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德育训练全书》的心得体会

浅析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读《德育训练全书》的心得体会

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提高自己教书育人本领,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教育和管理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学校德育处的要求和安排,我到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由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编著的又大又厚的书,名叫《德育训练全书》。全书共分为854章,从各个方面论述了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德育管理方案,可谓一本百科全书。在千头万绪复杂的青少年德育训练中,我就单表一枚,就《开掘生命潜能》谈谈我的看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依靠人的创造力不断创造和创新的历史。未来世纪的勾画要靠创造,未来世纪的发展要靠创造,未来世纪的资源也要靠创造,未来世纪的人必须要会创造。

创造简而言之就是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是指提供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比如,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艺术杰作等。广义的理解,是指对个体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产物活动。比如,一种对问题的创新解决,以及一种新的思路等。因此,创新或创造活动就是提供新的,首创的,有社会意义的产物和活动。

创造根源于人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对创造力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看法。他认为创造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发散思维”的发展水平。人的思维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所谓聚合思维是指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一种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固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如果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那么发散思维就是创新的基石。发散思维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是艺术化的思维,它能使我们对工作和学习产生激情,它是“智慧”的发源地,是“兴趣”的乐园……。因此,创造性思维要求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而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现实教育事实不可否认,老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问学生:“这像什么?”时,幼儿园的学生能说出是:像鸡蛋、苹果、桔子、月饼、蓝球、乒乓球、太阳、月亮、地球、车轮、硬币等等十几种,中学生能说出:像苹果、车轮、零等四五种,到了大学生,就只知识是一个圆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的现代教育,严重的约束了青少年的思维想象力,学生年龄越大,受到的各种约束就越多,同时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也越明显,发散性思维越来越少。于是,中国学生出现了许多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学生解决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灵活多样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发散思维的丧失,学生就自然缺乏想象力,想象力的缺失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书呆子”增多。要么高分低能,要么“目不识丁”。

发散顾名思义就是向四面八方展开、扩大、分散。发散思维就是通过想象,让思想自由驰骋,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组合,得出两个或更多个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者方案。显然,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只有经常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才能学生越来越聪明,思维的独创性越来越强。  

落实到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办呢?

一、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个性和行为与学生的创造力关系更大。教师是否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敢于提出意见的学生给予赞许,对学生的新奇意见予以重视,鼓励大家分析其独特之处,对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总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以探讨和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讨论,尽量的利用各种机会鼓励不爱表现的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醒爱表现的学生多听他人意见,吸收他人的精华,改进自己的思路等,不能只听成绩好的学生意见或建议,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的创造潜能向现实性的转化。。

二、树立学生的发展观念

学生是来学校爱教育的,他们提出来的一些想法、观点可能很天真、幼稚,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千万不能将学生提出的想法或观点置之脑后,否则,学生将不再提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更不能挖苦、嘲讽学生的想象,要耐心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其想法或观点,树立学生的发展观,相信学生有朝一日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尽量让学生发展其个性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才观的发展,世界各国对新世纪人才的要求已经形成共识,即人才不仅应该具有德、智、体方面的素质,还应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高度的创造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就成为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力措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管理,常常对学生统一要求,统一衡量,进行一致性的诱导。事实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获得充分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万万不可强求那些个性鲜明的学生事事都一致性地服从,而应对其进行诱导。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是创造力萌发和生长的基础。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以更积极、平等、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不应是自我权威的拥护者和书本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四、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

现在有很多学生,思维停留在“再现性思维”形式,对见过的、做过的题目能顺利解决(甚至仍不能解决),但对新颖的题目就束手无策,这是缺少创造性思维造成的结果。实践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突破已有知识的局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实践活动的内容又是丰富多彩的和多种多样的。实际上,除在语言、数学、音乐、美术等方面学生具有巨大的潜力有待于挖掘以外,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班级管理,社会调查、动手操作等方面却显示了非凡的创造能力,让他们积极参加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

五、认真组织好科技活动,指导学生创新

有许多现代学生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特长和浓厚兴趣,学校或班级就要根据学生或爱好,积极组织好课外科技或兴趣活动小组,指派有相关特长或爱好的教师进行指导,充分挖掘师生潜力,共同发展创新。

科技或兴趣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个性)。而不能办成“补课班”或“育英班”。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与我们的现实教育大相矛盾,是情愿落后挨打而默守陈规还是下决心改革而奋起直追,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两条途径,选前者,将落下千秋骂名并被历史淘汰,闯后者,将功名盖世,利国利民,造福人类,人们欢呼拥戴。人民教师应坚定不移地选择后者,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可喜的是,中国的高考已经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和学校开始了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书是上瘾的药(2019.6.17

                                                         (注:该文写于20047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九章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美术教学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之二启发想象 鼓励创造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 林崇德
反思STEM教育:一门跨学科的STEAM课程(上篇)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训练方法
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