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看

(十五月亮十六圆 图/摄影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天是中秋节,读者诸君,或许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孤寂如斯;也或归心似箭,仍奔波于归家之途;又或阖家团圆,且待吃果饼赏月。但相共通的是,月满如盘,银辉普照,挥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人来世上做什么,月照人间做什么?这是哲学性的“天问”,亦是对千年人情的追问。

月起屋梁,凉夜悬空。童稚时,我们跟随老师咿咿呀呀念读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听着阿婆讲着那动人的嫦娥奔月传说,读着“著意凳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阕”“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遥想着月宫里那纤姿的嫦娥、挥斧的吴刚,飘香的桂树。

这恐怕是月亮带给众人最早的意蕴,人世间的一切还未定睛细看,基本的生命美感已在内心深处悄然生根发芽。

自古中秋月最明,且把思念遥相寄。从古至今,思念和团圆始终是中秋的基本味道。那是开元二十四年的中秋夜前后,详细日期已不可考,头发花白的张九龄在水边小屋慨然叹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如前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将池塘与春草相连,鲍照“明月照积雪”将明月与积雪相连,张九龄这一叹,叹出亘古的意境:海月浑然相融。直到如今,人们看海也必然念及圆月。约100年后,唐代宗年间一个普通的中秋夜,一位名叫王健的普通小吏在庭院中闲散漫步,他望着寥落的庭院,高悬的孤月,感慨万千。突思疾如潮,咏叹出七言绝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余秋雨说,“文官之显赫 , 在官场而不在文。”唯任数职小官的王健,单凭“秋思落谁家”即足以为后人铭记。

王健可以凭借此诗绝艳中秋吧?哦,别忘了,唐朝还有位名动京华的李太白。李太白孤傲一笑,独自一人也能涌出无尽豪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人沈德潜这样评价,“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确然,后世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总是半途而废,只能感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章境界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诚如有人说的,“在唐朝,只有难以逾越的杰作,从来没有不可挑战的诗人”。即便是“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太白也悄然遭受挑战。同是月圆夜,同时代的王维内心沉静,遥然一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三千粉黛 , 八百烟娇,人生一切繁华名碌,终是浮云,雅士风流,唯月亮能解。如果说李太白的月还隐匿着几分郁愤之意,王维的月则真正平淡如水,不起涟漪。

中秋望月个人情感不一而足,可以如上述王健的孤寂、太白的洒脱、王维的禅静,但终究缺乏几分柔情味道。“年年中秋待月圆,月圆最是相思时。”月亮从来还是情思的寄托,每个人都想在黑夜里,透过月亮中抹出一汪春水来,这又是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抒情。被明人杨基奉为“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的诗人徐凝率先出手: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看,倘若放置现在,徐凝定是撩妹高手,原来早就有人提出这样浪漫的讲法,因为一个人,爱上了一座城。

李商隐则或许最早描述出“单身汪”的感觉——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这句不论怎么读,都能念出义山的几分春情来。

宋人吕本中则将“江”“楼”“月”连及一起,一步一顿,如泣如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吕本中这首词是月夜描述思念的绝唱,没想到,百年后的元代,忽然出现一块闪亮。“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客观地说,《西厢记》中这几句并无多大匠心,但它击中了人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从铁石心肠中打出一道意惹情牵的甬道,以此为人铭记。

提了这么多中秋诗词,却一直未来得及提那首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长归去,今夕是何年。《苕溪渔隐丛话》中对其给出了至高无上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好的词,无须太多解释,悄然一读便是灵魂颤栗。

不过,苏东坡之词可以艳冠咏月词吗,中国历史那样博大悠久,总会不断出现奇人异数,即便名声贯雷如苏东坡者,在后人解读中却被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唐代诗人张若虚比肩甚至一举盖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历史从月亮中来,朝月亮中去;人情起于月亮,伏于月亮。苏词还停留在月下相思,而这首诗已将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上升至对人生哲学的探索,无愧于“孤篇盖全唐”。 而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张若虚也凭此流传千古。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总归是情感的结合体,千年来,中秋圆月就这样默默地悬挂在天上,每个人在望月过程中吞吐自身情感。你我他正处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对月亮的观感,不一而足,但有着前人的感情流变,我们似临水照花人,读懂人情的纷繁况味。

借用张爱玲的语句,“中秋的月亮特别有人间味,仿佛是从苍茫的人海中升起来的。”月亮寓含着六合八荒、情感流变、千萦百结,你在倾听,我在想念。这一轮明月,不知疲倦,生生不息映照中国大地,在圆月中我们看到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迷茫又满怀信心和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温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月色!月色!月色!月色!月色!月色!
在月亮中相遇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北宋 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诗人的中秋与家国
月光如雪,清辉万里
人生如诗,你和哪位诗人的月亮最有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