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派内画介绍

京派内画介绍

(2007-08-26 16:16:39)
标签:

人文/历史

京派

文摘

分类: 文摘
 工笔绘万物一壶藏乾坤

 内画壶还有个更形象的名字:“鬼画壶”。鬼,是鬼斧神工的“鬼”,技法之精妙绝伦堪称匪夷所思;鬼,也是神出鬼没的“鬼”,外人只见勾笔搁在壶内,一动不动,谁知笔尖自有动静,无声无息中画面已显,它一经问世,便成为老北京富贵闲人的“掌上宝”;今天仍为有鉴赏力的中外收藏家追捧。 

“鬼画壶”:老北京富贵闲人的门脸儿,老外痴迷搜寻的珍藏 

  巴黎,埃菲尔铁塔;北京,鼻烟壶。镜头慢慢推近,铁塔的几何线条逐渐被内画壶的优雅线条所替代,一个世纪前的彩料依然光鲜如新,封存在袖珍的记忆时空里。这是1986年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电影《八旗子弟》的开篇镜头,影片改编自邓友梅的京派小说《烟壶》,剧中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时,高官权贵借以巴结洋人的宝贝不是别的,恰是主人公聂小轩烧制的“燕京八景”壶。在经历了战争与劫掠之后,曾经在八旗子弟手中被竞相把玩的这些个袖珍器具,如今大多已流失海外,委身于博物馆与收藏家之手;老外们叹服、惊讶,继而狂热地收藏这些内有乾坤的装饰壶。昔日八旗子弟们的闲阔生活,似乎又以另一种新颖的姿态移植了下来。 

小壶贴上清代标签 

   我国历朝历代各有独特的代表性艺术品,譬如先秦的青铜器、汉代的瓦当、唐朝的唐三彩、明代的景泰蓝,而源自清代、又最有清代特征的艺术品,则非鼻烟壶莫属。

  《慈禧全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李光昭看他一身配件,翡翠扳指,打簧金表,‘古月轩’的鼻烟壶,就知道是个有钱的主儿。”壶儿虽小,却浓缩了清代政治、文化、审美等各个领域的主流特征。在清代,臣子们建功之余若能赢得皇上赏赐的一枚小壶,脸上是光耀的;和坤被嘉庆帝抄家时,家中竟然搜出上千件一等一的烟壶,多数为下级官员“孝敬”中堂的文娱之宠。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吕铁智告诉记者,康乾盛世后,八旗子弟开始过上提笼架鸟的玩味生活,鼻烟壶精巧,可以随身携带,哥儿几个在茶馆里遇上了,便借着尝烟的工夫现出宝贝,以求博得旁人一赞。这是老北京式的夸富买脸儿,含蓄而又体面。

  时至今日,清代鼻烟壶内赋的闲雅礼俗,仍然依稀存留于艺人的创作过程中。记者在内画艺人郑旭晔的家中就发现,她喜好盘腿坐在老榆木椅子上作画,并称“换作满清时,都是在炕上盘腿画的。”同时,她的勾笔两端均有尖勾,不同于其师刘守本的单勾,据说作画期间还可用顶部小勾捋一捋头发,颇有情致。

内画壶起源之谜

  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三年(1696~1704),内府造办处玻璃厂烧制出第一批御用的玻璃鼻烟壶,“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清王士祯《香祖笔记》)此前瓷器、玉器、玛瑙、宝石、珐琅等工艺材质早已有之,而玻璃(料器)鼻烟壶属于新玩意儿,透光性又好(所盛鼻烟还剩多少一目了然),因此一经问世便备受追捧。

   在料器内壁绘画,则是嘉庆年间的事情。因其技法精妙绝伦而又匪夷所思,初识者难以琢磨,因而又得名“鬼画壶”。关于内画壶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坊间传说,清代乾隆末年,北京有一位破落文人居住在破庙里,生活拮据。鼻烟“断顿”时,他便用烟匙掏刮黏在玻璃内壁上的鼻烟,一来二去,竟在烟壶内壁留下了道道纹理。庙里的和尚受到启发,便在颂经打坐之余用一根弯曲的竹签蘸上彩料,伸入透明的素壶内绘画,从而有了早期的内画鼻烟壶。

   不过,据鼻烟壶研究者梁知行介绍,内画壶最初是由岭南一位名叫甘桓的画家发明的,为使水墨与颜料能够附着在玻璃内壁上,他专门把小钢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壶内,来回晃动达到磨砂效果,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京城内画派掌门人刘守本的观点是,内画的出现是偶然中的必然,聪明而又有烟瘾的艺人,势必经常要用烟匙掏刮鼻烟,残渣在内壁留下“龙飞凤舞”的图案后,艺人的脑海里便有了浮想联翩的空间,于是就有了创作内画的最初念头。甚至可以说,烟匙就是最初的勾笔,鼻烟就是最初的水墨颜料。

题材从“八破”到百花齐放

  刘守本有个小本子,上面是“订货”记录:八个样板戏、双马(一面徐悲鸿、一面郎士宁)、四个百子图,还有一位收藏家点名要刘守本的肖像。

“够我做两年了。”刘守本告诉记者,京派内画壶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深受海外藏家喜爱,晚清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丁二仲四位内画大家就居住在宣南一带,画风继承了浓重的古典文人画传统,题材尤以山水、花鸟、鱼藻、博古等为胜。但由于早期勾笔不带毫毛、而是直接用竹尖勾画,因此侍女的裙摆、鸟兽的轮廓往往要描好几次才能完成,铺彩也较为简单;直到“文革”前现代勾笔应用后,内画技法又有了质的飞跃,勾线更为细腻流畅,着色时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先生特地拿出自己珍藏的二十多件内画壶,方寸之地果然妙笔生花。壶与壶之间虽方圆高矮各有不同,但人物鸟兽、山水庭院的勾勒均极尽细腻,宛若丝绸绣成;正反图案虽各执一方,却又能水乳相融。郑旭晔说,京派内画皆为工笔作品,用笔要求细致入微一气呵成,而且眼力极好,譬如一幅反映“老妻折纸画棋盘,稚子弯针做钓钩”的画作,廊下小童折成的鱼钩竟然要用放大镜才能一辨其貌,而且用笔转折处并不生硬。

   在刘守本的众多作品中,有一件殊为特别:书斋中的破字帖、破画、破信封、破扇面、破砚台、破书、破请柬、破经文分正反两面集于壶上,并刻意突出虫蛀、火烧、水蚀的残破痕迹。他介绍说,“八破”是清末民初最典型的内画题材,当时古玩收藏之风日盛,“八破”算是贴合了当时文人雅客们的审美需求。近年来,他又创作了反映皇室生活和旧时旗人及百姓生活情趣的作品,京味十足、意兴悠然。

考究工艺遭遇技术“批发”的背离

   经常有人以“内有乾坤”一词形容内画艺术,能在空间如此狭小的壶膛内施展拳脚、进而绘出洋洋大观的景致来,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创举。有了“内外”之分后,艺术层面的一系列思辩行为接踵而来,作画时需要笔尖朝上、反向持笔、书法笔画倒写……当然,由于壶体通透,玩家欣赏内画时也与传统画作不同,可正反两面翻转、可360度旋转。

   记者认为,恰恰是内画艺术在形式上对传统艺术的诸多背离与反向思维,才能使其在清末各种艺术门类相继式微的惨淡境遇中逆势而上,独树一帜进而自成一派。进一步说,内画艺术本身其实也时常徘徊在“正”与“反”的曲线之间,京派内画掌门人刘守本在采访中就告诉记者,京派内画的一大特色就是用料考究,近十年来他坚持以贵重的水晶、茶晶、发晶、玛瑙为原料,轻易不用玻璃,原因是创作时两者手感差别太大,玻璃轻浮而水晶持重;但同时,完成精致内画的勾笔,其原料与制作又极为简单,将烤肉串吃剩下的竹签削细削尖后,再用酒精灯烘烤,直至尖部软化弯曲到合适角度即可;至于所用墨汁与颜料,与一般绘画并无异处。

据刘守本回忆,其师叶晓峰在世时曾说,“如果今后内画壶到了卖鸡蛋的地步,那就完了。”多年之后,北京各大商贸市场内的内画壶通常几十元就能买到,这些“价廉物美”的货品大多源自河北某地,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显影技术,产量得以成倍提高,就连“清明上河图”、“红楼梦”、“百子图”等场面宏大的经典作品也成了批量拷贝的对象,记者接触过的几位内画大师均坦言,并不知晓显影技术的原理,但有一点,手工绝对画不出来。

  一位知情的民间艺术家向记者透露,在河北某地,内画产业链人口达四、五万人,每年创造产值上亿元,内画已被当地列为支柱产业。显然,若以经济标准来判断此间的“正”与“反”,显影技术实乃内画之幸;但如果回归艺术本位的话,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显影技术,显然没有赢得掌声的理由,如果此项高端技术早发明50年的话,美国那位收藏了两万多件鼻烟壶的茅斯先生,恐怕早就“投笔从戎”了。

  内画大师刘守本的珍藏。左上角是水晶八破壶,为清末民初最典型的内画题材。右上角是茶晶百子壶,属于现在流行的吉祥喜庆风格。左下角是玛瑙鱼藻壶,制作于上世纪90年代,壶中间的白色条纹为天然形成。右下角是深色的茶晶双耳壶,造型别致。 

*慧眼识真 

如何鉴别“画”与“照” 

  如今市面上经常能买到数十元一个的内画壶,这些壶大多采用照相影印法制成,严格意义上并非内画壶,而是“内照壶”。

  照相影印法的原理为:在壶内壁上均匀涂上显影液,将素描稿的底片固定在鼻烟壶上,随后曝光两小时左右;用水清洗掉没有固化的制剂,而留下来的则是着色的素描稿(主要显现轮廓边),剩下的着色部分由人工完成,相对简单。鉴别“内照壶”的三个原则为:1.边缘线条模糊;2.线条深浅一致,缺乏过渡,墨色较浅;3.用高倍放大镜看,有明显的颗粒状。 

*灵魂人物 

内画“清四家” 

  周乐元:清晚期人。作品题材广泛,擅长写意花鸟,山水则以鼓染为主。作品色彩喜用浅蓝,又点缀以红、橘黄、绿、白等色,淡雅、鲜明。擅行书,笔墨饱满圆润,笔法清秀挺拔,“金鱼荷花”壶为传达室世精品。

  马少宣:清晚期人。其内画以人物居多,书法仿欧体。尤擅谭鑫培扮演的京剧角色,以及古典历史人物,作品曾在1915年万国马拿马博览会上荣获名誉奖。

叶仲三:生于光绪年间,堂号“杏林斋”,作品有别于周乐元的雄浑古朴和马少宣的清新雅致,以雅俗共赏着称于世。常以《三国志》、《红楼梦》、《聊斋志异》、《封神榜》中的人物为作品内容。

  丁二仲:本名丁堂庾,江苏南通人。早年居住北京,以画鼻烟壶谋生,后定居南就。他不仅是清末京派内画的代表人物,同时还精于治印和竹刻。 

*如今传人 

  刘守本: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京派内画鼻烟壶代表人物,1943年生于天津。其内画壶做工精细,人物造型生动,设色古朴典雅,多以珍贵的水晶、茶晶、发晶、玛瑙为原料。作品《百子图》、《百美图》、《一百单八将》等流传甚广;作品《美国总统布什及夫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作为国礼赠送对象本人。 

*民间记忆 

祖父作画时旁人看不得 

·马增荃(70岁,马少宣之孙,50岁时开始创作内画):内画是一门细致活儿,创作时要求心静,听大哥和二哥说,祖父在世时,作画时是不允许别人进屋的,一有人打扰就乱了心神。姐姐说她曾经见过祖父作画,只看见勾笔搁在壶里,一动也不动,其实笔尖是有动静的,只不过非常细微。内画就是这样一门静态艺术。

  我以前是在工厂里搞美工的,画过漫画、宣传画、美术字,有学习内画的基础;母亲希望我把马派内画发扬下去,于是我在年过半百时开始了内画创作,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目前我的风格还是祖父传统的“一面诗一面画”,以水墨肖像为主,用的是不带毛的硬笔。 

大气不敢喘,国外观众屏息凝视 

  ·郑旭晔(内画鼻烟壶艺术家,师承刘守本,从艺34年):近年来,经常有机会带着作品去国外现场展示,总的感觉是,外国朋友对内画艺术都很好奇,觉得不可思议,完全不敢相信眼睛所看到的。记得在以色列表演时,现场有几位虎背熊腰的男士守在我身边瞧了半天,脸憋得红红的,然后退出几步大口大口喘气,回来对我说,“看见你在里面画,我们完全不能呼吸。”后来翻译告诉我,其实他们是觉得袖珍内画太娇贵,怕喘气太大影响我作画。

  还有件特别有缘的事。2002年作品在国外展出时,一位日本老人每天都凑过来买一把壶,直到第五天突然对我说,“我总觉得你眼熟,我见过你吧。”随后从兜里掏出一把壶,我一看,不就是自己早年的作品《秋庭教子图》吗?原来,老先生1991年就买了这把壶,未曾谋面,情谊却结了十好几年。 

不以壶大壶小论英雄 

 ·吕铁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风筝大师,内画壶爱好者):我和每个普通爱好者一样,一接触内画壶就被深深吸引。尽管艺术门类不同,但一有空闲时间,我就喜欢和内画艺人们聊聊天,我的风筝创作也经常要用到工笔绘画,两者有很多共同语言。

  不熟悉内画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壶越大越好,人物多,场面也大。其实经我了解后知道,其实那些个可以攥在手里的袖珍小壶才更珍贵,壶越小,对内画的要求越高。你想,壶大,里边的膛也跟着大,用笔都可以甩开了,和在外面画没太多区别;相反,壶口就黄豆粒那么大,施展不开笔墨,自然要求更高的造诣。 

*手工艺溯源

  内画鼻烟壶,简称“内画壶”、“里绘壶”、“里画壶”。内画为装饰手法的一种,借助透明或半透明材质为载体(如料器、玛瑙、水晶等),用勾笔着墨探入壶颈,在经过磨砂的壶内壁进行手工彩绘,起装饰之用。

  明万历九年(1581年),鼻烟由意大利传入我国,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吸嗅鼻烟之风在内廷盛行,盏放鼻烟的壶具也逐渐多样化,并因其袖珍华贵、用料讲究,逐渐成为大众之宠。最盛时,鼻烟壶的材质种类多达百种。

  内画壶出现在嘉庆年间,因其工艺卓绝而自成一派。第一代内画名家为岭南的甘桓,当时画风受文人画影响甚重;清末民初,陆续涌现出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丁二仲等内画四大家,题材涵盖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笔法以工笔居多。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工美厂设立内画研究所,上世纪60年代,毛尖勾笔问世,使得所绘线条、染彩更为细腻。

  由于壶体通透,玩家欣赏内画时与传统画作不同,可正反两面翻转,可360度旋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袖珍艺术品鼻烟壶
北京的内画鼻烟壶一周简段
内画鼻烟壶工艺与制作
奇葩的中国鼻烟壶艺术
烟笼寒水月笼沙——内画工艺,从古人的身外之物到如今的稀世珍宝
【十二生肖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