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味百家姓之“改姓”(二)
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姓氏更改姓氏跟皇帝有关,除了我们介绍过的皇帝赐姓,还有就是避讳改姓,避皇帝及其祖先的名讳而更改姓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杜婉言女士表示,避讳改姓,最开始应该是发生在先秦时期,历史上的避讳改姓因为改来改去,结果还产生一些问题。
“避讳改姓最开始是在先秦,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他的名字也叫做项籍。当时,为了避讳‘籍’字,姓‘籍’的人都得改成姓‘席’。到了汉代的时候,汉武帝名刘彻,那么姓‘彻’就得改成姓‘通’;汉宣帝名刘询,姓‘荀’都得改成姓‘孙’;汉哀帝名刘欣,那么姓‘欣’就得改成姓‘喜’;东汉明帝名刘庄,所以姓‘庄’的人,都得改成姓‘严’;汉哀帝的父亲名刘庆,姓‘庆’的人就改成姓‘贺’。这么改来改去,结果就该出一些问题了。”
先秦的时候有两个很杰出的思想家,一个是荀况(荀子),一个是庄周(庄子)。他们的名字到汉代的时候,因为避讳,就改成了孙况(孙子)、严周(严子)。以至于后来的人们有些搞不清楚谁是严子,谁是庄子了,这也成了今天史学家的一个任务,就是把真姓考证出来。
说到庄姓改成严姓,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浙江余姚有一个名叫庄光的人,字子陵,就是有名的严子陵。庄子陵跟刘秀是同学,关系很好。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就是汉光武帝。请庄子陵去京城做宫。有一天晚上,他们谈的很晚,刘秀就把他留在宫里,跟他同床而睡。结果第二天早朝的时候,那个负责天文观测星相的大臣就来报告,说昨天晚上“客星犯帝座”。刘秀一听哈哈大笑,说:什么“客星犯帝座”,只不过昨晚睡觉时子陵把一只脚踩在了我身上。可见庄子陵同光武帝的关系非常好。可是庄子陵这个人生性淡泊,不肯做官,在京城住了没几天就回浙江富春江老家去了,每天到江边钓鱼,过隐居的生活。所以大家都很尊敬他。但是庄子陵死了以后,由于要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庄”姓不得不改成“严”姓,庄子陵也难逃这一劫,结果他的名字就被人们改称为“严光”和“严子陵”。就连纪念他的地方,都改成严滩、严山、严州。后来世人慢慢就忘记了严子陵的本姓,连《后汉书》他的传记里,也说是“严子陵”、“严光”,没有说他本来姓庄。这个错误传了1000多年,一直到南宋的时候,才有一些学者研究出这个问题。当时有一个文人俞成,写了这样一首诗:千古英风想子陵,钓台缘此几人登?谁知避讳改严氏,滩与州名总误称。就说连严滩、严州这些地名,也都是错的。俞成虽然指出严子陵是因为避讳而被改称严氏的,但是他没有说明严子陵本来姓什么。又过了数百年,有一个女诗人潘素心,她经过严州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过严州》:谁改州名姓字香,钓台千古属严光。岂知隐士终埋姓,先生当日本姓庄。这才把严子陵原来姓庄,给点了出来。一桩公案过了1000多年才澄清。
避讳改姓,在汉代的时候造成了“庄”姓改“严”姓,在汉代以后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姓“敬”,尊敬的“敬”。据《南史·侯景传》记载,南朝的时候,鲜卑化羯人侯景因发动兵变而掌权,他的名字“景”跟“敬”音相近,所以“敬”姓就改成了姓“文”。侯景垮台以后,他们赶快又恢复成原姓。但是到五代十国的时候,石敬瑭建立了后晋,这个“晋”跟“敬”姓发音相近,于是他们又得改姓,就把这个“敬”字册成两半。一半是“苟”字,一半是“文”字,改成两个姓。后晋覆亡后,他们又恢复了姓“敬”。可是这时赵匡胤建立了宋朝,赵匡胤的祖父叫赵敬,那么姓“敬”的只好又改回姓“文”或者姓“苟”。就这么改来改去,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改了几回。再比如 “玄”姓,故弄玄虚的“玄”。东晋桓玄专权的时候,要避讳;宋朝的时候,要避宋神宗的讳;在清朝,要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每次避讳,这个玄姓都得改姓。为了避“玄”字的讳,就连《千字文》的开头本来是“天地玄皇”,也改成“天地元皇”。
避讳改姓,除了避皇帝和其祖先或其继承人的名字,还有一种是避皇帝的忌讳。比如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就忌讳“汤”这个音,因为死猪(朱)就怕开水烫。所以他在汤泉洗澡时,就把“汤泉”改为“温泉”。他手下的大将汤和曾帮着朱元璋打下了半壁江山,但他知道朱元璋的忌讳,于是就把“汤”姓作了改动,字还是写成“汤”这个字,但是读音已经变成“商”这个音了。我们读古书,有“汤汤洪水”,都念作“spang shang洪水”。汤和的四世孙后来迁到河北的河间,而后由河间又迁到甘肃的民勤县。这一支姓汤的,就是读“商”这个音。实际上还是保留了远古的信息。
历史上的改姓,避祸改姓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千百年来,源出今陕西韩城嵬东乡龙门寨徐村的冯、同二姓一直保持着同祭一祖、互不通婚的习俗。其中原因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身上。陕西韩城的徐村,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故里。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他的两个儿子为保全家族,被迫先后改了姓。其中长子司马临将“马”字左边加两个点,姓冯;次子司马观将“司”宁左边加一竖,姓同。
陕西省韩城徐村当地村民表示,徐村尽管没有了司马姓,但在村子里居住的冯姓、同姓其实都是司马迁的后代。
“我们徐村姓同的,姓冯的,都是司马后裔,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在婚姻的问题上是,自古以来就不婚配。
我们徐村冯同两姓共同祭祀司马迁活动,每年分为两次。清明节一次,以唱跑台子戏的姓氏进行祭祖;八月十五一次,以分社成户的姓氏进行祭祀活动。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解放以后,我村祭祀活动从未间断。每年清明节,除在先祖这个地方祭祀以外,还打着花圈吹着乐队到太史祠公墓进行公祭。”
避祸改姓的例子比较多,比如政治上的避祸改姓。在战国的时候,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是陈国的一个大夫,他和太子御寇关系非常好。但是在一次宫廷政变中,太子御寇被杀,陈完很害怕,于是赶紧逃到齐国,并且改姓“田”。后来他的子孙慢慢就在齐国立下根,而且势力逐步强大起来,最后夺取了齐国的政权。这样,原来姜氏的齐国就变成田氏的齐国了。再后来,秦国灭了齐国,那么这些齐国的田氏王族为了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但改姓的时候他们又舍不得原来王族的血统,于是就改成“王”姓。相传,西汉末年新朝的建立者王莽就是他们的后代。
司马迁后代的姓氏是用笔划改的,用的是拆字改法。唐代国姓“李”姓因为避祸也有改姓的,改成了“邓”姓,用封地的改法。话说南唐被宋攻灭时,南唐皇帝李后主和皇族中的邓王一起当了宋朝的俘虏。不久,他们都被宋太祖杀害。邓王的第八个儿子侥幸逃脱了劫难,流落在民间。为了保存自己,他被迫隐姓埋名。他用了父亲的封地“邓”来做姓。后来到明朝的时候,这支邓姓中有一部分在湖南定居下来,主要在今天的湖南安化县一带繁衍发展起来。
在改姓的历史上,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入赘改姓”。“入赘改姓”在历史上也不少。入赘,过去有一个专有的名字:赘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倒插门女婿”。“倒插门女婿”进人到女方家族以后,也要改姓。清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家族。即海宁陈氏家族。海宁陈氏在清朝是四大官宦家族之一。从明朝末年一直到清朝初年,海宁的陈姓家族先后出了三个宰相,还有十一个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中,六分之一的人都有功名,是非常有名望的一个大家族。康熙皇帝,还有乾隆皇帝南下的时候,都曾经在他们家里住宿。根据他们的家谱和他们族人写的书,有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高亮的人,是北齐高氏的后代。他年轻时在海宁游学。有一天他走路走累了,就在赵家桥边坐了下来休息,没想到一坐下来就睡着了,结果就栽到河里去了。这时候,在桥边磨豆腐的一个陈老汉正在午睡。他梦见有一条青龙掉到了河里。他就赶快爬起来看,一看不是青龙而是一个书生掉到河里了。他就把高亮救了起来,一问才知道他原来是北齐高姓的后代,也是名门之后,但现在书剑飘零,就他一个人了。陈老汉有一个女儿,于是他就把高亮留在家里当女婿,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个磨豆腐的老汉姓陈,所以高亮的子女后来也就姓陈了。慢慢地他们就在海宁那个地方繁衍起来,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海宁陈氏这么一个显赫的家族,能够在家谱里和本族人写的书里记载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入赘改姓”在过去并不是什么不体面的事情,而是比较普通的。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不同原因改姓,从个体上来分析,是多种多样。比如,不同姓氏的两家人因为通婚,为了不让其中的一支从此没落,于是就让他们婚后子女采用两姓合并成的复姓。还有,过去妇女出嫁以后从夫姓,她把夫姓搁在名字的最前面,把自己本家的姓搁在夫姓后面。现在台湾、香港、东南亚一带还有这样的习惯,比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夫人方瑀,嫁给连战后就改成连方瑀。这可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沿袭。
除了以上各种原因外,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改姓,也是改姓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前面我们讲过,在汉朝的时候,曾经匈奴人改姓金,还有改姓刘的,改姓李的。因为匈奴人对飞将军李广很尊敬,所以就有一些人改姓为“李”了。蒙古皇族本来姓“孛儿只斤”,后来改姓为汉姓的包姓。满族的爱新觉罗氏后来改姓为金姓。辛亥革命以后,大多数满族人都改姓了,有人统计过,当时他们改的汉姓有670多个。
改姓,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策服务的,有些则是为了避祸,避免受到歧视受到迫害。姓,不单单是一个符号,实际上也是自己的一个图腾,包涵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很多姓氏,不仅是汉族的姓氏,都融入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血统。不管是什么姓,可以说,每一个姓,等于就是一个民族与家族的历史缩影。
趣味百家姓之“改姓”(二)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2年11月26日 09:56    【字体:    】  【  】
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姓氏更改姓氏跟皇帝有关,除了我们介绍过的皇帝赐姓,还有就是避讳改姓,避皇帝及其祖先的名讳而更改姓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杜婉言女士表示,避讳改姓,最开始应该是发生在先秦时期,历史上的避讳改姓因为改来改去,结果还产生一些问题。
“避讳改姓最开始是在先秦,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他的名字也叫做项籍。当时,为了避讳‘籍’字,姓‘籍’的人都得改成姓‘席’。到了汉代的时候,汉武帝名刘彻,那么姓‘彻’就得改成姓‘通’;汉宣帝名刘询,姓‘荀’都得改成姓‘孙’;汉哀帝名刘欣,那么姓‘欣’就得改成姓‘喜’;东汉明帝名刘庄,所以姓‘庄’的人,都得改成姓‘严’;汉哀帝的父亲名刘庆,姓‘庆’的人就改成姓‘贺’。这么改来改去,结果就该出一些问题了。”
先秦的时候有两个很杰出的思想家,一个是荀况(荀子),一个是庄周(庄子)。他们的名字到汉代的时候,因为避讳,就改成了孙况(孙子)、严周(严子)。以至于后来的人们有些搞不清楚谁是严子,谁是庄子了,这也成了今天史学家的一个任务,就是把真姓考证出来。
说到庄姓改成严姓,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浙江余姚有一个名叫庄光的人,字子陵,就是有名的严子陵。庄子陵跟刘秀是同学,关系很好。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就是汉光武帝。请庄子陵去京城做宫。有一天晚上,他们谈的很晚,刘秀就把他留在宫里,跟他同床而睡。结果第二天早朝的时候,那个负责天文观测星相的大臣就来报告,说昨天晚上“客星犯帝座”。刘秀一听哈哈大笑,说:什么“客星犯帝座”,只不过昨晚睡觉时子陵把一只脚踩在了我身上。可见庄子陵同光武帝的关系非常好。可是庄子陵这个人生性淡泊,不肯做官,在京城住了没几天就回浙江富春江老家去了,每天到江边钓鱼,过隐居的生活。所以大家都很尊敬他。但是庄子陵死了以后,由于要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庄”姓不得不改成“严”姓,庄子陵也难逃这一劫,结果他的名字就被人们改称为“严光”和“严子陵”。就连纪念他的地方,都改成严滩、严山、严州。后来世人慢慢就忘记了严子陵的本姓,连《后汉书》他的传记里,也说是“严子陵”、“严光”,没有说他本来姓庄。这个错误传了1000多年,一直到南宋的时候,才有一些学者研究出这个问题。当时有一个文人俞成,写了这样一首诗:千古英风想子陵,钓台缘此几人登?谁知避讳改严氏,滩与州名总误称。就说连严滩、严州这些地名,也都是错的。俞成虽然指出严子陵是因为避讳而被改称严氏的,但是他没有说明严子陵本来姓什么。又过了数百年,有一个女诗人潘素心,她经过严州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过严州》:谁改州名姓字香,钓台千古属严光。岂知隐士终埋姓,先生当日本姓庄。这才把严子陵原来姓庄,给点了出来。一桩公案过了1000多年才澄清。
避讳改姓,在汉代的时候造成了“庄”姓改“严”姓,在汉代以后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姓“敬”,尊敬的“敬”。据《南史·侯景传》记载,南朝的时候,鲜卑化羯人侯景因发动兵变而掌权,他的名字“景”跟“敬”音相近,所以“敬”姓就改成了姓“文”。侯景垮台以后,他们赶快又恢复成原姓。但是到五代十国的时候,石敬瑭建立了后晋,这个“晋”跟“敬”姓发音相近,于是他们又得改姓,就把这个“敬”字册成两半。一半是“苟”字,一半是“文”字,改成两个姓。后晋覆亡后,他们又恢复了姓“敬”。可是这时赵匡胤建立了宋朝,赵匡胤的祖父叫赵敬,那么姓“敬”的只好又改回姓“文”或者姓“苟”。就这么改来改去,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改了几回。再比如 “玄”姓,故弄玄虚的“玄”。东晋桓玄专权的时候,要避讳;宋朝的时候,要避宋神宗的讳;在清朝,要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每次避讳,这个玄姓都得改姓。为了避“玄”字的讳,就连《千字文》的开头本来是“天地玄皇”,也改成“天地元皇”。
避讳改姓,除了避皇帝和其祖先或其继承人的名字,还有一种是避皇帝的忌讳。比如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就忌讳“汤”这个音,因为死猪(朱)就怕开水烫。所以他在汤泉洗澡时,就把“汤泉”改为“温泉”。他手下的大将汤和曾帮着朱元璋打下了半壁江山,但他知道朱元璋的忌讳,于是就把“汤”姓作了改动,字还是写成“汤”这个字,但是读音已经变成“商”这个音了。我们读古书,有“汤汤洪水”,都念作“spang shang洪水”。汤和的四世孙后来迁到河北的河间,而后由河间又迁到甘肃的民勤县。这一支姓汤的,就是读“商”这个音。实际上还是保留了远古的信息。
历史上的改姓,避祸改姓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千百年来,源出今陕西韩城嵬东乡龙门寨徐村的冯、同二姓一直保持着同祭一祖、互不通婚的习俗。其中原因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身上。陕西韩城的徐村,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故里。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他的两个儿子为保全家族,被迫先后改了姓。其中长子司马临将“马”字左边加两个点,姓冯;次子司马观将“司”宁左边加一竖,姓同。
陕西省韩城徐村当地村民表示,徐村尽管没有了司马姓,但在村子里居住的冯姓、同姓其实都是司马迁的后代。
“我们徐村姓同的,姓冯的,都是司马后裔,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在婚姻的问题上是,自古以来就不婚配。
我们徐村冯同两姓共同祭祀司马迁活动,每年分为两次。清明节一次,以唱跑台子戏的姓氏进行祭祖;八月十五一次,以分社成户的姓氏进行祭祀活动。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解放以后,我村祭祀活动从未间断。每年清明节,除在先祖这个地方祭祀以外,还打着花圈吹着乐队到太史祠公墓进行公祭。”
避祸改姓的例子比较多,比如政治上的避祸改姓。在战国的时候,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是陈国的一个大夫,他和太子御寇关系非常好。但是在一次宫廷政变中,太子御寇被杀,陈完很害怕,于是赶紧逃到齐国,并且改姓“田”。后来他的子孙慢慢就在齐国立下根,而且势力逐步强大起来,最后夺取了齐国的政权。这样,原来姜氏的齐国就变成田氏的齐国了。再后来,秦国灭了齐国,那么这些齐国的田氏王族为了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但改姓的时候他们又舍不得原来王族的血统,于是就改成“王”姓。相传,西汉末年新朝的建立者王莽就是他们的后代。
司马迁后代的姓氏是用笔划改的,用的是拆字改法。唐代国姓“李”姓因为避祸也有改姓的,改成了“邓”姓,用封地的改法。话说南唐被宋攻灭时,南唐皇帝李后主和皇族中的邓王一起当了宋朝的俘虏。不久,他们都被宋太祖杀害。邓王的第八个儿子侥幸逃脱了劫难,流落在民间。为了保存自己,他被迫隐姓埋名。他用了父亲的封地“邓”来做姓。后来到明朝的时候,这支邓姓中有一部分在湖南定居下来,主要在今天的湖南安化县一带繁衍发展起来。
在改姓的历史上,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入赘改姓”。“入赘改姓”在历史上也不少。入赘,过去有一个专有的名字:赘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倒插门女婿”。“倒插门女婿”进人到女方家族以后,也要改姓。清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家族。即海宁陈氏家族。海宁陈氏在清朝是四大官宦家族之一。从明朝末年一直到清朝初年,海宁的陈姓家族先后出了三个宰相,还有十一个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中,六分之一的人都有功名,是非常有名望的一个大家族。康熙皇帝,还有乾隆皇帝南下的时候,都曾经在他们家里住宿。根据他们的家谱和他们族人写的书,有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高亮的人,是北齐高氏的后代。他年轻时在海宁游学。有一天他走路走累了,就在赵家桥边坐了下来休息,没想到一坐下来就睡着了,结果就栽到河里去了。这时候,在桥边磨豆腐的一个陈老汉正在午睡。他梦见有一条青龙掉到了河里。他就赶快爬起来看,一看不是青龙而是一个书生掉到河里了。他就把高亮救了起来,一问才知道他原来是北齐高姓的后代,也是名门之后,但现在书剑飘零,就他一个人了。陈老汉有一个女儿,于是他就把高亮留在家里当女婿,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个磨豆腐的老汉姓陈,所以高亮的子女后来也就姓陈了。慢慢地他们就在海宁那个地方繁衍起来,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海宁陈氏这么一个显赫的家族,能够在家谱里和本族人写的书里记载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入赘改姓”在过去并不是什么不体面的事情,而是比较普通的。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不同原因改姓,从个体上来分析,是多种多样。比如,不同姓氏的两家人因为通婚,为了不让其中的一支从此没落,于是就让他们婚后子女采用两姓合并成的复姓。还有,过去妇女出嫁以后从夫姓,她把夫姓搁在名字的最前面,把自己本家的姓搁在夫姓后面。现在台湾、香港、东南亚一带还有这样的习惯,比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夫人方瑀,嫁给连战后就改成连方瑀。这可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沿袭。
除了以上各种原因外,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改姓,也是改姓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前面我们讲过,在汉朝的时候,曾经匈奴人改姓金,还有改姓刘的,改姓李的。因为匈奴人对飞将军李广很尊敬,所以就有一些人改姓为“李”了。蒙古皇族本来姓“孛儿只斤”,后来改姓为汉姓的包姓。满族的爱新觉罗氏后来改姓为金姓。辛亥革命以后,大多数满族人都改姓了,有人统计过,当时他们改的汉姓有670多个。
改姓,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策服务的,有些则是为了避祸,避免受到歧视受到迫害。姓,不单单是一个符号,实际上也是自己的一个图腾,包涵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很多姓氏,不仅是汉族的姓氏,都融入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血统。不管是什么姓,可以说,每一个姓,等于就是一个民族与家族的历史缩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才姓祖先考
这个姓氏该有多尴尬啊,孩子宁愿随母姓也不愿随父姓!
姓氏文化丨中国古代改姓浅谈,涨姿势了!
宿州赵氏
清朝灭亡,皇家后人纷纷改姓,若你姓这个姓氏,很可能是皇族后人
清朝灭亡,满人改姓,如果您身边有这几个姓,他可能是富察氏后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