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商决定一生
“人没有病,但时常觉得自己很虚弱”;“我经常无端地发火,莫名其妙地发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我觉得我的生活乱糟糟的”;“我好像怎么努力也不能获得满意的生活”;“我太累了,活得真没意思”……这种人的共同特点是: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同时伴有食欲不振、失眠健忘、心绪不宁、精神萎靡、焦虑忧郁、性功能减退等。简言之, “活得真累”是第三状态的典型表现。具体说来,第三状态有如下表现:

  1.焦虑感

  焦虑可以解释成担心。例如,担心飞机坠毁,担心车祸,担心被雷电击死,担心被路旁招牌砸伤,担心罹患癌症等。焦虑的人会把想象化成事实,进而变为恐惧。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周围环境的真正危险,而是虚无空想。

  焦虑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心理通病,或者说,现代是个焦虑的年代。美国心理医生弗雷汉(Frahand)曾说:“忙碌的年代,让现代人的灵魂空洞游移,烦恼不堪,焦躁不安,生机的表象下充满无助。”费雷汉把焦虑与忙碌画上等号。中国目前的变化正在朝向忙碌的现代社会迈进,正是焦虑症形成的温床。

  焦虑的人具有以下特征:① 常常觉得生活的周围危机四伏;② 认定自己不被喜欢;③ 自认为无法解决生活上的难题;④ 妄想有人和他过不去甚至妄想有人害他;⑤ 常有出虚汗、心悸、焦躁不安、胃绞痛、慌乱等心理反应。

  2.罪恶感

  所谓罪恶感是指一种自我矛盾冲突,内化的行为准则与外在评价标准差异太大。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于自己。

  “罪恶感”和羞耻是两回事,羞耻是做了令自己觉得不好意思的事被抓住,如偷窥等。而罪恶感则是一种“罪由心生”的感觉。例如,认为父母的离婚是由于自己童年做了太多的坏事所致。

  抱有罪恶感的人往往潜藏很深的心病,他们大都是不良经历的受害者。因此,他们大多对人对事抱着怀疑态度。倘若料定别人不相信自己,常常会由失望而引起愤怒并导致以侵犯相报复。“敌意”和“愤怒”是致命的心态,它们不仅是诱发和强化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而且还会增加其他病患发病的可能性。潜伏“罪恶感”的人总是为自己杜撰和假想了许多所谓“罪行”。因此,他们害怕被报复,经常神情恍惚,惊吓不已,并动不动以愤怒来发泄自己的害怕。罪恶感“沉潜”心里,久而久之会使人的心理失去平衡。因此,发怒被认为是典型的慢性自杀。

  抱有罪恶感的人具有以下情绪特征:① 常常觉得自己很没用,因此往往做错事;② 喜欢迁怒别人;③ 习惯满怀怒火,极易发怒,如音乐会的取消、出门下雨、汽车半道抛锚等,都会引动他的怒气;④ 常常心神不宁。

  3.疲倦感

  所谓疲倦是指心理上的“精疲力竭”,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神情恍惚。

  从生理的角度看,一个人在经过一夜休息之后,生理的机能会迅速恢复原状,仿佛充了电一样。但是,有疲倦感的人则不是如此,他们经过一夜睡眠之后,仍然疲倦难当,无精打采,情绪枯竭、憔悴。他们常见的症状是:意志消沉,颓丧不振,厌倦,无聊,烦透了等。疲倦感是忧郁的初期症状,心理学称之为“小小忧郁”,如果处理不好,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忧郁症。

  疲倦感往往与人的过劳有关,它们来自一个人的长期不自量力,例如,一人兼数职,长时间地搜刮自己,最后导致自我崩溃。因此,疲倦的人口头禅是“我累死了!”、“我好累!”

  4.烦乱感

  所谓烦乱感即失序的感觉,或者说平常有序的运作机制出现了紊乱状态,工作、生活、感觉以至书桌、室内一团乱,随时会爆炸,倾泻而出。人的烦乱是一种生理上的高刺激感受,很容易被外在的刺激所激化,超过阈值满溢出来。

  烦乱者的表现是常常生气,动不动就暴跳如雷,指责对方,而后又会充满沮丧,泪流满面。造成烦乱的原因是压力过大。专家发现,人的第三状态主要是由各种压力导致的,压力是第三状态之本。

  具有烦乱感的人症状是:① 乱七八糟,不安,冒火,失序等;② 中年人面临事业的转型、更年期、生涯的不断重新规划与设计,都会出现短期的烦乱感;③ 大城市的烦乱感是中小城市的数倍;城市的烦乱感又大大高于农村;④ 发达地区比发展中地区的人有更多的烦乱感。

  烦乱感提醒我们,人的防御机制处在空前未有的薄弱状态,极易受到伤害,随时都会动摇,可能无法自我控制。

  5.无聊感

  所谓无聊感即无所事事,是一种无论做什么都不对劲的内心感受。心理学家洛夫·格林森(Ralpf Greenson)把无聊界定成两种类别:“毛躁型”与“被动型”。其共同的特征是:① 不满足与不想动的状态;② 空虚感;③ 时间扭曲感;④ 被动的观望态度,希望外援;⑤ 心有渴望,但又不知渴望什么。

  具有无聊感的人口头禅是“好无聊啊!”,口气中透露出坐立难安的窘态。研究认为,愈是都市化的城市人愈是无聊,他们身处信息发达的城镇里,却不知可为何事。无聊感提醒人们:必须对现有的工作进行反省。无聊的人有三大特征:① 空虚;② 幻想;③ “机械化”。

  6.无助感

  所谓无助感即觉得自己孤立无援的感觉。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分开了邻里,隔断着亲情。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立、自理,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诚然,自立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理所当然的,但过多以至过分的强化却使一个人变成了完全自主的机器,不能信任也不能依靠任何他人。

  实际上,人天生是具有丰富感情的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人天生就需要集体和交流。而现代社会从环境的演变到个人人格的塑造,却距这种要求越来越远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都建立在“做作”的基础上,因为维系他们关系的东西不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却往往是某种“需要”、“所图”或“利益”。

  无助感实际上是生活本身的一种厌恶,它提醒人们必须重视和重建人际关系。

  7.无用感

  所谓无用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和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用处。无用感是罪恶感的一个变种。罪恶感将厌恶外化,而无用感则将厌恶指向自己内心。

  有无用感的人表现为经常的自卑、羞怯、内疚,没有信心。这种人很容易责备自己,尽管他们并没有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或不便。更明显的是,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是仪表容貌还是知识能力,都一无是处,不可能让人喜欢。在工作和困难面前,他们毫无信心,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即使他们有所成就,也会觉得是碰巧运气好而枉得虚名。

  无用感的由来常常是源于变化太大和竞争过分激烈所给人带来内心的恐惧。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变化就会有落后,在这些可怕的结果尚未出现之前,他们就以“无用”为借口而退缩了。

===================================================================
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说当代就是一个“焦虑的年代”。焦虑的表现是、恐慌。

  担心、恐慌是一种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应便是焦虑和忧愁,但尚不是心理疾病,若持续为固着状态――明知没必要如此不安,但已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进人心理障碍阶段了。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之一是对事物的预测性、预见性。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将来必要的担心和考虑是应该的,但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环境的真正存在的实际危险、而是杞人忧天似的虚无空想,即心理学所说的“心理炒股”’。且愈“炒”愈大,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担心事业会失败,担心随时可光临于自己头上的下岗,担心失恋,担心交通事故,担心自己会生癌症或别的什么重病,担心无购房能力将来会涨价更买不起……这种焦虑的特征是,常常觉得生活周围危机四伏,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或者自认不受人欢迎,或猜想有人会加害。当他陷于焦虑沉思时,便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慌乱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焦虑症还可派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不是做错事,做坏事的犯罪,而是“罪由心生”,为自己杜撰和假想许多“罪行”,又觉得自己无用,对人对事常抱疑虑态度,判定别人不信任自己,常因失望而生愤怒,并迁怒于人,即心理学所称的“敌意”。无用感是罪恶感的变种,罪恶感将厌恶外化;无用感则将厌恶内化(指向自己的内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羞怯、内疚、自责,认为自己的躯体。外观、长相无可取之处,不可能让人喜欢,即使工作有成绩也认为是碰上好运。无用感主要是源于社会变化和竞争过分剧烈所带来的内心恐惧。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变化就会有落伍,这些可怕的结果长期停留便会造成心灵疾患,并诱发心脏病、癌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焦虑心理亚健康
★焦虑《亚健康》症状
爱跟别人比「谁过得苦」是什么心理?
认识焦虑
怕老是一种对死亡的焦虑 心理专家剖析人怕老原因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