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辽记 15:沈阳清昭陵,古松隆业山

  

  图/文 几苇渡

  关外三陵的游记以前整理过,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很看不上之前的片子,于是总想找个有感觉的天气去拍摄。所谓感觉,因为是游记配图,最好是蓝天白云的大陆风格,但对于雾霾横行的今天,沈阳城也很难遇到,蓝天还不少,白云太稀奇。下面这组片子拍摄于两次,石牌坊、大红门、平板桥的是去年11月份的雪后清晨,其余的是今年1月一个周末的下午。那天中午看到白云朵朵,就赶紧带上设备去拍,可惜很快云儿被风儿拐走了。

  清昭陵,位于沈阳城北郊(现在因为城市外扩都已经是市内了),俗称“沈阳北陵”,是清顺治元年(1644)八月初九日、皇太极驾崩一周年火化梓宫时确定的。昭陵内埋葬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陵寝区域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1927年,民国政府开辟为公园,解放后并逐渐扩展建设规模至今。

  

  当年在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即昭陵妃园寝),是安葬皇太极的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后妃的墓地。除此之外,在陵寝东西两翼各三里左右有陪葬墓,左侧有武勋王杨古里墓及奶妈坟,右侧有贞臣敦达里及安达里殉葬墓。这种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寝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些墓葬都已经被历史变迁所湮没了。有机会再专题文章介绍。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昭陵背靠之土丘为人工堆砌,顺治八年被封为隆业山,如今隆业山前后的古松林已近400年,成为又一景色。

  

  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目前北陵公园正门仿古建筑,,陵寝区域是公园的核心建筑,但从面积上只占很小一部分。

  

  

  公园中轴线上,修建了皇太极广场,一座盔甲装束的清太宗雕像,风雨雪露中屹立。

  

  陵寝正门外的甬道两边,修建有下马碑、华表(柱头上神兽叫“望天吼”)、石狮子,以彰显皇家陵寝威仪。

  

  

  接近陵寝正门位置,有一座三孔平桥,是陵寝规制的一部分。

  

  

  过了三孔平桥,在一座宽阔的高台上,是石牌坊与正红门。

  牌坊,在明清陵寝中是一件典型建筑物,它是祭礼仪注的起点。昭陵石牌坊的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建造于顺治或康熙年间;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杆石兽(狮子二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立柱前后的两对夹杆石兽建造于嘉庆六年。

  

  这架石坊是一座仿木架结构雕刻,高约十五米,全长约十四米,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大脊、垂脊、大吻、走兽、垂兽、横椽、望板、勾头瓦件、斗拱、额枋、横梁、栏板、兽头、铺首、雀替以及坊柱等等全部仿照木雕作法。坊的正脊及模枋、上枋、下枋还雕刻许多栩栩如生的花卉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起夹杆作用的五对石兽(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

  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静房(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

  

  陵寝大门“正红门”,单檐、歇山式,顶上满铺黄色琉璃瓦,石刻冰盘檐,辟有三券门。正红门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

  

  

  沿正红门围绕陵寝四周的围墙称为红墙,又叫“红城”或“风水围墙”。风水围墙东西两侧各有一门,分别叫东红门、西红门。两门均为一间,也是拱形洞门,门的形制与作法与大红门相似,只是门环是六角形,下部设有须弥座及护栏。

  

  正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

  ① 正红门正中一间叫“神门”,是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日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但也只许抬祭品和送祝板的官兵从此门进陵,其它人一概不许通过,所以人们对此门很忌讳。

  ② 正红门东侧一间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一门,其西侧一间叫"臣门",是祭陵大臣出入的门。

  ③ 东红门和西红门是陵官或夫役走的门。

  但在实际使用上却并不完全遵守这个规制。比如,皇帝东巡祭陵并不从前面的君门和臣门出入,而走东、西红门。这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缘故吧。

  进入正红门向北有三条笔直的用石板铺成的石路,叫“神道”,又名“参道”。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须有建筑物将两者隔断,这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昭陵神道是在神道上建神功圣德碑碑亭,起到风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和正红门的中间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除了大祭时抬祭品、送祝版祝帛的官兵可以行走之外,其它人都禁止随意乱行。

  

  神道两侧有六对石像生六,分别是:石狮子、石獬豸、石麒麟、石马、石骆驼、石象,立于顺治七年。其中石马是有特殊故事的,传说皇太极生前有两匹白马,叫大白、小白,随他四处征战,所以就依照两匹马的样子雕刻的石像生。如唐太宗的昭陵六骏的传说。

  

  

  

  大碑楼也叫碑亭,外形是九脊重檐歇山式,顶上满铺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各处均施以彩画。碑亭两侧有“朝房”,东朝房是存放仪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备制膳食和果品之所。

  亭子正中为“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通高 6.67米,碑身高 5.45米,宽 l.76米,厚 0.71米,碑头是“蚊龙首”,碑头正中用满、汉两种篆体刻着“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字。碑座是“龙趺”,长4.67米,高l.11米,宽1.9米。

  

  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据考证是由学士张英、侍读学士高士奇两人起草,由当时书法名家工部左侍郎顾观庐所写。其碑石采自千里之外的河北顺天府,碑身重十万斤以上。其下龙趺也是由整块石坯雕成,重量与碑身不相上下。其它,如碑首地伏等石料毛坯也都很重。据说历经十载,才将这些巨大的石坯运至盛京。

  过了碑楼就是陵寝的核心建筑“方城”。

  

  方城高二丈三尺三寸,周长七十九丈,青砖堆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躲口)及女墙。北面砌成宇墙,门两侧有“马道”可供上下。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传称方城是盛京城的缩影。门户森严,雉堞林立,俨然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城堡。

  

  

  隆恩门的顶部有门楼,俗称"五凤搂",是昭陵最高建筑。楼凡三层,歇山式顶子,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以四条金练加固。这些金链(实际为铜鎏金)俗称"江山万代",民国年间不知去向。

  城四角有角楼,角楼为二层,均为一间,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内外油饰彩画。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它是一座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门媚顶部竖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体竖刻"隆恩门"三个大字。门洞中间有木门两扇,外包铁皮,并有门杠锁闭。

  

  方城北侧正中是隆恩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和东西配楼。东西配楼,俗名“晾果楼”,晾晒祭祀用果品之处。

  

  

  东配殿在隆恩殿东厢,殿顶是歇山式,上铺黄色琉璃瓦,四面出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其下有低矮的石基座。门窗及梁柱一律以朱红油饰。殿内原有小暖阁及宝座等陈设,是昭陵一座至关重要的场所。

  它的使用主要有: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至昭陵,供存于东配殿。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当隆恩殿需要维修、彩画时,以东配殿暂时替代隆恩殿供奉太宗及孝端文皇后“神牌”。

  

  西配殿在隆恩殿西厢。建筑形式与东配殿完全相同。此处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西配殿在当时除作为佛事之地以外从不做它用。西配殿内是复原的佛事场景,供奉了多位藏传佛教的佛像。

  

  

  

  隆恩殿又称“享殿”,是祭祀陵墓主人太宗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场所。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康熙三十年改建,现在此殿是单檐歇山式,四面出廊,黄琉璃瓦顶,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画,这种作法是关外清早期建筑特点。

  

  

  隆恩殿建在高六尺,周长三十六丈四尺二寸的巨大石台基之上。台基为须弥座式,四周有勾栏。正面为台阶,正中一路是一块巨大的丹陛石。须弥座台基图案自上往下可分六层,顺序为连珠纹、连续卷叶花图案上枋、仰莲瓣上枭、卷叶花束腰、仰莲瓣下枭、唇形小花下枋。这座台基的另一独道之处是它铺设有许多名贵石料,这是昭陵一大特色,也表明后嗣统治者对开国皇帝太宗皇太极的无限崇敬之情。

  

  

  隆恩殿内后部备有大暖阁一座,外披黄缎罩,暖阁内有神床,床上帷幔、黄云缎枕头及被褥等。除此之外,暧阁里还有一小暖阁,内供太宗及孝端文皇后神牌。

  

  大明楼,座落在方城北门上。楼为垂檐九脊歇山式顶子,上檐七踩,下檐五踩,施以彩绘。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满、蒙、汉三种文体。大明楼是昭陵最高建筑,在历史上几次遭受雷火袭击,最严重一次是伪满康德四年(1936年)五月二十九日,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纹饰不全,碑身出现裂痕,只好用两道铁箍加固。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明楼之内立有一汉白玉石碑,碑高约六米,碑头为龙首,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满蒙汉三体"昭陵"二字。碑身竖刻有:"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也是满蒙汉三体。

  

  二柱门在隆恩殿后身、明楼前,又叫“冲天牌楼”、“照牌”、“棂星门”。门为一间,其上有一悬山式琉璃瓦屋顶,两边各有一方形石柱。石柱前后有抱鼓石。在两石柱之间有木板门,此板门常年关闭。

  石祭台在二柱门之后,长一丈八尺六寸,宽五尺,高四尺·用汉白玉雕造,造型是须弥座式,上面雕刻各种图案。祭台之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烛台各一对。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或恭代祭祀的王公在此"举哀"和献奠酒之处。

  

  月牙城在大明楼之后,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二丈二尺七寸(稍低于方城),周长二十七丈七尺。明楼拱门入口处的北墙上嵌着彩色琉璃照壁。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中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这里的蹬道上下方城和宝城。宝顶下的琉璃照壁,进入地宫的正式入口,在皇帝棺椁送入后即行关闭。

  

  

  

  

  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城高二丈三尺八寸,周长六十一丈,又名“罗圈墙”。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宝城中间的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高二丈,周长三十三丈,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黄土)夯筑而成。宝顶顶上栽有一棵榆树,取名“神榆”,是效法永陵之举。

  地宫在宝顶之下,是陵寝的“心脏”部位。据记载,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里葬的只是骨灰瓶。从现有资料看,地宫还没有被盗掘过。不像皇太极后世子孙那样,死后也不得安宁。

  

  世界上各国的陵寝墓葬文化都是最神秘的,从金字塔到明清皇陵,从盗墓笔记到鬼吹灯,无论考古,还是文学,都非常有吸引力。中国历代皇家陵寝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明清两代的皇陵了,虽然曾被盗掘和考古开挖,给古迹造成极大的破坏,但也给世人揭示了一些地下的秘密。

  

  一座皇陵经历了四百年的历史,背后的故事和历程也是极其复杂的,很难在一篇短文中概括。一些疑问,还在探索,还在争论。作为一处沈阳乃至于东北的代表景点,推荐大家来走走看看,在方城的城墙上走一圈,冥想一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阳北陵导游词
沈阳-北陵公园
北陵公园游览小记
祖国风光(13)清昭陵 皇太极
沈阳满清昭陵掠影(一)
2007-12T【清皇陵建筑】特种邮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