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所有人大脑可以发生关联,学习会变成什么样?专家、校长在这场论坛齐开脑洞

未来的学校什么样子?未来的老师如何上课?未来的学生如何测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长足发展,人们对于未来学校的憧憬和描述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为新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挑战教育领域各环节的思想观念。

5月25日-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指导,新教育研究院主办,晓黑板智库、新学年教育、美醍思文化承办,《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教育基金会、问对教育协办的首届以“面向未来的学校变革”为主题的智慧校长领导力高峰论坛举行。

//
大咖开脑洞 勾勒未来教育新图景
//

在这场话题瞄准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的论坛上,现场讨论交锋也是充满了“未来感”,500余名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齐开脑洞。

比如,你可曾想过,未来,当所有人的大脑可以发生关联,学习会变成什么样?

当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数字画像,取代“一纸文凭”的会不会是一份丰富的数字档案?

在专家看来,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机器变得越来越厉害的时候,机器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人的价值所在,也是教育和学校的价值所在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发表演讲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畅想了脑科学技术颠覆未来学习的场景。未来,“脑机联动”的技术可以使得大脑和整个知识库相连。“当所有人的大脑都可以发生关联,人们可以从知识库里随时调取知识,那么,学习的主要目的就不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应用知识。”倪闽景表示,从教育来看,就要超越以竞争为主的格局,“当人们的大脑相连,很容易分享各自的想法,那么人们要进行的主要是合作,而不是竞争。竞争是聪明,合作才是智慧。”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发表演讲

未来的学校和升学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勾勒了学校3.0时代的教育新图景,他畅想,未来,每个学生都将拥有一个数字画像,由此,学生的文凭也不再是一张纸,更有可能是记录学生课程学习经历的一份数字档案。对于学生的测评也不再仅仅看考了多少分,而是更关注学生在哪里学习,学了哪些课程,他在学习中创造了什么、分享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此外,今后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使得每位学生拿到的作业也各不相同,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随着人们憧憬未来社会、未来教育的新图景,人们对于未来人才需求的讨论也是层出不穷。专家们指出,未来社会很多机械重复的工作面临被机器人替代,人类胜过机器人的地方正在于情感。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发表演讲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就提出了他心目中的未来人才观,今天的教育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万玮表示,学校、家长不能把“全面发展”误读为“什么都让孩子学”,“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孩子志趣的养成。” 万玮以畅销书《爆裂》中的三个原则来描述了未来人才几大特点:

风险优于安全:敢于尝试突破,不走寻常路,有担当

违抗优于服从:独立思考、质疑权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韧性优于力量:情商与韧性

//
沪上学校实践进行时
//

其实,这些未来教育的图景并非只存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之中,不少图景已经在沪上学校悄然落地生根。

上海市电教馆馆长张治在论坛上透露,目前,上海正在布局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数字画像普及行动以及数字资源运用创新行动。希望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空间,为每一个学生打造一个数字书房,为每一个教师打造一个数字办公室。同时,通过数字画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且提供最适配的资源。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分享了学校的数字画像实践过程,学校基于数据驱动,大规模实施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她把学校的数字画像实践概括为16个字:激发兴趣,发掘潜质,指导学习,成就价值。

吴蓉瑾举了一个例子,小E同学的阅读数据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每个学期教师布置阅读的绘本数量为20篇,小E的阅读量高达547篇,不过教师们也发现他的阅读只是注重了量,但是没有关注到质。于是英语老师调取了后台数据,发现这个孩子的阅读兴趣主要偏重于自然、日常活动,随后,英语老师基于他的兴趣爱好,针对他的学习薄弱环节加以指导,在一段时期努力以后,教师们欣喜地发现,小E不仅注重了阅读数量,他的阅读质量也在上升。

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

在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校长徐谊看来,AI时代的学校,应该是生产智慧的地方。近年来,学校正通过“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的方式构建问题化学习的人工知识图谱。

徐谊透露,目前学校在做两样最重要的事情,第一个就是知识图谱,也就是问题化学习的地图,只要孩子提一个问题,就可以自动关联到知识图谱中。第二个是问题化学习驱动引擎,它能够自定义孩子和老师在所有场景下已经发生的学习,而且能够智能化地提供解决的路径,让孩子去优化认知过程。“我相信这两样东西嵌入到我们的应用中去的时候,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再是碎片化,更多赋予了教育的意义。” 徐谊表示。

同济一附中

从2005年起,同济一附中就构建了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便利的信息服务。

校长阮为表示,今后学校将聚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为此学校打造了人工智能实验室,打造跨维度师生行为智能分析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采集数据、分析学习、捕捉资源,为学生“量体裁衣”自动推送“微辅导”,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各类数据分析进行精准教研。阮为还透露,学校联合了很多初中、高中,让优质资源在更广的区域内进行共享。

近年来,探讨未来教育的趋势,“项目化学习”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实践探索。在论坛现场,沪上两所学校也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世界外国语小学

 

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长张悦颖分享了学校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的一系列经验。

学校的项目化学习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核心,比如,学校会让一年级学生自己尝试着订冬季校服,在测量尺寸的过程中形成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此外,项目化学习基于生活的真实场景,世界外国语小学有一门极具特色的科学课,比如,学校有一座小花园,教师们设计的驱动性问题就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不使用化学制品的前提下,防止蔬菜虫蛀。于是,有学生动手做金钟罩,也有学生研制辣椒制剂,数字平台记录着学生设计、修改、分享等全过程。学生在这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就了解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制约。

在张悦颖看来,类似这样的项目化学习重新定义了教育学生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创造力和同理心。

建平实验中学

 

2016年起,建平实验中学参与了“未来之城”项目,“未来之城”项目是由美国全国工程师周基金会发起的一项面向全球青少年开展的STEAM教育课程和活动,旨在帮助青少年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设计一个未来100年后的城市。

建平实验中学校长李百艳表示,学校在项目参与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不仅在于近年来学校在上海市、乃至全球总决赛中频频获奖,更在于师生在项目中的成长。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有学生感叹,“原来学了学科知识不知道有什么用,现在学以致用了,发现自己原来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人。”学生不断诞生新的创意,打开自我探索的开关。

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成立了跨学科科技教研团队,几乎包含所有学科。就在跨学科的教研中,教师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能力也获得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也更侧重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期两天的论坛,从专家引领、理论前瞻、实践动态、新锐探索、空间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聚焦面向未来的校长领导力提升。所有的主题论坛都立足于当前迅速变革的时代,将校长工作的全方位议题呈现讨论,包括教育面向未来、学校联结未来、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3.0标杆校行动理念与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社会化学习、未来校长的领导力、未来的学校组织等七大模块。

关注“第一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AI“助教” 校园更智慧也别忘了走进学生内心
校长治校25言
小教育
未来学校实验校五大实验方向之一:校长与教师发展
教师必读 | 曹培杰:未来教师的5个画像
5G赋能智慧校园 传统教学三方面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