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蘇河灣(五)【圖文】
近代闸北,特别是划入租界的老闸地区,临近城市中心,曾荟萃一些著名的私家园林,留下了一批文化名人的踪迹。宝山路周围,以商务印刷馆和东方图书馆为中心,更是上海甚至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而作为近代上海与南市老城厢并驾齐驱的华界城区,闸北在辛亥革命时期曾是革命党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共产党人活动的重要据点和工人运动孕育之地。因此,近代闸北在上海版图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夏瑞芳 、鲍咸恩 、鲍咸昌、高凤池 ,他们原是上海西人所办书馆和报馆的印刷排字工人。1897年,他们几人合资,在英租界江西路德昌里创办了一家印刷所,取名商务印书馆,开始印刷出版英文教科书(《华英初阶》和《华英进阶》),并取得了很好的销路,商务印书馆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然而,商务真正从印刷工厂转变为一个文化出版机构,还要到张元济加入以后。
张元济,189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戊戌变法后被革职来到上海,在南洋公学担任译书院院长。1901年商务扩股,张元济成为股东。1902年,应夏瑞芳夏瑞芳之邀,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主持出版业务,从此张元济致力于商务印书馆事业达60余年,先后担任过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董事长等职,直至年逝世。可以说,商务早期核心是夏瑞芳,后期的灵魂则是张元济。
商务主要创始人和经营者:
夏瑞芳
鲍咸恩
高凤池
张元济
1902年,商务印书馆因扩大经营,印刷所、编译所分别迁至美租界北福建路唐家弄(今天潼路)和北浙江路祥麟里,从此落户闸北。1904年开始,商务印书馆在宝山路购地80余亩,陆续在闸北宝山路兴建总馆和多所印刷所,并兴建库房、小学、疗病房、员工宿舍等众多建筑,成为闸北最大、最著名的企业,也是全国最大出版印刷企业 和重要文化教育事业单位。1902年至1930年间,商务出版教科书、词典工具书、中外名著、古籍及自办期刊8039种,18708册,出版量居全国同行之首。
清末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照相制版部
商务印书馆总厂印刷车间
清末商务印书馆洋装订书部
商务是以出版教科书起家的,辞典工具书的编纂出版则是它的另一传统优势项目。但是,除了教科书和工具书之外,商务的经营相当多元。在中译西书和普及新知新学方面,它先后出版帝国丛书、政学丛书、历史丛书、财政丛书、商业丛书、地学丛书、战史丛书、普通学问答丛书、说部丛书、传记丛书、哲学丛书;在期刊杂志方面,先后创办《东方杂志》 、《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少年杂志》、《妇女杂志》、《英文杂志》、《英语周刊》等;在整理古籍方面,先后出版了《涵芬楼秘笈》、《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国学基本丛书》等大型丛书;1919年开始,商务还涉足电影制作,1920年成立活动影片部,并于1926年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先后拍摄10余部。商务的 成功更带动了上海一批现代出版机构的涌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中华书局的老板陆费逵、世界书局的老板沈知方都曾是商务印书馆的员工,后来才自立门户。
此外,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更为珍贵。1909年,商务印书馆以编译所藏书为基础设立涵芬楼,致力搜藏古今中外图书。1924年,以涵芬楼藏书为基础,在总部对面建造了东方图书馆,为1幢5层钢筋混凝土大楼,是当时闸北最高建筑。除涵芬楼继续收藏的少量善本书之外,其余图书都移入此地,号称“聊示与西方并驾,发扬我国固有精神”。1926年,商务印书馆30周年馆庆之际,东方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全馆藏书达46.3万余册(不含照片、图表),堪称国内无匹,成为远东地区最大图书馆。
东方图书馆(涵芬楼)
东方图书馆阅览室
由于商务印书馆的员工宿舍在闸北,很多来商务工作的文化名人长期定居于此,如蔡元培、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长期居住于宝山路周围,并形成了号称“与中国现代文学至关紧要”的景云里(今横浜路35弄)这样的著名文化人聚居的里弄。而位于商务印书馆周围的西宝兴里、顺泰里、宝山里、仁余里和三德里等弄堂,也成为文化精英就近寓居之地,其中最热闹的就是三德里。
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的著名文化人,左起分别是沈泽民、郑振铎、沈雁冰(右坐者)、叶圣陶(右立者)
吴觉农和夫人在三德里寓所
由于战争的摧残,位于华界的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三德里等文化建筑都已经面目全非,而今天的闸北只有原属租界的部分,还依稀保留下当年的文化、政治踪迹。
徐园。靠近浙江北路的天潼路814弄,是近代闸北最早里弄住宅——唐家弄的一部分,也曾是沪上著名私家园林“徐园”所在地。徐园又名双清别墅,占地3亩,1883年由浙江海宁丝商徐鸿奎创建。
图为《点石斋画报》“徐园采菊图”。
徐园于1887年1月24日对外开放,是上海最早进行营业性开放的私家园林,也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地方。 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就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1900年10月21日,《申报》又刊徐园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片名有《马房失火》等14部短片。
1896年《申报》上的“徐园广告”。
上海公共租界扩大,徐园所在的天潼路一带被划入公共租界,唐家弄日益城市化,尤其是徐园近旁的万茂场集市终日喧嚣不已,精巧典雅、萧然绝俗、尘囂不罕的徐园实难与其为邻,遂有搬迁之意。1909年,徐鸿逵之子把徐园内的假山、亭台、馆舍等悉数拆迁到康脑脱路(今康定路) ,“地址较广,布景一依旧式”。原址上构筑了两排35间两层民居,取名徐家园。至今,天潼路814弄43支弄朝东通西唐家弄的门墙上,尚有“徐家园”三字石雕门额遗存。
徐园原址上的“徐家园”门额。
海上画派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画派,阵容浩大,名家众多,他们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变革成具有时代气息和精神内涵的艺术创造,形成一股区域性的美术潮流。海派画坛的两位大师吴昌硕、王一亭都在闸北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闸北山西北路457弄吉庆里12号 是上海市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住过一位很能代表近代上海艺术风格和成就的大艺术家——吴昌硕。吴昌硕,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是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吴昌硕诗、书、画、印皆精,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尤其精绝,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海派宗师”吴昌硕位于闸北山西北路的故居
吴昌硕故居二楼书斋略图
王一亭是海上画派中一位颇有特色的书画家 。他的作品颇富才情,艺术造诣非常高,在推动海上画派的发展方面有过卓越的贡献。其早期的画风题材一如任伯年,山水以元济、吴镇为宗,重墨气骨法,不论是小品还是大作,都落笔潇洒。他创作的花卉,粗枝大叶,赋色古艳,草草点染而意趣自足。他还喜欢在淋漓的墨色中间使用大块的重彩,使画面显得清新典雅。他擅画佛像,所画观音、和合二仙,行笔迅疾,超尘绝俗,广受好评。
“白龙山人”王一亭
王一亭作品《鲈鱼酒香图》(吴昌硕补梅并书款,1915年作)
王一亭是近代上海著名居士,笃信佛教 ,曾担任过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1922年,王一亭等上海佛教居士在海宁路锡金公所创办世界佛教居士林。1925年,在他主持下,林所迁址于闸北新民路国庆路北端,并逐年扩建林舍,辟静修室、创办小学、设立佛学图书馆,组织日益健全,林友不断增加。1930年王一亭等又发起创办上海佛学书局,初设局于闸北宝山路界路口,不久迁至胶州路愚园路。
圆瑛法师在世界佛教居士林与关絅之(左)、王一亭(右)合影
“月份牌”年画是中国近代广告的特殊载体,在近代上海曾经盛极一时。长期以来,月份牌年画一直被排斥在艺术殿堂之外,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种曾经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的艺术形式日益展现了它的无穷魅力,人们又将它从封尘的记忆中挖掘出来,大量复制出版上市。平情看来,月份牌年画在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史上是有一席不容抹杀的地位的。
说到老月份牌,就不得不说杭穉英和他的上海月份牌年画。虽然他不是 “月份牌画”的创始人,但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以他署名的月份牌年画流传在社会上的达1600种之多,有“月份牌半壁江山”之誉,是他把“月份牌”年画推向极致,成为月份牌年画发展史上不可抹杀的代表人物之一。
杭穉英
杭穉英及其画室员工在山西北路“穉英画室”门口合影
在“穉英画室”成立之前,无论周慕桥,还是郑曼陀以及徐咏青等月份牌画家,由于受传统文人画的影响,偏慕冷色,追求高雅,颜色一般偏于暗淡。到了“穉英画室”主盟月份牌画坛的时期,开始注重迎合广大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相对高雅而言,市民阶层更喜欢雍容华贵,因此,月份牌年画更偏重于浓墨重彩 和亮丽的色调,更富于洋味和时尚气息。
杭穉英所绘哈德门香烟月份牌
杭穉英所绘阴丹士林布月份牌
明清时期,闸北村社寥落,仅有几所私塾、义塾和家塾。清末,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在闸北兴学。1904年,境内第一所私立小学飞虹义务小学堂创立。同年,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学校迁入,并创办女子手工传习所,开创了闸北职业教育的先河。翌年,商务印书馆老板夏瑞芳创办小学师范讲习所及尚公小学校。1906年,徐一兵创办中国最早的体育学校——中国体操学校。1910年,商务印书馆创办境内第一所幼儿园——养真幼稚园。1914年,凌铭之创办的沪上第一所“女师”——南洋女子师范学校迁入境内。1915年,唐乃康创办了市北中学。至1931年,境内曾办过中学40余所,小学160余所,各类职业教育学校20余所,大专院校10余所。其中,飞虹义务小学堂、南洋女子师范学校和市北公学比较著名。
飞虹义务小学堂, 1904年创办,是闸北的第一所近代小学堂。它最初的校址在闸北二十五保头图文昌阁,由当地绅士陆鼎祥等发起。1922年改名为闸北飞虹小学,次年由上海市工务局承建钢筋水泥结构四层楼房一座,其校舍在当时的上海堪称佼佼者,其教育质量在老上海享有盛名,当时有“南有万竹(今上海市实验小学),北有飞虹”之称。1927年由上海特别市教育局接管,定名上海市飞虹小学。1952年,改名塘沽路小学。1998年,迁至浙江北路61号(现址),这座百年老校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飞虹小学堂新校舍
飞虹小学堂师生合影
南洋女子师范学校,凌铭之创办。1912年,民国建立,政府鼓励师范教育。凌铭之毅然变卖家产,不惜巨资,创建南洋女子师范 ,并与在其先后创建的北京女子师范、苏州女子师范、北洋女子师范(天津)遥相呼应,同为中国女子师范教育之先河。南洋女子师范最初建在南市方斜路三多里,1915年迁至闸北文安路北长康里,1921年迁至曲阜路长寿里。1927年,改名为南洋女子中学,1956年改为公立,1957年由开封路214号迁至海宁路830号,1966年改名为向东中学。1998年向东中学校舍由海宁路830号迁至蒙古路48号。
1913年上海南洋女子师范学校第一学期师生留影
南洋女子师范学校体育课
市北公学。 1915年,唐乃康出资创办私立市北公学,初为小学部,选址界路庆长里,自任校长。1920年,市北公学学生增至500余人,校舍紧张,在永兴路购地建设新校舍 。1922年建成,增设初中部,1924年增设高中部,学生增至千人。1929年,鉴于学校已发展为完全中学,改名上海市北中学暨附属小学。1932年“一二八“事变,校舍被炸。1936年春,在永兴路原校址重建校舍,开始重建工程,1933年落成。1937年,因负债甚多,经济困难,学校将全部校产上交上海市社会局,易名为市立市北中学,由私立转为公立。
市北公学新校舍及校门(后毁于1932年淞沪抗战)
市北公学新校舍及校门(后毁于1932年淞沪抗战)
唐乃康作为市北中学之父,其办学思想长远影响着这所学校。他拟定的《学校章程》和《校训》,明确将“勤以立身、恕以爱人、勇以治事”作为校训 。
市北公学校训
除了华人自办的学校,公共租界工部局也为闸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它在闸北创办了一所华童公学,这是工部局所办的第一所专收华人学生的学校。
华童公学校舍
学校建造工程始于1904年9月1日,同年11月建成,11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学校位于爱尔近路(今安庆路)与克能海路(今康乐路)相交处,占地约14亩。工部局实施华人教育由此开始。但该校校长长期由G·S·福斯特·康普担任。
1904年华童公学教职人员合影
华童公学教学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历史学、中文、英文、生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卫生学、中国文学史、公民学、体育 等。其中中国文学课程主要以国语教授为主,并适当辅以上海方言。
华童公学图书馆华童公学学生做游戏
华童公学校内有一综合图书馆,各年级有各自的小型图书馆 。1929年,因学生人数增加,学校将中学部迁往赫司克尔路(今中州路),将康乐路上的校址改称“工部局北区小学”。1952年由上海教委接管,现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所在地。
华童公学图书馆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务印书馆
上海最有历史底蕴的59所学校,有你的母校吗?
上海交大为何选址徐家汇?
金梅生 [月份牌年画]艺术之路
重新认识苏河湾
老上海记忆:闸北(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