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程】青岛大学_红楼梦导读_ 第三章《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第三章《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头 , 说明自己的创作动机时 , 一再强调:"‘梦 '、‘幻 ' 等字 , 却是此书本旨 " 。这 "  " ", 恰恰是曹雪芹从回顾一生 , 幡然悔悟中得来。曹家为清内务府汉军旗人 , 从曾祖曹玺 ( 顺治、康熙间人 )  , 历代连任江宁织造 , 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 , 给家族带来了繁荣昌盛。可是雍正皇帝即位 (1723)  , 曹家骤然被抄家 , 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曹氏家族由盛而衰、由贵而贫的巨变 , 岂不是犹如梦幻一般 ? 青年以后 , 曹雪芹的生活境遇一落千丈 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了凄凉的后半生。在经历过一番梦 幻般的生活之后 , 曹雪芹终于 " 翻过筋斗来 ", 对世事幡然大悟。 但他并没有甩手天涯 , 逃避人世 , 而是在愧悔之余 , 发愤著书 ,  " 通灵 "  " 石头 " 故事 , 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和生命的悲剧意识和感伤情怀。王国维认为 "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 , 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 《红楼梦评论》 )的确 , 《红楼梦》小说是封建文化由盛而衰的社会悲剧 , 是青春少女由生而死的人生悲剧 , 也是青年男女理想失落的婚恋悲剧 , 这些悲剧触及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 , 使整部小说成为一曲深沉哀婉的社会人生悲歌。

首先 , 《红楼梦》小说是封建文化由盛而衰的社会悲剧。在小说中 , 贾府是 " 昌明隆盛之邦 "  " 诗书簪缨之族 ", 曾有过 "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 的极盛时光 , 但这时却早已 " 渐渐地露出下世的光景来了 " 。小说形象地展示了贵族大家庭贾府不可抑止地走向衰亡的过程 , 成为封建文化 " 夕阳西下几时回 " 的悲剧象征。

贾府的衰朽腐败 , 首先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穷奢极欲 , 人不敷出。贾府拥有名目繁多的珍贵器玩 , 小说里说 :" 别讲银子成了土泥 , 凭是世上有的 , 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  16  ) 日常饮食也极其考究 , 如一顿普通的螃蟹宴 , 便需花费 20 多两银子 , 刘姥姥叹道 :" 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  39  ) 一遇婚丧喜庆 , 更是竭尽挥霍之能事 , 如元妃省亲时 , 光买戏子、彩灯等就花了五万两银子 , 这在当时可买四万担粮食 , 足够一万人一年的口粮 ! 维持这一家族的庞大开支 , 主要依靠残酷的封建地租剥削 , 小说第 53 回描写的 " 乌进孝缴租 ", 便画龙点睛地描写了贾府豪贵的剥削本 性。由于过度挥霍 , 不善经营 , 贾府在经济上早已入不敷出 , 日益枯竭了 , 不得不靠典当、变卖来支撑豪华的生活排场。古董商人冷子兴早就旁观者清地说 :" 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 , 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  2  ) 管家的王熙凤也说 :" 出去的多 , 进来的少 , 总绕不过弯儿来。 "(  83  )

贾府的腐朽衰败 还表现为贵族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 , 尔虞我诈。在这个家庭里 , 嫡庶之间、母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 妯娌之间 ," 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 , 恨不得你吃了我 , 我吃了你 " (  75  ), 从内部消解着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力。贾探春痛心地说 : "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 若从外头杀来 , 一时是杀不死的 , 这可是古人说的 , ‘百足之虫 , 死而不僵 ',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 , 才能一败涂地呢 !"(  74  )

贾府的腐朽衰败 , 更表现为贵族子弟普遍的腐化堕落 , 冷子兴说 :" 如今养的儿孙 , 竟一代不如一代。"(  2  ) 年长的一代已是 " 箕裘颓堕 "(  5  ), 且不说自称 " 老废物 " 的贾母了 , 即如弃官修道、梦想成仙的贾敬 , 纵情享乐、荒淫残暴的贾赦 , 昏庸元能、 虚伪专横的贾政 , 又有哪一个堪称 " 廊庙之才 "? 年轻的子弟更是 " 垮掉的一代 ", 如贾珍、贾琏、贾环、贾蓉聚赌嫖娼 , 淫纵放荡 ; 贾宝玉也不务正业 , 游手好闲。整个贾府的贵族男性大都荒淫堕落 , 追逐声色犬马 , 难怪柳湘莲愤激地对贾宝玉说 :" 你们东府里 , 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 !"( 66  ) 古人说 :" 君子之泽 , 五世而斩。 " 贾府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 , 怎能不导致家族的败亡 ?

盛极必衰 , 是《红楼梦》小说的总体结构 。还在贾府有着 " 烈火烹油 , 鲜花着锦 " 的外观时 , 秦可卿的鬼魂就清醒地提醒王熙凤说 :" 月满则亏 , 水满则溢 "(  13  ); 丫头小红就愤慨地说 :" 千里搭长棚 , 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  26  ) 盛之极即衰之始 , 这是《红楼梦》小说自觉揭示的历史辩证法。小说家对即将爆发的社会危机的预感 , 对盛极而衰的历史趋向的担忧 , 凝聚在《红楼梦》小说的社会图景之中 , 散发在《红楼梦》小说的形象画面之外。曹雪芹身处 " 康、乾盛世 ", 目光却投向了种种奢华表象背后的末世征兆 , 这种敏锐的危机感使曹雪芹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以如椽的艺术之笔 , 创造了《红楼梦》小说的艺术世界 , 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贾府不可避免的衰败过程 , 并悲天悯人地表达了对这种衰败过程的思考和探索 动人心弦地倾诉了对这种衰败过程的感慨和哀伤。

其次 , 《红楼梦》小说是青春少女由生而死的人生悲剧。《红楼梦》着墨最多的是女性 , 尤其是那些天真烂漫、洋溢着活力的妙龄少女。曹雪芹曾明确地说 , 他的创作意图之一就是要 " 使闺阁昭传 "(  1  ) 。在小说第 5  ,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 所饮茶酒名为 " 千红一窟 "  " 万艳同杯 ", 实则暗喻 "千红一哭 "万艳间悲 " 的意思小说便是要为这些 " 千红 "  " 万艳 " 的少女吟唱哀歌。

小说的前半部为贾府中的贵族少女设计了一个 " 人间伊甸  " 一一大观园。在大观园中 , 她们结社赋诗、宴饮嬉戏 , 无拘无束 , 尽情展示生命所赋予的青春活力。 这种充满欢快、浪漫气息的详尽描绘 , 反衬出小说后半部少女们先后的死亡和离散 , 显得格外凄清悲凉。贾府中的贵族少女 , 有的夭折 , 有的远嫁 , 有的出家 , 有的守寡 , 纷纷陷入社会的泥潭之中 , 而且纷纷沦为悲剧的结局。 贾府一共有四个女儿 , 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 她们的名字据说谐音 " 原应叹息 ", 这也许正隐含着曹雪芹对她们的人生命运充满了感慨。元春被选入皇宫 , 最后悲戚地死在深宫中。迎春不幸误嫁匪人 , 被蹂躏至死 ," 金闺花柳质 , 一载赴黄梁 " 。探春 " 才自清明志自高 , 生于末世运偏消 ", 落得远嫁他乡的结局。惜春更是看破红尘 , 带发修行 ," 独卧青灯古佛旁 " 。史湘云虽然英豪阔大 , 爽朗乐观 ," 终究是云散高庸 , 水酒湘江 ", 命运坎坷。李纨终身守寡 , 谨守妇道 , 但仍摆脱不了 " 枉与他人作笑谈 " 的悲剧。自幼遁入空门、带发修行的妙玉 ," 欲洁何曾洁 ", 到头来依旧是 " 终陷淖泥中 "( 以上引文均见第 5  ) 

至于贾府中身为下贱的侍妾和丫环使女 , 命运则更为悲惨。如金钏儿的投井身亡 , 尤三姐的血染宝剑 , 晴雯的抱屈惨死 , 司棋的撞壁自尽 , 鸳鸯的悬梁上吊 , 芳官、藕官、蕊官等人走投无路 , 只好出家 , 等等 , 哪一个不是备受凌辱 , 沦于不幸小说第 1 回说:其中大旨谈情 ,亦不过实录其事 " 。小说正是以 " 实录其事 " 的笔调 , 为青春少女倾吐一曲 "  " 的挽歌。

小说第 2 回借贾宝玉之口说 :"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 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 ; 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 在小说中 , 女儿被看做是天地间的灵气所钟 , 是生命的精华 ; 而男人是渣滓浊沫 , 是与女儿悲剧相对立的悲剧制造者 , 这也反映出曹雪芹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理解。青春少女无疑是人间最美好事物的象征 , 因此少女的悲剧成为人生理想的悲剧的象征。一个社会如果连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如青春、浪漫、真情都无法维护 , 都不得不毁灭 的话 , 这个社会存在和持续的合理性就要受到质疑。伴随着红消香断、群芳凋零的 , 只能是社会的末世和理想的破灭。《红楼梦》曾经企图借助对青春少女的讴歌 ,  " 大荒无稽 " 的现实世界中寻找真情 , 但是终究却只能在虚无飘渺的太虚幻境里树立 " 情榜 " 。太虚幻境是个 " 孽海情天 ", 宫门上的对联大书道 :" 厚地高天 , 堪叹古今情不尽 ; 痴男怨女 , 可怜风月债难酬。 " 正室墙上也有一副对联 , 写道 :" 幽微灵秀地 , 无可奈何天。 "(  5  ) 这两副对联 , 表达了小说对 "  " 的深刻认识 :"  " 是不朽的 ,"  " 是深挚的 , "  " 也是虚幻的 , 是无奈的。太虚幻境里的 "  " 尚且如此 , 又何况人世间的 "  "  ?

再次 , 《红楼梦》小说是男女青年理想失落的婚恋悲剧。在小说中 ,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 两相纠葛 , 构成全书的情节主线。

贾宝玉和林黛玉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 , 感人至深 , 催人泪下。最早的《红楼梦》小说评论者就称道说 :" 颦颦宝玉两情痴 , 儿女闺房笑语私。三寸柔毫能写尽 , 欲呼才鬼一中之。 "( 永忠《延芬堂集·因 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之二 ) 小说详细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 从相知相爱到生离死别的全过程。宝、黛的爱情本乎性情 , 不只是在形貌上的相互吸引 , 更多的是在心理上的情投意合、情深意长。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神话 赋予他们的心理契合以深邈的精神渊源和幽邃的文化内涵。因为观念上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 ,宝、黛曾经相互猜忌、误会、争吵,正所谓 " 未形猜妒情犹浅 , 肯露娇嗔爱始真 ", 不是冤家不聚头 "(  29  )最后他们终于达到了灵魂深处的默契与沟通 , 共同细心地呵护着珍贵的爱情。然而 , 由于贾宝玉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的特立独行、卓然不群 , 林黛玉性格感情与处世态度上的孤高自许、不同俗流 , 他们之间的爱情本身又带上了一种异端性和叛逆性 ,成为贾府社会里的 " 异类 ", 与当时正统的思想观念和处世方式格格不入。尤其是林黛玉 , 总是我行我素 , 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相对抗 , 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命运的悲剧感受:

 

愿奴胁下生双翼 , 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 ! 何处有香丘 ? 未若锦 囊收艳骨 , 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 强于污淖陷泥沟。 (  27  )

 

林黛玉和贾宝玉都不能采取更加果敢 更加坚决 , 也更加有效的行动 , 去促成爱情的实现。他们只能痴情地等待着 , 热切地盼望着 , 痛苦地哀叹着 , 用真挚的 " 木石前盟 " 去对抗世俗的 " 金玉良缘 "  爱情给予林黛玉的只有感伤和悲哀 , 她最后用宝贵的生命去殉宝贵的爱情 , 因为爱情就是她的生命。林黛玉生下来就是为了还泪的 , 泪还尽了 , 生命也就终结了。 "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 第叨回 ), 林黛玉走了 , 贾宝玉却仍然在抛洒着痴情的热泪。 《红楼梦》小说不仅细致入微地展开了宝、黛爱情交往和心灵碰撞的曲折过程 , 而且擘肌入理地揭示了宝、黛爱情走向毁灭的必然趋向。可以说 , 《红楼梦》刻意地构置了一场注定要毁灭的宝、黛爱情悲剧 , 借以衡定青年男女爱情的力度、深度和浓度。因此 , 同以往中国小说戏曲中一见钟情、诗书订盟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相比 《红楼梦》小说对宝、黛的爱情描写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深度和心理深度。

作为贾宝玉与林黛玉 " 木石前盟 " 的反衬 , 《红楼梦》小说还描写了贾宝玉与薛宝钗的 " 金玉良缘 " 。薛宝钗也是才貌兼具的绝世佳人 , 但她与林黛玉的性格截然相反。她城府很深 , 精明干练 , 持重圆滑 , 聪明乖巧 , 喜怒不形于色 , 言行举止无不合乎礼教 , 合乎道德规范 , 博得上下一片的赞扬。她的家庭背景 , 她的品格才干 都很符合封建家长的要求 , 是贾母等人心中宝玉理想的妻子。薛宝钗多次规劝贾宝玉追求读书仕进 , 这自然会激起宝玉的反感 , 使其感情天平偏向林黛玉。在这一意义上 , 贾宝玉对 " 木石前盟 "  " 金玉良缘 " 的选择 , 是对情与礼的选择 , 实际上意味着对生存方式的选择。是本乎情性地生存 , 还是严守礼法地生存 ? 贾宝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在后 40 回中 , 这种选择被王熙凤所设下的 " 掉包计 " 戏剧性地毁灭了 , 在宝玉和宝钗成亲的鼓乐声中 , 林黛玉泪尽而逝 ," 木石前盟 " 化作永恒的遗憾。但 " 金玉良缘 " 最终也使薛宝钗成为受害者 , 贾宝玉的撒手出家 , 使薛宝钗同样陷入婚姻的悲剧。在这场爱情婚姻的角逐中 , 宝、黛、钗三人都是失败者 , 都是悲剧的承受者。警幻仙子演奏的《红楼梦曲》唱道 :

 

都道是金玉良缘 ,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 , 山中高士晶莹雪 ; 终不忘 , 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 , 美中不足今方信 : 纵然是齐眉举案 , 到底意难平。 (  5  )

 

《红楼梦》小说第 回写道 :"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 , 由色生情 , 传情人色 , 自色悟空 , 遂改名情僧 , 改《石头记》为《情僧 录》。 " 在这一 " 空一色一情一空 " 的哲理性逻辑结构中 , 作为运转的中介的无疑是 "  " 。正是 "  " 而不是 "  ", 成为《红楼梦》 全书的主旋律。这种 "  ", 包含着宝玉和黛玉的炽烈缠绵的爱情 , 包含着 十二金钗 " 等少女的薄命感伤的哀情 , 包含着贾府 " 忽喇喇似大厦倾 , 昏惨惨似灯将尽 " 的悲情 , 还包含着 "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的幻灭之情 , 如此等等。也许可以说 , 正是在曹雪芹对痴情的苦苦追寻和最终幻灭中 , 中国的古代社会走向了终结。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 有着难与人言的隐衷。潘德舆《读红楼梦题后》说得好 :" 吾谓作是书者 , 殆实有奇苦极郁在于文字之外者 , 而假是书以明之。故吾读其书之所以言情者 , 必泪涔涔下 , 而心怦怦三日不定也。 " 这种 " 奇苦极郁 " 是什么呢 ?  5 回《红 楼梦曲》的引子唱道 :" 开辟鸿蒙 , 谁为情种 ?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 , 伤怀日 , 寂寥时 , 试遣愚衷。因此上 , 演出这悲金悼玉的 ‘红楼梦 '  " 甲戌本《红楼梦》第 1  , 一僧一道和石头的长谈说道 :" 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 , 人非物换 , 究竟是到头一梦 , 万境归空。 " 脂砚斋评语说 :" 四句乃一部之总纲。 " 是啊 , 《红楼梦》的真正旨意 , 不是感慨家世 , 不是隐射政局 , 不是哀悼爱情 , 而是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人生空幻的悲叹 , 一种不可救药的末世衰颓的感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悟红楼(卷1)
清代名句
🗣曹雪芹的前世,就是红楼梦的今生
经典名著《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也是一部伟大的人情小说,道尽人间冷暖
《红楼梦》:女人如花花似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