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化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

深化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

2023-08-10 17:57 来源: 银川市民族团结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银川市民族团结)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要深化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推动各族居民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结构相连、利益相关、情感相通,引导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暨“潮聚三月三·和谐在八桂”活动启动仪式在柳州市举行。图片来源:柳州市民宗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百色市自古就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的格局。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采取“实地走访+入户访谈+发放问卷”形式,对柳州市、百色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样本包括31个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涉及汉、壮、侗、黎、苗等10个民族。调研结果显示,两市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突破点,着力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巩固和发展。

一是共同居住格局已经形成。因易地扶贫搬迁而形成的多民族群众融居的社区,使得各族居民从村民变为市民,从分散居住转变为在社区集中居住,进而推动居住格局由“区域共居式”转变为“社区共居式”。如,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美家园社区安置着来自全县20个乡镇的1558户6167人,有汉、苗、瑶、侗等10个民族;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站社区安置着来自全县14个乡镇的4606户20162人,有汉、侗、苗、壮等9个民族;百色市右江区迎龙老乡家园安置着来自6个乡镇的1144户4678人,有汉、壮、苗、瑶、仡佬等13个民族。

二是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以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壮族三月三”为文化交融的平台,各民族文化在传承融合中呈现枝繁叶茂、创新发展的态势。如,百色市靖西市老乡家园社区打造“文化家园”,成立武术队、山歌队、戏曲队等文艺团体,举办山歌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开展“孝亲敬老家庭”“科学教子家庭”等评比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民心;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建设4个芦笙文化广场,各族居民自发成立芦笙队、踩堂舞表演队,常常聚在广场上开展文化活动,并面向各族居民开展现场教学。

三是共学共事氛围浓厚。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搭建共学平台,提升社区干部的双语能力,鼓励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建设“民族之家”等服务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帮学助困、技能培训等方面服务,创造共学共事条件。如,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站社区成立“党员+志愿者”党群志愿服务队,面向各族居民开展普通话培训;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美家园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微课堂,使用双语宣讲政策;百色市田东县思林安置小区实施粤桂扶贫协作新居民转移就业万人培训计划,确保搬迁新居民1年至少接受1次以上可以领证的实用技术培训。

调研表明,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抓手构建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举措。同时,这些互嵌式社区在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小区里同一个民族的居民聚居在同一楼栋的现象较为明显,在社区居住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聚集形态;文化交流平台不足,影响了文化互嵌的深度;有的居民在就业上“稳不住”,经济活动存在不确定性和间断性,导致相互之间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影响了社会互嵌的拓展;部分居民互动交流不充分,心理互嵌难以深化。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笔者认为,深化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优化居住格局,推动空间互嵌。随着民族间通婚现象的增多,加之政策引导,过去一些由单一民族组成的社区已经转变为多民族共居的社区。要全面厘清社区楼栋的居住结构,采取适当的分流或引导措施,推动各族群众互邻,在各楼栋、各楼层互嵌居住。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文化互嵌。要推动各族群众共同欢度春节、“壮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不断创新文化交流的载体,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推动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依托文化中心、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开展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推动经济互嵌。要以“稳就业”为目标,推动成立各类经济合作社,如蔬菜、水果等农业经济合作社,刺绣等非遗经济合作社。此外,还可以聚焦各族居民在生产生活、种植养殖、建筑施工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和竞争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互嵌。要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生活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供给,包括学校、医院、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不断满足各族居民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共性需求,提高其融入城市能力。同时,加强社会性服务平台建设,包括流动人口服务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创业支持平台、残疾人保障平台等,不断满足各族居民对公共服务资源的个性需求,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心理互嵌。心理互嵌的重点在于强化社区各族居民的集体认同,要促进各族居民交往互动、积极接触,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在技能、知识培训方面,可以组建学习团队、互助小组,推动各族居民在共学中增进了解;在工作、经济合作方面,可以提倡就业创业结对帮扶,推动各族居民在共事中团结协作;在文化活动方面,可以分类施策,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促进交友,推动各族居民在共乐中深化情谊。

(刘金林、蒙思敏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一个美丽的地方——兰坪
柳州智慧城市启动中 12个社区试水“智慧社区”
如何重建城市社区自治
乡村振兴|“搬迁撤并型乡村社区”社工如何做
2023年麦子店街道第十三届国际社区文化季在京开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