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学习中医运气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 简要阐述在学习中医运气学中的几点体会。关键词 中医运气学 天人合一 以象之谓 升降出入 在大学的五年学习中,我对中医运气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一时阅读杨力先生的著作《中医运气学》,学习了运气学的基本知识,深感中医运气学精奥深微、字字珠玑,实乃中医理论的精华。后又研读清高士宗先生的《黄帝素问直解》,并依先哲的启示翻译了运气七篇的相关内容,越发感到中医运气学的深奥。但宥于缺乏临床实践和指导,所得不免有些浅显,敬请老师指正。1、中医运气学的意义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运气七篇是中医运气学理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总结运气学精华的重要篇章,它们分别是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 纵览运气七篇,其核心理论是“气化”理论,“气化”是连接“天—人—地”三者之间的枢纽。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由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感,而完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过程。“气化”的差异性和积累性,决定了自然界事物的复杂多样性。 中医运气学是中医各家理论的源泉之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的“火热论”,张洁古的倡言“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朱震亨的“相火论”,张景岳的《类经图翼》等,大凡有所成就的中医家,无一不对中医运气学有着精湛的研究,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最终成为一代明医。 中医运气学还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还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它不仅阐述了阴阳、五行、藏象、病机、辨证、治疗、脉学、针灸、药食、摄生等基本中医知识及其相关互相作用,而且还涉及了历法、物候、气象、农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广阔领域。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医运气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中医学的范围,它不仅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灵魂,而且是一部伟大的生活百科全书。深入研究中医运气学,领会其精神内涵,是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精湛技艺的、充满情趣的、纯粹的中医的必由之路。2、“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的理想境界,其要点即“谨奉天道”。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活在自然界当中,必然会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日月天体的周期性运行,决定了地球四季时节的更替变化,产生了风、火、暑、湿、燥、寒六气的消长。六气变化作用于人,与人之气相合,会产生两种结果:健康、生病。因此,必须整体考虑四季、时节、天候的变化,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才会得出有利的养生方法。现代研究也表明,月亮的圆缺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健康。 中医运气学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说理:宇宙、自然和中医。宏观宇宙运动产生自然界的季节交替等变化,自然界变化又影响到人类健康。因此,宏观整体看待养生,才是养生的正确态度。 五运六气的产生本原是天地运行的结果,即“自然”,其中的规律,即“道”,人位于天地之间,气交之中,应遵从“道”的支配,否则就会危害人类的生存。这也是养生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把握“道”的变化及规律,才有可能正确养生。如近几十年的天气变暖问题,严重打乱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已经危害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此时就应把握这一趋势,趋利弊害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五常政大论中,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即“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阴精主静,不易耗散,主内敛,阳精主动,蓬勃向外,主外发。主静则渐有,主动则渐无。在自然界,海龟深居海底,蛰藏不出,得至阴之精气,而有万年之寿命,而高原之驯鹿,奔驰似箭,疾步如飞,散耗体内之元阳,生命何其短暂!这是养生方面生动的一个例子。 在中医运气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中,必须首先清楚的基本观点是:中医运气学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宇宙、天地、自然而得出的规律性总结,是在长期经验积累基础上对外界变化方向的预测性方法。 因此,“谨奉天道”对正确养生就具备了指导性的意义。 进一步挖掘中医运气学在养生领域对人体影响的意义所在,做到奉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养生的最高境界。3、阴阳“以象之谓”的启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阴阳是相关事物在其相关方面和属性的比较概括,而赋予该方面、该属性一个名称,即阴或阳。因此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这一概念,中医运用了取类比象的方法,即“以象之谓”。 “以象之谓”是中医说理的主要方法,其核心即是阴阳应象理论,即五运的变化引起自然界变化的相似五行属性及特点。中医诊疗疾病往往在阴阳应象理论的指导下而进行,无法领会阴阳应象理论的核心内涵,就无法正确进行辨证思维,也就无法对疾病正确施治。 例如“气”这一概念,何谓气?大学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解释是: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等。但是,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气”的本质是什么?中医基础理论只是说了气的作用、来源,但终归没说明什么是“气“。因此,必须用阴阳应象理论,把“气”来物化,根据不同的应用,物化成不同的作用特点,如“卫气”、“营气”、“元气”、“宗气”等。 许多中医名词与“气”有着相同的尴尬,这也就是学习阴阳应象理论的必要性。“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阴阳应象理论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往往在无形间就会用到该理论。 在内经素问中的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应象理论的最完整的阐述,而运气七篇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作为初学者来说,应该仔细体会这些文章,咀嚼出其奥妙,对学好中医会大有裨益。 正因为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从而决定了阴阳的属性是“模糊的”、“混沌的”。 阴阳的运动形式是“气化”,同时也是事物产生的原始动力,其代表形式是:以左右为阴阳之道路,左升而右降;以水火为阴阳之征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而成为阴阳征兆之开端;以金木为阴阳生成之终始,木性生发为阴阳生机之萌始,金性沉降为阴阳衰弱之兆元。 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沿“水—火—木—金—土”五行路线,由始到终。比较而言,水与火更能代表阴阳的属性,水火交融而产生气化,气化而孕育生命。“泰”则天地阴阳相接,而呈欣欣之势,“否”则天地相离,闭塞不通,而渐成危亡之局。4、“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恒动”思想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升降出入是维持生物生存的最基本运动形式,也是自然界的最基本运动状态。升降出入为事物相关性质的互相转化提供了必要手段,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 中药药性有酸、苦、甘、辛、咸、淡,有“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说法,辛甘发散,则能升能出;酸苦涌泄,则能降能入。在治疗肺系疾病时,往往应用桔梗与杏仁,就是应用了升降理论,桔梗一升,载提肺气,《本草备要》中对桔梗的功效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杏仁一降,肃沉肺气,《本草备要》对杏仁的功效是“泻肺解肌,除风散寒,降气行痰”。两者的共同作用而达到了舒宣肺气的目的。而在麻黄汤中,麻黄的发汗解表是出的功能,甘草则发挥了“入”的功效,即“和”。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升降出入的本质就是事物的运动形式,周易有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恒动”,才会变化,才能产生结果。 要建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正确、灵活运用升降出入理论治疗疾病,是成为“中”医的基本素质。5、君相二火之辨析 君相二火理论是在六微旨大论中提出的,而在历代医家中君相二火所代表的脏腑争议颇多。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曰“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他认为在脏腑中肝肾代表着君相二火。《难经•第四难》中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说明肝肾居于下焦。两者都倾向于君相二火即肝肾之火。 我倾向于君火即心火、相火即肾火。心者主火,“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君火即为心火。相者,辅君之事,肾中之火即相火。肾为水脏,先天之本,万物之根源,然只此一水,无火相助,何能气化而蕃育?只有一丝肾中之相火,引水火交融于萌源,以此而助君火而生化。6、至真要大论的治法总则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用兵之法,正战奇合,乃国之不易之事,妄自兵战,则灾害及至,毁国灭种,殊为慎审焉。用药之妙,尤于用兵,医者须熟知天地之道,懂人情之理,通药物之性情,方可用药如用兵,立势引权,攻守如一,左右开阖,动如脱兔,守如处女,消冥靡之因于无形,立浩然正气于一身,虽有疾病,又有何如? 至真之要,乃正化胜复、标本寒热、调治逆从、五味阴阳、制方奇偶之要也。至真要大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说明了五运六气司天在泉、胜负淫治的情况下的用药治则,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总结于此,以飧读者。(1)、诸气在泉的治则: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写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2)、诸气司天的治则: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治,以酸写治。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写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写之。 (3)、诸气在泉邪气反胜治则: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辛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4)、诸气司天邪胜治则: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5)、六气之胜治则:厥阴所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写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写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写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写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写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苦酸,以咸写之。(6)、六气之复治则: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写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写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软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写之,燥之泄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 少阴同法。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甘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7)、五气之常治则:木位之主,其写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写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写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写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写以咸,其补以苦。(8)、六气之客治则:厥阴之客,以辛补治,以酸写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写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软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写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写治,以苦坚之,以辛润治,开发凑理,至津液通气也。7、中医运气学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关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两大理论支柱,也是中医师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指导思想,具有普遍的意义。深入研究运气学,就会发现中医运气学在宏观上指导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我们可以说:中医运气学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是中医理论的支柱,对指导中医临床有着高屋建瓴的意义。领会中医运气学的中医内涵,对学习中医、学好中医有根本的意义。8、结语 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数千年来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对民族繁衍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领悟中医的核心思想,经过临床的不断丰富、感悟,才会成为一个好的医生,才是成为一代明医必备素质。经过对内经的不断诵读,深感内经理论精彩绝伦而奥妙,难窥其机。 “大医精诚,道法自然”,只有用心感悟天、地、自然,明白其中所包含的“道”的精髓,才能灵活运用中医思维。珍爱生命,为天下苍生除厄解困,救生民于须臾,为我辈有志青年共勉之!参考文献:1、杨力.中医运气学[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3、梁海明.老子译注[M] .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4、陆玉林.道德经精粹解读[M] .北京:中华书局,2001.5、吴敦序等.中医基础理论[Z] .江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汪昂.本草备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朱震亨.格致余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李中梓.医宗必读[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孙晓玲.孙子兵法译注[M] .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1、李大明等.兵书战策现代版[C] .四川:巴蜀书社,1998.12、周文王.易经[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为味
流年运气亦有规律│金康宏科技·陆氏中医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之辩(学中医者,此文必读)
阴阳五行六气
三因司天方探源
清大家黄元御:揭秘五运六气的对应方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