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歷史——川沙縣志>>道路橋樑
民国时期,县城市政设施由自治公所议决,或拨公款,或向私人募款筹建。建国初期,由各业务部门分管。1964年起由城厢镇市政建设组负责。
一、县城建设
(一)街道
建国前,县城有街道34条,总长7313米,街宽1.7~4.2米,大多铺弹石、长石板和侧砖。主要街道建设情况:
乔港路 自东水关至罗神庙桥止,民国18年(1929年)起将原有乔家浜填平、改筑,历时3年完成。
永丰街(今名北市街) 宣统二年(1910年),城自治公所议修,其经费由两旁铺户承担。每店房1间,房主房客各捐银5元。
牌楼桥西大街(今中市街西段) 民国元年,市公所经修。
北门大街(今北市街) 民国13年募修。
东门外大街(今东门街) 民国14年5月,由县绅董凌鹏飞和裕春商号等发起集资修理,自吊桥东堍至护塘桥西堍止,东西长23.33米,阔2.83米,路面用石条铺筑,下筑阴沟,计工料银3000余元。
东门内大街(今中市街) 民国20年修,其经费向各业主及商界募集。1972年,拓宽中市街东段201米,沿街北侧房屋拆进2米,街面放宽至6米,浇制水泥路面,北侧栽悬铃木行道树。
乔家弄 民国15年,由市董艾文煜集资修理。
70年代开始对旧街道分批拓宽翻建,陆续改铺沥青、水泥、水泥砖路面29条,长6682米。新筑新川路、川环西路、城南路、川黄路等21条,长8747米。1985年底,全镇有街道55条,总长16060米,总面积84518平方米。1966~1985年修筑街道共投资146.9万元。
新川路 东起护塘街,西至川环西路。1981年建。全长800米,路宽10.5米,沥青路面,两边铺设水泥板行人道,投资18.11万元。为城厢镇东西干道,又是新的商业街。
川环西路 南起环城南路,北至川北公路交叉口止,1982年建。是城厢镇南北干道。全长1440米,原路宽10.5米,沥青路面,投资113.5万元(包括环城南路)。1985年,投资331.50万元,拓宽路面至32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4米,分车绿化带各l米,人行道各5米。
城南路 东起川沙汽配厂西至川环西路,1982年建。全长560米,路宽7米,沥青路面。该路两侧辟为城南集市贸易市场。
南桥路 东起县劳动局宿舍大楼西至川环西路,1985年建,全长803米,路宽7米,水泥路面。
(二)河流
民国初期,护城河环抱城区,县前港、乔家浜、三灶浜横穿全镇,东西运盐河和小浜数道纵贯南北。东门内城壕、乔家浜于民国18年(1929年)至21年相继填平。建国后,于50年代填平县前港、三灶浜东段和南北向的小浜,80年代初筑新川路和三灶浜路。1982年护城河东北段填平,成为绿化区。1985年底,镇区河道尚存三灶浜、乔家浜西段,新开河一段,护城河环绕东南西三面。
(三)桥梁
民国19年(1930年)至21年,拆除乔家浜上牌楼桥、来紫桥和四明桥3座。至1949年,城区有石板桥、木桥36座。建国后,填河筑路工程中拆除桥梁27座。50年代拆除的有县前港的报升桥、集贤桥、正阳桥、卫安桥、中山桥;60年代拆除的有三灶浜路的三多桥、西水关桥、永丰街后浜的罗神庙桥、六安桥、太平桥;70年代拆除的有三灶浜的九如桥、青山桥、仓场桥、至元堂后桥,乔家浜的东水关桥、竹行桥,运盐河的城东外吊桥、城北宋家桥、潘家桥、善人桥、同善桥、通济桥,城东仁寿桥;80年代拆除的有护城河的北门吊桥、三灶浜的万寿桥。1985年末,镇上共有桥梁17座,其中建国后建造的8座,重修的9座。
镇区桥梁现状表(1985年末)
(四)驳岸
清末民初,在牌楼桥西沿浜筑有石驳岸。建国后,于70年代起在护城河、三灶浜等处筑驳岸工程3000多米,投资78万多元。护城河两岸俱已建成块砌驳岸。
历年修筑驳岸统计表       单位:米
(五)下水道
民国14年(1925年)5月,东门外大街路下砌筑阴沟。以后又在各主要街巷陆续修筑砖砌阴沟,1965年起,在填河筑路和翻修路面的同时,埋设水泥瓦筒管下水道。1985年末,全镇已埋设直径230~280毫米的水泥瓦筒管道总长12600米,设窨井280座,进水口519只,投资总额39.56万元。
城厢镇街巷埋设下水道统计表(1985年12月31日)
二、集镇建设
(一)高桥镇(包含中兴镇)
住宅建设 建国前,镇上多数是砖木结构的瓦平房。中兴镇上400余家只有3户瓦平房,其余俱是棚户。建国后,50年代在大同路建3~5层上炼新村。1979年起在大同路、东街、义王路、白洋滩路新建住宅群。全镇公房面积1950年为19747平方米。1985年增加到192714平方米。
街道 建国前,镇上主要街道有东街、西街、北街三条,小街巷十余条。街面宽度在1.5~3米间。街道都是弹石路面,总长2750米,总面积5762平方米。1985年底,全镇街道22条总长5171米,总面积23367平方米。
桥梁 民国初期,镇上有石桥、木桥9座。1973年,填平小浜筑为道路,拆除唐家桥、张家弄桥、王家弄桥、唐家弄桥、小典当桥等。1985年底,有桥梁4座,即在1976~1985年间相继重建和新建的万寿桥、典当桥、傅家桥和新建大桥。
浚界浜、筑驳岸 民国12年(1923)9月,上海、宝山、川沙三县知事商定浚界洪,长1816丈9尺5寸,面宽4~5丈,共挑土43741立方米。1950年浚界浜,共挖土20万余立方米。经疏浚后,能通行50吨位船只。1981年,筑界浜南岸石驳长350米。
下水道 建国前,全镇有300×300毫米砖砌沟管总长1488米。1974~1985年,在填浜筑路和翻修街面的同时,埋设直径150~600毫米水泥瓦筒管下水道,总长11355米,设窨井344座,进水口690只。
路灯 镇上路灯始于民国16年(1927年)。建国后,不断增加。1985年末,全镇有路灯171盏。
供水 建国前有土井6口,居民以饮用河水为主。1963年8月,高桥水厂建成,始有自来水。1985年底,全镇居民均饮用自来水。
厕所、垃圾箱 民国时期,镇上有固定垃圾箱5、6只,厕所都是简易茅坑。1956年起陆续建造公共厕所,增设垃圾箱。1985年末,全镇有公共厕所20座,垃圾箱97只。
园林、绿化 清末和民国年间镇区有私人园林余园、胡苑、印园、承园等。至建国初期,已俱废。建国后镇区逐年修筑花圃,至1985年,有花坛65处,计4276平方米,修筑栏杆284米,栽植花木2万株。
(二)杨思镇
住宅建设 建国前,镇上大多数是砖木结构的瓦平房,南街有几幢二层楼房。1958年,建造二层楼的恒大新村、杨思新村,计14690平方米。1961~1976年,在南街建一村、二村,周周公路两侧建住宅,计6371平方米。1978~1985年,在后长街、新村路、思浦路等建住宅计17323平方米。1985年底,全镇共建住宅129433平方米,其中公房41414平方米,私房88019平方米。
道路 民国初期,镇上有南街、北街、后长街等,土路面,中铺石板条。街宽在2~3米间,总长1000余米。从民国20年(1931)起,镇上石板条土路逐步改为弹石路面。建国后,1953年筑杨新街。1973年拓宽后长街,1980年起筑杨新路、玉泉街、思浦路、新村路。同时翻修旧街道。全部改铺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1985年底,全镇有街道14条,总长3360米。
桥梁 镇上有桥梁3座。杨思桥,相传为杨姓塾师建,称杨师桥。明正德五年(1510年)重建,称杨思桥。明嘉靖、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先后重建。民国10年(1921年),陈天锡、杨勤力重建,桥面用石,余用钢骨水泥。1963年1月桥面石断。翌年在原址东70米处由川沙县工务所重建钢铁桁架桥,桥面铺水泥板,长20米,宽2.5米。西木行桥,又称西庙桥,原是平石桥,跨杨思港支流,1981年重建,桥长5.6米,宽1.8米。微型厂桥,1955年建的木桥,跨杨思港,位于上海微型电机厂内。1978年移北重建钢筋混凝土桥,长24.6米,宽7.7米,为该厂专用桥。
疏浚、筑驳岸 民国7年(1918)冬,杨思乡董穆湘瑶邀集三林、杨思和唐桥3乡经董邑绅议决浚杨思港。民国9年(1920年)开工,3年而成。杨思港沿后长街原有一马蹄形弯头,长约400米。1982年2月起截弯取直,平地开河75.5米,挖土方4500立方米。1964年,在原杨思桥西的北岸筑石驳70米。1968年,在原杨思桥东的南岸筑驳岸110米。在杨思港恒大桥沿岸厂区内,由各厂自筑石驳岸。
下水道 镇上原有管径230~300毫米的水泥瓦筒管下水道969米,建窨井44座,进水口83只。建国后,在翻修旧街道和辟筑新路的同时,埋设150~900毫米管径的瓦筒排水管道4000余米。1985年底,全镇下水道总长5484米,建窨井280座,进水口435只。
路灯 镇上路灯始于民国9年(1920),建国后,陆续增加。1985年末,全镇装有路灯91盏。
供水 居民历来饮用河水和井水。1965年起浦东自来水厂先在上南路、后长街、南街、北街及各新村装自来水和公共给水站。1985年底全镇都用上了自来水。
厕所、垃圾箱 建国前,镇上有几处茅坑,建国后改建、新建了公共厕所、设垃圾箱、果壳箱、痰盂。1985年底全镇有公共厕所14座,垃圾箱、果壳箱及痰盂共107只。
园林、绿化 建国前,镇上有私人花园3处。养真别墅,陈义生(悦周)民国8年所建,占地7.71亩,花木俱毁于“十年动乱”中。镇绅孙尚年、胡伯卿私人花园,毁于“八·一三”战火。建国后,在后长街、南街栽行道树。1980年建街头绿地。1985年末,全镇有街头绿地19处,总面积1103平方米,栽花木1.16万株。
(三)洋泾镇
住宅建设 旧时洋泾镇仅在洋泾镇路和北洋泾路两旁,有少数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其余多半是平房和棚舍。1965年起,拆除孟家宅定水路、永安街等旧房屋,新建阳光新村、永安新村和阳光二村,计39幢,87720平方米。1983年全镇有公房128777平方米。
街道 建国前,镇上两条主要街道:洋泾镇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筑。北洋泾路,宣统元年筑,长700米,路宽均2米,余多泥路。建国后,1975年拓宽洋泾镇路,东镇段改铺水泥路面,长270米,宽5米;1976年西镇段改铺沥青路面,长350米,宽7~9米。同年拓宽北洋泾路,改铺沥青路面,长700米,宽7米。1975、1978年先后辟筑泾南路和苗圃路。泥土路俱经改造成为沥青或水泥路面。1983年末,全镇有街道14条,全长5788米。
桥梁 镇上原有桥梁6座,俱为木桥。民国36年(1947年)南定水桥改涵洞,拆除西韩木桥。北定水桥于1977年移址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洋泾镇桥(原名北洋泾桥)于1970年,改建钢筋混凝土桥。苗圃路桥(原名万隆桥、石板桥),于1978年改建钢筋混凝土桥。获柴港桥(原名太平桥),于1974年改建钢筋混凝土桥。
疏浚、建闸、筑驳岸 1951年,疏浚洋泾港,自老三井至华漕
,长3.8公里,挖土16.8万立方米。1967年,建洋泾港水闸,闸位于洋泾镇桥北首,1969年8月15日竣工。1979年在水闸至洋泾镇桥段沿岸筑石驳岸,长160米。
下水道 建国前,镇上有直径300毫米水泥瓦筒管下水道240米。建国后,1950~1983年间共埋设直径150~600毫米的水泥瓦筒管10828米,设窨井495座,进水口934只。
路灯 民国10年(1921)6月,在洋泾镇路和北洋泾路始装路灯。建国后,陆续增加。1983年末,镇上共有路灯120盏。
供水 民国34年(1945年),浦东自来水厂在东栅口和西镇分别装有自来水龙头4个,向居民售水。建国后,增设了公共给水站,并在阳光新村、永安新村安装自来水。1983年末,镇上有公共给水站37处,新村居民供水796户,企事业单位用水60户。1984年又增加阳光三村居民供水575户。
厕所、垃圾箱 建国前,镇上只有几只简陋茅坑。建国后,逐渐建造公共厕所、设垃圾箱、果壳箱、痰盂。1983年末,全镇有公共厕所35座,垃圾箱、果壳箱及痰盂共114只。
苗圃、绿化 洋泾苗圃1953年建。占地170亩,有职工85人。1983年末,有街头绿化区32处,计1493平方米,栽植花木1.6万余株,栽植行道树3800株。
(四)乡集镇
1985年末,全县居民千人以上的乡集镇23个,即施湾、六团、江镇、蔡路、合庆、黄楼、孙桥、唐镇、王港、龚路、顾路、杨园、张桥、金桥、东沟、高行、凌桥、张江、北蔡、花木、严桥、六里、高东。1981~1985年县财政拨款505万元,用于各乡集镇建设。1985年底,各乡集镇都已有自来水。除王港、花木、高东等乡外,各乡镇都建影剧院,共18座。70年代初起,张江、龚路、顾路、杨园、黄楼、江镇等集镇陆续修筑了商业新街。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市镇变迁
话说武汉 | 民国“海归”洋为中用 吴国柄与汉口市政建设
【特稿】《桥畔的故事》之一:滩渡、缆石的故事
澳门路环田畔街一段出现路陷,已紧急维修
《沧浪区志》——第五卷(街巷河桥)第一章(街巷)
上海 · 无轨电车 · 100年(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