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返璞归真 以读为本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人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感必须通过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诵读却是加强语言教学的前提,是语感形成的基础、研讨语言的前提、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一、以读为本,读中训练

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过“下字贵响”,要想语文课堂“响”起来,必须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一堂课,教师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方法,做到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首先,读书的形式要灵活。有目的,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稳定。学生读得有趣,方能全情投入,如果只是一个式样去朗读,学生容易觉得乏味,产生厌倦,朗读效果必然大降。

其次,读书的方法要多样。如放声朗读一般适用于课前预习、初读感知和导读理解之后的欣赏性阅读;轻声读适用于思考难度一般的问题,默读不受声音的干扰,注意力集中,适用于思考难度较大、需要进行较为抽象的思维的问题。指名朗读的优势是一人读,大家听,边听边想,思维流畅。齐读一般适用于阅读诗歌、较短的课文和长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部分;优美的片段、精妙的描写和气势宏大、语言激昂的文章也适合于齐读;齐读还能鼓动学生情绪,唤起阅读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读中悟情。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渗透于字里行间。学生要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参与,与作者产生共鸣,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这需要学生挖掘文学作品的思#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想内涵和深层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对那些较好地掌握了朗读技巧的学生,教师可以较多地采用以情带声的方法来指导朗读,即通过情感的领悟带动技巧的运用。而情感的领悟与技巧的运用互动的做法,适用于更多朗读基础不同的学生,值得提倡。

诵读之余,学生心中的热情和灵感被“声音”唤起,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对耳熟能详的作品,情不自禁进行模仿。

三、以读为本,读中促写。

朱自清在《论诵读》中提到,“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因此,诵读应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不是将之割裂开来,硬插到教学过程中去,徒然充当“补丁”的角色。当然,这种读的教学可根据实际灵活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读被放在首位,学生质疑、解惑、主动学习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只是起渲染、引导、开启、订正的作用。这种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读的回归,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充分的诵读,用心地感悟,反复地揣摩,不断地积累、运用,定能真正体味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对于名篇佳作或课文中学生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要给足时间,让学生欣赏、品味,多读、多背,“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成为自己的语言。

久而久之,熟读成诵留在记忆大脑里的那些优秀作品中,那些经过反复锤炼的语言,就会慢慢沉淀于学生的记忆之中,成为他们的“资料库”,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语言,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阅读之根愈深,学生听讲、说话、写作之树方能开花、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生命
    追求简约教学 凸显课堂魅力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具有实效性
    在阅读中体味散文之美
    《猫》的教后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调控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