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机会也没有的时代(文/王路)-网易云阅读

我时常觉得这个时代没有书读,不管是今天的书,还是古代的书,都读不得了。可又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就像假如你只有一碗粥,你可以喝粥。而当你有了一碗粥又多了一叠菜的时候,你嫌菜不好吃,却发现连粥也喝不下去了,不是很奇怪吗?我揣着这样的疑虑,直到那一天。

那天,我去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见一个同学,饭间闲聊,我问他:“在你的领域,你能在全世界排到多少位?”他说第三。我说:“真看不出来,这么牛。”他不好意思地说:“全世界一共就三个人研究我的领域。”

我脑子里瞬间蹦出章学诚的一句话,大意是,自从个人文集出来之后,古代的王官之学就慢慢完蛋了。章学诚的话放在今天依旧适用,不过应当改成:当每个人都成为 “自媒体”的时候,文学就完蛋了。

最早是没有“文学”这个概念的。春秋以前,“文”是“文”,“学”是“学”。日月丽天,江河行地,都是“文”。孔子从未专门讲过文学,他只说“兴观群怨”和“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到门人子游、子夏才初见“文学”的端倪,不过那个“文学”也并非今天的“文学”。左丘明、庄子、老子都不会把他们的著述视为文学作品。不过,“文学”迟早会出现,因为孔子已经开始讨论“修辞”的问题。同样,“文学”也迟早会衰微,因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相似的观点在美国学者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里也聊过。他说,印刷业创造了“童年”的概念,电视业又将它从历史上抹去。“童年”会消逝,“文学”也一样。它们就像人生某个阶段的朋友,迟早会遇见,最终会分开。

不信你看,鲁迅、巴金在今天那帮孩子们的眼里,已经成为了曹雪芹一样的文豪(零零后一代们恐怕很难分辨鲁迅和曹雪芹谁更“文学”一点)。以此类推,你可以想象,莫言、韩寒在明天那帮孩子的孩子们的眼里,是怎样成为鲁迅、巴金一样的文豪。

《家》《春》《秋》不过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版的《三重门》。不管从内容上看,二者有多大差别,但在影响力上,它们等量齐观。再过50年,后人编今天的文学史时,由于韩寒在文坛上的大名,他的代表作《三重门》自然会毫无疑问地成为“经典”,如同当年胡适由于影响力而跻身“大师”的行列一样。莫言因为幸运,会从王安忆、曹文轩一帮人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他的锥子足够锋利,只因为刚好戳中了最容易破的地方。不过,“经典”只是名字叫做“经典”,没有人会去读,正如今天很少有人去读四大名著、莎士比亚一样,除了靠那些吃饭的人。

顾颉刚说,古史是层累地构成的。对文献来说,这话可以反过来看,文献也是渐次地佚失的。古代的文献不能流传(比如钟会的《四本论》),是因为没人把它收到集子里,慢慢就亡佚了。今天的文献不能流传,是因为集子太多了,没有人有功夫去看。没人去碰它,它虽然在那里,也等于亡佚了。

古代有书读,今天没有书读了。秦始皇焚书之后,流传下来的“今文经”都是儒生口口相授的。今天传媒手段发达的结果是没有文字可以读了,也没有时间去读文字了。作者比读者多,说者比听者多。

不过,一门学问亡佚的更重要的原因或许还不是因为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而是由于伪学的昌兴。即便没有西风东渐,京剧也会“其所由来者渐矣”般地走向衰微,但是一记闷棍把它提前彻底打残的却不是西方文化,而是革命样板戏。就像你不爱一个人的证据不是你越来越疏远他,而是你爱上了别的人。大熊猫虽然越来越濒临灭绝,但大熊猫还在,而羊驼已经灭绝了,因为草泥马取代了它。所有的末法时代无一例外地炫耀着歌舞升平——和尚越来越多,懂念经的越来越少。

我曾以为每个同龄人都像我一样,小时候见过活的鸡、鸭、鹅、猪、牛、羊。后来发现,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同龄人,他们只见过盘子里的鸡、鸭、鹅、猪、牛、羊。我小时候穿过我妈织的毛衣,奶奶缝的棉袄,二姨纳的布鞋。下一代的孩子们不可能享受到这种待遇了,他们的妈妈未必会织毛衣,许多人连二姨都没有。

几代以后,孩子们也许就不懂“二姨”这个称呼的含义了。几代以后的人看今天,很可能如今天海外的汉学家看中国一样。比如艾恺先生,这位费正清、史华兹的高足,当今汉学界最富盛名的人之一,搞不清堂兄和表兄的分别。(此事详见1980年他与梁漱溟的对谈,他于1975年凭借研究中国文化的论文拿到哈佛的博士学位。)我举此例子并非诟病艾恺先生,只是意在说明“术业有专攻”。

在“术业有专攻”的时代,不同领域的人隔膜越来越大,交流越来越困难。你看到《泰囧》《致青春》这样的电影票房屡创奇高,正是因为我们内容交流的能力在日渐退化和丧失——如同当年经学的亡佚、今后文学的衰颓一样。不看电影,还能聊点什么呢?除了恋爱、买房、结婚、孩子上幼儿园,没什么好聊的了。伴随着媒介手段的发达而来的必然是内容交流的式微。

在委拉士开兹的名画《宫娥》里,画布上的“反拍”呈现出了画家本人和看着画家的国王与王后。福柯拿它做例子来解释古典时代的符号规则。如果让我来解释福柯的意思,我会举《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作者要呈现春天和冬天的景色,在呈现春天时,把别的都删掉,只留下杨柳;在呈现冬天时,把别的都删掉,只留下雨雪。所以,画里的画家并非真实的画家,画里镜中的王后也非真实的王后。表象即是隐喻。你看到的影像,在留存真实的同时,也毁灭了真实。这实在是一种无从抵御不可逆转的趋势。历史永远不会有人情味儿。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技术成就了这个世界的野心,也摧毁了这个世界的野心。如同浩瀚的文献中找不到一本可以读的书、数十屏的通讯列表中找不到一个可以促膝对谈的人一样,技术化的世界提供了无数种机会、无限种可能,但同时你又发现,一个机会也没有。

那天临走之前,我忍不住又问他:“你说你这领域全世界就三个人在做,那另外两个人是谁?”他说:“我导师和我师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玉庭丨画与交际
茅盾趣事:“志在鸿鹄”
yrq
各个时代都有三件大事:杀人、相爱、死亡|阿列克谢耶维奇访谈
秦文学无所作为吗?
从文学到服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