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中央国术馆的太师鞭

说说中央国术馆的太师鞭

(2008-09-03 22:15:07)

                     古代神奇兵器——鞭

                                                                         李会宁

 

 

   李会宁使用太师阴阳虎尾鞭(纯枣木带篆刻印章)

 

 

韩振江先生使用的中央国术馆太师虎尾鞭(珍贵老红木带“中央国术馆太师虎尾鞭”图文标志)

 

鞭是中国古代短兵器之一,与锏相同,惟锏必双用,鞭则有单双软硬之分;考诸古籍所载,大都系单鞭硬鞭;稽之现在,则都重软鞭。软鞭之制,不知起于何时?创自何人?至双鞭之法,疑后人因见于锏法双用,攻禦并行之便利,故窃其法,易单为双。然鞭锏同为无刃之短兵,不过形式稍异;至若抡舞攻禦之法,主力点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异,彼创双鞭者,亦正见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区别如是,而名称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节鞭,虎尾軮等数种,其余无论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厘定其名耳。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亦因之而门户杂出,多少不同,惟尉迟鞭法为世所崇尚,但近巳不得其传,甚堪惋惜。此外即寻常之硬鞭法,亦大都拾各短兵之唾余,勉强组成,亦正不可为训故本编以軮鞭补其缺,不愿以鱼混珍珠也。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有的鞭首上联缀一条短铁链,上系两节铁棍,称做联珠双铁鞭。还有一种铁链夹棒,出自西北地区,是受农家打禾连枷启发创制而成的。鞭、锏二者,始源甚早,但鲜见出土文物。《史记·伍子胥列传》:

  

           与恩师韩振江先生练习鞭进鞭套路

 

「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鞭。《初学记·武部·刀》:古者用革,以扑罪人,亦以驱马。故其文从革。《书》曰:「鞭作官刑。」此则施於民也。《传》曰:「左执鞭弭。」又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此则施於马也。其後以竹代革,则策、二文,又并从竹,盖因驱策击之义以立名也。後梁战将王彦音,不仅善枪,而且善铁鞭。冯云鹘《金石索》中,图示了王彦章铁鞭一幅,「长仅六尺二寸强,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槌,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中国兵器史稿)可知鞭虽属短兵类,但其形制较长,而且较重,需大力演练。宋丁度、曾公亮《武经总要》:「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唐代已广用之。」宋人喜欢用短小的打击兵器、主要靠重力打击敌人,使用者必须是力气大的人,多在马上使用,徒手持用则重了一些。明代出现了两节铁鞭,其形略如宋代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怍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阵纪》说:「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各有专门,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此可知,明军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视以拳棍技术为基础,来提高高鞭的实战能力。清代鞭形制已有软硬之分,但软硬之广用,是在清军入关之後,因为当时满族人及北方人喜练这种鞭。当时为九节鞭,每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围绕腰际。用时抽开鞭头,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笞、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颈或腿,使其倒地。还有一种木质鞭杆,其长度以人之一臂加肩宽度之,亦称「短鞭」。因其形短小,用时极方便。鞭有单、双、软、硬之分,其质有铜、铁、铁木、纯木之别,与用皮革制成,驱赶牛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软鞭类的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与赶牛马的鞭子,在来源上,可能有一定的关系。鞭与锏使法相似,主要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以及绞压等主。它要求演习者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捷奋迅,与手法紧密配合。软鞭是软硬兼施的兵器,其特点是身械协调性强,演练者强,既要有击打速度,又要体现灵巧的方法。尤其舞动时,上下翻飞,相击作响,如银蛇飞舞,使人眼光撩乱,因此有极好的表演效果。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清朝军队已经不用为战斗武器了。十八般兵器——锏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不同而变更其名也。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刀軮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清王《兵仗记》说:「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由以上历史专著,我们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节,而状为四棱体,二者长短因人而异,以力量大小而权衡。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

(法度森严)

 

 

(心法为上)

 

笔者所练习的套路为古代传统硬鞭,一是太师虎尾鞭、二是太师水磨鞭,这两种鞭法十分深奥,目前社会上练得非常少。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馆长张之江邀请了王子平、马英图、韩化臣、佟忠义、李雨三、郭长生、李凌霄、曹彦海、李元智等沧州籍武术家来馆担任武术教官,其中李雨三所擅长的兵器就是祖传的太师虎尾鞭和太师水磨鞭,李雨三把这两套鞭法传给了编审处长姜容樵和韩化臣的弟子赵树德、儿子韩洁泉。后来,姜容樵编辑出版了《太师虎尾鞭》、《太师水磨鞭》两书,详细介绍了这两种鞭法的源流、特点、练法和用法,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功不可没。

姜容樵著作

 

七十年后的今天,演练这两种鞭法的人寥寥无几,更难见到古代鞭的样子。韩化臣嫡孙韩振江先生无私地将此鞭法传授给笔者,其套路结构、动作要领、内功心法竟与姜容樵先生书中所载的内容完全一样,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原汁原味,古朴典雅。

古代各种神鞭欣赏(其法无穷,理玄幽,一鞭通,各鞭皆通,不得真传,终生门外汉)

 

明朝雷火鞭                            明朝五雷竹节鞭

 

清朝伏虎紫金鞭                            清朝镔铁葫芦鞭

汉代铜鞭                                       清代钢塔鞭

 

宋代打将竹节鞭

 

明代四棱竹节鞭

 

宋代无柄竹节鞭

 

明朝护手金刚鞭

 

元朝蝎尾连珠鞭

 

元朝龙骨双鞭

 

唐朝水磨虎尾鞭

 

明朝打将紫金鞭

 

明朝驼骨镇塘鞭

 

宋朝镔铁虎眼鞭

 

宋代豹尾连珠鞭

 

隋代囚笼鞭

 

两位门神尉迟恭和秦琼(镇恶避邪 威猛无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雨三传“太师鞭”
《古代兵器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兵器——十八般兵器
古传·软鞭秘法十一式
中国古代兵器之鞭
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介绍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