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家好,我是虞世南,带你领略何为“君子藏器”

我是虞世南

书者

文 | 书艺课堂 (ID: shuyiketang)


1 我的书法人生要感谢叔父

哈喽大家好,我是虞世南(公元 558-638年,也就是陈武帝永定二年到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字伯施,浙江会稽余姚人。浙江余姚,那可真真是个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的“人间佳境”呢。我出生在建康,父亲是虞荔(太子中庶子),母亲孔氏,还有哥哥虞世基。

我们家也是名门望族,家境优渥,而且家里长辈都是朝廷文学重臣。我四岁时候,生父去世。七岁时因叔父膝下无子,便被过继给了叔父虞寄(国子博士)。我的书法人生都要感谢叔父,他带我向名家智永、顾野王学书,我书法的基础和日后书风的形成都端赖于他们二人的教导。

算起来,我们家出的书法家也不少呢,我哥虞世基擅长草书隶书;我外甥陆柬之,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有传世真迹《文赋》。还有“草圣”张旭的母亲陆氏,就是陆柬之的侄女。哈哈,家族基因不错吧!。

2 我的主要精力在文学书法上

我这一辈子,说起来那也是跌宕传奇的一生啊。我经历了南陈、隋、唐三朝,一共听命于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夏王(窦建德)、唐太宗(李世民)五位帝王君主,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位皇帝。

先说说隋炀帝杨广吧。我第一次见他还是隋文帝开皇九年。那时,他还只是晋王不是皇帝呢。那时候的他,可真的是“有颜值、有节操、有政绩、有文明、有礼貌”的风流倜傥的绝好青年,勤勉政事、节俭朴素,而且还不近女色(他哥杨勇就是输在了这里,失了他母亲的宠爱),真该给他颁个什么“影帝”奖什么的。不过别说我了,就连皇上和独孤皇后都被他蒙骗过去了(人家俩那可是亲爹亲妈)。

可能是我哥虞世基我俩比较博学优秀吧,就一同被招做王府学士了。此后的三十年间,我哥对隋炀帝阿谀谄媚,奉承迎合,官职从秘书郎一路升任光禄大夫、内史侍郎等要职,位列九卿。

我俩的性格感觉就不是亲生的一样,我只想做一位耿直敢谏的谔谔诤臣,所以一直就只是区区起居舍人一职。我哥一直往上爬,我也没闲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学书法的沉淀和积累上,主编了《北堂书抄》一百六十卷,还和虞绰、庾自直等人编撰了《长洲玉镜》。尽管这是我精力最充沛的三十年,但我的选择,我不后悔。

3 我和唐太宗,“犹一体也”

唐武德四年,那年我都六十四了,作为降臣入唐,本来是很无奈的事,但没想到遇到了秦王李世民,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还将我收为幕僚,我的人生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从最初的秦府参军一职,到六品记室、弘文馆学士、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与房玄龄、褚亮(褚遂良之父)等同封为秦府“十八学士”。他还赐封我为永兴县公,绘像于凌烟阁,成为二十四功臣之一,我们君臣一心,开启盛唐之世。

和他相识的十八年间,我们不仅仅是政治上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在个人情感上也有着深厚的友谊。他曾将我们的关系比作钟子期与伯牙,也曾动容地说道:“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贤臣遇明君,如禽择木而栖,这诸多的礼遇,让我更加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唐太宗《温泉铭》

4 我的几件留世作品

下面我就着作品谈谈我的几件书法作品吧,这样更直观形象些。

《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此碑是公元626年,唐高祖在世时我奉旨撰文并书之的,一直到公元633年,唐太宗贞观七年才镌刻而成。我上呈了墨拓本后,太宗观之,大为赞赏,还赏赐给了我一方王羲之所佩带的黄银印。

我跟着智永师父学书,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的后代,师父深得王氏家族书法的真传,并且在永欣寺的书阁中潜心研究书法三十余年,书法造诣颇高,所以我学的自然是王羲之正脉。皇上此物于我,精神意义极重。

这方碑刻:字法上,结构舒展,姿态圆润,没有过分强调欹斜取势,更加注重的是中正虚和。而在笔法上,中锋多于侧缝,圆转多于方折,形成外柔内刚,圆融遒劲的书法特点。章法上,静穆端庄,平和雅逸,后世多称赞我深得南朝士大夫书法君子藏器的意韵,其实这些都是我在学习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个人的风格啦。

《虞摹兰亭序卷》

虞世南临《兰亭序》

很多人都认为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是受我的影响,也不尽然啦。这还与政治稳定和他个人的性情有极大的关系,但他真的是很钟情王羲之的。

所以他命我和欧阳询、褚遂良三人各临摹一本《兰亭序》,可惜欧阳询摹本后来失传了,留下褚遂良、冯承素我们仨的摹本合称《兰亭墨迹三种》,许多人称赞我的摹本用笔圆腴沉厚,笔画遒逸高雅,萧散中和,最得晋人风韵。

嘻嘻,谬赞啦。

《大唐汝南公主墓志铭稿卷》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

太宗皇帝的三女儿李字,自小聪明可爱深得太宗喜爱,可叹不幸早逝,他悲痛万分,命我为公主写墓志铭。署款是“贞观十年十一月丁亥朔十六日”,这年我已是七十九岁高龄衰然一颓翁了,我尽力做到笔力此强健、动作精到。

听说后世有位叫王世贞的评价云:“昔人于永兴、率更书,俱登品神妙间,而往往左袒永兴。余初不伏之:以虞之肉,似未胜欧骨,盖谓正书也;晚得永兴《汝南公主墓志草》一阅,见其萧散虚和,风流姿态,种种有笔外意。”人书俱老之时书之,能得此评价,心甚慰矣。

5 我的书法观

《宣和书谱》论及我和欧阳询二人书法时如此评论:“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还有人说:“(虞世南)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如其为人;虽欧、虞同称,德义乃出询右也。”

其实呢,要我自己说自己书法的特点,那就是“没特点”。我一贯坚持温润如玉,含蓄内敛的为人和行事作风,书写时要“心正气和”、“绝虑凝神”,由此追求素净醇厚、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风格。“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既是我的人生信条,亦是我的艺术理想

最后跟大家讲讲我写好书法的秘诀吧,在此之前,我先讲个故事。

有次褚遂良拿着他的书法作品向我请教,问:“我的作品和智永法师的相比怎样呢?”我没有直接评价他的优劣,而是问:“我听说智永一个字价值五万钱,你的作品价值几何呢?”他又继续发问:“那和欧阳询的相比呢?”我说:“听闻欧阳询作书不择纸笔也能书写自如,你可以做得到吗?“他听后,一脸哀愁地问:“那我该怎么办呢?”我告诉他:“你如果能协调好手与笔之间的关系,那也是非常可贵的。”

我认为:写好书法必须要做到心、手、笔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契妙的境界。书法是由“技”进于“道”,由“法”进于“意”的,只有得之于心,方可应之于手。

文章的最后,我还是想说下同我亦君亦友的唐太宗,他是一位优秀的君王和军事家,在教他写书法时,我经常以他熟悉的事物来比拟书学之道。“心为君……手为辅……管为将帅……毫为士卒……字为城池”,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心手相应”,以笔为将,开辟并守护好自己的“书法”城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虞世南 临王羲之兰亭序
“初唐四家”之虞世南
王羲之《兰亭序》,原来是件赝品,辜负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
《兰亭》称尊的背后操手
启功:《兰亭帖》考 (一)
《兰亭序》摹本那么多这仨人才是见过真迹的临摹权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