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看

​我对石磨的记忆,总是与“杨溪”这个地名纠缠在一起。

最近一次杨溪之行,重新勾起了我对石磨的回忆。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一副红砂石手磨。听奶奶说,那是爷爷当年分两次从杨溪背回来的。

爷爷去世后多年,奶奶还常在我们面前说:“还是杨溪的手磨好!”我们听得出来,她是在对爷爷夸奖和怀念。

也难怪奶奶对手磨有那么深厚的感情,我们家里的生活总是常年与它有关。

平时推“懒豆腐”,过年推“细豆腐”,奶奶的生日推小麦擀包面,样样都离不开它。

时间用久了,磨架、磨芯和磨爪子换了一次又一次,手磨的上下两片却还是那么厚。

从表面上看,手磨浑身上下都是深褐色的,显出了它的陈旧与苍老。

每当妈妈掀开手磨上片进行清洗的时候,我看见磨齿上新磨出来的粉红色痕迹,却又是那样的鲜嫩。

​后来,我走出了生我养我的那个山村,也告别了爷爷从杨溪背回来的手磨。

但是,手磨那种旋转中镇定自若的神态、多少年永不改变的形状和内外差异的颜色,却深深地留在我记忆中。

有一次,我在大姐家见了一副新买的微形手磨,也是那种粉红的颜色,间以乳白色的花纹。

看上去直径不过六、八寸,重量大约二十斤,不需磨爪子,不多占地方,一个人就抱得动,一个小面盆就能接得住,正适合城镇居家使用。

一问大姐,果然是刚托人从杨溪买回来的。当时,鸭子口合并到都镇湾公社,大姐和姐夫都在都镇湾公社工作。

说实话,我也想要一副这种微形手磨,但我知道,从杨溪到鸭子口,步行就要大半天,请人背一副石磨出来,岂不是“豆腐盘成肉价”?最终我没敢说。

十几年后,大姐的幺女婿小邓调到鸭子口乡工作。他似乎看出了我隐藏多年的愿望,主动问我要不要一副杨溪小石磨。

​这一问正好抵在我的心坎儿上,但我还是假装推辞了一下:“麻烦你们怕不好吧?”

他说:“现在好了,杨溪通了公路,弄一副小石磨出来不太为难。”没过多久,小邓就把小石磨给我带回来了。

我一看,高兴极了,比大姐的那一副更精致。小石磨不大不小,搬动也很方便,而且自带石磨盘,下片与磨盘连为一体,那颜色和造形分明就是一件工艺品。

从此,我们经常在家磨“懒豆腐”,每当这时,左手拿着勺子往磨眼里喂泡胀了的黄豆,右手握着手柄转动小石磨的上片,就象打太极拳一样,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享受。

看着从小石磨中流出来的原汁豆浆,时不时地想起儿时的一首谜语童谣:“上墩岩,下墩岩,中间飞出雪花来。”

去年,我们居住的小区要重新开发,搬家时那小石磨我没少操心。

老公叽笑我:“你就没愁个别的,只愁你那个小石磨,象你的心肝宝贝似的。”

​我认真思量,左右权衡,最后决定将石磨送给我们的侄女。

老公对侄女说:“你可就要好好爱护它呀,这是你大妈的心肝宝贝儿呢!”

我在一旁说:“你大爹说的不错,我是对你放心,才送给你的。”

经我们这样一渲染,小石磨似乎更加厚重了许多。

二OO八年五月的最后一天,我有幸来到了杨溪,终于走进了我心爱的小石磨的故乡。

一看那一排排高耸的石柱,就象无数石磨叠加而成的;

那每一根石柱、每一座山峰都是一件巨形的艺术品。

看着看着,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艺术大师们真正的雕塑作品永远地留在杨溪,我们收藏的小石磨只是他们用边脚料加工而成的小工艺品。

​一一end

文/鲁红英(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志宏:石磨小豆腐
【三湘文艺】张秋良/母亲
2019年07月28日星期日(宋爷爷,王奶奶来看小家伙)
江南旧闻录之记忆中的石磨豆腐
老辈子,旧时光(三)号称“小诸葛”的爷爷
【诗情画意 】石和平丨年味红火诗五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