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都不背的锅,佛弟子要背吗?


作者:郭布碑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这是孔子撰写《春秋》时采取的一种写作方法,以此为当时的君主权臣长辈遮掩一些不太光彩的事,也包括对上述人等名字的回避。其中种种避讳,通过《左传》《谷梁传》等书的揭示,都早就明示古今了。有兴趣的可以对照春秋三传去看看。

 

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孔子虽然为之讳,却不为之隐,而是采用婉转的方式据实记录下来。他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笔下史实及相关人物的褒贬。历史上称之为“春秋笔法”。也就是说,孔子的为尊者讳等,并不是为了掩盖事实,而是不忍心对那些特殊人物过于直白的批评,于是在记录史实的时候,使用了一些含蓄的技巧记录下来。

 

到了今天,好像风气变了,好多人把为尊者讳弄成了为尊者隐这已经偏离了儒家本来的意思,却还被一些人称作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实在有点不妥。更不可理解的是,以追求真理而著称的佛教界也不能免俗,甚至更加的执着,常常以此为说辞,替教内高层的丑陋现象遮遮掩掩,不许揭发,落得教内外一片指责。

 

跟这个差不多的,还有个说法,叫“子为父隐”,在佛教圈内更被引申为“弟子为师父隐”,也就是,弟子要替师父隐藏过恶,不许批评,不许揭发。

 

子为父隐的说法也是出自儒家经典,最初也是孔子说的。孔子说的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后人进一步解释为,这是慈孝的表现。但是历史上,儒家人士从来就不拘泥经典之论,总能找出各种依据,对原始的经典说法做出其他的解说。

 

宋代教育家邢昺更是直接对孔子的说法提出了新见解,他举出《孝经》《左传》《韩诗外传》《诗经》等典籍上的记载,质疑“直在哪里”。这说明,“父子相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定论,而允许有格外的特例。这一点,在“大义灭亲”这个成语中也可以略见一斑了。

 

随着儒家思想退出主流文化阵地,许多新思想正在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的治国方略,那些充满腐朽气味的陋习正在被时代抛弃。但是,佛门中竟然还有抱残守缺者,走的比古人还要远,做的比古人都要偏激,这合适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根读论语*《论语》辨惑—也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他们都说我是教育界第一人,有反对意见的请保留意见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的正确性
从一断于法到援礼入法:通过春秋决狱看儒学对汉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一个致命缺陷
父母错了怎么办?看孔子/孟子怎么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