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初探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的“高原现象”是指青年教师长成到一定阶段出现成长速度减慢甚至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的现象。我们在研究青年教师成长规律时发现,几乎每个青年教师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高原现象”,一般发生在工作后十年左右,持续约2-3年,有的终身无法超越,因此,探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对指导青年教师顺利渡过成长期直至走向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功成名就的“满足感”


    由于成长时间从事同一学科甚至同一年段的教学,取得一定成绩,感觉得心应手,渐渐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盲目自信导致自我提高的动机水平降低,学习上的紧迫感消失,备课不加研究,教法不思更新,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习惯于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因而制约了自身的进步。


    2、学校培训的“真空带”


    一般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注重前五年,如规定“一年常规入门,二年课堂教学过关,三年教学能力达标,四年崭露头角,五年脱颖而出”培训目标等,而对五年以上的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处于失控状态。“培训免参加,公开课让一让”,没有负担,没有压力,使教师对各自的要求降低,思想松懈,疏于学习,造成教学业务停滞不前。


    3、工作情绪的“亚状态”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涌动着成才的渴望,满腔热情,精力充沛,创新意识强。工作一段时间后,初上讲台的新鲜感过去了,剩下的是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备课、上课、批作业,平凡的日子磨掉了工作的热情。加之评优评先名额受限,职称申报遥遥过期等均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受阻,处于情绪的“亚状态”。


    4、知识结构的“失衡态”


    数年的工作经历,知识的不断输出,使教师原有的基础知识日渐匮乏。时代飞速发展,面临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涌现,教师如不及时充电,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组合,就必定面临知识危机。知识结构失衡阻碍了教师的自我提高。


    5、家庭生活“重负荷”


    处于此阶段的教师,承担着负担家庭,抚养教育子女的多重责任。学校工作的满负荷、家庭琐事的纷繁复杂,使他们从早到晚高速运作,精力受牵制,身心负担重。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很难实现工作的突破。


    6、人际交往的“封闭式”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同学间通信通话,互相交流,不断有来自同伴、导师的激励。同时学校团组织活动等亦扩大了教师交友圈、交往面。工作数年尤其是进入各自小家庭后,社交面普窄,生活圈子变小,一部分教师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学校—家庭—课堂—,备课—辅导—家庭劳作。置身于一个封闭的天地,年复一年重复着单调的生活,造成视野变小,闭目塞听,孤陋寡闻,以致多种能力受到禁锢。


    处于“高原期”的教师表现为学习欲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的事物不屑接受或接受援慢等,在学校基本定位于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书匠”层次。教师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教育教学的后劲不足。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有的隐性的,有的是显性的。如何避免“高原现象”的出现,或者缩短“高原现象”的持续时间,帮助顺利渡过“高原期”使之进入最佳状态呢?


 


    一、完善机制,找准坐标


学校完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成立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中心,不仅对新分配的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对全体教师进行终身培训。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出台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不断进取。如制订出青年教师从“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系列成才目标,为青年教师指明成才道路,使之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出阶段努力目标。每达一个目标学校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心中涌动着不断进取的内驱力,从而真正做到日有所进,月有所进,年有所进。


 


    二、提供菜单,按需“充电”


丰富青年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如校本培训以指导自学和定期集体培训相结合为主要形式。对进校五年内教师采取基础培训(如三字一话、三机一幕等)、实用性培训(如课堂结构、教学策略等)。面对“高原期”的教师,以培养教育科研能力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涉猎教育教学理论、学科前沿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创新思维方式、国内外最新教育研究动态、最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研究、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等。围绕以上内容设定若干专题,把专题、讲座、开课时间、主讲人等打印成“菜单”发放至青年教师手中,让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定专题参加学习,并规定在一定期限内达到一定的学习时数。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潜心琢磨,进行知识重新构建,从而完成从“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过程。


 


    三、开放“刷新”,实现“顿悟”


为面临“高原期”的教师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组织外出听课,吸取外界信息,感受天外有天,楼外有楼;旅游远足,感知外面世界的精彩,扩大视野,增强情感体验;开发网络资源,为教师展示广阔的知识天地,“刷新”教师的头脑……校内组织沙龙,打开教师心灵的空间,加强教师心与心的沟通,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沙龙活动,让教师围绕专题自由漫谈,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使教师产生“顿悟”,实现在教育教学认识水平方面“质”的飞跃。


 


    四、不断“点击”,练中提高


    学校制订政策,给“高原期”教师压担子,使他们在频繁的操练中得到提高。如对工作五至十年的教师,要求人人有一个研究课题,每学期人人上一堂公开课,做一个专题讲座,参加一次学术沙龙活动,制作一个课作,写一篇教科研论文等。同时创造机会使他们得到展示,如按年龄层次组织开展各项优质课比赛、基本功大赛、论文评比等。在不断的“点击”中,激发他人改革的原动力,激活思维,使其得到快速提高,从而较快地渡过“高原期”,实现对自身价值的超越。


 


(本文发表于《教育信息化》20024-5合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规划阶段总结
突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
“逼迫”教师学习激励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训记录
“七子登科”促青年教师成长
浅谈如何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