻合,让“STEM”、“STEAM”课程既能提升孩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又能考高分,这样,我们的“STEM”、“STEAM”课程才会迅速被学校和家长所信任,也才有更大市场和生命力,推进得更快更有效率。

       5、教师的“STEAM”课程理念和课程整合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中小学开展“STEAM”教学,最困难的不仅仅是对课程的需求,更感急迫的,是对师资培养的需求。

       “STEAM”教育,不仅是课程和课堂理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必须让教师的教学观念首先发生变革,不然,“STEAM”就很难走向深入。

       传统的课程与课堂模式,是我们教师已经习惯和接受、长期恪守甚至给教师的职业观带来深远影响的教育教学模式,沿袭旧的模式,能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尤其是评价结果(考分)变得更为轻松和保险,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带来的,是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资金投入和更不确定的、更大的评价风险。所以,教师可能出现口头上拥护,行动上不配合的尴尬情形,而让这项已经被证实的先进的课程、课堂模式流产。

       这样,就需要先行出台“STEAM”教师培训课程了,让教师的育人理念发生转变,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参与,让教师尽快熟悉“STEAM”课程原理、操作路径,增加教师因参与“STEAM”课程变革获得成功而带来的职业幸福感,最终演变成教师主动钻研、主动进取的课改新局面。

       同时,跨学科融合是“STEAM”模式的精髓,而教师的跨学科设计、整合的思维与能力,是“STEAM”成败的关键。以前的教师培养模式里,根本没有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和教程,培养的教师都是很严谨的学科教师,现在要求教师突破学科局限,寻求跨学科教学途径,仅仅靠教师自我领悟是远远不够,需要国家层面有相对成熟的培训引导,更快、更有效的打造“STEAM”教师队伍。

        6、需要尽快出台相应的评价机制

       首先应该承认中国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一直在进化,但如何应对席卷而来的“STEAM”课程需求,让现有的评价机制更符合新的人才培养观、更符合“STEAM”课程的推进要求,也是国家层面亟待考虑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融合数学教学的steam教育模式
开展STEAM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访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
STEM受追捧,跨学科整合被什么捆住了手脚?
高手干货丨叮~您有一份STEM教育企业进校攻略待查收!
什么是真正的STEAM教育?
STEM教育的国内外研究与实践丨8月聚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