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生”郑愁予:人类是过客,乡愁乃诗胆

出生于济南大明湖畔的台湾现代派代表诗人郑愁予,最近在海南岛参加2015两岸诗会并获颁“桂冠诗人”奖。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写于1954年的《错误》,传颂逾半世纪,因其大时代战争年月的归人与闺中人等待的情怀,成为中国现代诗的经典。

在郑愁予等作家的笔下,乡愁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沧桑感的乡愁是单薄的,没有空间、时间、文化、命运共同参与的乡愁是苍白的。

抗战的儿童,内战的少年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写于1954年的《错误》,传颂逾半世纪,成为中国现代诗的经典,历年来被海内外收入教科书与参考书。此诗写的是大时代战争年月,小城中路过的归人与闺中人等待的情怀,寓意深刻。

“这首诗我写了很多年,写的是记忆里漂泊的心酸意向。它有很多版本,16岁我在衡阳出版第一本诗集,就包括了这首诗,当时它的语言不是这个样子,之后为了内容,又创造了新的形式。”

“命运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很深的乡愁。”?从小母亲就教郑愁予背诵诗词,乡愁的诗意伴随他一生。1937年秋,在古都金陵生活的郑愁予一家被淞沪战火惊扰,在“南京大屠杀”前两个月北归中原了。“那年我5岁,还记得走前去过栖霞山,枫叶红了。回到故乡河北,一进村看到一树红叶,我以为也是枫,家人说那是柿树红。”于是, “走过江南”“两树红叶”成了诗人最初的乡愁。

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 1948年冬天,随父母历经抗战、内战颠沛回到金陵的郑愁予,随二伯父的儿子去了莫愁湖。“莫愁湖里种满荷花,冬天里的荷呈枯黄,很苍凉,就像那时国民政府的战局一样了,也像老百姓心中的凄惶。那种家家户户黯然的景象,我都记在心里面。”

郑愁予是抗战的儿童,内战的少年。‘达达的马蹄’,那是童年逃难时忘不掉的声音。而父亲总在远方,母亲和他一直等待这个‘归人’。”

诗人如今这样解读“乡愁”:“乡愁,其实是宇宙性的。在我的诗里头,意象相当多的是‘流星’‘星空’。流星、陨星、陨石,它们从天空划过,落在大地上了,这个引起乡愁。人类的生命,就像所有生命一样,在这个地球上刹那之间就过去了,都是‘过客’。那为什么叫‘归人’,不叫‘归动物’‘归生物’呢?因为人是不同的,活过一次,对生活过的地方许多的回忆、眷恋等等。所以说‘过客’和‘归人’这个之间引出最多的感触,用歌的形式,把它写出来的,那就是诗人。”

“我的小名叫济发”:

乡愁止于此,生活始于斯

郑愁予在不同的场合谈到过自己的名字。

他1933年出生在济南一个职业军人世家,出生不久父亲就随部队出发了,为了记住这次从济南出征的离别,父亲给他取了个“济发”的小名。从济南出发,一家人在抗日战争的烽烟中颠沛流离,所以他小时候很不喜欢“济发”这个小名。

“济南的济,就是济水,成就了一座名城泉城。我以前不喜欢我的小名济发,现在不仅喜欢,而且深爱,遗憾的是现在没有人叫我的小名了,我的小名叫济发。”

十几岁时读屈原《九歌·湘夫人》里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愁予”打动取来做了笔名。后来在司马相如的诗、辛弃疾词里都读到这个意念,特别是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如今,他终于懂得这个“愁”原来是诗胆。因为诗人总要表现对时间的无奈,与西方常常用“死亡”和“爱情”来表现“时间没有了”不同,我们的汉诗是用风花雪月的无常,表现对时间的无奈,恰就是这么个“愁”字。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跟随父亲举家赴台后,郑愁予曾说他的创作是受中国传统的任侠精神和人生的“无常观”影响。这种无常观隐现绵延于其半世纪以来的诗作中。一般说“无常”可能以为是消极情绪,但郑愁予解释:“正因感悟人生无常,而衍生悲悯心和任侠情怀。”

“人是万物之灵,诗人更要有性灵。”在郑愁予看来,“性灵”的最高境界是崇仁念,他说,中国传统诗词有儒家济世、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就是要把“仁”这个意念,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受到感应、启示和共鸣。“这是诗人的责任。”

西方人说诗表现的只有一样东西,这是郑愁予1968年在美国艾奥瓦大学参与“国际写作计划”体会到的,那就是人类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状况。他当时写的《矿工》正是应了这句话,诗的第一行写的是:“当你生下来,上帝在你手上画了个十字。”

老师说这首诗是人道主义的。他当时根本不知道这个词,之所以会写这个题材,是因为当时见到矿工的小孩,一放学就在矿口玩,郑愁予就问他们:“你们怎么在这边玩,那边不是有秋千、滑梯吗?”“我们等爸爸出来。”

“所有的诗人实际上都是左派,都是同情弱小。”郑愁予强调说,“很多人写诗常常表现的是自己的私密,这就违背了性灵的作用。”郑愁予说,这样的作品即使文字非常巧妙,但却让人难以亲近。”

郑愁予是性情中人,深具知识分子襟怀,他曾于2003年赋诗相赠台湾著名作曲家、歌手罗大佑,事缘罗大佑因不满美国特使访台时建议台湾应派兵赴伊拉克助战,愤而在演唱会中怒撕自己的美国护照。这种保护民族尊严的良知与正义感,郑愁予深为欣赏,因而赋长诗相赠,题为《你的真爱,来自生就的台湾良心》。

台湾乡愁文化:“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瓦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晓:遇见郑愁予(附:2015.12.11,“成都市名师名校长论坛”活动掠影)
郑愁予: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 春天读诗
《猛虎集》
故乡童谣内心的梦:《贵州80后诗歌展》读后
郑愁予:诗歌是独立的,不混合于其他艺术形式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