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中腰胯的力学
作者/顾杰、王万宾、郭振兴 ⊙ 编辑/张宏婉 读:腰胯是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讨论了腰跨的生理构造和腰跨运动的力学原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了松腰和松胯的区别与联系,描述了腰跨的合理运动方式和方法。跨的运动方式有立转、翻转、旋转、端胯和升降胯。开合胯是两腿(髋关节)相对于胯的运动,紧垮是意向的内力运用,圆裆的要领是髋膝跟尖同面。下盘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据需要可适当微扭,要领是各部位的协调与放松,要使内力分布最小。实髋一般低于虚髋,所以弓步一般上体略前倾,坐步一般上体略后仰。
太极拳中腰胯的力学(上)
只看楼主回复
一、引言
正确的腰胯运动是打好太极拳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是做到松腰、松胯以及做到骨关节运动变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学原理。本文根据腰胯的生理构造、太极拳的技术要求和力学原理,分析了松腰和松胯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腰胯的功能与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运动方式与方法。
二、经典理论中的腰是指腰胯
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论述:“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际………”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论述:“腰为纛………腰如车轴。”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中论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论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脚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经典理论中的“腰”和“腰际”指的是腰和胯的组合。
三、太极三盘
太极拳运动常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盘三个部分(图1),上盘包括胸、头和上部肢体,中盘是指腰,下盘包括臀、胯和下部肢体。
四、太极韵
下盘沉而稳,
中盘活如轮。
上盘顺而准,
气腾意传魂。
此诗叙述了打太极时人体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盘是基地,运步要沉,定步要稳,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盘是用于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准,防要顺,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处。中盘既要将下盘的稳定传给上盘,又要将上盘受到的各种力传给下盘,中盘一定要灵活。“气腾意传魂”是说内脏和肢体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觉,而意念则是太极拳的灵魂。
腰连接胯,腰的运动和胯的运动紧密相连,属于中下盘。胯连接两腿,胯是下盘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体中下盘有一系列关节群—腰椎、髋、膝、踝(图2),人体的进化定义了这些关节群的功能。
五、胯的定义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极拳都会使用的一个用语,在解剖学中没有这个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腰的两侧和大腿之间的部分。这个定义将盆骨、两髋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韧带包括在内(图3)。单说胯是指整体:左胯是指左髋、盆骨左侧及其周围的肌肉、韧带,右胯是指右髋、盆骨右侧、及其周围的肌肉、韧带。
六、裆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裆是指两条裤腿的连接部分或两条腿的中间。两腿通过髋关节连于盆骨,因此裆泛指两条腿的中间和左右胯的连接部分。在太极拳中,两胯构成的拱形内弧称为裆。
七、松腰
腰部有五节腰椎,腰椎相互串联并通过腰髋关节连接于盆骨之上。由图4可见,腰绕垂线的转动由腰椎间及其与盆骨间的相对转动叠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对盆骨的转幅逐渐增大。腰是胯和上体之间的纽带,如果没有松好腰,胯和上体之间联系僵滞,也就难于将太极拳打好。松腰不是让腰软塌,而是让腰运动灵活、旋转自如,以保藏潜力。灵活是关键,只有灵活,才能用力得当;潜力是用于储备的劲力,不该用劲时不用劲,该用劲时有足够的劲。因而松腰能帮助将力有效地传递于胯和上体之间。
松腰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松腰的静态内涵是指让腰中正安舒,上下盘间没有相对旋转度,这是预备转腰的最佳状态。在打拳运架过程中上下盘间的相对旋转度因招式而变。松腰的动态理解是以腰的灵活转动来实现上下盘间的相对运动。打太极拳时,几乎每一个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启动,带动其他部位运动,以腰到位结束。例如,做左搂膝拗步时,转腰和搂膝、出左脚同时进行(图5、图6);接着转腰应和弓腿、推掌同时进行又同时到位(图7)。不要让腰先到位,然后再运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这能量通过脊椎而传于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时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产生功效,而且上盘所受的力能通过腰传给下盘。
八、敛臀
敛臀是要让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减小(图8),因而帮助把上体引直。要使臀部肌肉松垂内收,要防止撅臀弯腰。敛臀是在腰的松沉中使臀部向里收,不是向外突。敛臀应贯穿于所有招式中。敛臀会减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线,使“尾闾中正”;会促使膝关节微前弯,增加人体垂直向的弹性。
九、圆裆
圆裆是在打拳全过程中把髋关节微微向两侧撑开,哪怕是站立时也应这样。圆裆也称开裆,是指要在松胯的同时,使裆部会阴穴处形成弧形。
后面将讨论圆裆的要领及其正误的鉴别标准。
十、髋的运动范围
髋关节可以绕腿的轴线旋转(图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转范围。因此,左脚和右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自己的方向。
如图9所示,连接两髋作一轴线,这轴线贯穿盆骨的横向,或者说贯穿胯的横向,我们称其为胯横线;连接胯横线中点和腰椎中心成一轴线,我们称其为胯中线;由胯横线中点作一轴线同时垂直于胯横线和胯中线。我们称其为胯法线。胯法线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于髋具有旋转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脚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于腰椎具有旋转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髋关节可以绕胯横线前后转动(图l0)。我们可定义胯中线与大腿间的夹角为胯腿夹角。
髋关节可以绕胯法线左右转动(图11)。我们仍然定义胯中线与大腿间的夹角为胯腿夹角。
一般来说胯腿夹角是一个复合角度,既有前后的转角,又有左右的转角(图12 )。
打拳时髋关节需要形成多种复合角度,因此髋关节的松灵对运步沉稳很重要。
十一、实髋和虚髋
人体上部的重量由两髋传送给大腿。我们把承重多于或等于一半的髋称为实髋,另一髋则为虚髋。
十二、实胯和虚胯
髋及其周围的组织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将实髋和虚髋的定义延伸到胯,我们把承重多于或等于一半的胯称为实胯,另一侧胯则为虚胯。
十三、胯的转动
胯可近似成一个刚体。胯的运动受两髋和腰的制约。
敛臀是将胯绕胯横线作一微量旋转,使盆骨下部的尾闾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后。敛臀是盆骨相对于腰椎的局部运动,其目的是减小腰椎弧度,以利于上体的上顶和中正。因此敛臀要贯穿于打拳的始终。
广义的弯腰其实有两部分:翻胯和弯腰(图13)。翻胯是胯绕胯横线的翻转;弯腰是腰椎的弯曲。人可以适当调节这两部分的运动量。太极拳一般不主张弯腰,需要改变上体角度时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针”时右掌随上体前倾而下插(图14)。很多文献称之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义,我们知道这是翻胯,是将整个胯绕两髋连成的轴向下翻转。
通常实髋位置比虚髋的位置低。例如“云手”的出脚之髋略高(图15 )。当两髋高低不同时,胯有一个绕胯法线的旋转,我们称之为旋胯。旋胯的结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倾斜,并导致整个上体略有倾斜。当然人体有一定的调节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调节两髋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这个倾斜的能力。不过也不必过于注重调节以求上体完全垂直于地面,有一点倾斜是允许的,要顺其自然。这和“身躯中正”的要领并不矛盾。“身躯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尽可能远离支撑面边缘,自然则是要求人体构架使用最小的内力。
人在走路时是将虚髋前移,再将其变为实髋,两髋交替变换。而在打太极拳时,很多情况下两髋的前后位置不一样。这就要求胯绕着胯中线有一个转动,我们称之为立转胯,简称为转胯。例如太极拳中的运步,通常是稳住实髋,用转胯来将虚髋前后运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用胯横线、胯中线、胯法线建立一个移动坐标系(该系建立在胯上并随之运动)。绕胯横线轴的角度变化为翻胯,绕胯法线轴的角度变化为旋胯,绕胯中线轴的角度变化为立转胯(图16)。
胯的运动和位置对打太极拳至关重要。图7中左弓步,左胯为实,右胯为虚。右胯略高于左胯符合生理构造,所以上体略前倾是为自然。图17中右坐步,左胯为虚,右胯为实。左胯略高于右胯符合生理构造,所以上体略后仰是为自然。
后面将讨论两胯高低的力学。
十四、旋腿
由图9中可知,髋关节可以绕腿的轴线旋转。这个旋转是通过旋腿来实现的。我们需要对腿的旋转方向给出定义。
小趾向大趾方向运动的旋转是内旋图18是左腿内旋。图19是右腿内旋。
大趾向小趾方向运动的旋转是外旋。图20是左腿外旋。图21是右腿外旋。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脚的方向相对于胯方向的转变。
十五、腿的四点同面
鉴于膝关节的生理结构,膝部上面的大腿与下面的小腿几乎没有相对旋转的能力(图22)。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在弯曲中传递力(图23)。膝关节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图24的情况是要避免的。在图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盖处有一个侧向曲折。图24中除了有对压力、对剪力、对弯的两个弯矩,还有对扭的两个旋矩。在这些力的作用下,有侧向曲折的膝盖很容易受伤。
踝关节主上下转动功能(图25)。踝关节的旋转功能来自腓骨和胫骨的相对绕动(图26)。这个旋转功能不是很强,建议旋腿时不运用这个功能。
为了避免膝、踝关节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髋关节、膝盖、脚跟、脚尖四点在一个平面内(图27)。这样,整条大腿的各处就只有正向弯曲,没有侧向曲折。实腿的承重量超过体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点同面”对实腿尤为重要。传统杨式太极拳讲究实腿转,即要在腿承重过半时,脚尖略为抬起,然后外撇或内扣。实腿转时不但有纵向的轴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弯矩,还有旋转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点同面”是打太极拳的一个关键要领(图27)。
简言之,腿的四点同面就是髋、膝、跟、尖同面。
十六、如何圆裆
顾名思义,圆裆是要将裆部撑圆。这里有两个关键字:“撑”和“圆”。关于“撑”,我们在前面已提及(图3),即要“在打拳全过程中把髋关节微微向两侧撑开”。这里我们来看如何做到“圆”。以马步为例,图29的裆圆得恰到好处;图28的裆不圆,有点尖,可以称为“尖裆”;图30的裆部圆的弧度太大,有点平,可称为“平裆”,“平”并不一定是好事。可见裆的圆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强调圆而变成了平。那么如何来掌握这个度呢?
前面提到膝关节不宜曲折(图24) ,踝关节的扭曲(图26)也不自然。所以,两腿都要做到“四点同面”,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要领。现在我们可以重温图28-30。图28中裆偏尖,是因为膝盖内折;图30中裆偏平,是因为膝盖外折:图29中裆圆的恰到好处,是因为两腿各自的髋关节、膝盖、脚跟、脚尖都对准了。
图31-33是弓步的裆部情况。图31中膝盖内折,裆偏尖。图33中膝盖外折,裆偏平。图32中两腿各自的髋关节、膝盖、脚跟、脚尖都对准了,所以裆圆的恰到好处。
图34一图36是虚步的裆部情况。图34中膝盖内折,裆偏尖。图36中膝盖外折,裆偏平。图35中两腿各自的髋关节、膝盖、脚跟、脚尖都对准了,所以裆圆得恰到好处。
上述结论对所有的功架都适用,对不同的架高都适用,而且应贯穿到全部的运步、转腿过程中。
例如,比较虑步的高架和低架(见图37.38)。从形态上看高架的裆比低架的裆弧度大一点,但这并不能说明高架的裆比低架裆圆得好。因为我们判断圆裆的标准是两腿的“四点同面”,而不是圆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图37高架的裆和图38低架的裆圆得一样好。
第367期:太极拳中腰胯的力学(中)
太极拳中腰胯的力学(中)
十七、圆裆的力学效果
髋关节向两侧撑开提供了一个预应力。以杨式太极拳“云手”中的大马步(图39)为例,将两髋关节向两侧方向微撑,也就是由盆骨向两髋各加一个等量却反向的水平力。这个水平力是内力,只能在假想的隔离体图中才能看出(图40)。图中右腿上部有一个盆骨给右腿上端的作用力。同时,右腿上端有一个与此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盆骨。再来看右腿的隔离体图,右腿在水平向平衡,所以脚下一定有一个摩擦力与上端的力抗衡。在盆骨上有左右两力平衡,所以力可以通过盆骨传递。再看左腿,上端有盆骨对上端的水平力,脚下就有地面对脚的摩擦力。如果把腿和盆骨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则内力不体现出来。这样在图39中,就只有脚底的两个摩擦力。这一对摩擦力给大马步加了一个预应力,使功架稳定而富有弹性,类似于建筑学上预应力的应用。比如制作钢筋混泥土楼板,在浇灌混凝土时对钢筋进行拉拔,使其产生预应力。这个预应力用于压缩混凝土,使楼板本身的强度大增。在太极拳中的预应力具有类似功效,有预应力的功架有内劲,抗干扰能力强,功架稳定,发力潜力大。
由图40中部的盆骨的隔离图可见,内力通过盆骨传递于两大腿之问,也即裆部。裆的弧度关乎力的传递。从力学角度分析,圆裆比尖裆和平裆都能更好地传递力。尖裆时两大腿的夹角比较小(图42),平裆时两小腿的夹角比较小(图44) .圆裆时两大小腿在直线上(符合四点同面,膝仅在该面内弯曲),两腿的夹角取中间值(图43)。我们来作力学分析。当一个外力作用于杆件的节点时,该力由杆件的轴力和剪力来承担(图41)。外力按杆件倾角分解成沿杆件的轴力和垂直于杆件的剪力。图42--图44是各种裆的示意图,上半段粗线是大腿,下半段粗线是小腿。大腿上面的箭头是髋力在髋关节处的分解图,小腿下的箭头是摩擦力在脚底处的分解图。假定水平髋力在三种情况下都一样,水平摩擦力必定与髋力相等。尖裆图42大腿的剪力比圆裆图43大腿的剪力大,尖裆图42小腿的轴力比圆裆图43小腿的轴力大,可见尖裆的力学性能比圆裆的力学性能差。平裆图44大腿的轴力比圆裆图43大腿的轴力大,平裆图44小腿的剪比圆裆图43小腿的剪力大,可见平裆的力学性能也比圆裆的力学性能差。圆裆的构成条件是四点同面,从该面左视图看,大小腿在同一平面上,是条直线。因此圆裆大小腿的轴力、剪力的大小一样,取尖裆和平裆的中间值。这中间值比尖裆和平裆的值都小,可见四点同面是个关键。
尖裆和平裆的膝盖处都有侧向曲折(见上期图24),这不利于力的传递,也可能是引起膝关损伤的主要原因。
上述结论对其他功架和运步也适用。
十八、圆裆的力学和几何效果
圆裆在力学上是将髋关节向两侧撑,同时两脚底就有向内的摩擦力。撑髋和撑脚同时发生。下盘功架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己经预拉的弓。是脚底的外(摩擦)力使髋处有内(撑)力。而且这内力遍布两小腿、两大腿和两大腿问的胯。这内力连续不断,充满功架。可以用很大的力撑,也可以用很小的力撑。大力撑和小力撑对裆部的几何形状的影响不明显。所以圆裆的“圆”字应该是一个动词,说“撑”裆更符合其力学效应。撑力要适中,不能没有,也不能太过。没有内力,功架稀松,一推就倒。内力太大,不但会增加内耗,而且会顾此失彼,如果两脚只顾对撑,何以御敌?
圆裆在几何上是要让两腿的“四点同面”。每一条腿上部有髋,中部有膝,下部有脚。将髋、膝盖、脚跟、脚尖想象成点。在几何理论中,髋、脚跟、脚尖三点总能构成一个平面。“四点同面”是说膝要在这个平面内。膝不在这个平面内时,膝部就有侧向折曲,裆就会尖或平。我们将四点同面时的功架定义为圆裆。这么说圆裆的“圆”字也是一个名词。这个要求适合于任何功架。
总的来说,做圆裆要注意两点:几何上要四点同面,力学上要适当撑髋。检验外形要看两腿是否四点同面,检验内力可以沿两脚方向推功架看看其抗干扰能力如何。
十九、肩宽步的力学
肩宽步即开立步,两脚距离一肩宽,大小腿自然伸直(不要坚挺),两膝微屈,重心居中,两髋同高,也就是胯保持水平,上体中正。
将腿简化为连接脚跟和髋的杆件,将胯简化为连接两髋的杆件,下盘功架如图45所示。两脚与地面相连,连接的方式是正压力和摩擦力。正压力为零时称为失根,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摩擦力最大值等于正压力乘以摩擦系数)称为打滑。胯和两腿的上端通过髋关节相连,力学上的连接的方式是内力。见图40,胯对大腿上端有一个内力,而大腿上端对胯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内力。当将下盘功架看作一个整体时,内力并不显示出来。人体的重力通过功架传给地面。如果有一个水平外力推肩宽步(图45),将在功架内产生内力。图46是肩宽步的侧视图,水平外力穿出纸面,用圈中之点来表示。图45和图46系统的外力平衡分析和内力分布分析颇为复杂,本文从略。
图47的肩宽步中上体有一个扭转,是个扭架。同样有一个水平外力作用于扭架上(图48) 。图49是扭架侧视图,假设水平外力作用于左髋上。由于两髋在侧向错位,水平外力引起额外的扭转内力,造成身体紧张,不易放松。
显然,扭架的力学性能比较差,是一个错误的姿势,在实践中也很少见。因为扭架在没有外力时有自我扭动,会引起内力,不易放松;在有外力时还会引起附加内力,对攻防效果不利。正确的肩宽步应当在没有外力时中正安舒,在有外力时力学结构合理。为什么呢?比较图46和图49,扭架的两髋有错位,而正确肩宽步的两髋应在同一个平面内。确切地说这个结论是:胯腿同面。即两腿(的简化杆)和胯(两髋)在同一平面内。假定己经做到了腿的四点同面,腿上部的髋和下部的脚应该在此平面内。胯腿同面也可以理解为两髋两脚四点同面。这个结论具有普遍适用性,也是其他功架的基础。
二十、宽弓步的力学
图50是宽弓步的下盘功架:两脚横向距离一肩宽,前后一步长;前脚尖指向正前方,后脚尖指向45度方向;前腿弓,膝不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不要坚挺,膝微屈;重心在两脚之间靠近前脚处(图55,图57);后髋略高于前髋,也就是胯相对于水平面有一个微小的倾角,上体中正,可以略为前倾;两腿“髋膝跟尖”四点同面。在图51的模型中两腿简化为杆件,胯是连接两腿上端的一根杆件。设有一个水平力作用于前髋。图52是模型的视向图,视向垂直于两脚的连线。图53是胯腿同面架。图54是扭架。宽弓步扭架在没有外力时下盘有自我扭动,己有的扭动引起内力,不放松;在有水平外力时更引起有附加的内力。同面架(图53)在没有外力时中正安舒,在有外力时力学结构合理,所以同面架是宽弓步的基本功架。
通常情况下外力不一定作用于胯腿平面内。以杨式太极拳的“搂膝拗步”为例,图55是拗弓步的模型。左腿前弓,髋膝跟尖同面,简化为杆件;右腿自然伸直,膝微屈,髋膝跟尖同面,也简化为杆件;按照图中坐标,右掌向东推出,胸向东,胸被简化为一个平面,该平面法线的方向就是胸的方向。下盘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架,即左腿杆件、胯杆件和右腿杆件在同一平面内。这时胯在两脚连线的垂直平面内。如果腰椎全部放松,胸的方向应该和胯同向,即垂直于两脚连线的方向。但是定式时胸应向东,因此胸对地面有一个转动。这样,胸在转向正东时需要转腰椎和转胯两者结合。究竟腰转多少,胯转多少呢?需要用图55拗步定式的模型,令构架的内力分布取最小值,而通过力学运算得出腰和胯的转动角度。这个运算很复杂,需要一系列的参数和公式,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因此,本文仅作一些定性分析。搂膝拗步定式的胸要转向正东,所以腰和胯都要左转。腰的左转由腰椎完成(可能胸椎也辅助参与),胯的转动则使下盘形成扭架(图55右边的图)。在实际习练中,腰胯转度的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只要两脚站好位置,胸转向正东,让腰和胯“放松”,以自动调节各自的旋转度。“放松”的目的是让内力分布达到最小。常说定式时胯法线指向东南方向,胸法线指向正东。这是经验之谈,取一个能说得上口的数。这就是说,胯取东南向时,而腰(胸相对于胯)还有一个45度的转角。
这是没有外力时的功架,主旨是最大程度的“放松”,在腰转胯扭到位时的放松,即最小内力。当有水平外力时,该水平外力将改变内力的分布。由此可见拗弓步微扭架是最佳功架。
我们再来看一个典型例子:二十四式太极拳“揽雀尾”中的左顺弓步掤(图56)。图57是顺弓步的模型。左腿前弓,髋膝跟尖同面,简化为杆件;右腿自然伸直,膝微屈,髋膝跟尖同面,简化为杆件。顺步掤时,胸法线向东偏南15度,左臂向正东掤出,胸却不完全向东。这是顺步和拗步的不同之处,因为顺步时顺肩在前,所以胸微偏巧度。下盘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架,即左腿杆件、胯杆件、右腿杆件在同一平面内,这时胯在两脚连线的垂直平面内。如果腰椎全部放松,胸的方向会和胯同向。但是,定式时要求胸向东偏南15度,所以腰和胯都要左转。腰的左转由腰椎完成(可能胸椎也辅助参与),胯的转动则使下盘形成扭架(图57右边的图)。两脚站好位置,胸转向东偏南巧度,让腰和胯“放松”以自动调节各自的旋转度。“放松”的目的是让内力分布达到最小。可以说这时胯在南偏东40度方向,胸向东偏南15度方向。这就是说胯取南偏东40度方向,而腰(胸相对于胯)有35度的转角。这里胯的方向不太直观,所以通常干脆不提胯的方向。和拗步比,顺步下盘的扭度要小一点。
这是没有外力时的功架,主旨是最大程度的“放松”,在腰转胯扭到位时的放松,即最小内力。当有水平外力时,该外力将改变内力的分布。由此可见顺弓步微扭架是最佳功架。
我们再来看一个典型例子:杨式太极拳的“单鞭”(图58)。两脚横向距离一拳宽,前后一步长,前脚尖指正前方,后脚尖指向60度方向;图59是顺窄弓步的模型。前腿弓,膝不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膝微屈;重心在两脚问,近前脚;后髋略高于前髋,也就是胯相对于水平面有一个微小的倾角;上体中正,可以略为前倾;两腿己做到“髋膝跟尖”四点同面;所以将两腿简化为杆件,胯是连接两腿上端的一根杆件。顺步左掌推向正东,胸法线向南偏东30度。胸偏离东向60度,这是顺步的灵活功能。下盘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架,即左腿杆件、胯杆件、右腿杆件在同一平面内。这时胯在两脚连线的垂直平面内。如果腰椎全部放松,胸的方向会和胯同向,这个方向大约是南偏东15度。但是,定式时因为要求胸向南偏东30度,所以腰和胯都要左转。腰的左转由腰椎完成,胯的转动则使下盘成扭架(图59右边的图)。巧度是个很小的角度,分配给胯的转动更小,说不上口。所以通常只提胸的方向,不提胯的方向。因为和左挪顺宽弓步比,单鞭顺窄弓步下盘的扭度非常小,所以单鞭顺窄弓步下盘几乎就是胯腿同面架。
前面三个例子都是先从平面架开始,再由转胸而引起下盘功架的扭转。而杨式太极拳中的“打虎式”、“弯弓射虎”等却是先摆好扭架,再由转胸引起腰和胯的扭转,最终由胯转使定式时成为平面架。详细讨论从略。
其他的功架,如坐步、虚步可类推。
太极拳中腰胯的力学(下)
二十一、实髋低于虚髋
前文说弓步的后髋高于前髋,为什么?有三个原因。
一是生理的。将弓步中“髋膝跟尖”四点同面的腿简化成杆件,前腿杆比后腿杆短,前腿杆和胯有一个夹角 ,后腿杆和胯有一个夹角 x,人体上部暂时近似为直线(图60—62)。两个夹角的度数依靠胯部肌肉的内力来调整,当两个夹角相等时(图60),内力最小,胯最松。图60中的影子表示上体理想的中正位置,为了靠近这个位置,人的上体会不自主地后仰,形成图中略微弯曲的虚线状。该虚线使腰椎、胸椎有一个附加的弧度,而这个弧度是要用内力来维持的。由此可见,图60的架势虽然松好了胯,但没有松好腰(腰以上的整条脊椎)。图62中的胯水平,上体因此而中正垂直。此时胯的内力较大,所以图62的架势虽然松好了腰但没有松好胯。图61中的后胯(虚胯)略高于前胯(实胯),整个上体有一个微量前倾,是个既注意松腰又注意松垮的中庸架势,整体放松效果最佳。
二是有关力学内力分布的。外力作用于上体,外力和重力将沿脊椎下传到胯的中点,通常有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图65的胯水平,比较适合于承受垂直分量。图63的胯多有倾斜,比较适合于承受水平分量。图64的胯略有倾斜,处于上述两者之问,是个中庸架,适合承受组合力。即内力分布合理,架势的极限强度高。
三是有关最大攻击力的。弓步后胯略高于前胯时导致重心前移。而重心前移可增加最大水平推力(弓步适合于发出推力)。
坐步则宜前髋高于后髋(见《太极拳的腰胯力学(上)》图17),为什么?也有三个原因。
一是生理的。将坐步中“髋膝跟尖”四点同面的腿简化成杆件,前腿杆比后腿杆长,前腿杆和胯有一个夹角 ,后腿杆和胯有一个夹角 ,人体上部暂时近似为直线(图66--68)。两个夹角的度数依靠胯部肌肉的内力来调整,当两个夹角相等时(图66),内力最小,胯最松。图66中的影子表示上体理想的中正位置,为了靠近这个位置,人的上体会不自主地前倾,形成图中略微弯曲的虚线状。该虚线使腰椎胸椎有一个附加的弧度,而这个弧度是要用内力来维持的。由此可见,图66的架势虽然松好了胯,但没有松好腰(腰以上的整条脊椎)。图68中的胯水平,上体因此而中正垂直。此时胯的内力较大,所以图68的架势虽然松好了腰但没有松好胯。图67中的前胯(虚胯)略高于后胯(实胯),整个上体有一个微量后仰,是个既注意松腰又注意松垮的中庸架势,整体放松效果最佳。
二是有关力学内力分布的。外力作用于上体,外力和重力将沿脊椎下传到胯的中点,通常有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图71的胯水平,比较适合于承受垂直分量。图69的胯多有倾斜,比较适合于承受水平分量。图70的胯略有倾斜,处于上述两者之问,是个中庸架,适合承受组合力。即内力分布合理,架势的极限强度高。
三是有关最大攻击力的。坐步前胯略高于后胯时导致重心后移。而重心后移可增加最大水平推力(坐步适合于发出拉力)。
弓步和坐步都是虚胯略高于实胯。虚步的两胯几乎没有前后之分,只有左右之分。而胯有绕胯横线的翻转功能。因此上体可以前倾,目的是让重心居于两脚之间但大部在于实腿上。一般来说,虚步架势越低,前倾就越多。虚步的虚胯略高于实胯。前面说横跨步时虚胯略高于实胯。独立步时虚胯略高于实胯。其实运步时都是虚胯略高于实胯。总之,虚胯略高于实胯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步型和运步。
二十二、胸、胯、脚的方向
打太极拳时上体(胸)要转向各个方向,上体通过胯,再由脚将力传于地。胸的方向和两脚的方向构成一个自然状态。例如,起势定式两脚尖和胸都向南(图72);左搂膝拗步定式左脚尖向东,右脚尖向东南,胸向东。胸与脚之间有腰、髋、膝和踝关节。膝关节主弯曲,几乎没有旋转功能,踝关节的旋转功能也不大。胸方向和两脚方向间的夹角大小主要取决于腰椎和髋关节的旋转角度。盆骨由左右髋关节连于两腿和脚,胯腿的方向取决于两脚的位置和方向。胸通过腰椎连于盆骨,由于腰具有旋转功能,所以定式或运动中胸的方向不一定和胯的方向完全一致。例如左搂膝拗步定式胯大约向东南,而胸向东。也就是说在太极拳动作中胯和胸在一定范围内可各有其位。
二十三、端胯
圆档的动态理解是开髋端胯。胯的姿态有很多,如有松胯、坐胯、落胯、沉胯。本文把“松胯”理解为开髋,而把“坐胯、落胯、沉胯”统称为端胯。髋关节除能内外旋转外,还能前后弯曲和左右弯曲,所以胯能翻、旋、转,也称翻胯、旋胯、转胯。而端胯是指在打太极拳时让胯保持在一个水平面内的运动,即在行架过程中胯部高度基本不变,不能忽高忽低。“端胯”涵盖了“坐胯”,这里坐胯就是维持胯高不变。“端胯”涵盖了“落胯”,这里落胯不是把胯下降,而是把胯落入一定的高度。(下面会引入“升降胯”的词条来描述胯高度的变化。)“端胯”涵盖了“沉胯”,这里沉胯不是把胯沉下去,而鼓励放低拳架。这里沉是沉静、沉稳、沉得住气的意思。各人拳架高低应由具体情况而定。高度一旦定了下来,在行架过程中要基本稳定。
端胯的力学含义是将胯稳坐于支撑腿上,胯中线基本垂直于地面。这样能使上体的重量稳坐于胯上和有效地传给两腿,也有利于胯的高度稳定、上体中正、动作自如,腰的旋转灵活。发劲时胯的高度稳定,不软塌,能有效地将下盘的支撑力传给上盘。
前面定义胯中线与腿之间的夹角为胯腿夹角,这个夹角的大小随胯高及腿的位置而定。胯越高、大腿越垂直于地面,则胯腿夹角就越趋于180度。实腿(主要承重腿)的胯腿夹角由于步型不同,而有差别。例如:宽弓步实腿是前腿,其胯腿夹角如图76所示;侧弓步屈蹲的腿为实腿,其胯腿夹角如图78所示。比较图78和图76可知,尽管两种步型的胯高一致,但胯腿夹角可以不同。图77是图73左侧弓步的侧视图。左侧弓步左腿承重较多,是实腿,但在图77的坐标系中胯腿夹角不在“南上”平面内,而是构成一个复角。其胯腿夹角如图78所示,在南向偏西30度上方构成的平面内。
在运脚过程中容易出现胯时高时低的现象,要特别注意保持此时胯高度的稳定性。因为运脚过程中常是单腿承重,习练者常会因腿部力量不足而不由自主地将承重腿引直,致使胯升高和胯腿夹角变大;而在出脚时为了出得远一些,又将承重腿引弯,致使胯降低和重心下降,甚至出现夯脚、落脚沉重等不良现象。如能做到端胯,就能在运脚过程中保持胯腿夹角不变,就能在单腿承重时腿不引直、胯不提高、重心高度不变,就能在出脚时重心和胯不降低,落脚轻盈。
如:图73--76是从侧弓步运步到宽弓步的过程,胯的高度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图73到74,重心移到左脚,上体微左转;从图74到图75,单腿承重,出右脚,上体微右转,出脚转体时大腿要稳住,保持胯腿夹角不变,让胯绕通过髋关节的胯中线旋转;从图75到图76,重心移到两脚问近右脚处,右腿变为实腿,右腿的胯腿夹角由大变小,最后达到定式角度。
由上可见在运步过程中做到端胯有两个要点:(1)胯高不变;(2)单腿支撑时锁定胯腿夹角。
二十四、紧胯
紧胯是指实腿用意收紧胯腿夹角,涵盖通常所说的“收沉胯”。其具体运用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是脚跟点地,抬起脚心脚掌,启动实腿髋关节的旋转功能。例如,在从左宽弓步(图79点划线脚印)前进一步变到右宽弓步(图中实线脚印)的实腿转动过程中(图79),需要以脚跟为轴将左腿和左脚在原地外撇(图中弧形箭头),撇脚前要把脚心脚掌翘起(图80、81),收紧胯腿夹角。脚一翘,夹角一紧,实腿就能轻松绕脚跟和髋连成的轴线转动,随之发生脚尖相对于胯(盆骨)的相对转动。
二是上体支于实腿的髋关节,收紧胯腿夹角,准备其后胯绕髋关节转动。例如,从左掤定式启动做右掤时,要先收紧左胯,提右脚同时上体左转。这里紧左胯并不运用翘脚来实现,而是有意识地收紧胯腿夹角,以准备接下来的腰胯转动。胯的转动依赖的就是实腿髋关节的旋转功能。
三是上体支于实腿的髋关节,在移动重心之始,收紧髋关节,以准备随之而来的胯腿夹角的变化。例如,“揽雀尾”中的按式,在启动时要先收紧右胯(图82、83),再移动重心和改变胯腿夹角。
二十五、开胯合胯
开胯是外旋髋关节(图84),合胯是内旋髋关节(图85)。胯分左右,左、右胯可以独立开合,也可以同时开合。这里开合是动词,表示旋转的过程和方向。开合又是名词,表示胯的开合程度。
膝关节几乎没有旋转功能。踝关节主上下转动功能。踝关节的旋转功能不是很强,建议在开合胯时不运用这个功能。而且开合胯时同时旋踝,将使腿的自身有一个扭度,这对功架的内应力分布不利。所以开合胯时建议只旋髋,而膝和踝顺随。
开胯时,膝盖和脚踝跟着外旋,脚尖随之外摆(图86)。合胯时,膝盖和脚踝跟着内旋,脚尖随之内扣(图88)。图87是胯的不开不合状态,顺其自然,即当两腿站立时脚尖向前,这时髋关节韧带和肌肉都没有扭度。胯部的髋关节的旋转在外形上显示很不明显,脚尖的随转却很明显。如果两腿都做到“四点同面”,就可以用两脚尖间的夹角来描述胯的开合程度。图87的胯开“O”度,图86的胯大约开了90度,图88的胯合了大约90度。
因为髋关节能左右弯曲,所以,当两腿伸直时,两脚的横向间距可大可小,却仍以脚尖向前为自然状态(图87和图89)。杨式太极拳“起势”的姿势是肩宽步,两脚间距一肩宽(图87),尽管两腿有一点向两侧的斜度(因为肩宽大于盆骨宽),脚尖仍然向前为自然。
马步时大腿斜向两侧,脚尖也要斜向为自然。当马步的跨距较大时大腿的侧斜度也大,两脚尖的斜度也大。要领还是“髋、膝、跟、尖四点同面”。所以马步时要开一点胯,开胯的程度和马步的高度及跨度有关。马步越低,跨度越大,则胯开得越多,脚尖随之外斜。
宽弓步两脚尖夹角45度,开胯也是45度,见图56。窄弓步两脚尖夹角60度,开胯也是60度。虚弓步两脚尖夹角45度,开胯也是45度,见图90。
在训练中可以将两脚尖形成的夹角用于检验和衡量开胯或合胯的程度。如:杨式传统太极拳在从“揽雀尾”中的“按”变换到“单鞭”的过程中,右脚内扣,两脚尖形成45度内夹角,合胯是45度(图91)。
图92“玉女穿梭”中有一个承转步型,其两脚尖的内夹角为90度,合胯也是90度。图93是其后视图。
玉女穿梭中有一个承转步型的两脚尖的外夹角为135度,开胯就是135度,见图94。
可见杨式传统套路中胯的开合范围是合90度到开135度,角度变动范围是225度。
通常人在直腿站立时能将两脚尖外摆至夹角120度左右(图95)。芭蕾舞演员经过训练,能将两脚尖外摆成一字。对通常人来说这个夹角限度是120度左右。如果两脚弯曲一点,两脚尖的外摆夹角略有增加,但增加量有限(图96)。杨式传统套路中有几个动作(例如玉女穿梭)需要开胯135度,己超出了日常范围。杨式传统套路中有几个动作需要合胯90度。这个限度也超出了日常范围。需要经过训练来实现这些开合角度。
训练的方法是适度地拉伸髋关节的韧带。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站内外八字;二是两腿分开趴在地上,再臀部下压;三是交掌相对盘腿而坐,两手上下提按两膝。
这里介绍一种开胯和合胯同时训练的简易的方法:人体中正,双手扶墙,单腿独立,另一腿屈膝上提,小腿垂直向下,脚尖下垂(图98);将提起之腿向内摆动到最大角度,将韧带向合胯方向拉伸(图97);将腿向外摆动到最大角度,将韧带向开胯方向拉伸(图99);来回摆动数次;换一条腿(髋)训练。
这个训练方法可以循序渐进,不会拉伤韧带。
二十六、升胯降胯
升胯是在垂直方向提高胯的高度,降胯是在垂直方向降低胯的高度。例如“金鸡独立”一式:先把重心移到并保持在左脚,然后伸直左腿提起右腿(图102、103),这是升胯;重心保持在左脚,然后屈左腿,准备过渡到下一个动作(图103、104),这是降胯。
二十七、运胯
运胯包括端胯和升降胯,是指胯的移动。运胯的过程通常要求将端胯动作与升降胯动作分开,以利于做到迈步如猫行。例如“金鸡独立”一式:先做端胯,在等高面内将重心移到左脚,并且稳定住(图100--102);然后做升胯,在垂线上将重心提高(图102、103)。
二十八、胯的刚体运动
在运动学中,胯可简化为一个有6个自由度的刚体。胯的刚体运动包括运胯和转胯。运胯包括端胯和升降胯,转胯包括立转、翻转和旋转,见下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摩托车、全地形车车架与悬挂,车友必看
理财投资不能懒,至少远离这7点
动脉硬化指数正常范围
孝歌 【八仙庆寿】
触景生情、望物生怀、精妙至极的古风词条二百句
每日一学草药40:南方鸡血藤、血风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