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度国产艺术电影看不懂就对了?!
  视觉效果撑起了“电影诗人”的宏大野心艺术!
  影评人们和柏林评委们一样,首先肯定了摄影师李屏宾对影片的巨大贡献。这位曾为李安、侯孝贤等名导掌镜的台湾摄影大师,操刀了这部“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历经十年筹备、制作期长达四年,导演杨超想要通过影片向世界传达的“东方美学”,李屏宾不负所期。蓝千帆写道:“通过逆光方向拍摄蓝色主光源的效果光,在电影镜头中营造的唯美、浪漫以及逼真的视觉色彩。”悉达不多则坦言:“虽然杨超本身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但摄影保证了整体影片的一半功劳。”藤井谦甚至认为:“李屏宾的视觉效果成就了本片,也把这部电影本身的光彩都掩盖光了。”
  而正如导演杨超在采访中所说:“这也是我的长江图。”这部电影承载了他很多私人化的表达和庞大的野心,如沙丹所言“是一种构筑真正影像史诗的欲望冲动”。而他“老直男”的男性掌控力,让“每一格画面里充溢着旺盛涌动的荷尔蒙”。但这种喷薄的表达欲望显然与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冲撞了,复合主题使得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长略显逼仄,很多主题都只能若隐若现。在影片中我们能感觉到导演的珍惜,对艺术电影付诸实践的珍惜、对创作欲望的珍惜、对每一帧画面的珍惜,每一次珍惜都是一次加法,“欠缺牛逼的利落和干净,该做减法的电影,他做了太多加法。”藤井谦说道。
  “要么丑陋,要么软弱,要么虚伪,没有神灵能让我信服,所以我期待一个女性。”这是一个关于男人、女人和河流的故事,你可以有一百种解读方式,但影评人们显然希望,你能带着点诗意来看,Luc建议“用一种八十年代文艺青年的心态,一种伤逝的情感,随波逐流又不甘心的文艺梦”。
  

  奇爱博士把《长江图》概括为“当代中国的‘新感觉派’电影——当你通过幽思和冥想,于影像和诗歌的节奏中,体会到什么,就是什么”,因为“它有着中国艺术电影中前所未有的文化格局和叙事实验”。而这种业内人士都觉得太艺术、太碎片化、太私人化的艺术尝试,让他们在谈到票房和冲击小金人的话题时,默契地笑笑说:“艺术家们高兴就好。”
  历史,人心,生命,神灵,天地,众生,用一本诗集的时间,拍出了世间无常。
  ——安宕宕
  观影TIPS
  藤井谦:非文艺片影迷勿看,口味不对路不相为谋。
  电影发烧友紫琅真人:太私人了,太自恋了。今年真是院线灾难年啊……
  文艺女青年圆酱:这种只有买了票 才能逼着自己看完的电影,我没兴趣啦。
  Luc:你喜欢就看看,不喜欢也没必要看完。
  奇爱博士:《长江图》并不是什么娱乐大片,影评人说得再热闹,也不需要无聊的看客跟风入场,又在接受不能的乏味中暗骂离去。
  媒体人这个……
  商业票房佳绩有难度
  媒体人们很难在诗意和韵味中迷失,他们更关注类型、票房和受众心理。他们担心的是,方励只有一个,“下跪”的戏码只能奏效一次。对于天然缺失话题优势和关注热度的文艺片、艺术片来说,如何在发行、排片、时段上争取更大的空间,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仍是尴尬多于方法。
  这种尴尬,一是来源于作为观众本身的他们,并没有在《长江图》中产生太多的情感共鸣。在9月6日的首映礼当天,很多媒体人在影片结束后,未等到主创交流环节,就提前离场了,这与影片放映前营造的期待感和神秘感,多少存在落差。虽然承认“摄影是整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每幅画面都如油画般震撼,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长江”,但大Q直言:“不喜欢,太绕,也知道这是电影的一种形式,但还是喜欢简单明了的叙事。”“长期只看商业片和电视剧把脑子养钝了”,小谷在朋友圈中自嘲,“再看这种镜头语言和文本都相当丰富的电影,就变成了导演口中不过脑子的观众”。
  也许是太多人跟导演抱怨过一刷的时候看不懂,所以主创交流环节,杨超表示了对大家没看懂、还需要消化的理解,就结束了见面会。艺术家的耿直和清高,或多或少与媒体人习惯的商业氛围不同。这也就造成了尴尬的另一个原因,导演作为艺术家的优越感,其实在作品中也遮掩不住,小C甚至用了“不太高级”这样的评价。同样私人化的小众电影《路边野餐》现在来看似乎比《长江图》讨人喜欢,桃花公子认为,“毕赣现实中是逗比青年,作品里自然带上了先锋和戏谑的味道,没有居高临下之感”。
  而对于票房的预期,长期爬摸着电影市场生态的媒体人们,都并不乐观。小C坦言:“小众艺术电影一定有它的拥趸,但毕竟是少数,对普通观众来说有观影难度,在商业院线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很难。”
  真正的大智慧并非嘲笑众生的姿态,就像李安在《少年派》中表现得很自然。
  ——小C
  观众逗我?
  在矫情和自恋的电影表达中,感觉智商受到了碾压
  大学生慧慧接受采访时,带着一点怒气,“不好看,不会二刷,导演的自恋和作体现在电影里!”她反复用“矫情”一词来总结电影的观感。豆瓣网友“九只苍蝇2撞墙”也只给出了2.5分的成绩,“像是从九十年代发掘出来的电影文物,浸透了第六代导演的模式化苦逼文艺思维,和21世纪没什么关系。影片的内容完全跟不上影像的节奏,影像已经穿越地域飞了,内容却还停留在那几句表意直白的诗言片语。中国艺术电影不知什么时候惯出来了通篇诗朗诵这样的臭毛病。”电影中那些粗粝的现代诗,消解了诗意本身。
  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爱极了这部片子的普通观众,在一刷时就把影片中乱序的时间、地点全部标注整理出来,重现了影片的完整逻辑,连电影主创们都欣喜不已。影视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琳琳觉得,终于有中国导演拍出了欧洲艺术电影“蒙圈神作”的感觉,在个人情感表达和深沉的镜头语言之下,给了观众很多哲思的空间。
  而大多数伴着爆米花大片长大的中国观众,是追求清晰真相的,所以你会不时听到隔壁座的人问:“武胜为什么跳江?那个大鱼是龙吗?祥叔去哪儿了?安陆到底是不是疯子?秦昊死了吗?”这部违背大众观影习惯的《长江图》,要留待懂它的人来品。
  又是大家可以睡着了然后写个“没看懂”打四五星的片子。
  ——SingLesinge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磕头”真的管用?《冈仁波齐》票房逆袭背后的情怀营销
文艺院线生存调查:低盈利甚至零盈利 片源匮乏,用什么软件可以看院线大片
念念不忘的艺术电影院•老天津的犄角旮旯
《长江图》用“自杀”的代价,谱写了一曲中国胶片电影的绝唱
《路边野餐》只放十天导演:没想挣钱不跪求排片
跪出来的“百鸟朝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