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歷史文化古跡——山东泰安東平白佛山石窟造像【圖文】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县城西侧的白佛山。造像初雕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唐代和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白佛山石窟造像现存138尊,多为佛教内容。其中第一号窟内的十六王子像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唯一一处以十六王子为专一题材并有可靠记铭的造像窟,是研究十六王子佛像的重要实物资料。与造像共存的有隋代以来的造像记铭110条,重修碑刻14方,提供了佛教造像进入鲁西以及向周边地区曼延的大量文字资料。与造像共存的附属文物有金大定年间修建的三教堂一座,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三教合一的古建筑。
    造像始雕于隋开皇七年(587年),唐、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形成了四窟一龛及露天造像等几个群体。共有造像149尊,现存138尊,多为佛教内容。其中1号窟内十六王子像是迄今已知国内唯一的一处以十六王子为专一题材并有可靠记铭的造像窟,是研究十六王子佛像的重要实物资料。
 

    其中隋代释迦牟尼像高7.6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螺髻,面相浑圆,颈粗短,宽圆肩。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简练流畅。手施无畏与愿印。形体硕大粗壮,面相慈祥,微含笑意。为典型的隋代造像风格。以其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个体之高大,被称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两壁上的“涅槃图”和“十六王子”龛像,是国内罕见的造像。 
    唐窟内佛像高2.43米,高肉髻,面相丰满硕长,蚕眉细目,两耳垂肩,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其左右两菩萨,面部均宽圆丰满,缨珞繁缛。造像均通体磨光,雕刻细腻,柔和华丽,保存完整。 
    白佛山石窟造像共有大小142尊,其中隋代造像116尊,1号窟内主像底座和9尊小龛像有残损、2号窟内主像鼻部残损,其余保存完整。唐代造像3尊,面部风化较为严重。五代、宋造像12尊,除弥勒佛小像头部残缺外,其余保存完整。明清造像等共11尊,部分风化严重。
 
 
     1号窟内主像为阿弥陀佛大佛像。像通高7.6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覆莲座上,门内雕有供养人及瑞兽狻猊。佛像肉髻低平,涡纹型发髻。面相浑圆,眉如长月,眼球较小,出唇较瘦薄,双耳硕大,颈粗短,宽圆肩。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衣,左肩系一勾钮式带,将衣角束起,衣纹简练流畅。手施无畏与愿印(说法印)。形体硕大粗壮,面相慈祥,微含笑意,为典型的隋代造像风格。其两边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像,俗称“千佛崖”。大者高35厘米,小者仅10厘米,有佛像、菩萨像、天王像、罗汉像等,还有“讲经图”和“涅槃图”和“十六王子”像。照相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涅槃”像中释迦牟尼像头南面西,左肋侧卧。肋骨裸露明显,形体消瘦。其身旁围坐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其面相均呈异族形象。或低首致哀,或仰面嚎啕,或抚其首,或抱其足,神态不同。十六王子像和涅槃图像,其风格反映出浓郁的地方特色。龛像旁布满“像主”名记,其中有“柏义王”和须昌县令、县丞、县尉、僧人等。窟外右侧摩崖上有隋代开皇七年、十年造像题记和唐代题记。 
 

     2号窟中间为圆雕上半身佛像,高2.43米,高肉髻,面相丰满硕长,蚕眉细目,嘴似菱形,嘴角翘起,鼻梁高挺较长,眉间刻白毫相,两耳垂肩。微袒胸部,露双乳,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手上举(残),左手放于膝部。其左右两菩萨,左像高1.6米,为倚坐像,脚下踩莲台。右像高1.1米,呈善跏趺姿,露赤双足。右手抚胸,左手抚膝。两像面部均宽圆丰满,臂钏颈圈,缨珞繁缛,高宝冠内有化佛形象。这三尊造像均通体磨光,雕刻细腻,比例匀称协调。东壁上有一组“像主”名记,窟门上有明代创修石阶题记等。 
     3号窟北壁上复刻尖拱形龛,内为一佛二弟子3尊高浮雕像。中间为弥勒佛倚坐像,高0.42米,袒胸露乳,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头后有桃形背光,螺纹肉髻。面相丰满,右手抚于胸前,左手抚于膝部。其左右弟子像,体态婀娜。3像均是通体磨光。西壁上有唐代元和十年“大唐故节度随军宣德郎试大理司直权知齐州司马清河”张颕行弥勒赞文并序。 
 

     4号窟内原有造像12尊。北壁中间一铺造像,中间为释迦牟尼倚坐像,亚腰叠涩方顶座,壸门内刻力士及狻猊。像通高1.9米,高肉臀,面部较宽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厚重,线条较粗。其左为阿难、迦业立像,左阿难身显瘦小,略显稚气,衣纹较为粗糙。迦业像面部丰满,微露笑容,着双领下垂式衣,衣面光滑,足部露百折式内衣纹。均光头,施莲花合掌印。 白佛山西侧有天仙圣母、祥云二洞窟及大雄宝殿等建筑。天仙圣母、祥云二洞窟位于高高的悬崖上。系清康熙年间人工开凿而成。两洞并列,中有石门相连通。洞口均向西,距下面垒砌的院落4米,由两列平行的石阶通上洞口。 
 

    神台正面刻有瑞兽麒麟图,形象生动逼真。神台后是叠涩仰莲莲花及竹节多角座,座上仅存观音菩萨下半身像。像后南壁上刻一幅图画,外围凸起行框,画上部为双龙戏珠图,龙腾云绕。左下部刻有山峦形象,右方为护法韦驮神像,高0.8米,身披盔甲,脚穿战靴,合掌而立。北洞曰“天仙圣母洞”。此洞和南洞基本相同。北部原为天仙圣母像,仅存下半身像及像座、神台。 两洞内有题记10余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炳灵寺石窟:中国佛教石窟百科全书
刘学高作品《雄镇一方白佛山》(纸刊备选)
大美青州-驼山石窟
佛教雕塑
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欣赏
造像研究 | 敦煌造像的信仰基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