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碑帖对现代书法的影响——以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为例
userphoto

2023.03.24 山东

关注

薛 雪/文

摘 要:虞世南是初唐“书法四杰”之一,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平淡自然,细腻温婉,颇受学书者喜爱。如以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为范本进行楷书创作,就要对其书法的结构、笔法进行分析,熟悉其神韵,从而进行创作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虞书特点的理解。笔者以自己在学习虞书过程中,把临摹与创作相结合,不断将书法创作水平提向更高层次为例,分析了《孔子庙堂碑》为我们进行书法创作提供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书法创作

虞世南是初唐书法四杰之一,另外三人,欧阳询以刚劲闻名,褚遂良以活泼跳跃、流动感强引人喜爱,薛稷的影响已经消失。虞世南则以含蓄蕴藉、风韵平和取胜。他的书法风格,以《孔子庙堂碑》体现最为明显。《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撰文并书写,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有人说虞世南的书法个性特点不突出,其实这正是虞书的特点,他的书法直接秉承王羲之平淡自然、舒朗流畅的高雅书风,在此基础上,又比王书显得更加平静恬淡、温文尔雅。笔者试以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为例,探求对书法创作的理解。

一、认识取法对象的基本特点

书法创作是一个反复调整的过程,亦可是一气呵成的过程。其创作结果是由各具个性的线条联成的字组成的书法作品,具有特殊的生命品格[1](P90)。因此必须做到每一步都细心揣摩,往往一个细节的疏忽就会导致整体创作的不顺。创作的初期可由集字开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全文达三千余字,这为以《孔子庙堂碑》为创作范本提供了便利。虞书的基本特点是温婉、雅致,含蓄蕴藉。在结构上以内敛为主,外拓为辅;线条柔韧、温和;运笔舒缓,不火不燥,呈现出悠然平和的气象,如图1所示。以此为范本进行楷书创作,必须认真观察分析虞书的这些基本特点,结合平时的临摹基础,作为创作前的准备。

图1 《孔子庙堂碑》局部

以《孔子庙堂碑》中的“洛”字为例,如图2所示,该字为左右结构,用力均匀平正,笔圆体方,整体左紧右舒;短撇粗短,长撇细长,运笔之时缓慢抬起,笔画结束完成出锋:长捺轻舒长缓,平和温婉、轻松自然,在书写撇捺笔画时,舒展开来,达到开阔疏朗的审美视觉。字的转折的写法是虞世南最具特色的线条之一,写完横之后,不做按笔动作直接向下行,这样不会形成直角一样死板的转角,下行后略向左下收紧,使得字的整体饱满,线条爽利。

图2 《孔子庙堂碑》局部

再以“帝”字为例,如图3所示,“帝”为上下结构,整体收起下部而上部放开,“点”画在起笔时即出锋,开始行笔之后旋转出锋,不作强烈的提按。“横”笔画简捷,行笔流畅,亦不强调提按,当在局部反复出现时,重在变化线条的长短、走势、斜度、粗细等。“竖”笔画在虞书中的体现多为垂直,起笔后提笔下行,笔力由上到下一气呵成,流畅至末端恣出锋,不讲究强烈的收锋动作,其收笔效果介于“悬针”与“垂露”之间。但此处“帝”字,尾笔以长竖贯穿,竖画倾向左下方,使字体结构稍斜,却依然修长秀美,柔婉精彩,亦不乏力。故落笔疾涩结合,力避刻意求工,这样才能使线条轻捷灵动、 姿态奇逸[2]。正所谓,率意而求,遵法不离法,有法又无法,既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又要操笔纵横,任情恣肆,心手两忘,意先笔后。

图3 《孔子庙堂碑》局部

总之初学虞世南,应学其疏雅,运笔涵蕴,不露锋芒的书风特点。上述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布局整齐缜密,结字疏朗腴博,笔法圆转不露棱角,行笔如锥划沙从容不迫。这与“虞世南性格沉静寡欲,精思不懈”有一定关系[3](P4217)。他的书风被认为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4](P71),应该是学习楷书的良好范本。认清这些基本特点,就可以把它们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初求形似,再求神似

书法创作是以临摹为基础的。临摹名家字帖是对练字最好的训练。临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过程:读帖、对临、意临、背临。它们的功用在于学习和积累,即今后书写创作的储备。著名画家陆俨少曾说过:画不必天天动笔,而写字则不可一日间断[5](P21)。因此在创作之前、集字之后都应坚持每天临摹,做到笔不闲,墨不干,纸不宽,润物无声砚常研。

在这个前提下进入创作,方可能有好的作品问世。不言而喻,一幅作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由整幅作品给人的视觉感所决定的,而总体的气势也是由单个字凝聚而成的,正如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6](P66)。创作时不必着急去通篇书写,而是在集字的基础上细细地去品味单个字的动态、笔画的转折、字体的间架结构等,争取逐个击破,这个过程类似于临摹,以《孔子庙堂碑》为范本进行创作,就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去熟悉虞书的笔法特点。笔者曾以《孔子庙堂碑》为范本进行书法创作,当时偶感时机成熟便通篇书写下来,结果却有了意外之喜,书写整体效果远超于预期,后又返回继续单字的临习,终获得定稿,如图4所示。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讲到书法创作中的“五乖五合”,其中三条都是说的情感因素:“神怡务闲”“感惠徇知”“偶然欲书”,笔者正是在“神怡务闲”之时“偶然欲书”的。只有在这种心境下书写“虞体”书法作品,才能使作品呈现出恬淡自然、平和温婉的气象。

图4 笔者以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为范本创作的楷书作品

以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为范本进行创作时,应反复思考如何将虞书的结字、比例、转折等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再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典型的、笔画特点较明显的字进行读帖、临摹,尽量多地捕捉每个字和每种笔画的基本信息,然后把捕捉到的这些信息特征进行细细地对临或背临,再与原字比较,找出差异,反复临写,直到形似。有的书法爱好者在创作之前只知道死临,一创作就露怯,这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正如清人秦祖永所说:“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7](P19)。韵,即指神采、精神,生气之意。笔者曾在不断地临习中只是做到手熟但没有真正体会到精华,在创作之初,单纯死临的敝处暴露无遗,整体形式零散无序、貌合神离,创作出的作品等于“字帖搬家”,形似而神不似,单个字没有变化,总体变化也几乎没有,须知这样的创作是没有艺术价值的。后来想起老师说的:“书法创作有十分,一分临、二分背、三分读、四分创,回帖才是关键”,方才明白死搬硬套没有用,究其根本才是关键。也就是在这个反复实践的过程中,笔者逐步体会到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书法特点,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受《孔子庙堂碑》的影响,笔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求字体结构绝对精准,力求笔画筋骨遒劲而清逸萧散,章法字体依笔画收放大小自由。如图5中的“庙”字,在《孔子庙堂碑》中“庙”字比较稳重平正,笔者在创作时略带一些欹侧的姿态,用笔之意在于让字体表现得更加轻快有神采。再如“落”字(见图5),相较于《孔子庙堂碑》中的“洛”,笔者在创作时结体方中见长,“口”部稍有放大,在长撇、长捺的处理上更加舒展,意在做到意态从容,整体饱满,端庄大方,能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

图5 笔者作品

三、临摹、创作互相促进,方能不断提升艺术层次

创作应以多种能力为主,模仿名家碑帖能力,多种艺术营养综合吸收能力,创新能力与继承能力相统一,此外,也有禀性和气质的影响。同时,要从宏观的角度,在努力取长补短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在不胜枚举的书画名贤中,寻找、培养、沉淀自己的个性。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晋代书法流美妍媚,唐代书法气魄雄伟,宋人书法纵横跌宕,元明以来,书法则崇尚摹古。为什么古人的书法更受推崇?因为古人的创作技巧训练、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的积累,来源于他们的才思敏捷和文化积淀,所以古人随机书写的书信、手稿已经成为今天非常罕见的宝贵之物。虞世南曾在《笔髓论》中写道:“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8](P82)。能够随机写得自然、流畅、潇洒、富有神韵,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临写前的所谓安排和创意,而是持之数年的积累与修养[9](P59)。笔者学书初期以虞书开蒙,后渐临习秦汉碑铭,虽曾对王羲之、张旭、怀素、米芾、苏轼等名家细细品味,静心揣摩,但终不得其法。后来通过对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书法作品的逐步理解,每每书写创作都感触良多,领悟到“一管笔,一点墨,信手而书,让自己心手双畅,才是书法的本质”。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需要长期认真学习和实践积累的。中国书法,既是独特的艺术又是综合的艺术,是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只有仔细研究,深刻体会,认真修为,不断学习各方面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进一步探究书法的奥秘。在创作书法作品时,除书写的内容需要斟酌之外,其字体的古意也须多加揣摩,真正吸收其中的精华。所以要做到:既有古意,又有创新,重意尚韵。在笔者的楷书创作过程中,虽对虞书特点有一定的体会,但到目前为止,这种体会还是很肤浅的,创作的作品仍停留在“形似”向“神似”的转化过程中。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才能将书法创作艺术水平不断推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杨盛钦.中国书法艺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丁梦周.再论书法线条的属性[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3(2):116-119.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全二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5]陆俨少.陆俨少自叙[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6]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8.

[7]秦祖永.桐阴画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8]房弘毅.虞世南笔髓论[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

[9]丁梦周.中国书法线条艺术[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2.

(孟云飞转自《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 P154-156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虞世南书法作品 2
唐太宗都惹不起的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故宫藏本!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书法集字唐诗(珍藏)
这是虞世南69岁所作楷书,把王羲之的优美写进骨子里!
柳思羽:初涉《孔子庙堂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