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20个坏习惯危害孩子
习惯1.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提醒 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坏习惯2.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为什么买鸡不买鸭”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女儿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提醒 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我们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后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坏习惯3.你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儿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也不叫他节省。你想:独生子女社会,不就是为了一个孩子吗?提醒 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挣钱的辛苦呢?坏习惯4.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女儿:“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就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提醒 我们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我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赶紧准备好晚饭,或整理好房间、看完今天的报纸。”这种做法只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个令人又惊又气的答案:“没什么”,“凑合”,或者“还行吧”。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学会敷衍别人。坏习惯5.你儿子为争夺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吵架,你罚孩子一星期不许玩玩具。几天后,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惩罚有些过重了,可是你想:“父母言行要前后一致”,于是说服自己,不想把自己的话收回。提醒 我们犯了错误,拒不认错,孩子也跟着一错到底。坏习惯6.家里电视机坏了,你请儿子的舅舅来帮忙修理。到了约定的时间,舅舅却打电话说有急事来不了了。你挂断电话,对孩子和妻子抱怨:“你舅舅太不守信用了!以后再不找他帮忙了。”提醒 责备和埋怨不仅无济于事,还给孩子做了一个坏的表率:在面对失望的时候,我们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坏习惯7.晚饭后,女儿吵着要你给她讲故事,可你总是不停地忙着其他的事情:整理房间;回复邮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刚要坐下讲故事,忽然又有什么事情要去处理了。提醒 我们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为了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和生活,必须一星期7天每天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干活。坏习惯8.你和儿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妇女插队站在了你的前面。你要求她到后面排队去。但是她对你的话置之不理,于是你提高嗓门,与她理论,最后争吵了起来。提醒 我们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 。你就会经常看到孩子为了争抢玩具而与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坏习惯9.你是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老师请你帮忙写几篇小文章用在园报上。可是你一直很忙,截稿前一天还不能完成这几篇文章。这时候,你打电话给老师,告诉她你病了,让她再找其他家长来写。提醒 没有尝试就先退缩,那么,我们平时告诉孩子要“说到做到,决不食言”的光辉形象就毁于一旦,孩子学会了把许诺抛之脑后,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脱。坏习惯10.婚姻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你心中充满了对另一方的怨恨。于是你对6岁的女儿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并且告诉女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从此再也不要理他。
提醒 这样做,孩子学会了恨,在达不到目的时就搞破坏,捣乱,进行报复。坏习惯11.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爱人有外遇了!从开始时的震惊和恐慌,到最后的容忍,你告诉自己:“只要他/她还要这个家就行了,你还图什么呢,不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吗?

提醒 我们“善意”营造的一个貌似完整的家,并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爱,“同床异梦”和“貌合神离”带给孩子的将是对生活的不信任,对人间真情的误解!坏习惯12.在结婚问题上,你的婆婆曾经百般阻挠,于是,婚后你从不孝敬老人,也从不带儿子去老人那里玩,背地里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诅咒老人。提醒 不为孩子树立孝敬的榜样,那么总有一天恶果会降临到你自己头上!……剖析孩子打人的30条信息坏习惯13.你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妻子会把你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收拾好,从来不需要你操心。提醒 这样,孩子也会养成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的习惯。坏习惯14.你在家总是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提醒 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对于一个没有形成适当的道德感的孩子,当他长大后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种种诱惑时,很难有定力守护好自己。……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坏习惯15.孩子在游乐场上迟迟不走,你催了一次又一次,只见小朋友越来越少,你对孩子说:“别的小朋友都回去了,你也该走了吧!”终于把孩子拖走了。提醒 我们总是用相对于别的小孩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会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别人比较上,并将此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长大之后做事就会轻易受其他人影响。坏习惯16.路上又堵车了。你将车从紧急停车道上开了过去。后面5岁的女儿问你:“为什么我们走这边?”你说:“这儿没警察,也没有摄像头,没关系的。

提醒 当我们在没人监督时违规,孩子就学到: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坏习惯17.你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6岁的儿子钻进来想帮忙,你赶紧把孩子推出厨房:“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管闲事’,一边呆着去。

提醒 我们对孩子的“爱护”,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尊重宝宝的N种方式坏习惯18.吃饭时,你当着孩子的面愤愤不平地告诉爱人:“小王升职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电脑吗
……”
提醒 我们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孩子就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坏习惯19.5岁的儿子试图拆开一只闹钟看个究竟,你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么?不准乱动!

提醒 我们想让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可做,哪些不该做,可是,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坏习惯20.女儿吵着要买芭比娃娃,你想制止她,就连骗带吓说:“不听话,警察来抓你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提醒 当孩子证明“自己被骗了”,以后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话了。男孩爱红妆与暗示有关
  
  12月10日本报刊登了《儿子爱红妆,妈妈该咋办?》一文,对于文中张女士4岁半的儿子“不爱武装爱红妆”的情况,记者采访了大庆行思心理咨询中心王博文老师,他分析了文中男孩儿爱红妆的心理原因。  王博文说,其实,这个4岁半小男孩儿并不是真的想变成女孩,他只是想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赏。可以推断,这个小男孩儿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女性都是美的,这样的女性能获得大家的关注、赞扬,在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的情境下,小男孩就产生了如果做美丽的女孩儿可以得到关注和赞赏的心理。  男孩的自我暗示:张女士说她儿子两岁时,带他参加婚礼,他对新娘子和婚纱特别感兴趣,跟在新娘子后面,特别兴奋。看到过新娘子的孩子很多,为什么别的孩子没出现这情况?任何外界的刺激只是诱因,孩子自身的身心状况才是根本原因。在婚礼现场,新娘子是最大的焦点,所有的目光、赞扬都集于一身。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关注,在家里被忽视或感觉不到被重视,当他目睹众星捧月的新娘,就会对他的内心产生很大的刺激。羡慕什么,就想成为什么,于是就形成了男孩儿羡慕新娘——认同女性——模仿女性的心理模式。  他人暗示对男孩儿产生的影响:孩子才4岁半,母亲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模仿女性着装不妥当。但在孩子更小一些开始有模仿行为时,大人们是喜欢的。大人们开心的笑,招呼亲友来“欣赏”,这对孩子的模仿行为是一种赞赏的暗示,这种暗示让孩子的模仿行为继续加强并持续下去。  至于男孩儿喜欢和女孩儿一起玩,也是基于性格的原因。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也不必联想到“性取向”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个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持续的强化,进入幼儿园或是小学后,会在同伴的影响下发生改变。  那么,男孩儿的母亲该怎么做呢?王博文老师提供了可行的几个建议,供参考。  这个小男孩儿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表明接受暗示的能力较好,那么同样可以采用暗示方法来进行纠正。  一、在日常看电视或生活中,当着孩子面减少对一些女性的赞扬,遇到有风度,有气质的男性时要进行赞美,例如说“真帅”、“真威风”等,这样孩子会感知到原来男性也可以获得这么多赞美。  二、当孩子在家里着女装展示时,父母不必讲“道理”,这对4岁半的孩子并不奏效。可以用适度的轻蔑、反感的眼神和表情来反馈和暗示。让孩子感知到,他的装束在别人眼里并不好看,甚至有些滑稽。  孩子之所以着女装是认为这样好看,大家会喜欢。如果孩子感受到周围人是不喜欢的,这类行为必然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人都是在别人的评价中不断修正自己的。  三、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父母需要注意,这类孩子相比同龄、同性别孩子是幼稚的,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要略低,所以还要有意识地提高些孩子的成熟度,例如给孩子更多机会独立地做事,锻炼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浅谈4岁儿童的教育方法
            
如果有人问:“幼儿最吸引人的阶段是什么时候?”专家一定毫不犹豫地说:“4岁”。但是对一4岁儿童教育  4岁幼儿教育般的大人而言,这个年龄却是最令他们头痛了。与3岁或5岁的时候相比这下,4岁儿童最不温顺;由于他们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家中有4岁儿的父母,有时被孩子烦得几乎手足无措,甚至泄气得不想理他们,这时候他们才深深体会到育儿工作实在不简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父母亲也必须经历这一阶段才能自我成长。       
4
岁儿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此外,4岁儿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见他披着花衣服模仿电视上的明星唱歌,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们在这时期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加停留,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件事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对4岁儿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4岁儿同时也有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一些特点。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4岁儿童教育 
4岁儿童教育
4岁幼儿教育自叹弗如。总之,4岁的幼儿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普遍地出现在4岁儿身上,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些问题
这阶段的幼儿,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1
、不要嫌烦  
     
首先要父母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  
     
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而例如“罗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  
     
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耽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4岁儿童教育  4岁幼儿教育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  
     
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  
     
此外,在母亲为晚餐忙碌时,由父亲代为陪伴孩子也是个好方法,这时候父亲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见闻告诉幼儿,更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进父子女)间的情感。  
      2
、内外的差异  
     
话再多的4岁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现在怎么搞的?”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性的问题。只要让他们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这种障碍了。  
      3
、不要在意孩子的粗话  
      4
岁儿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4岁儿童教育  4岁幼儿教育这时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  
     
当4岁儿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如果以后再听到他说粗话就故意闷不吭声,让他以为这种话无法与大人沟通,自然而然就会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惊小怪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总之,幼儿是不断在学习新词汇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确的语言方法,粗话的新鲜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如果有人问:“幼儿最吸引人的阶段是什么时候?”专家一定毫不犹豫地说:“4岁”。但是对一般的大人而言,这个年龄却是最令他们头痛了。与3岁或5岁的时候相比这下,4岁儿童最不温顺;由于他们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家中有4岁儿的父母,有时被孩子烦得几乎手足无措,甚至泄气得不想理他们,这时候他们才深深体会到育儿工作实在不简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父母亲也必须经历这一阶段才能自我成长。  
    4
岁儿的确是精力充沛,4岁儿童教育  4岁幼儿教育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此外,4岁儿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见他披着花衣服模仿电视上的明星唱歌,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们在这时期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加停留,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件事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对4岁儿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4
岁儿同时也有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一些特点。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总之,4岁的幼儿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普遍地出现在4岁儿身上,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些问题。  
   
这阶段的幼儿,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1
、不要嫌烦  
   
首先要父母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  
   
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而例如“罗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  
   
如果家中有客人,4岁儿童教育  4岁幼儿教育大人耽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  
   
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  
   
此外,在母亲为晚餐忙碌时,由父亲代为陪伴孩子也是个好方法,这时候父亲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见闻告诉幼儿,更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进父子女)间的情感。  
    2
、内外的差异  
   
话再多的4岁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现在怎么搞的?”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性的问题。只要让他们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这种障碍了。  
    3
、不要在意孩子的粗话  
    4
岁儿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这时候大人4岁儿童教育  4岁幼儿教育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  
   
当4岁儿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如果以后再听到他说粗话就故意闷不吭声,让他以为这种话无法与大人沟通,自然而然就会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惊小怪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总之,幼儿是不断在学习新词汇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确的语言方法,粗话的新鲜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1
、过渡与完成期  
   
身心独立、手脚灵活的4岁幼儿,大人可从他的生活习惯上看出成长、进步的状况,这段时期即是所谓的“完成期”4岁幼儿有过于自信、难应付的倾向,但对于事物的尝试很热衷,只要父母细心地加以指导,就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  
   
不管是已上了幼儿园、还是未上幼儿园的4岁儿,都要重点式地让他处理自己的事。  
    1
、饮食  
   
能够正确地使用筷子吃饭是5岁以后,4岁儿虽然还不太会拿筷子,但也要让他经常使用,以渐渐学会正确的方法。  
    4
岁儿的食欲相当旺盛,不过,在兴奋、疲惫、运动过度、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时,则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这时候不要勉强孩子一定要吃多少,他不想吃就作罢也无妨。  
    4
岁儿通常和家人共同进食,但有时因为过于热衷说话或和兄姐吵架而中断吃饭;当这种情形发生时,父母最好让他独处,不要让他养成边吃边玩的习惯。  
   
“你可以吃快点吗”“不晓得待会儿的甜点是什么?”“你帮妈妈把醋瓶子拿来好吗?”像这样给幼儿一点刺激也是预防不专心饮食的方法之一。如果一餐饭吃了三四十分钟仍然没吃完就把它收拾好;事后幼儿再叫肚子饿,也只能表示同情而不再给予正餐。这样才能使他养成吃饭定时的习惯,不过点心还是要照常供应。  
    2
、排泄  
   
到了4岁左右,排泄的习惯会逐渐养成,而4岁半时他已能自行用卫生纸擦屁股了,不再像以往由于热衷游戏而将大便拉在裤子里;幼儿若在半夜上厕所,家长要从旁给予协助。  
   
另外,幼儿到4岁的阶段会慢慢对上厕所感到害羞,这时父母可以把握机会教导他,不该在别人面前说出“我想尿尿”“我想大便”等不文雅的话。  
    3
、脱衣服  
   
这阶段的幼儿对于脱衣服会显出很高的兴致,但若脱不好还会发脾气。这时候父母可以教导他们穿衣服的顺序、衬衫和毛衣前后的区别、扣钮扣的顺序以及收拾换下来衣服的方法,如果一开始就让他养成这种习惯,4岁儿就已经可以自己处理换衣服的问题了。另外,钮扣如果不是太小的话,也要让他养成自己扣钮扣的习惯。  
    4
岁儿对于穿袜子4岁儿童教育  4岁幼儿教育、戴手套、戴帽子、穿鞋子等小事都非常乐意学习;一般来说,幼儿在5岁以前已经可以分辨鞋子的左右了。  
   
时常受到其他事物的吸引而中断穿衣服是4岁儿的特征,这时候别责怪他,应以幽默的口吻提醒他、让他自己发现。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要教导孩子不能光着身体在人前到处乱跑。  
    4
、清洁  
   
尽管容易把衣服弄脏,但爱干净也是4岁儿特征之一。在这个阶段,像漱口、刷牙、洗脸、擦鼻涕、梳头但不太会拿梳子)等大致都能做好。就连一直到3岁都不太爱干净的幼儿,这时也会对脏的东西敏感起来。  
   
父母在小孩不小心弄脏衣服时,请不要不声骂:“脏死了!”只要指导他彻底  
    做到饭前或吃东西前洗手即可。  
   
一般家庭可以4岁儿童教育  4岁幼儿教育安排在晚餐前让幼儿洗澡,这样饭后还可以让小孩从事其他活动。洗澡时要教导孩子清洗每一个部位,若让他自己一个洗,很可能只会洗固定的一个地方。  
    5
、睡眠  
   
一般而言,睡眠大约是11个小时,但个人差别很大,并没硬性规定。有的小孩有午睡习惯,有的却不爱午睡,即使强迫他上了床,他也会在床上玩或趁父母不注意时溜出去玩。  
   
勉强孩子午睡,容易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除非孩子特别疲倦,否则就不用勉强他非睡不可。  
另外,对黑暗怀有恐惧感的小孩大人最好在他入睡前留一盏小灯,或是大人在旁边为他念一段故事看着他入睡。有些小孩很容易因恶梦而惊醒,因此父母的卧室最好不要距离孩子的房间太远。 
现代父母的沟通艺术从2006年8月28日开始,我在新浪网上为全国各地的家长讲课,同时提供咨询服务。一年多时间,不下2500人向我咨询。咨询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是,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发现90%的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存在问题。即使一些在教育孩子方面比较成功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些孩子在许多方面表现不是太好,或者很不好,让父母感到十分无奈,造成亲子关系十分紧张的家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更加困难了。其结果,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以至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难以跨越的障碍,或者使孩子受到巨大的伤害。正因为这样,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沟通,就成为现代父母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    所谓现代父母,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受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影响,从而具有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的父母,特别是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够用现代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把自己武装起来的父母。既然是现代父母,就应当站在现代社会意识的角度来看待和实践与孩子的沟通问题,从而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在与孩子沟通的问题上,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与孩子的沟通水平决定家庭教育的成效
   我们聊天室的一位管理,她有一个女儿,正在读初中,因为受到同学的影响,迷上了网络游戏,在家里经常几个小时甚至通宵扒在电脑上。她的妈妈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她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之后,第一,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训斥;第二,没有下禁令,不让孩子玩电脑,或者规定孩子只能玩多长时间;第三,没有采取极端措施,把电脑锁起来,或者把电脑拆掉。相反,她做了三件事情;第一,陪孩子一起玩,为孩子加油,为孩子鼓劲,作孩子的拉拉队;第二,向孩子学习,让孩子当老师,教她玩电脑;第三,和孩子一起玩电脑,跟孩子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这位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她要把跟孩子一起玩电脑的过程变成与孩子沟通的过程,变成相互交心的过程,变成对孩子进行心理激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挚爱和真情,也感受到了妈妈和她之间无法割断的亲情联系。后来,这个孩子非常自觉地控制了自己玩电脑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这个孩子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她的妈妈的成功,妈妈的成功在于她和孩子沟通的成功。    安徽六安一个初中一年级女学生,一年多时间不和父母说话,不管父母采取各种方式企图同他缓和关系,她都置之不理。父母为他做最可口的饭菜,她却不吃,当父母吃完饭洗完锅之后,她自己到厨房煮挂面吃。她是奶奶一手带大的,今年大年三十,父母要带她到奶奶家过年,她就是不去,父母无奈,就答应在家和她一些过年,可她却说,如果你们不去奶奶家想跟我一起过年,我就离家出的,想让我在家过年,你们必须离开,我不想和你们在一起。用她妈妈的话说,这个孩子是存心折磨他们。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为什么会如此紧张呢?原来,这个女学生从小就跟奶奶一起生活,现在仍然和奶奶在一起,只有星期五才回到自己家。所以,父母跟孩子的感情十分疏远,十分淡薄,平时,父母和孩子说话都感到很别扭,一句具有浓烈爱意的话,到了他们嘴里都变了味道。从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到现在,母亲没有给过孩子一次拥抱,对孩子就像对待客人一样显得特别“有礼貌”,说话的时候都要考虑“遣词造句”。这种情况怎么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呢?所以,这个孩子现在就是想上网,不想学习,甚至想一直玩下去,直到玩腻了的时候再学习。而父母把孩子现在的一切表现都归结到孩子头上,认为自己没有错,而孩子却说父母从来就没有爱过她。不难看出,这一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所以如此紧张,原因就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长期不能进行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沟通,使双方的心理和情感都处在一种隔离状态。    还有的父母向我咨询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对付人民公敌”。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人民公敌”,那怎么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孩子怎么能够健康地成长呢?    这就不难看出,与孩子沟通是家庭教育水平高低,孩子能不能健康成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孩子每天接触环境之广泛,获得的信息数量之多,内容之复杂,对孩子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孩子的成长固然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也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一些困难。正式因为这样,父母与孩子进行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沟通,就是一个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事了。

   
二、与孩子沟通的基本前提
   与孩子进行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沟通,有许多因素,或者说有不少前提,如果父母能够考虑到这些因素,在家庭中营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从而具备了这些前提,跟孩子的沟通就不会出现问题。那么这些前提是什么呢?我觉得最基本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家庭环境
      沟通是在心情比较愉悦的情况下,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欲望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的。如果父母能够为孩子营造一种自由的宽松的和谐的家庭环境,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这个家真正属于他自己,是他可以自由表达意愿的天地,是他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是他可以享受亲情和幸福的乐园。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和父母中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就很小,他每天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挚爱和深情,所以,他就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有了成绩,他愿意和父母一起分享;遇到了困难的事,他愿意向父母求助,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受到了挫折,他也愿意向父母倾诉,以使自己受伤的心得到抚慰。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如果不是这样,父母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的宽松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孩子就不认为这个家庭是真正属于他,这里没有他自由成长的空间,这里不是他快乐的天地,他宁可到网吧里去宣泄自己的情感,或者向从来不曾谋面的网友倾诉心声,也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即使有什么困难或者受到了挫折,他也不向父母倾诉,宁可一个人忍受心理上的痛苦和情感上的折磨。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严重的障碍,根本无法进行。    2
、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
    沟通是双方自愿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相互之间健康的情感联系,所以,只有在互相尊重的条件下,双方才能想到一起,才能走到一起,才能坐到一起,才能谈到一起,也就是说才能进行沟通。如果一方不尊重另一方,盛气凌人,高高在上,漠视对方的存在,漠视对方的情感,漠视对方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感受,那么,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在这种条件下沟通是没有办法实行的。所以,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必须给孩子以充分的尊重,让孩子感觉到他在父母心中具有比较高的地位,父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能够交心的朋友来看待的。于是,他就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有什么话都想和父母说。    什么是充分的尊重呢?那就是说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要给孩子以尊重。形式让的尊重比较容易实现,而内容上的尊重往往会打折扣。那么在内容上都有哪些方面呢?    第一、尊重孩子的法律地位    孩子的年龄尽管还比较小,还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资格,但是,从广泛的意义和更高的层面上来说,孩子就是我们共和国的小公民。不仅如此,他们还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我们民族的未来将靠他们去设计,靠他们去描绘,靠他们去奋斗,靠他们去建设。因此,他们应当享有法律所赋予他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所谓神圣,那就是任何人都不得侵犯,包括孩子的父母。    现在有些父母,他们认为孩子的是自己生的是自己养的,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教育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于是,就把一些粗暴的,甚至是野蛮的教育方式用到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体罚,甚至实施家庭暴力,严重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的父母,能够与孩子进行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沟通吗?我敢说,100%的不可能。    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孩子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人格尊严是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憧憬,对事业充满信心的重要的内在动力。因此维护孩子的人格尊严是父母的神圣职责。维护孩子的人格尊严,对父母来讲,就是在我们的一切言行中,都必须体现出对孩子的人格尊严的尊重,而不应当有丝毫的贬损。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体现在与孩子接触的一切场合和过程。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有些父母当着老师和其他家长的面,把孩子的缺点讲个没完没了;有些父母在亲戚朋友或者邻居面前,总是不断的夸赞对方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而孩子就在自己身边,让孩子感觉到无地自容;有些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总是使用一些伤孩子心,侮辱孩子人格的话;有些父母在公共场合总是对孩子进行呵斥和指责……不知这些父母是真正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呢,还是要表现自己谦虚的美德,或者表示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呢?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因为他们贬损了孩子的人格,没有考虑孩子人格尊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他们在父母心目中没有地位的,他们的人格尊严不值几个钱,可以任意地遭人贬损。这样,他们怎么会敞开心扉向自己的父母倾诉情感呢?怎么会与父母进行沟通呢?我敢说,100%地不会。    第三、尊重孩子的劳动价值    孩子年龄比较小,很可能没有参加或者很少参加家庭劳动,但是,不能说孩子不劳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本身就是劳动,而且是复杂劳动。尽管他们的劳动还没有创造价值,但是,他们的这种劳动正处于价值的积累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发生裂变,创造出比一般简单劳动超出若干倍的价值,最终,这种价值也会还原为货币。因此,我们没有理由看不起孩子现在的劳动,也就应当尊重孩子的劳动和这种劳动的价值积累过程。    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十分理想,我们没有理由指责,没有理由训斥,更没有理由采取粗暴的方法来对待,甚至侮辱孩子的人格,因为孩子付出了劳动,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作业质量不太高,也没有必要撕掉让孩子重新再写,因为撕掉本身就是对孩子劳动的不尊重。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劳动,那么,我们能够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吗?我敢100%地说,不能。    第四、尊重孩子人生目标的选择    父母现在的工作是由父母自己选择的。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是父母自己的自由。那么,孩子有没有选择自己未来前途的权利?当孩子的选择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要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去年10月份,一位高中三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在网上向我咨询的时候,含着眼泪向大家讲了这个学生的一段令人辛酸的往事。这个学生学习非常好,特别是他的数理化,在全年级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也学得不错,但是,他对语文没有兴趣。就在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学,这个学生突然改变了志向,放松了数理化的学习,精神状态也非常萎靡,情绪十分低落。班主任感到十分奇怪,多次找他谈话,问他是什么原因,他都不说。班主任是教语文的,就给他出了一个作文题。没有命题,只说了一个大概的意思:一个高中三年级学生,数理化的成绩在全年级总是第一名,就在高考前夕,他突然放弃的数理化而转向文科,但是,他十分痛苦。他为什么这么痛苦,痛苦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让他以这个材料写一篇文章。这个学生两个月没有向老师交作文,老师没有催,也没有逼,到第三个月的时候,这个学生把写好的文章交给了老师。老师在看他的文章时哭了,而且从头到尾都在哭。就在我们的聊天室,这位老师把这个学生作文中的几句话读给大家听:我的数理化宁可丢100分,也绝不让我的父母伤心,我的数理化宁可丢100分,也绝不能让父母的愿望落空,我的数理化宁可丢100分,也要实现父母的梦想,我宁可毁掉我自己,也要让我的父母快乐……这位老师在读这几句话的时候是一边哭一边读的。当时,我也哭了,我相信,许多家长都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到了这个学生内心深处巨大的创伤还在流血,看到了一个数理化天才被他的父母活活地葬送了。他的父母为什么会逼迫孩子改变志愿呢?因为他发现写书既可以出名,又可以赚钱,所以不考虑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强行改变孩子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这个孩子从此之后就很少说话了,在学校里常常几个星期不回家。如果这个孩子原先还能够向他的父母敞开心扉的话,现在,他肯定会把自己心理的大门死死地关闭,他再不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任何意愿了。我们想,父母还能够与他进行正常的沟通吗?我敢100%地肯定,不会。    第五、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而孩子是集中犯错误的年龄段,要想让孩子不犯错误是绝对不行的。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生命过程,所谓生命过程就是成长过程,而成长过程也可以说是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改了再犯,犯了再改,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他才能够长大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犯错误是孩子的专利。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得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这样来看待和对待孩子犯错误,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一犯错误,就训斥,就指责,甚至进行严厉的惩罚,有些甚至经常侮辱孩子的人格。如果这样,父母要想和孩子沟通,有可能吗?我同样可以100%地说,绝对不可能。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的,不允许犯错误的父母,未免有点太霸道,太专横,太不讲道理,和这样的父母的有什么共同的语言可讲?有什么沟通的必要?所以,我们要想与孩子进行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沟通,就必须尊重孩子犯错的权利。    3、跟孩子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跟孩子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也是能不能与孩子进行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因为平等不仅是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人生价值、权利利益、人格尊严的维护,同时也是对对方社会地位、人生价值、权利利益和人格尊严的承认。在这里,维护与承认是对等的,这才能叫做平等。如果在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人生价值、权利利益和人格尊严的时候,而排斥对方的社会地位、人生价值、权利利益和人格尊严,那就没有任何平等可言,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沟通都不会进行。    在家庭的亲子关系在,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觉得主要有5个方面:法律地位、家庭地位、民主权利、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如果在这些方面,作为父母,都能够与孩子平等,孩子就会觉得他和父母同样受法律的保护,在家庭生活、家庭活动、家庭建设等方面和父母同样具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重要成员,是家庭的主人,从而也就觉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在涉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的时候,父母能够和孩子充分交流协商,采取民主的态度,孩子也就会觉得父母把自己放在了与他们同样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当然愿意向父母打开心扉,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就势必十分良好,十分健康,十分科学而有效。    4、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自信是孩子生活、学习、事业等各个方面取得进步和成功的重要内在动力,而自信首先来源与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同时,给孩子信任也是与孩子进行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因为给孩子以信任,就会使孩子觉得父母把自己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在自己的肩上寄托希望与理想。有了这种心理感受,孩子就自然而然地把父母当作良师益友,也就愿意敞开心理之门,那么,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就会十分畅达。   
三、把与孩子的沟通生活化、经常化、即时化
      许多父母在向我咨询的时候,都会问我与孩子沟通有没有一个最佳时机。一些专家在向家长介绍沟通方法的时候,也往往大谈特谈沟通的时机选择。我认为,与孩子的沟通应当生活化、经常化、即时化,没有什么时机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只要父母要向孩子表达一种思想,传递一种信息,就是与孩子沟通的时机。因此,与孩子沟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就是生活化、经常化、即时化。    如果说还有时机的选择的话,那是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与孩子的沟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已经十分困难,如果不选择恰当的时机,或者不进行特别设计和策划,就很难进行沟通,或者很难达到沟通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时机的选择问题。    所谓生活化,就是要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时都作为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在处理家庭事务中的每一件事情上都是与孩子沟通的时机,或者说,让沟通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日常性的内容。有些父母不是这样,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从自己的言行中看不到教育意识,看不到教育目的,不是把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孩子面前,而是把不良行为和丑陋的习惯表现在孩子面前。因为在这种时候,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成为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想纠正孩子的错误,想与孩子沟通,孩子马上就会反唇相讥:你还说我呢,看看你自己。    所谓经常化,就是要把与孩子的沟通作为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不要等孩子出现了问题,犯了错误,才想起了与孩子沟通。平时,对孩子漠不关心,很少与孩子进行思想上,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到孩子有了问题,才十分严肃的摆出一种阵势,和孩子进行正而巴经的沟通。这就是许多父母常常挂在嘴边上的:“我们好汉谈谈”,或者“我们认真地交流交流”。此言一出,孩子就会马上意识到父母要给他上政治课了,于是马上提高了警惕,把心理大门关闭了,那还有什么沟通可言?    所谓即时化,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孩子进行沟通,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在马路上散步的时候,在商店购物的时候,在公共汽车上聊天的时候,的游泳池游泳的时候,都是与孩子沟通的时机。    那么,当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阻塞,不能畅达的时候,可以有时机的选择,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时机选择应当怎样把握呢?我觉得应当遵循“情绪原则”,就是说要根据孩子的情绪状态来确定。当孩子的情绪比较好的时候,或者因为考试成绩比较满意,或者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者玩电脑游戏连连过关,十分得意,或者跟同学一起干了令他快乐的事,父母都要把握这种时机,与孩子进行沟通。   
四、沟通的核心是与孩子情感的交流和融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除了血缘联系之外,唯一的就是情感联系,我们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的呵护,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都是在一种情感的驱动之下,受情感的左右,同时,也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才会发生的。那么,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也是向孩子传递自己情感的一种特殊的形式。问题在于,我们应当传递什么样的情感,怎样传递自己的情感?对孩子的情感有两种,传递情感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情感传递方式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消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传递方式则起消极的作用。    我们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有根据谈话的内容、场合、环境、目的等选择我们的情感方式。但是,一般情况下,都应当选择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使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我们也应当如此,用这种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把孩子积极的情感激发出来,使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能够融合,产生积极的作用。    西安的一位母亲因为女儿上网成瘾而非常苦恼,家庭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亲子关系更是十分紧张,几乎到了绝交的地步。因为女儿每次深更半夜从网吧回来,他们不是训斥辱骂就是毒打,女儿也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姿态,使这位妈妈和丈夫一点办法都没有。    她到我们的聊天室向我咨询,我首先问她还爱不爱她的女儿,她沉吟了好长时间才说:“总是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不爱。”我又问她:“你每次训斥辱骂或者毒打孩子的时候,你觉得是在爱他吗?”她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告诉她,你是爱你的女儿的,但是,你传递爱的方式有问题,在女儿看来,你不是爱她,而是恨她,嫌弃她,甚至你在折磨她,在毁灭她。所以,你应当使你对女儿的爱或者表达爱的方式升华到更高的层次,让孩子从你的行为中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挚爱和真情。她问我应当怎么做,我为她设计了一个方案。后来,她按照我设计的方案做了,女儿很快有了变化,并逐步戒掉了网瘾,成为一个好学生。    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有一次,女儿在网吧里玩了两天没有回家,直到星期日晚上两点才回来。妈妈已经连续两天没有脱衣服了,她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女儿。听到女儿开门,他立即站起来迎上去,女儿一进屋,妈妈已经站在了她面前,这让女儿大吃一惊。妈妈什么话都没有说,伸出双手扶住了女儿的双肩,眼睛盯着女儿的脸,慢慢地流出了眼泪,声音发抖地说:“你——瘦——了!”然后,一下子把女儿搂在怀里,失声地哭了,女儿也开始掉眼泪。这时,妈妈又一次扶着孩子的肩膀,从头到脚把女儿认真地看了又看,一边看一边问:“这几天在外面吃什么?在哪里睡的觉?饿坏了吧?冻坏了吧?有没有坏小子欺负你……”最后说:“你想吃什么,妈妈现在就给你做。”女儿没有说一句话,放声地哭了。妈妈用衣袖给女儿擦掉眼泪,就在这时,孩子一下把妈妈抱住了,说:“妈妈,都是我的错,我不该让您操心受累!”于是,母子俩抱作一团,都失声地哭了。    从此以后,这个孩子真的改了,不再去网吧了,每天都按时回家,学习也努力了,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教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因人施教,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这也应当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同样是迷恋网吧,但是,因为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紧张,父母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孩子根本不买帐。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采取另外的方法。    山东的一位妈妈,她的孩子也是沉迷网吧,几乎放弃了学习,每次考试在全年级排名总是倒数第几。一开始,他也采取训斥和打骂的方法,结果不仅不起作用,反而变本加厉。她听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孩子每次从网吧回来,她都笑脸相迎,问寒我暖,百般疼爱,百般关照。结果仍然不起任何作用。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经朋友介绍,来到了我们聊天室向我咨询。我详细了解了她的情况后,也为她设计了一种方案。后来,她按照我的方案做了,效果不错。    不过,实行这个方案,要求家长要有一定的情感艺术和导演艺术,因为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创设一种情境,把孩子带到这种特殊的情境中去,让他在这种情境中去体察和感受妈妈的内心世界,体察和感受妈妈的情感。    一个星期日下午5点种,在网吧里玩了一天的儿子回来了。他一进家门,发现与往日完全不同,妈妈没有欢迎他,餐桌上也没有热腾腾的饭菜,厨房里冷冷清清。他推开妈妈的房门,发现妈妈躺在床上,双眼禁闭,他叫了一声妈妈,也没有回应。他问妈妈怎么了,是不是病了,妈妈也不回答。他问妈妈为什么没有做饭,妈妈翻了个身,连眼睛都不睁地说:“没心思做。”孩子说要到饭店买饭给妈妈吃,妈妈说吃不下。后来,孩子自己到饭店吃完饭就去了学校。    下晚自习后回到家里,见妈妈还在床上躺着,孩子又问:“妈妈你到底怎么了?”妈妈仍然连眼睛都不睁,有气无力地说:“心里难受。”然后,一挥手让孩子出去。第二天早晨,妈妈没有给孩子热牛奶,也没有给他准备点心,仍然躺在床上,孩子胡乱吃了一点东西就上学去了。中午放学回来,孩子实在无法忍受了,十分生气的大声问妈妈:“你到底怎么了?说话呀!”妈妈仍然不动声色:“心里难受——”一连三天,妈妈都不理孩子,到第三天晚上,孩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他把书包往客厅一扔,说:“这个书我不读了!”妈妈说:“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看着办吧。”孩子急了,一下子扑到妈妈的床上,哭喊着:“妈妈,你到底怎么了,你打我也好,骂我也好,别这么折磨我了好不好……”这时,妈妈坐起来,用深情的目光望着孩子,轻声说:“我不是折磨你,我是在反省自己,我对不起你,我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接着她把自己过去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许多错误一件一件讲给孩子听,讲得具体而详细,最后,他抱着孩子哭了,她说:“你小时候是那么可爱,那么聪明,可我把一个那么可爱,那么聪明的孩子教育成现在这个样子,我能对得起谁啊?”听着妈妈的话,孩子也深有感触,他十分动情地说:“妈妈,都是我不好,都是我不争气。”说完,他问妈妈想吃什么,他给妈妈去买。妈妈从床上起来,说:“不用,妈妈给你做红烧排骨,这不是你最爱吃的吗?”孩子一下子扑上去把妈妈抱住了,大声哭喊着:“妈——妈——”后来,这个孩子真的变了,不再去网吧了,开始努力学习了。    与孩子沟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为,不可能通过读书或者听几次专家的讲座就可以做得十分到位,应当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在与孩子不断地沟通过程中去磨练。当你把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水平提高到了艺术化的程度时,你的孩子就肯定能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权威VS尊重
错误的认知:我必须所有的事情都是权威的。
错误的行为:因为我是权威,所以孩子必须无条件的信服我的观点,我让他做什么无需解释,“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是最好的方法。
错误导致的结果:孩子的抗拒心增强,沟通难度升高,自尊心低落。
结论: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有小孩都希望自己被接纳。
正确的认知:在尊重的前提下,做孩子的道德评判、生活教练、人生导师。其实任何孩子都有有别于他人的长处,就看你如何去鼓励他发挥长处而往正确的轨道上去发展。
正确的行为:本着互相接纳、互相尊重的原则引导对方共同探讨自己的观点,以开放式的沟通去让孩子自己感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导致的结果:亲子沟通和谐,具备走进孩子心灵的绿卡。
举一个例子,选择题:你更愿意面对一个怎么样的领导呢?
A
拥有经验,可以建议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员工意见及建议尊重并重视+尊重每个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思想。
B
拥有经验,有些事允许你做、有些事坚决不允许你去做+从不采纳或很少采纳员工的意见+不允许员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思想。
广大家长肯定会选择A ,为什么呢?因为“宽松的环境、有安全感的权威引导、自己本人和观点充分被接纳”是我们选择领导的前提。
不要试图认为孩子真的是什么都不懂,这样只会让自己与孩子的亲子沟通产生隔阂。同样,如果你能够像A那样对待自己的(员工)孩子,孩子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讲一则故事:
西安的案例,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小晴是从小人见人夸的“听话的好孩子”,学习始终在高中以前名列前茅,人长得又漂亮,邻居人见人夸。妈妈让好好学习,小晴就“双百”;妈妈让小晴天冷多穿衣,小轻便按照妈妈给拿出的衣服老老实实的穿上,那怕中午天气再热,也不会自己擅自脱下一件。小晴妈妈给小晴说:“只要把学习搞好,什么都不用你管”,小晴听话,袜子都是妈妈每天递到床边才肯起床。高中开始住校了,小晴的妈妈陪小晴在学校边上租了一个房子,陪读。小晴还是很听话,妈妈捞到了十几年“一定考大学”,小晴记在心里。高考结束了,被一所重点本科院校录取。小晴终于完成了“一定考大学”的任务。之后来到大学,发现一切不一样了,这是一个社会,需要人与人的沟通和接纳。自己没有洗过衣服、洗过袜子、自己没有收拾过书包、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去给学生证注册,于是想家、想妈妈的照顾。有时候还想,我完成了妈妈多年的梦想“一定考大学”,总该有点自己的思想了吧?不懂得谦让与沟通的小晴还经常和同学发生摩擦,突然没有目标感的小晴迷失了自己。最后,辍学回家,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待业青年。
还有一个山东的案例,小洋,他的爸爸就是那种信奉自己就是权威,而且必须是棍棒下才能出孝子的人。小洋很聪明,幼儿园基础还可以,小学已开始学习很好。后来老师给小洋爸爸说,你儿子功课不错,就是字像“狗爬的”。于是小洋的爸爸开始了给孩子买各种字帖,但是小洋想,学习好就行,凭啥字还必须好。于是消极应对。结果爸爸很快失去了耐心,开始经常打孩子,认为独生子女是自己的全部,不打以后还了得。越打,小洋越抵触。于是有一天,小洋在被爸爸训斥的时候说出了“我肯定不是你们亲生的”之类话语。结果被爸爸打掉了两颗牙齿。小洋逐渐的厌倦了这个让他挨打、变得可怜的学校,逃学。逃学被发现后,小洋的爸爸还是打,打得越来越厉害。小洋的爸爸妈妈的夫妻感情也出现问题了,经常因为孩子管教不好而互相推卸责任。最终在小洋初中那年离婚了。失落的爸爸更加经常性的打小洋。于是小洋在家里得不到接纳,混到了社会上。认识了后来的几个社会上的朋友,终于在所谓“大哥”的误导下,把刀子捅向了一位夜晚回家的女青年。在看守所里,小洋仍坚信,自己的“大哥”对待自己要比自己的爸爸更好。
广大的学员朋友,你们都看到了吗?同样的孩子,只是因为我们的一些认知偏差,便导致了那么可怕的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埋下抵抗的种子,后果也将不言自明。
                                                     
第二大纪律:
关键词:言教VS身教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榜样是最好的激励。父母因为很多缘故,自然而然的变成为了孩子模仿的对象。很多家长都习惯了用说教的形式来教育子女,“我能害你吗?按我说的做就没错,别学我,我是大人”。
我们联想到了中国内战时的一段细节。国民党军队常说的一句话是“都给我冲,不冲的军法处置,别在我后边,我是长官”,结果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而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冲锋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弟兄们,都跟我冲”。广大的家长朋友,你们找到中国内战最终以我方胜利为结果的原因了吗?如果你是士兵,你希望站在那个阵营呢?
孩子也同样什么都明白,“与其你总让我去做,可是你为什么不做呢”。这是孩子的内心真实写照。
一则真实的故事。宋涛是某大学教授,而李大中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公司老总。宋涛的孩子很快乐,和李大中的孩子在一个班。宋涛的孩子在班里学习很好,而且人缘也不错,尤其口才,简直可以用出口成章来形容这个十岁的小孩子。李大中就约宋涛在宋家会面,想要看看到底宋涛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后来宋涛说:“我的孩子就是能看书,其实我真没下什么功夫管过这孩子”。于是李大中就让秘书记下了宋涛孩子都读得是什么书,然后就安排公司的人去买了很多很多的书,全是按照宋涛的标准买的。回到家,也模仿宋涛的口吻给儿子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最有营养的绿色食品,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然后不让孩子每天踢足球了,就是看书看书看书再看书,结果发现在强迫孩子看书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孩子学习反而不行了,而且居然偷偷学会了用收音机在卧室里收听英超联赛,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才发现,李大中和宋涛最大的区别在于“给我冲”和“跟我冲”,李大中回家就和自己的朋友们谈论生意打麻将,那么孩子呢?环境在哪里?。从这个故事里我们感悟到的是什么呢?“没有适当的环境,却要求孩子有那样的特质,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第三大纪律:
关键词:说教VS引导
其实家长最困惑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沟通”。很多家长不懂得情绪控制,经常会把沟通就理解成“说教”,尤其是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其实当人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发生两种情况:发泄,压抑。
我们举一个例子,家长常扮演的角色。当然,这些角色都是反面的:
背景:小明妈妈看到小明脸上有两道被抓伤了痕迹,事先小明的成绩已经连续三次考试连跌7、8名了。
第一种职业:汉奸。
   
小明我告诉你,我都说你多少次了,你屡教不改,我不打你,我让你爸回来打你。
   
你犯过的事我没和你算,我都攒着呢,等出大事和你一起算。
第二种职业:警察。
   
我说过,你不准哭,你要是再哭,我可要惩罚你了,我的政策你是知道的。
   
今后不允许你再惹事,否则小心我把你皮,和你的血。
第三种职业:假冒伪劣导师。
   
你已经很大了,你应该懂事了。
   
中学生了,不能再让妈妈操心了。
   
你应该为你的行为去反省。
   
你真的感到你很懂事嘛?
第四种职业:事后神仙
   
我就知道你不是省油的灯。
   
怎么样,学习成绩出问题了吧。早就料到了。
第五种职业:法官
   
学习成绩不好一定是好惹事导致的。
   
妈妈什么时候骗过你,就知道打假,百害无一利。
   
一定是你先动手的。
   
我不相信你了,你曾经总是欺骗我。
第六种职业:虚假的安慰者
   
没事儿子。
   
天塌了有你爸呢,谁也不敢欺负你。
其实殊不知,这些角色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上不可逾越的伤痕。其实父母要说话以前,真的需要学会怎么听孩子去说话,然后再能站在对方的观点上来引导对方。
有下面的一段故事,张雪与罗华是同班同学,两个孩子几乎在春天同时感冒了,因为他们是同桌。张雪稍微厉害一点,罗华略微轻一些。他们在周一的早晨都不太想去上学了,于是发生了这样的一则对话:
张雪在即将出门时对妈说:妈妈,我今天头疼的可真厉害,好像还发烧。
妈妈显然听出了弦外之音:你头痛的很厉害,是吗?
张雪:是的,特别特别的难受。
妈妈:哦,你是不是感觉今天在家里休息一天会好些呢?
张雪:是的。这样会好些。
妈妈:你感觉你真的不能坚持了吗?
张雪:不能了,太难受了。
妈妈:好吧,你在家里休息一天,但是你感觉情况稍微好些的时候,就赶快的返回学校吧。在家里你看看能不能做些事情,比如看看书什么的?当然,这是在你自己认为身体能坚持的前提下,
张雪:好的,妈妈。我认为在家里看看书还是没问题的,我上午休息一下,下午就去上学。
罗华在即将出门前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学了,头疼。
妈妈同样也听出了弦外之音:必须去上学,不上学怎么行?
罗华:可是妈妈,我真的很难受。
妈妈:妈妈生病了还坚持上班呢?你为什么不能坚持,你必须去!你这样下去,学习肯定会受很大影响!
罗华:我真的很难坚持,就一上午可以吗?
妈妈:你是不是没写完作业?
罗华:没有。
妈妈:好,就算是妈妈给你批这半天假,你也得在家里给我好好的读书,要不功课落下了你可担当不起!
罗华:哦。
妈妈:我决定近期就去学校校访,看看你小子到底有什么鬼,一点病就不去上学。
罗华:哦。
广大的家长朋友,你们看到了吗?即使是同一样的事件,不同的认知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第一大注意:
关键词:训斥VS鼓励
家长朋友,如果让你选择你的领导,你愿意选择A\B呢?
A
经常会训斥你、批评你,但是自己也确实以身作则了!
B
经常会鼓励你,遇到问题即使是你的错误,也会充分的鼓励你并一同去解决。
广大的家长朋友,你们肯定是喜欢在那个喜欢鼓励你的领导下去工作对吗?既然你们都知道需要鼓励,那么孩子呢?孩子当然也需要鼓励了。
我们再做一道选择题。你更愿意和谁讲出你心中对育子的苦闷?A还是B?
A
经常训斥你,对你罗列出你很多在亲子教育中失败的地方!
B
经常鼓励你,告诉你,其实你很爱孩子,就是方法不得当。愿意踏实倾听你的倾诉的人?
我想,广大的家长朋友还是会选择B。既然大家都愿意和鼓励自己的人说心里话,那么孩子呢?孩子也是一样。
我们讲一则故事:
李伟和黄立是两个很聪明的孩子,他们的爸爸妈妈都是一个单位的,都面临着从北京调到南方去工作,于是经过他们的商量,孩子们同意了跟随爸爸妈妈去南方,他们都转学到了南方的一所重点实验中学。
李伟和黄立因为学习进度和当地的孩子不衔接,所以学习很吃力,期中考试分别是班里的23名和30名。
李伟的爸爸得知孩子考试成绩后,对李伟说:你简直就是废物一个,都是一样的孩子,你吃的穿的都不比别人差,你怎么就靠这个烂成绩呢?
李伟说:我确实是因为自己进度跟不上,才失手的。
李伟爸爸:这都不是理由,人家那么多孩子都是转学来的,人家都没有考砸,怎么就你砸,我看不揍你是不行了。你不会的题不会请教老师,请教同学吗?
李伟:都不熟!
李伟爸爸:我看你就是废物一个,没什么大出息,连和人说个话都不会。行了,你后我看你也就是能做个民工了。
 
黄立也会到家里,告诉了爸爸自己的成绩:爸爸,这次考砸了,在班里能倒着数了。
黄立爸爸:是吗儿子,你认为什么原因让你考这么差呢?咱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黄立:主要是因为进度不一样,还有就是老师出题的风格我还无法适应。
黄立爸爸:你感觉和你与同学们不熟悉,不愿意请教有关系吗?
黄立:对了,有很大的关系呢?
黄立爸爸:没关系儿子,胜败乃兵家常事,咱们距离中考还早着呢,慢慢来。刚来到这个环境,能这么快找到自己的不足,爸爸已经很佩服你了。
黄立:爸爸,别说了,没考好,终归还是我的责任,我今后一定努力。
黄立爸爸:儿子,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够超越自己,爸爸来到新单位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一起努力吧。
黄立:好,一起努力。
 
广大的家长朋友,从这则故事里,你们能悟道什么了吗?
第二大注意:
关键词:批评VS赞美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润滑剂是什么?感情。而批评总是能够把好不容易积攒起的感情吞噬,即使出发点是好的。而正确的赞美却能够成为感情的添加剂。同样的事情,即使我们目标是一样的,我们正确地合理的运用了赞美,往往也能事半功倍。
广大的家长朋友们,从下面的这三道数学题里,你们看到了什么?
1+1=2  2+2=4  4+4=16
一定是先发现了里面有一道数学题是错误的,对吗?这说明每个人总是会先关注错误。家长也是一样,总善于在孩子发生错误的时候去找孩子沟通,而往往运用的所谓“灵丹妙药”就是批评。
家长朋友,如果下面是你的领导日常的行为,你更喜欢哪种行为呢?
A
领导总是能够聚焦你的劣势,比如你上班期间经常会接到关于家里事情的电话,然后就开始批评你,有时候甚至指责,全然看不到你的工作成果或很少看到。
B
领导总能够发现你与众不同的优秀特质,比如你总是能够提出工作上不符合流程,但是很有时实效的建议,然后鼓励表扬赞美你。
家长朋友,你喜欢领导哪种行为更多一点呢?肯定是B。为什么?批评是破坏性的,正确的赞美则是建设性的。
有一则故事,分别是批评、虚假赞美、赞美。
批评。曾经引导力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碰到过这样的一则案例。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曾经对数学特别的感兴趣,小学一直数学相当的好。所以我就没有怎么管过他的数学成绩。到了初中开始,他的成绩开始受到更多同学的冲击,我一看不行了,就开始加了把劲,只要他作业错一道题,我就批评他,从来不会放纵他骄傲的态度。这位妈妈说,她看了很多家教的书,所以从不打孩子。可孩子为什么就从初中开始不喜欢学习了呢?其实引导力认为,孩子缺乏兴趣恰恰是因为这位妈妈的批评导致的。为什么?因为每当做错一道题,就会招来批评,就像你小时候用勺子喂孩子吃药一样,如果勺子伸过来有可能是糖水也有可能是药的话,孩子索性不吃好了。学习也是,当兴趣被批评和惩罚力压的话,谁还喜欢冒着风险去完成自己的兴趣呢?
虚假赞美。小澜学习一般化,其实主要是因为没有兴趣,可是小澜就是喜欢手工。于是她的妈妈根据引导力的书籍,开始对孩子使用“赞美攻势”,结果孩子不仅没有被唤醒学习的兴趣,反而对妈妈的话从此再也不信任了。妈妈是这样说的:“小澜啊,别再玩手工了,那东西长大了连工作都找不到,你还是好好学习吧,你比任何的孩子都聪明”。引导力认为,这位妈妈说的话是典型的“正确的废话+虚假的赞美”,孩子是有辨别能力的,这话当然没有用了。
赞美。曾经的一个小孩子学习很不好,每门功课都在学校里是倒数第二,而且倒数第一是一个弱智儿童。这个孩子唯一的优点就是喜欢足球,于是老师安排每天写日记,这孩子就是把日记里写上足球评论。老师和这个孩子的爸爸都打击孩子,说些这个什么用都没有。后来这个孩子的妈妈下决心自费供孩子上大学,孩子受家庭影响,准备医学。结果孩子妈妈给了孩子一句鼓励,“其实你应该学新闻,因为你的文笔和口才很好”,结果这个孩子因为这句鼓励,就开始在学校里做兼职的足球评论员,起初稿件经常被拒绝,但是妈妈话让这个孩子有很强的动力,时刻在想“我绝对比别人强,我妈妈说的。”于是不断的改进、不断的补充,这个孩子的稿件终于开始被各个媒体接纳了,于是这个孩子开始转读新闻学,现在是新闻学的博士在读生,而且现在在他所属的科研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
广大的家长朋友,你们发现什么了吗?赞美永远都比批评有效,赞美不在数量多少,而是看看是否赞美到了点上,真正有效的赞美,哪怕只有一句,便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第三大注意:
关键词:关闭VS开放
沟通是从倾听开始的,首先要让对方知道你听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沟通还要注意“关闭”与“开放”的区别。想让对方开放的和你沟通,你自己首先要开放。“开放”永远比“关闭”要积极。举一个例子:
鸡蛋如果是让小鸡自己开放的话,那么出来的是一只小鸡。
如果我们一定要生硬的让鸡从里面出来,而不是让鸡自己开放的话,那么锤敲后,出来的是一只鸡的尸体。
选择题,如下的领导,你更喜欢在谁的手下做事:
面对一项工程,你和领导有不同的观点。
A
领导不愿意感受,不愿意了解,否定了你表达自己感受和建议的权利。
B
领导愿意接受自己员工所说的,表示他承认员工有表达自己感受和建议的权利,并谈成了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权利,双方讨论。
我想,作为员工,你更喜欢B,对吗?
说明什么了?同样是沟通“关闭”与“开放”有着天壤之别。
讲一则故事,故事里孩子的妈妈是否运用了正确的开放式回答,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小雅前一天放学前听说今天要到预防针,于是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对妈妈表示,自己今天不想去上学了。
懂得开放式沟通的妈妈说:你今天为什么不想去上学呢?可以告诉妈妈吗?
小雅:反正就是不想去了,想在家里休息一天,我讨厌学校。
妈妈:是什么原因让你讨厌学校呢?是作业没有完成还是和小朋友闹别扭了?告诉妈妈,妈妈一定能够有办法帮你解决。
小雅:其实也没有啦,作业一直完成了,也没和小朋友打架。
妈妈:那你还会有什么问题让你不愿意上学呢?
小雅:其实也没什么,如果我告诉你,你真的不会责备我并且帮助我吗?
妈妈:是的,妈妈一定是你坚强的后盾。
小雅:其实就是今天打预防针,我怕打针,我不想去。
妈妈:哦,是这样呀。还记得那年你感冒,咱们在医院里住院吗?每天都要打针,多痛苦呀。其实预防针就是来预防这些事情的。
小雅:记得。但是,总不能老轮到我的感冒吧。
妈妈:你们办多少同学都感冒了呢?平均五个孩子就会有一个,对吧。所以你来选择,是现在预防,还是期望自己变成那五个孩子里的其中一个呢?妈妈的观点是预防总比得病好。你的观点呢?
小雅:那好吧,我去。
 
不懂得开放式沟通的妈妈说:小雅,你一直是好孩子,怎么今天说不去就不去了,你到底怎么了?
小雅:就是不想去。
妈妈:不上学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必须要去,否则妈妈会生气的。
小雅:我真的不想去,我就是讨厌学校。
妈妈:我告诉你,上学是为你好,你别以为是为你妈妈学的。你肯定是和同学打架了或者是作业没完成。我今天就送你去,到底问问老师你出了什么事。
小雅:妈妈,别去学校了,我告诉你还不行吗?我不想打预防针。
妈妈:打针不疼,别怕。快去,不去我就生气了。
于是,小雅在妈妈的强迫下去了。
 
广大的家长朋友,你发现什么了吗?懂得开放式沟通的妈妈善于引导孩子,而孩子也可以在引导中悟道其中的道理。而不懂得开放式沟通的妈妈只会用封闭式的口气再指挥孩子,丝毫没有给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空间,典型的“骗子(说打针不同)+法西斯(集权管理,没有沟通)”。你们想做哪个家长?
 
第四大注意:
关键词:消极VS积极  (导向问题)
凡事肯定是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即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科学认为,同样的事件,消极的导向与积极的导向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下面是一道选择题,你认为谁更能够很快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家培训公司遇到了研发人员的毁约,科研项目面临着瘫痪的危险。
A
这可怎么办,研发人员不干了,咱们这个项目可就全完了,工期不能如期完工,这事可就麻烦大了。
B
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研发人员毁约)居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凡是必有其因果,一定对我有帮助,我又得到了一次成长的机会。问题一定有我的责任,我必须积极地去改正。
同样的困难,不同的导向给了这个团队不同的力量。
孩子也是一样,就看我们给他什么样的导向了。
讲一则故事:
小翔和小航是同班同学,他们其中考试成绩都很一般,班级排名小翔35、小航38,距离中考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了。
家长会结束后,这两个孩子的妈妈给孩子各自产生了这么两种导向。
小翔的妈妈说:儿子,你能不能争点气,距离中考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就你这个成绩,别说重点高中了,就是普通高中都没戏,你天天还就知道玩,玩咋那么好啊,你啥时候能懂事啊。你想把妈妈气死啊,告诉你,你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我就不要你了。
小翔得到的信息是:1、我不争气,妈妈否定我了。2、只有一年半了,我没戏了。3、既然没戏了,就玩吧。4、我根本没想气死你,你却拿这些事情来威胁我。5、我今后有了孩子绝对不让他上高中。
小航的妈妈则给了小航积极地导向:儿子,胜败乃兵家常事,妈妈始终相信你还可以有提升,现在距离中考还有一年半,我们平均每个月为自己提升一名,我们就可以杀到20名,如果我们再加把劲,我相信你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小航得到的信息是:1、妈妈在鼓励我。2、胜败乃兵家常事。3、妈妈还相信我,妈妈把压力留给自己。4、每月追赶一名似乎并不难。5、考高中的主动权还在我的手里。
广大的家长朋友,你们看到了吗?同样的事件,不同的导向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力量。
第五大注意:
关键词:和别人比VS和自己比
人最大的敌人是谁,使自己。战胜自己,才是永恒。
我们经常在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下滑的时候,我们会怎么说孩子呢?其中惯用的伎俩可能就有如下两条:
A
你怎么不和好孩子比,专门和那些落后生去比呢!
B
你看看人家隔壁小新,门门功课都是第一名。
你们认为谁对啊?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说是B。但是很遗憾的告诉你们,这两条都不对。你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就是但凡这本书里的题目,肯定是有一个正确的,其实你们大人也会粗心,不是吗?
面对错误,我们改掉就好了,超越自己才是最好的竞赛。
如果你对你太太说:你看我们办公室的小杨多好啊,穿衣得体、说话客气、多有女人味,你怎么就不能和人家比比,你看看你,现在就是一个黄脸婆。
你太太会怎么想?天呢,你是不是嫌弃我了。
如果你对你老公说:你看看我们单位的老刘,工作多卖力,赚钱又多,而且对老婆孩子那么好,你再看看你,什么德行,不务正业、吊儿郎当。
你老公会怎么想?天呢,你嫁他算了。
广大的家长朋友,你知道你不能和你的爱人说这样的话,可为什么却总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呢?难道就是因为孩子小,无从反抗吗?
讲一则故事:
这是一个我们接触过的这事的对话案例。
妈妈:小叶,起床了,快点。不起床我可收拾你(命令的口吻)。
小叶:知道了,唉。(无奈)。
妈妈:人家隔壁小阳都已经上学走了。(和人家比)
小叶:知道了,小阳天天去那么早,学习一样不如我。(已经不耐烦了)
妈妈:你学习怎么不和一个好学生比,专和他比,你怎么我和小马比(看看这家长,简直就是奴隶主,起床和小阳比,学习又和另外一个人比,你以为你的孩子是圣人吗?)
小叶:行了行了,那个小马一个好朋友都没有,就知道学习。(疲于应付)
妈妈:有没有朋友是现在你关心的问题吗?你的任务就是学习,明白吗?(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别人)
小叶:我知道了,行了吧。别那么唠叨行吗?
妈妈:你看看你的同学,谁说他妈妈唠叨啊?妈妈天天这么早起来伺候你,你看看你那德性,我怎么摊上你这么个孩子。(言谈间小叶已经感受到了妈妈的嫌弃)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么几个问题:1、小叶没有自己发表观点的舞台2、小叶的妈妈想让小叶明白,学习好才是好孩子,任务只有学习,没有别的。3、小叶认为妈妈嫌弃她了。4、小叶已经对妈妈的话一定都不愿意接受了。5、小叶最起码讨厌了小马和小阳。6、妈妈的价值观强加,让小叶慢慢的丧失了自己的生活乐趣以及正常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第六大注意:
关键词:大家的责任VS我的责任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看大家怎么回答。
下雨了,你上班忘记带伞,你要付多少责任?答:百分之一百。
你和你太太下班回家,都忘记带钥匙,你付多少责任?答:百分之五十。

你们项目组十个人,大家忙于过年,把项目给做砸了,你付多少责任?答:十分之一。

学校、社会、家长、孩子、智力。你的孩子学习不好,你付多少责任?答:五分之一。

我想告诉你们,以上的答案除了第一个是正确的以外,其它全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最大的弊病就是责任共担,毛主席都在“十年动乱三七分”的问题上推卸自己的责任,可见这种弊病在中国有多么的可怕!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把上述几个问题的答案改成“责任在我”,那么我们忘带伞、忘记带钥匙、项目流产、孩子教育出问题等问题出现的概率不就降低很多了吗?

中国的孩子现在普遍没有责任感。讲一则故事:

在一所大学里。中国学生的宿舍和日本学生的宿舍是邻居,中国学生的宿舍厕所和日本学生宿舍的厕所几乎都堵上了。

中国学生做事的流程是这样的:1、查找堵厕所的真凶,并且让他出面亲自打扫干净。2、找不到凶手的话,则由宿舍长出面收舍费,然后一起买工具处理问题。

日本学生的流程很简单:1、第一个发现的学生买来工具。2、悄悄的打扫,打扰的不要,然后处理完毕。

广大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中国的学生——伟大的民族复兴,我必须承担十四亿分之一的责任。

日本的学生——大和民族的复兴,我必须承担全部责任。

中国PK日本  如果当这批孩子成为我们社会建设主流的时候,我们还有战胜对手的机会吗?斩钉截铁的回答:没有。

但是,家长会说,孩子没有责任感又不是我的错。

我再讲一则故事,你们看看是不是你们的错!

幼儿园有一个海洋球的大池子,孩子们都喜欢在里面玩。上午九点的时候,海洋球池完成了使命了,因为孩子们要去画画了,于是小朋友们各自去海洋球池边把球捡回去,大家在比谁拣得多、谁拣得快。下午放学了,孩子们在池子里等待着父母来接孩子。于是一个孩子就开始不断的方池子里捡球,结果他的妈妈说:“拣什么拣,你真傻,别人不拣凭什么你拣”。

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找到根儿了吗?


我们必须学会责任回归。家长、学校、社会、孩子,多需要勇敢的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在我!不要再推卸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一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这3个阶段,家长要紧紧抓住
[早教实战]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青少年如何纠正不良习惯
想让孩子走进清华北大,这些策略家长一定要学一学(四章)
儿童安全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