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家讲坛│宁鸿彬:怎样掌控课堂教学


【摘  要】掌控课堂教学,需要灵活机动。学生紧张,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机,是学生渴望求知的时候。若教学设想不符合客观实际,要因势变通。学生发言不止,须巧妙过渡。课堂上出现意外,要使其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 转移   渴望   变通   过渡   服务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几十名学生面对课文,会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疑问。况且他们提出的疑问中,有的是教师不可预知的。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就要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需要灵活机动,但前提是对一些具有原则性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认识必须坚守。下面是掌控课堂教学应做到的几点:


其一,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二,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宗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其三,要符合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
其四,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五,要耐心、巧妙地解决问题,避免简单、生硬、急躁。


既然如此,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既坚持教书育人、坚持教育科学理念,又灵活机动掌控课堂教学发展变化的预案。这就要多方设想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以及应对的办法。特别是学生的非预期性表现,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哪些?教师要怎样应对呢?


一、学生紧张


平日上课,学生是不会紧张的。如果有特殊身份的人来听课,或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学生就会紧张。怎样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呢?教师说一句“大家不要紧张”,学生就不紧张了吗?其实这是不起作用的。正确的做法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事物使人产生反应,而新的反应对于旧的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称之为“倒摄抑制”。根据倒摄抑制的作用,消除紧张情绪的做法是:用一个新事物造成的新反应,去抑制紧张情绪这个旧反应,使注意力转移,从而消除紧张情绪。就课堂教学而言,就是用一个足以吸引学生的话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消除了紧张情绪。


例如,笔者曾多次应邀到兄弟省市上公开课。公开课一般都选在大礼堂举行,学生在礼堂的舞台上入座。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他们难免紧张。笔者一贯的做法是:课前不与学生接触,只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在公开课现场,当众与学生见面。见面时谈话的内容就是教师略作自我介绍。即:


师:同学们好。今天和大家初次见面,你们都不认识我,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 (板书)“宁”,这个字念什么?谁来读一下。
生:nínɡ 。
生:nìnɡ。
师:你们读得都对,这是一个多音字。这个字作为姓氏时,该读哪个音?大家说。
生(众):nínɡ,nìnɡ,nínɡ,nìnɡ……
师:我来说吧!作为姓氏时,这个字应该读nìnɡ。大家要叫我nìnɡ老师,不能叫我nínɡ老师。如果你们叫我nínɡ老师,我就觉得你们都要来拧(手作拧人状)我,我很紧张。
(众生欢笑)
师:好。现在上课。


上述课前见面,教师通过自己的姓氏,做了三件事。一是略做自我介绍;二是解释了一个多音字;三是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在学生们欢笑之余开始上课。


有一点略做说明。虽然这次课前见面的意图是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但是以一个多音字为话题,这仍然是进行语文教育,依然是在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责。


再简要举几个例子。教《七根火柴》时,读课文前让学生准备读后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详见《怎样搞好教学设计》一文);教《杨修之死》时,让学生准备在读课文后说说杨修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教《背影》时,让学生准备在读课文之后说说,如果本文不写背影而改为写正面形象行不行。这几个教学设计,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消除或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施教时机


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有个时机问题。时机恰当,事半功倍;时机不恰,则影响教学效果。什么时机最恰当呢?那就是学生渴望求知的时候。这个时机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也可以由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这种机会。


最佳时机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况:


1.思而不解


思而不解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或句段,经过思考还是不解其意。这时,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机之一。


例如《愚公移山》教学片断:
师:课文中说“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河阳”是什么意思?
生:注解说“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阳”。我想了半天,怎么也想不明白。您给我们讲讲好吗?
师:好。我画个图大家看看,看过以后再说说明白了没有。
教师板书:

生:噢!我明白了。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没有首先画图讲解,而是在学生看注解后仍然不解其意的时候画图讲解,此时施教,效果良好。


2.众说纷纭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课文中的某个问题,大家各持己见,意见分歧,争论不休。此时传授知识,效果良好。


例如《分马》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里写了很多人物。这么多人物怎样去分析、去理解呢?我教大家一种阅读方法,叫作“分类阅读法”。就是把课文中的人物,分成几类,然后一类一类地分析理解。现在就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然后说说这篇课文里的人物分为几类。
生:分为三类。主持分马的,参加分马的,看热闹的。
生:分两类。参加分马的,宣布不参加分马的。
生:可分四类。分到马的,分到牛的,分到骡子的和分到驴的。
生:我分三类: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
师: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怎样意见才能统一呢?那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分类标准。大家都按照一个标准去分类,就容易统一了。下面请大家以政治思想觉悟为标准,给课文中的人物分分类。
生:分三类。党员干部,积极分子,普通群众。
(众生无异议。)
师:请大家记住:要分类,就要首先明确分类的标准。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项常识。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采取了“先放后收”的办法。即先不提出分类的标准,让学生各自去分类,等到意见无法统一时,再说分类要首先明确标准,这样做,学生印象深刻。


3.知困明难


阅读某个篇章,或写作某篇文稿,首先让学生知其困、明其难,然后再带领他们学习其解决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加重视。


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片断:
师:你们都去天安门广场观看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吧?如果谁没去过,就看一看课本里的插图。然后要写一篇文章,介绍这座纪念碑的,容不容易?
生:要想写文章介绍,得先看清楚、看明白。可这纪念碑又高又大,怎么看呢?要想看全面,写全面,就得往远处站。站远处可以看全面了,写全面了,可是纪念碑上的花纹、雕刻又看不清楚了。要是靠近站,可以把碑上的花纹、雕刻看清楚,写出来。可是人小碑大又看不全了。不好办,不容易。
生:纪念碑是立体的,有东南西北四面,每一面上下左右都有花纹雕刻,还有碑文。站在哪里看也不行,得转着圈看,还得上下左右地看,才能都看到。再说,碑的四周还有栏杆呢!这可不好介绍。
师:你们说得很好。碑大人小,又是立体建筑,站在哪里去观察,都不能全面地看清楚。这就是写文章介绍纪念碑最大的难处。可是,这个难处本文的作者给解决了。现在大家认真地读读课文,然后说说这个难题作者是怎样解决的。
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读课文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由远而近不断移动观察点,在每个观察点按方位顺序做介绍。


这个教学片断,如果教师不先让学生说说介绍纪念碑的困难,而是直接阅读课文分析研究,那么,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就不会那么重视了。


三、主客有别


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制订教学计划,是为主观一方;学生受课,是为客观一方。若主观设想与客观实际吻合,则教学顺利;若主客有别,则需教师因势变通,调整教学计划。


有哪些情况需要因势变通呢?


1.舍主言次
教师提问,预想的答案学生未予作答,而说的是一些次要的内容。这时,教师就要改变原设计的提问,采取措施,把学生的思考引入重点。


例如《孔乙己》教学片断:
师:读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前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酒店的格局,不同的顾客。
师:你们说得对。(没有接着问“还有什么”,而是说)大家一起看看这几句:“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眼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介绍这些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经讨论,师生的共识是:介绍这些内容,说明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酷的、互相猜疑的、彼此欺诈的关系。


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提问原为泛指,由于学生忽略了主要内容,再问下去无益。便针对学生忽略之处,把问题改为特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思路偏离


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按照老师预计的思路去思考,而是想到了其他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措施,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正轨。


例如《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的内容多而不乱,组织这些材料的线索是什么?请大家读读课文再回答。
生:这篇课文以粜米为线索。
生:课文以米价为线索。
生:课文以丰收为线索。
师:这个问题暂时谈到这里,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下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几件事?还是读读课文再回答。
生:写了米行粜米、街市购物、船头议论三件事。
生:老师,我明白了。这篇课文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这个教学片断中,当学生的思路走偏时,教师不动声色,另辟蹊径,提出一个看似与原题毫不相干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隐含着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向性,使问题迎刃而解。


3.后话先提


按照课文的先后或是教学计划的顺序,一个安排在后面解读的内容,却被学生先提出来了,如果改变一下教学顺序无妨,则可顺势而为,调整计划,就从这里开始解读。


例如《春》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读后大家谈谈这篇课文告诉了读者什么?
生:这篇课文要告诉读者的,都写在最后三段里了。
师: 说得对,那大家就先读读这最后三段,而后请同学们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每段的意思。
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我把这段话概括为一个“新”字。
生:“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一段,我概括为一个“美”字。
生:“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段话,我概括为一个“力”字。
师:大家读书都很认真,都开动脑筋思考了。概括符合要求。那么用新、美、力概括春天,是不是本文要告诉读者的呢?我们来研究一下全文就知道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不按课文顺序,后话先提,打乱了教学计划。教师没有搁置存疑,而是灵活机动,因势利导,以“倒叙”的形式解读课文,顺利地推进了教学活动。


四、发言不止


因为某种原因,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几乎所有人都要争取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课堂上热烈非凡,教学进度恐将受到影响。此时,教师不能生硬地叫停,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任其如此,影响教学计划;最佳办法就是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过渡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怎样过渡呢?


1.抓答案过渡


抓答案,就是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要格外认真仔细地倾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发现并当即抓住和下一个教学环节有联系的内容。抓住了这样的内容,马上把它和下一教学环节联系起来的话语说出。这样,在学生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在不经意间就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了。


例如《中国石拱桥》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之后,给本文加个副标题。就是这样,“中国石拱桥的……”。
(下一个教学环节要讲这篇说明文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
生:中国石拱桥的新颖与独特。
生:中国石拱桥的精巧与别致。
生:中国石拱桥的创新之作。
生:中国石拱桥的巅峰之作。
生:中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
生:中国石拱桥的非凡创造。
生:中国石拱桥的不同类型。
生: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例证。
师:你说“典型例证”很好。几个例子呢?
生:中国石拱桥的两个范例。
师:为什么要举出两个范例呢?
经讨论研究,师生取得了共识:中国石拱桥有独拱和联拱两种类型,所以每类举了一例。通过全课可知,说明群体事物时,可以用分类说明法,一般情况下每类举一个典型范例即可。


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回答都不错。当第8名学生说出“典型例证”时,教师意识到“例证”和下面要讲的“为什么举两例”有直接联系,于是就抓住不放,马上接上去问“几个例子”。这样不仅止住了其他人再发言,而且向下一环节开始过渡了。


2.抓话语过渡


如果学生的答案中,没有可以用来作为过渡的内容,那就要留意他表述过程中的用词和用语了。要敏锐地捕捉和下一环节有关的词语,以之过渡。


例如《七根火柴》教学片断:
师:大家读一遍课文,然后做这样一件事:假如你就是卢进勇,假如你已经把火柴送到了大部队,请你向部队首长汇报这火柴的来龙去脉。
(下一个教学环节要讲本文作者为什么不给无名战士取个名字)
生:报告首长,这是咱们部队里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交给我的干燥的火柴。……
生:报告首长,这是上交给部队的干燥火柴。是一名战士临终的嘱托。……
生:红军战士卢进勇报告:首长,这是一位战友,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嘱托我送来的火柴。……
生:报告首长,我送来了干燥的火柴。这是一位不知道姓名的青年红军的遗愿。……
师:都说得很好。“一位不知姓名的青年红军”。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不给他取个名字吗?


上述教学片断的设计,教师安排学生以卢进勇的口吻向首长报告,这个口头表达训练隐含着两个意图,即设限与不限。用卢进勇的口吻向首长报告,必不能用“无名战士”这个称谓,这是隐含的设限。不用“无名战士”这一称谓,不同的学生会想出多种不同的称谓,这是隐含的不限。这个不限,给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空间;而不限的只是称谓,就为教师索寻过渡的目标,确定了范围。教师一旦听到与“无名”同义的称谓,即可马上搭话、追问,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过渡。


3.抓联想过度


学生发表见解时,其中的某些词句和下一环节的话题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从这些词句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下一环节的话题。这样的词句,也能够用于过渡。


例如《故乡》教学片断:
师: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而后总结一下课文中的“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下一环节要解读“我”的所思所想)
生:故乡变了,和他心目中的故乡不一样了。
生:故乡变得贫穷了。
生:故乡变得落后了。
生:故乡的经济衰退了。
生:故乡里的人变得生疏冷淡了。
生:故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有隔阂了。
生:他看到故乡的景色荒凉了,破败了。
师:你说他看到故乡的荒凉破败,这是对的。难道他仅仅是看到了这一切而已吗?再读读课文,思考思考。
生:他还想到了……


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敏锐地抓住了学生发言中的“看到”二字,就顺势过渡到了“想到”的话题。


五、课堂意外


在教学的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与课堂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事情。对于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去处理,则对课堂教学冲击干扰;如果理会,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让这样的事情为语文教学服务。


例如,学生迟到。教师不过问不行,若如此,今后总有人迟到怎么办?若过问,岂不打乱了课堂教学。我的做法是:迟到者不要敲门喊“报告”,而是悄悄进来站立门旁,待老师讲完一句完整的话后,经教师示意,朗诵一首绝句,而后归位。等到课后,到办公室作结。


再如,有人敲门。或许有急事找学生或老师紧急处理,或许是敲错了门,也可能是非正常人所为。我的做法是:告诉学生遇有此种情况,注意观察老师和来人的表情、动作、语言、措施,而后写一段观察笔记。


又如,风雨大作。此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向窗外观看,教师若劝阻,也是收效甚微。我是这样做的:对学生说,大家注意向窗外看,从空中到地面,花草树木、房屋建筑、人员往来都要看仔细。离窗远的同学,可以站起来看。明天的语文课,写一篇小作文,题目是“雨中”。


以上三例,都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不良之事,我的意图是:让这些干扰,为我所用,为语文教学所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怎样搞好教学设计?怎样掌控课堂教学?
宁鸿彬|“标题阅读法”浅释
如何做好模拟课堂的“片段教学”
语文讲学稿模式
如何突破课堂提问的困境
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