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股票:本身就是投机对象

股票:本身就是投机对象

 

无疑地,能为投机人士创造广阔投资天地的是股票市场。全世界共有十万多家上市公司,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大家可以针对某个行业的繁荣和衰退、某个竞争对手战胜另一个竞争对手、某个国家的法律变更、大选、社会发展趋势、未来时装的发展趋势,还有新技术的发展进行投机。有的公司在白天找运气,有的则在全球碰运气。

 

大家总能找到被低估的公司。前面提过的亿万富翁巴菲特就是靠这发财的。或者找到被高估的公司,进行投机,大家可以利用「转机股」发财,像我就曾以克赖斯勒的股票作投机(我在其危机时,以每股三美元买了克赖斯勒的股票,现在每股的价格为一百五十美元)。还有像微软或戴尔计算机(Dell)的「飙升股票」,利用这种股票,大家同样可以发财。

 

奇幻的证券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

 

对某些人来说,意味着财富,

对某些人来说,却意味着毁灭。

 

言辞尖刻的人说,魔鬼创造了证券交易所,为的是告诉大家,他们和上帝一样,也能无中生有。错了!魔鬼并未创造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是自行发展成的,在大树下,在华尔街,或在大街拐角处,或在咖啡厅里,为的是以后能够搬进宫殿。

 

荷兰印度和英国东印度

 

英国对印度公司的海上霸主地位和荷兰成为强劲对手,感到惴惴不安。于是建立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试图打破荷兰的垄断地位,重新建立自由竞争,但是,「东印度公司」并未能动摇荷兰公司的独尊地位。西方强权开始在本土、海上和证券交易所进行激烈争战。如果荷兰的印度公司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今天都还在的话,他们或许会试着收购对方。

 

受运输费用的影响,这家或那家公司的股票上涨或下跌,运抵的货物愈来愈贵,而且总是超过大家的预期,投机人士一天比一天激动。对荷兰印度公司来说,一六八八年发生的一场灾难,对我们也具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股票崩盘」。

 

基于这个原因,加拿大的铀矿业在五○年代也经历同样的命运。尽管核子科学长足发展,但始终没有出现获利,看来也没希望在未来某天有所改变;投机人士不得不为他们的幻想付出昂贵代价。在一九五七年的股票崩盘中,铀矿股票因之前的炒作而掉了九○%的价值,损失惨重,加拿大证交所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恢复元气。虽然邻国华尔街的股市看涨,却无法恢复原先的基础。类似的原因也让其它投机人士在巴黎证券交易所破产,他们被骗,以为撒哈拉沙漠的石油开采业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政治事件和国有化,令他们的希望化为泡影。

 

混乱中的混乱

 

自十七世纪中叶起,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就已类似现代证券交易所。当时就已有人从事期货和期权交易,有结算日、补偿交易指数、展期交易和贴现交易、买空财团和卖空集团。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债市场,细腻讲究的期货交易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中诞生。经纪人和坐在邻近咖啡馆里等候交易结果的客户间,有交易员和联络员。各种影响行情的谣言、错误的警报及各种伎俩早已出现,让有眼光的谋士得以利用行情涨跌获取利益。

 

受人瞩目的印度公司股票不断攀升,尤其当某大机构操纵上涨行情时,股票更加看涨。货船延期返回的坏消息,本来是无任何危险的普通消息,但在大家都感到振奋时传来,便显得很不恰当。受害人当中有诗人、哲学家和狂热的投机人士维加(Jose de la Vega),他是阿姆斯特丹西班牙籍犹太难民之子(和纽约十万名德国难民子女一样)。他的作品《混乱中的混乱》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篇报导。书中描述十七世纪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真实情景。我多次阅读此书的德文版,一九一二年的翻译版本,值得向每位投机人士推荐。维加曾经三次靠投机发财,然后又失去财产,证明他完全有资格评论这个题目。

 

资本主义的神经系统

 

就算魔鬼未曾创造出证券交易所,他也一定淌过这滩混水,把「人」变成将证券交易所化成赌场的「赌徒」。对许多人来说,证券交易所是没有音乐的蒙地卡罗,是赌场,可以整晚在紧张刺激的气氛中赚一大笔钱。对我来说,证券交易所是充满各种音乐的蒙地卡罗,只不过必须带上天线,才能捕捉到音乐,分辨出音乐的旋律。

 

证券交易所其实是神经中枢,甚至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引擎。在商品和外汇交易所中,这间赌场大厅负责调配商品和制定合理、透明的价格,他为生产商、制造者及进出口商提供机会,避免各种价格风险。玩家和投机人士关心成交量,遗憾的是,玩家或寄生虫(我也这么称呼他们)占成交量的比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时只是他们的交易活动,就会不合理地操纵行情涨跌。

 

交易人士的游乐场

 

证券交易所还有更多内容,这里是交易人士的游乐场,充满经纪人、交易员、市场调控者、玩家、投资者、大大小小的投机人士、银行家和金融家、新闻记者和偶尔光临的旁观人士。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亲自到证券交易所来,多数人只把钱送过来,有时,也会把钱撤回去。他们的投资反映出忧虑和希望。证券交易所不仅是证券、外汇或商品的中继站,也是消息、新闻发布和驳斥谣言、热门诀窍、内线消息和蜚短流长的传播场所。

 

我常去证券交易所,因为其它地方都不像这里,能看到这么多傻瓜。并不是我对傻瓜感兴趣,而是为了进行和他们截然不同的动作。

遗憾的是,法国画家多米耶(Daumier)笔下精彩绝伦的大厅型证券交易所,已渐渐绝迹,逐渐变成电子证券交易所。一九八六年,这股潮流波及伦敦皇家证券交易所,不久前又占领巴黎证券交易所,在法兰克福,多数的交易已经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看来,证券交易所之母的华尔街,变成由无声无息的计算机屏幕组成的电子交易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经济的温度计?

 

许多外行人总是称证券市场是经济的温度计,其实不然。证券市场无法显示当前的经济状况,也预测不了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要证明这点,我不必追溯远古的历史,过去五年就是最好例子。一方面,德国经济成长持平,失业率高居不下,而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却增加了三倍,前社民党主席奥斯卡拉封丹在上届联邦议院选举前的竞选演说中,不断对此大加抨击。其实他对证券市场一无所知,也对经济一窍不通。

 

相反地,在美国,经济因为就业充分而繁荣,证券市场跟着景气发展。那里同样有过经济高度发展,而证券市场却萧条的情景发生。经济和证券交易并不一定平行发展,但这不是说二者没有任何关系。我想引用一个多年前见过的老例子,令我印象深刻。

 

我认为,长远来看,经济和证券市场所的发展方向相同,但在过程中,却有可能选择完全相反的方向。

 

指数有什么道理,

这里一切取决于一件事,

 

就看是傻瓜比股票多,

还是股票比傻瓜多。

 

每天,证券评论员都费尽心思解释当天指数的变化,然而影响指数上扬或下跌的因素却难以胜数。

 

利率提高,股价下跌;利润高过预期,XY的指数便可能看涨,而ABC的股票却下跌,因为尽管利润高过预期,专家却看到该企业面临艰困的未来。而下一份报纸的评论却指出,同一档股票指数下跌的原因在于获利了结。另一天,美元坚挺是指数上扬的原因,但第二天,在同一份报纸的评论中,美元是指数下跌的关键。对投机人士来说,这些评论完全多余,而且毫无用处。专家引用报章评论,寻找合乎逻辑的因素,但证券市场有自己的逻辑,和普通消费者的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证券市场像漂亮的女人或天气一样任性,擅长利用各种光怪陆离的魔术吸引猎物,大家对其不抱希望时,证券市场也一样冷淡对待。我建议大家应该冷静,不要在意证券市场喜怒无常的脾气,尤其不要为此寻找合乎逻辑的解释。

 

评论员可能局限于三个因素,因为供过于求,证券交易走势疲软;或因为需求大于供给,证券交易行情坚挺,或因为供需平衡,证券交易没有变化。

 

从短期至中期来看,绝对不是好的股票一定看涨,不好的股票肯定下跌,情况可能完全相反。一家企业也许获利丰厚,可以支付红利,还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只有需求大于供给时,才会在证券市场中看涨,这是证券交易逻辑的唯一条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股市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股票的起源及发展(极简史)
世界证券交易大事记
公司及股票的由来
神一般的股票市场是这样形成的
股票可能涨十倍百倍,但最多只能下跌10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