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嫂比母
十多年前,嫂子十九岁时与十七岁的哥哥结婚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那时我三岁,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由于父亲新丧,家境窘迫,一家六口的生计全压在了不到四十岁寡母的肩上。无形中抚育照料我的担子由嫂子接了过去。她搂我睡,喂我吃,哄我玩。夏天单冬天棉的衣服鞋袜也由她缝补浆洗。嫂子幼年时读过几年私塾,认不少字,按她的说法,也曾偷偷地看了些三国、水浒之类的“闲书”。她教我识字,也常常讲故事给我听,什么”孔融让梨”、”曹冲称象”、“老莱子斑衣戏彩”,都是从她口中第一次听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她又是我的启蒙老师。我四岁那年,患上了痢疾,那时农村没有西医西药,只能用中医中药治疗。中药的苦涩对一个幼童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可是我从来没有被强制硬灌过,都是嫂子用讲故事的办法哄我喝下去。有一次,大夫要试用针灸治疗,看到那长长的银针,我吓得哭了起来,嫂子就给我讲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后来她买来一把玩具木刀,每次针灸,她都鼓励我学关公。据说这一招还真灵,手握木刀挨针剌,眼含泪水,嘴里却硬说不疼,常逗得大夫和家人偷偷地笑。嫂子还有点小聪明,能即兴搞点小“创作”,尤其是编谜语。哄我解大便,她就编:“老黄牛,弯弯角,只敢骑,不敢拿。”跟她一起推磨磨面,她就编“四只小脚转圈圈,圈里有座大雪山。”和她去井上打水,她就又编:“越磨越细,越刮越粗”(井绳与井筒)。有的我能一猜就中,多数是三猜五猜不对路,等她拐弯抹角地暗示我猜中谜底时,活也干完了。在她面前,我撒娇淘气是常事。记得五岁那年,我跟三伯父读私塾,念了《百家姓》之后,自以为肚里有水,想在嫂子面前卖弄卖弄。我就说:“嫂子,你们郭家连百家姓的前一百姓都没进,比俺王家差远了。”嫂子不紧不慢地说:“王家排第几?”我扳着指头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排第八。”嫂子笑着说:“所以你是小王八。”想沾便宜反吃了亏,我便在她身上扭股糖似地揉搓报复起来,直到她答应给我蒸个用绿豆做眼睛的白面剌猬方才罢休。总之,嫂子身上象有磁铁,吸引着我与她形影不离,母亲常说我是嫂子的“跟脚狗”。至今比我年长的家人和邻居还记得我儿时的笑话。据说,在我棉裤还没有封裆的时侯,一次大人们逗我玩,说要给我找个花媳妇,我竟不假思索地说:“不要不要,我只要我嫂子。”引得人们笑得直喊肚子疼。儿语无邪,这大笑话只能反映出嫂子在我幼小心灵中的地位。
   稍长,我转入洋学堂,嫂子仍是我最亲近的人。包书皮、订本子、削铅笔都是嫂子代劳。有一件事,我永生不忘。我自幼有个毛病:尿床。母亲和嫂子的被褥,都被我画上了不少“地图”。为此恨得母亲牙痒痒,我屁股上没少挨了笤帚疙瘩。只要挨打,我就喊嫂子,几乎每次都是她来解救。十三岁那年,我高小毕业,在村里“识字班”当了代课小教员。每天晚上教那些大姐姐大嫂子们读写“人刀口, 牛马羊” 之类,人模狗样,挺神气的。谁知隆冬的一天夜里,旧病复发,尿急难耐,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僻静处,撒了一半,醒来原是一梦,身下已是湿乎乎的一大片。早上,母亲发现后十分生气,一边数落一边就要拿被褥到院里去晒。当时志愿军复员团的一个班住在我家南屋,我常为他们写家信,他们也都喜欢和我玩。我怕被他们知道后传出去丢人现眼,便与母亲抢夺被褥,不让她拿出屋。嫂子见此情形对母亲说:“兄弟这么大的人了,知道要面子了,你这样张扬出去,不是脏他的脸吗。你还让他娶媳妇不?”她让母亲不要管了,一切由她安排。于是她回到她的房间,悄悄把襁褓中的小侄儿抱了过来,故意在他身上拍几下。无端被打,小侄儿嚎啕起来,嫂子也故意大声呵斥。几个战士闻声进屋,劝嫂子说:“这么大点的孩子,尿床是常事,打出毛病岂不是又要为他操心?”嫂子听“劝”,放下侄儿,一面唠叨一面堂而皇之地把被褥拿出屋,晒在院里向阳处。就这样,我的面子保住了,代价却是侄儿小屁股蛋上的几巴掌。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事似乎就发生在昨天,细微末节都历历在目。
   十七岁我离家外出求学,后又当兵进军校,较少回家。与嫂子相处的时间少了,但是她依然关心我、疼爱我。六十年代初,我已是少尉军官,那时尼龙袜子也已经流行,嫂子还是挑灯夜缝,做了厚厚的粗布棉袜捎到部队,说是脚暖不感冒。尽管重庆的气候根本穿不着它,但是每见到那厚厚的棉袜,心里总是暖洋洋的。旧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棉袜上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岂不是体现了一种“慈母”的伟大情怀!嫂子死得很惨,得脑血栓病后,下颌僵直,不能说话,也不能进食,全靠鼻饲维持生命,最后瘦得皮包骨头。临终前我赶回老家看她,她拉住我的手不放,泪流满面,似乎有好多话要嘱咐我,要知道在她的眼里我是永远长不大的啊!可是她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只是嘴巴嗫嚅而已...
   不知别人怎样,在我看来,“嫂子”一词总是蕴含着一种温馨、一种柔情、一种爱抚。这大概是我嫂子以她的一生对“嫂子”二字无言诠译的结果。自从嫂子去世后,我怕看京剧“赤桑镇”。包拯撕心裂肺的一声“嫂娘”,常使我不能自已。现已步入老年,感情不再脆弱,但是电视剧《赵尚志》插曲每当唱到“嫂子...”那荡气回肠的歌声也往往教我老泪纵横。
   “老嫂比母”,这大概是与我有相同经历的古人们对老嫂子们至真至切的类比罢。有时我在想,既然母亲可以喊万岁,那么高呼嫂子们万岁恐怕也算不得是僭越了。于是我心里不止一次地在喊:
   老嫂子们,万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积英:最美的女神(她的爱都奉献给了别人)
回家的感觉 | 廖静仁
胶东乡村记忆:那个特殊的中秋节,思念起姥爷门里的亲人
第一百二十九章 当面锣(1)
嫂子、侄子、小姑子【赵芳云】
我和母亲的擦肩而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