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朗读者》魏世杰:热爱幸福的生活,也热爱苦难的生活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文化 艺术 生活




我们总说父爱如山,因为山的宽厚承载了爱的坚实。但有一种人的爱像海,年轻的时候,他奔腾着为祖国奉献了所有的青春岁月。年老了,海水浸润在照料家人的每一处细节里,无声地深邃着。没有回声,也没有怨言。


魏世杰就是这样大海一般的存在。这一次,他站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质朴的语言里涤荡着海的豁达和爱的深远。他带来的,既是一个核弹老人的故事,也是一个有关大爱的故事。



1964年,魏世杰作为核物理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接受国家的委派,前往青海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在戈壁荒滩上,他隐姓埋名26年,和邓稼先、钱三强、于敏等科学家一起,为国家的国防事业核武研究奉献了全部心血。


在这段岁月里,魏世杰作为第九研究所的科学专家,主要负责炸药部件的性能测试。而炸药作为不稳定的化合物,就像杂技表演里最高层的那个椅子,随时都会有意料之外的轰然发生。在魏世杰的脑子里,深刻印着许多场惊心动魄的爆炸事件。



一次加工炸药的过程中,四个炸药部件的爆炸导致了四名同志的牺牲,这也是魏世杰第一次知道了“粉身碎骨”的真正含义。



牺牲的同事们,骤然消失在了荒远的高原上,但却永久地烙印在了魏世杰的心里。这些鲜活生命的逝去,是无畏的英勇,亦是无言的献身。


由于炸药的爆炸几率是20%,而且运输途中随时会受到颠簸的冲击,类似的事故在当时不止一件。同事的牺牲、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这些不仅没有稀释掉魏世杰的勇气,反而让他感到身上担子的坚实。



魏世杰甚至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他看来,核武器的研发是在为国家打造一个坚固的盾牌,如果必须付出生命,那一定是光荣的奉献,是专属的使命。


带着这样的信念,魏世杰等来了氢弹事业成功的喜讯。由于保密的原因,他和同事也是从报纸上看到了氢弹通报成功的消息。大家知道后,心里都充满了强烈的喜悦,但特殊的事业性质让他们无法进行庆祝。每一个人都把激动藏在心里,而笑意却不自觉地从眼睛里流了出来。



那次的氢弹实验非常成功,爆炸力达到了上限,相当于300万吨炸药。天空之上,是轰然作响的成功爆炸;天空之下,既有举国欢庆的激动骄傲,也有这群研究人员们眉眼带笑的喜悦与满足。


而同样因为事业性质的特殊,魏世杰必须隐姓埋名地生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26年。由于魏世杰的夫人和他从事一样的行业,夫妻二人每3年只有16天的探亲假。



作为祖国母亲的儿子,魏世杰把青春岁月无悔地奉献给了氢弹事业;但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魏世杰必须忍受亲人分离的悲伤与思念。


魏世杰把两个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照顾。每一次回去,他最想听到的是孩子亲口叫出的“爸爸”,但因为成长过程里没有爸爸的陪伴,孩子们总是怯生生地推开他,甚至不敢接下他带回来的水果罐头。这些水果罐头是魏世杰和夫人省吃俭用买来的,他们总想用最好的东西来弥补缺少陪伴的孩子。看到孩子陌生的眼神,魏世杰的心里只有酸楚。


可毕竟是骨肉血亲,每次回去呆上十几天,孩子慢慢接受了他们。到了分别的时候,两个孩子都眼泪汪汪拉着爸爸妈妈,孩子们的眼泪就像一场大雨浇在了魏世杰的心头。每一次离别,都带着这样的痛,拉扯着魏世杰的心,却跑不过火车隆隆作响的车轮。


26年后,魏世杰终于可以回到山东老家和儿女团聚。但命运的残酷在于,它并没有许诺给魏世杰一个子孙绕膝的退休生活。魏世杰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患有先天性智力残疾的儿子和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儿。


因为家里有两个病人,77岁的魏世杰到现在还认为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总是愧疚年轻时没法给儿女更多的陪伴,所以想尽最大的努力去减轻孩子们的病痛,补偿成长过程的缺口。



最开始,魏世杰不得不照顾儿子魏刚的所有生活细节,甚至连洗脚、洗澡都需要他的帮忙。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陪儿子走完一生,为了慢慢培养儿子的独立能力,魏世杰写了一份《魏刚守则》,这份守则里有八项规定,例如拖地板、倒垃圾这样的基本生活要求,每违反一次就扣5元零花钱。


现在,魏刚已经做到了好几点,魏世杰还在慢慢引导他做得更好。他总希望,魏刚能够尽量独立,这样,自己就不必牵绊太深地离开这个世界。


可这份牵绊,不仅仅来自儿子魏刚,女儿海燕的病情也压在魏世杰的心头。双重的担心时刻缠绕在他的日常生活里,这一份缠绕包裹住对子女义无反顾的爱,成了魏世杰生命里最深的羁绊。


女儿海燕的问题甚至比儿子更严重,她经常在半夜将魏世杰从睡梦里叫醒,让他把地上的一根头发捡起来,又或者命令爸爸将碗里盛放的水全部倒掉,如此反复20次。



面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海燕,魏世杰一开始有点不耐烦,但后来,魏世杰带着对女儿的心疼越来越耐心,他知道女儿自己也在承受痛苦,他想用最耐心的照顾去缓解女儿的痛。


有些时候,女儿对于父爱,有着和正常孩子一样的感知能力。海燕曾两度尝试自杀。自杀前,海燕写了一封遗书,在这封信里,她写道:“爸爸妈妈,你们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我这一辈子不能报答你们,我下辈子报答你们。”看到那封信,魏世杰心里的爱痛交织到达了顶峰。



报答两个字太重,魏世杰的心里从来没有要求过回报。他总认为,父亲就该永远站在孩子后面,是靠山,是帐篷,是磐石,是支柱。义无反顾,又义不容辞。


至于回报,他觉得现在,女儿能在自己腰酸背疼的时候给自己吹一吹,儿子能帮自己出去买点小东西,哪怕只有微小的关心,魏世杰心里也已经知足了。他的心里仿佛有一口永不枯竭的井,只要一点水的滋润,就能让这口井源源不断地流淌出爱的甘流。


这口井在灌溉的,不仅有两个孩子,还有魏世杰的夫人。2007年,魏世杰的夫人因为两个孩子的病情,精神受到一些刺激,也得了精神分裂症。有一次因为发病而自杀,抢救过来后,夫人拉着魏世杰的手,说的第一句话是:“老魏,我看你太累了,我要是死了也许你就能轻松一点了吧。”



那一刻,魏世杰泪流满面。他想到了这些年和夫人走过的风风雨雨,从青海走到四川,从青春走到白头,所有的酸楚与心疼都氤氲在病床前,震颤着这个老人的心。


爱里包含着痛,而痛,又丰富着爱的意义。



现在的魏世杰要照顾家里三个病人。他不敢生病,更不敢奢求能像其他老人一样下棋散步出国旅游。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活得久一点,再久一点,让自己散发的光亮一点,更亮一点。



魏世杰会利用每天的两个小时去写作,在他即将出版的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女儿海燕站在门口,她的病彻底治好了,她恢复了少女的朝气蓬勃,一下扑到自己的怀里。


写下这个片段的时候,魏世杰觉得小说里的海燕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能够轻快地带走自己的悲伤痛苦,送来力量与抚慰。


走出小说的理想国度,现实中的魏世杰仍然用豁达的态度面对一切。他的世界里,人生就像一枚硬币,一面是乐,一面是苦。所以他热爱幸福的生活,也热爱苦难的生活。苦乐交织,爱痛参半,他爱的,是全部的硬币,也是丰盈立体的完整人生。


如果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那魏世杰就用自己整个存在丰富着英雄主义的内涵,它既包括了为了伟大事业甘愿奉献的无私,也包括了在苦难中升腾出爱的力量的豁达。


他是祖国母亲英勇的儿子,也是两个孩子英雄的父亲。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魏世杰朗读了爱默生的《幸福》。当我们满怀愉悦的心情,去做着所有事情的时候,生命也就不断地延伸着。他用自身的豁达和大爱,诠释着篇章里幸福的含义。而他的生命,也正伴随着爱无限延伸,贯穿近八十年的悠悠岁月。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核弹老头,和 “倒霉人生”扳手腕
人生,就像一块硬币的正反面
TNT(第599篇)
《贫穷,有时也是一种幸事》 赵海燕
与苦难握手言和 | 作者:刘万祥
横跨30年的悲剧,这部电影用三小时写尽中国失独家庭的苦难辛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