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才是最伟大的抗倭英雄,但却因为站错了队,在狱中自杀

  这篇给大家讲一个明朝中晚期的人物,他是抗倭英雄,治理地方的能臣,却因为站错了队,最后在狱中自杀。

  他,就是胡宗宪。

  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抗倭名将,都是他提拔的。

  我们后世之所以大力宣传戚继光、俞大猷,却不宣传胡宗宪,是因为他投靠了明朝中叶的大奸臣严嵩。

  后世人等,能宣传一个靠大奸臣上位的人么?

  那么,胡为什么要投靠大奸臣严嵩呢?

  因为严嵩当时是内阁首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投靠他又能投靠谁呢?

  再说了,当时严嵩为人谦和,深受嘉靖帝信任,也很能治国,也想提拔一批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吸引一大帮人投靠,而这里面出了个胡宗宪,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最后严嵩被徐阶整倒,胡宗宪多方活动,想摆脱厄运,已经不容易了。最后他只能自杀,时年54岁。

  我们看看,胡宗宪是怎么一步步走到最后的。

  胡宗宪,1512年生,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1538年(嘉靖十七年),在他26岁时考中进士。可见他非常聪明。恰好,那一年的主考官是严嵩,所以严嵩是他的“坐师”,这让胡宗宪和严嵩搭上了线,并形成了二十多年的深厚关系。

  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四种:

  1、家族关系,这不用多说。

  2、同乡关系,也不用多说。

  3、师生关系。这要多说一点。所谓“师生”,不仅仅是家乡的老师和学生,而且在赴京考试时,如果考上了进士,那么主考官就是“坐师”。主考官往往是内阁大学士,本身就有雄厚的政治势力,而考中进士的年轻人往往前途无量,主考官也想培养下属。这样,主考官和进士之间就有相互需求的关系。为了不让这种关系太庸俗,主考官也算考生的老师,也就是“坐师”。

  4、于是,同一个老师,尤其是同一个“坐师”的学生,相互之间就是“同学”关系。

  封建社会的官场,主要就是上述四种关系。要想“混”上去,必须充分使用这四种关系。

  作为头脑灵光的年轻人,胡宗宪在培养和使用关系方面,如鱼得水。

  胡宗宪的言行,深深影响了跟着他抗倭的戚继光。两个人的做事风格基本上差不多:

  1、为了得到做事机会,很圆滑世故。什么贪污受贿,给上级献美女,都是家常便饭。

  2、但是“不忘初心”。他们首先是能干的官员,只是想在更高位置更好地做事。

  3、他们的功绩也确实不错,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卓越能力。

  4、但是,他们也都因为靠山倒台而倒台。胡宗宪依靠的是严嵩,戚继光依靠的是张居正。

  但是,胡宗宪和戚继光也有所不同。张居正后来的名声很好,这让戚继光和胡宗宪的后世名声,差得太多了。

  好了,回到胡宗宪.考上进士后不久,1540年,28岁的他就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

  上任后,胡宗宪就显示出他的政治才干。他先组织民众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余人编为“义军”。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忘向朝廷汇报政绩,和“坐师”拉关系,这越发引起严嵩的重视。

嘉靖和严嵩,《大明王朝1566》剧照

  1542年四月,胡宗宪的母亲去世,于是他回家守孝。两年后父亲也去世了,于是继续守孝三年。在这五年中,他苦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再次大为长进,也为日后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47年起复后,任浙江余姚知县,次年被提拔为湖广道监察御史,1549年任宣府、大同巡按御史。很显然,这有赖于严嵩的提拔。

  在任宣府、大同巡按御史时,大同守军因为换防,想要哗变。胡宗宪单枪匹马直入军营,告诉他们换防令取消了,士兵们自然就不闹了。实际上这是胡宗宪自作主张,然后他上书朝廷,建议停止换防。他的胆识和气魄,让同僚们刮目相看。

  严嵩也觉得他是块好料,于是在1551年,又让他巡按湖广,参与镇压苗民起义。当然也成功了。此时他才39岁,已经因一系列政绩而名声鹊起。

  1554年四月,嘉靖帝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御史。

  之所以让他到浙江,就是因为当时的倭寇已经愈演愈烈,嘉靖希望胡宗宪能平定倭患。

  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

“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

  上任之后,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短期内,士气大为恢复。另一方面,他招揽、任用人才,重用戚继光、俞大猷这些抗倭将领,任命他们为参将,还请来大才子徐渭担任自己的军师。

  虽然大家可能早已知道戚继光、俞大猷,但我还是想介绍一下这三个人的情况,当然是为了突出胡宗宪。

  戚继光,1528年生,比胡宗宪小16岁。世代军人,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相当于正三品。虽然明代的武职要低于文职,但16岁的戚继光就能当正三品武职,也不错了。由此可以略窥明朝的制度。

  1553年,戚继光管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1555年,他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在胡宗宪手下升任参将,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虽然参将也是正三品(也有人说是四品),但在军内更有实权,算是一种提升。明代的参将,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师长。戚继光在27岁就当参将,既有传统的影响,也靠能力。

  但我们要记住,在平定倭寇的战争中,戚继光只是一员武将,哪怕他功勋卓著,也只是参将级的武将。倭寇平定后他到蓟州带兵,才升任蓟州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军长或小地区的司令,但仍然不能统筹全局。要统筹全局,必须是文官出身的总督或督师,这是胡宗宪的工作。在明朝,除了开国时期,武将基本上不能统筹全局。

  俞大猷,1503年生,比胡宗宪大9岁。所以当胡宗宪就任浙江巡按御史时,俞大猷已经是一员老将了,当时俞大猷在山西、东南沿海已经屡立战功。当然也打过败仗,因刚直不阿,还被人排挤,所以到了50多岁还是个参将。

  胡宗宪到任后,先是升他为副总兵,然后是总兵,俞大猷当然感激不尽。于是他继续出生入死,跟着老胡,为抗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俞大猷的最高官职是右都督,戚继光是左都督(比右都督稍高),当然这都是平定倭寇之后很久的事了。

  徐渭,1521年生,比胡宗宪小9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但我告诉你,徐渭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你就知道他有多厉害了。

  明朝三大才子,按时间前后,分别是解缙、杨慎及徐渭。《永乐大典》知道不?是解缙主持编纂的。仅此一条,够得上大才子。《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知道不?也就是这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是谁写的?杨慎。

  而徐渭和他们相提并论,可见有多大的才气。实际上,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的鼻祖。

  1554年,倭寇进犯浙闽沿海,爱好兵法的徐渭,先后参加了柯亭、皋埠、龛山等地的战役,并出谋划策,显示出军事才能,引起了胡宗宪的注意。胡宗宪和他聊过之后,很佩服他的能力,于是想把他纳为幕僚,为自己出谋划策。

  徐渭很犹豫,因为他一点都不喜欢胡宗宪拍严嵩的马屁。但考虑再三,觉得胡宗宪做事有胆略,也感念他对自己的信任。所以经过一番犹豫,他还是进入了已经升任“直浙总督”的胡宗宪的衙署。

  胡宗宪对徐渭非常尊敬,徐渭在胡宗宪的幕府里基本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军事会议上也敢说,旁若无人。要是别人,可能早就被胡宗宪骂得狗血喷头了,但是胡宗宪根本不敢骂他。要知道,胡宗宪本人就非常能干,却这么尊重徐渭,可见徐渭的才学有多大。

  好了,现在,徐渭、俞大猷、戚继光都是胡宗宪的手下,由此也可见胡宗宪的格局。

  那么,胡宗宪干得怎么样呢?

  到了1557年,也就是用了大约三年时间,已经基本上剿灭倭寇。

  这个功劳非常非常大。要知道,胡宗宪来以前,倭寇祸害我国东南沿海已经几十年了。现在用了三年就基本平定,再次证明他卓越的能力。

  胡宗宪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民族英雄吗?

  他,才是最大的抗倭英雄啊。

  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继续升职吗?

  于是在1560年,胡宗宪升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少保衔,但仍然主管东南沿海防务。

  政治上,严嵩对胡宗宪非常满意。因为胡宗宪的政绩充分说明他有用人识人之明,可以堵住别人的嘴。而胡宗宪也很感念严嵩,经常送礼。

  如果事情这么发展下去,以后胡宗宪成为内阁大学士,将是迟早的事。

  但是,1562年,严嵩倒台了。

  严嵩在当内阁当了首辅将近二十年,早已干下无数坏事,借皇帝之手杀了很多忠臣,积累了无数滔天仇恨。所以当嘉靖帝不再喜欢他,徐阶趁势而起,把他搞倒后,无数人对他口诛笔伐,纷纷揭发他之前的罪行。

  在这个过程中,胡宗宪一声不吭。

  他当然知道严嵩干了很多坏事,甚至自己也有同流合污的时候。但严嵩对他有知遇之恩,多次大力提拔,他不想说严嵩的坏话。

  这说明,胡宗宪是有底线的人。

  一个有底线的人,不可能很坏。

  严嵩刚倒台时,朝廷并不敢动胡宗宪。因为大家都明白,抗倭不能没有胡宗宪,他就是东南的一根支柱。

  但是等严嵩一党收拾得差不多了,就该轮到胡宗宪了。

  在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授意下,1562年底,有大臣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胡宗宪自然无力与其抗衡,于是被罢官,并被逮捕押解进京。

  此时,他已经站在了悬崖边。

胡宗宪,《大明王朝1566》剧照

  胡宗宪也是善于钻营的人,很有人脉,当然也要大力活动。嘉靖也考虑到他抗倭的巨大功劳,改变了主意,降旨道:“宗宪不是严嵩一党,自任职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经八九年了。而且当初因捕获王直而封赏他,现在如果加罪,今后谁为我做事呢?”

  “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

  胡宗宪的仕途,到此为止。1563年春天,他带着不甘的心情,回到老家绩溪县。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政敌们却不想罢手。1565年三月,也就是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事情当然还是因为严嵩的案子,牵涉到“假拟圣旨”。这罪就大了,于是嘉靖大怒,1565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这次进了监狱。

  在狱中,他写下万言《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在《辩诬疏》中他写到(已经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不服!
想当年,我为山东益都县知县,处事公正,百姓爱戴!
那年,天大旱,我祈雨,苍天动容,为之落泪。
那年,闹蝗灾,万物感我恩德,不忍治下百姓受苦,数万喜鹊从天而降,消了蝗灾。
那年,数千矿工聚众闹事,我见其骁勇无比,扬其长,择为乡勇,正值蒙古入侵,其保家卫国,奔赴前线。
我为余姚知县,大公无私,百姓为我立碑颂功。
我为宣大巡按,轻松化解兵士哗变;蒙古入侵,宣府不仅阻止了其脚步,还派兵增援首都。
我治湖广,平叛苗乱。
总督直浙,剿灭倭寇!

我不服!为什么我会深陷囹圄?

  可是,不服又有什么用?现在是徐阶当首辅,胡宗宪越是能干,就越要消灭,否则以后如果东山再起,徐阶们就难受了。

  徐阶是奸臣吗?不是。他整倒严嵩,平反冤案,改革积弊,重用高拱、张居正等能臣,历史功绩很大。

  但是,由于严嵩的关系,偏偏徐阶和胡宗宪,被划到两个阵营了。而胡宗宪的地位和功绩又太过亮眼,这就很不好办了。

  《辩诬疏》递交上去后,迟迟没有结果。胡宗宪忍无可忍,于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日,写下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1572年(隆庆六年),朝廷为他平反。万历十七年,又追谥“襄懋”。可是,此时胡宗宪早已死了,儿子们也受牵连,毕竟是严嵩一党,平反了又怎么样?

  至于徐阶,后来退休。新首辅高拱想收拾他,差点就被收拾了。但张居正想保他,才有惊无险。后来高拱被张居正、冯宝收拾,张居正死后又被万历收拾……

  这真是:世人都是棋子,真正的棋手,就是皇帝。

  回到胡宗宪,当初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到底该怎么办?

  这个世界上,海瑞那种人极少。要想做事,大多数人不得不谄媚,不得不依附一个大佬,不得不同流合污。

  能有自己的底线,能在同流合污的过程中为国为民做事,已经算是好官了。

  但是万一头上的大佬倒了呢?或者自己被皇帝干倒了呢?

  这,就是巨大的不确定性。

  胡宗宪本可以有更大作为,但他的运气不如张居正(张居正的坐师是徐阶),也不如曾国藩,最后只能死在狱中。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胡宗宪的运气也很好。他能被赏识,能遇到历史的机遇,能干一番事业,就有很好的运气。

  至今,浙江余姚城北部的胜归山,仍然有纪念胡宗宪的遗迹。当年胡宗宪为了抗倭,曾屯兵于胜归山中,余姚人为纪念他任职余姚的业绩和抗倭的战功,特于嘉靖四十年,在胜归山南坡,雕凿了他的官服像,称之为“胡公岩”。

  现在官服像早已没有,但胡公岩仍在。

  已经成了旅游景点,上面有一些佛教雕塑。

  从胡公岩往下俯视,初具规模的灵岩禅寺气势恢宏。

  有能力的人需要攀附大树,还得善于钻营,才有可能做出一番事业。而且做出一番功绩之后,仍然会被绞杀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这样的时代,实在令人悲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俞大猷
抗倭名臣的冤狱与两千年前的无奈
《明史·戚继光传》原文及译文
战功卓著却仕途坎坷,报国为民又淡泊名利,大明名将——俞大猷
被遗忘的明抗倭名将俞大猷:俞龙戚虎 杀人如土
涨知识:比戚继光更能打仗的抗倭名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