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人都该懂点中医科学

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中医对草药的认识,主要从气、味两方面展开。气是指寒、热、温、凉属性,为“四气”,后世发展中增加了“平”性;味是指酸、苦、甘、辛、咸,称“五味”,除五味外,后世补充了“淡”味。四气五味为约定俗成的说法。

世间万物,皆阴阳二气所生。阴偏盛者其性多凉,阴气隆盛者多寒;阳偏盛者其性多湿,阳气隆盛者其性多热。寒凉治热病,温热治寒病。在中医临床中,极少选用大寒、大热之药,除非遇到明显的寒热病证。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用上、中、下三品方式进行了划分。上品,多为性味平和,无毒,即药食两用久服无损于人。中品则性味偏颇较明显,常服易致人体阴阳失衡。下品多为性质偏颇明显者,或大寒大热,或毒性较大,只去病无养生之功。故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四气五味之寒性药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火邪可从外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内生于五脏,膏梁厚味(肥腻浓厚的食物)使火邪积于六腑。凡此种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或冰冷直折火势,或泻下釜底抽薪,或以清透之力还热于身体表面,这些都是寒性药的功劳。火邪一旦形成,在其部位来看,可在表,可在里;可在气,可在血;可在脏,可在腑。

火邪部位不同,其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在表则清透,在里则清泻;在气则清气,在血则凉血;在脏则清脏,在腑则通腑。

大黄最善攻下,凡热邪隆盛于体内,腹中大便不通者,必选大黄攻伐。

黄连至苦至寒,最善清脏腑热。一是清心火,二是清胃肠热。

石膏针对邪从外入侵袭肌表,导致高热不退。辨别表里重要指征-恶寒,恶寒存在意味着病邪存于表,如果恶寒消失,甚至出现反恶热,则说明病位已在里。也就是患者最初怕冷喜多盖被,变成怕热喜掀被,说明病位已在里。此时,用生石膏,能清能透,不损脏腑正气。

四气五味之凉性药

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风热之袭表,需凉散;阴血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凡血有热,不宜寒凉太过,常用凉血。

如果热症本身并不是很严重,或患者体质偏虚寒,用大寒药物治疗则会损人体正气,此时需用仅次于寒性药物的凉性药来治疗。在临床常见:辛凉解表,解在表风热之邪;甘凉清润,治阴血不足所致燥热内生;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

薄荷,其味清香宜人,常被用来治疗由外感风热邪所致疾病,以疏风清热。风热之邪本就轻浮,所袭肌表为轻扬之地。若用大寒之药,难免卫阳被遏,毛孔闭合而邪走无门。

麦冬。有小热伤津,或是热病后期邪气渐去而阴液受损,除此小热,麦冬最合适。人们常说的阴,大体分两层,较浅一层称阴津,主要濡养肺、胃、大肠等,阴津受损,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较深一层为阴精,主要藏于脏、肾、为阴之本。阴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多,心虚胆怯,耳聋耳鸣等。麦冬的形态质地,白白胖胖的像个蚕宝宝,其性味温和,轻浮而上,又质稠明润,善疗小热阴津不足。

丹参,善于理血。与气相比,血有形,流动有一定路径。若用大寒之药清血之热,容易血行凝滞,如河流遇寒成冰,要恢复水流就是大工程。所以,除非遇血中热象明显,如流鼻血、大量吐血、尿血等,中医一般不主张用大量寒药,代之则用以凉而能行的一类中药理血。丹参性平和,不燥不滞,凉血、活血、养血佳品。

四气五味之热性药

人有大寒,因用热药。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寒凝在脾,则需干姜温中以固守;寒聚于肾,必经肉桂温下以培元。其寒气大盛于一身之内外,抑或阳气将脱之危重大症,非附子熟能力挽狂澜?

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凡人体出现阴寒内盛的征象,寒邪盘踞,坚守不去,需大热之药畏助回阳驱寒。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寒凝在脾,用干姜最好;寒凝在肾,用肉桂更好。如果全身内外寒邪皆盛,或阳气爆脱欲绝,只能用附子了。

附子,热药之最,善于行走,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能及。

干姜,最善入中焦,温补脾胃,散其寒邪,是温补中焦的主将。

肉桂,擅长温补部位在肾。有一种病,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上面一团火,下面一团冰。中医称之为“上热下寒”。上面的火,原本应该在下面,但由于下面寒邪盘踞,排异己,虚弱的阳气被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浮游于上,出现火象。肉桂的作用在于,入下焦散寒邪,即可引火归原,让阳气回归到原来的位置。

四气五味之温性药

少火生气,温之谓也。温药于人,温和宜人。诸邪得法,诸虚得补,能不赞之?

人的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以培补,不宜过度攻伐。体现在用药上,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邪气,风湿寒热、气滞血瘀,除热邪外,中医驱散其它邪气多用温法。

风邪得辛温而解,水湿痰饮得温则化,寒邪得温则散,气血得温则行。再看虚证,不但气虚、阳虚多用温药来补,即使阴血不足,也常以温药带治。原来,补阴血之药多滋腻,若用寒凉之性,恐不易行,不益填补阴血,难为人所用。

防风。防范风邪,善行于肌表,畏助卫气,警惕外界风邪侵袭,如岗楼的哨兵。风为百病之长,凡有外邪,总以风邪为先导。风邪未至,防风可防犯,风邪已至,防风可疏散之。

陈皮。为干燥的橘子皮。陈皮性温燥善行,入肺脾,治疗湿痰,尤为所长。

熟地黄。地黄生用性寒,经酒蒸后成熟地黄,性温,为养血填精之要药。熟地黄补益在阴血。

四气五味之平性药

不寒、不热谓之平。平性药为数不少,临床较为常用。

山药。性平,善于平补脾胃之气阴。对于正处于生长期的小儿,久服温药容易化热,久服凉药难免损阳,唯有山药,不温不凉,适合长期服用,帮助脾胃虚弱的孩子调养身体。

甘草。其性平味甘,善于调和诸药,在处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味中药。

四气五味之五味

五味,即酸、苦、甘、辛(辣)、咸。五味各有其特性和治疗价值。总体来说,辛辣药擅长行走、发散,苦味药擅长清泻,甜味药擅长补益,酸味药擅长收敛(不小心吃到酸酸的橘子,是不是通常会深吸一口气,这是收敛的表现),感味药擅长于软坚(冰块坚硬得盐则化,便结坚满得咸则泻),感味药有入肾的特点。有些药原本不咸,医生为了让它入肾中疗病,通过盐炒方法来实现。

五味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治疗上的作用外,但各自都有弊端。

辛味药能发散行走,但发散行走的同时很容易使气血损耗。所以气血不足的人,如果需要用辛味药来发散,就需要酌情减量,以免对气血损耗太过而伤正。

苦味药能清热,但清热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对胃气、阳气的操作。所以平素脾胃不好,阳气不足的人,如果必须清热,就需要慎用苦寒,可以部分的用甘寒药物来代替。

甜味药可补益,但被 益很容易造成壅滞,体质肝郁气滞,或湿热较盛的人,必须注意。

酸味药可收敛,但如果外感病邪气还有停留时,用酸味药就很容易把邪气留在体内,中医称为“敛邪”。

咸味药可以软肾散结,但也最伤阴血,试想现在正口渴的人,再让他喝上两口酱油,会是什么心情。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快问中医原创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浪淘沙学中医之八】中药性味之四气五味
中医故事——《热性药之五味子 》耗散太过与五味收
热性药之​高良姜 》逐步开关的丁香
五脏治疗
自学中医必读:中药性味之谜——四气
李可老中医论阴虚阳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