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宠爱式育儿,让孩子做个优秀中等生
对于一名学生,国人通常习惯以学习成绩来将他们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这种划分方式也被很多家长所接受和认同,大家为此想尽办法,想使自己的孩子跨入优等生的行列。不过,本文中的父亲、社会学博士、应用心理学副教授方刚在有了儿子方一后,却下定决心,要让他成为一个中等生。在儿子12岁这年,方刚还专门写了本名为《我的孩子是“中等生”》的书,来为“中等生”正名。方刚想对那些为人父母与为人师者说,那些中等生都是杰出的好孩子,珍惜他们,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中等生儿子!
另类育儿,
把菜刀当玩具
对于儿子,方刚实行的是“宠爱教育”,他的一个口头禅就是:“使劲地娇宠他吧!”
精神分析学大师阿德勒就曾说过:小孩子在3岁之前无论如何是宠不坏的。方刚想说:如果真的“宠爱有道”,便可以永远宠爱你的孩子而不必担心他被“宠坏”。小孩子是可画可改的白纸,只要对他认真讲道理,他就会听你的。如果是一个一直宠爱他也因此被他所爱的人对他细心地讲道理,他更会言听计从。宠爱教育并不是一种过于感性的溺爱,而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理性选择。
而妻子也很快接受了方刚的观点,于是两人便使着劲地娇宠儿子,常常让亲友们看得目瞪口呆。有段时间方一对手纸发生了兴趣,一卷刚拿出来的手纸会被他迅速抖开,拉着满屋跑,铺得满地都是。爸爸妈妈从来不阻止他。有一次奶奶看到了,大吃一惊,连忙抢下手纸不让他浪费。但方刚却说:“别管他,他玩完我们再卷起来,先让他高兴高兴吧。”
方一喜欢玩尿桶的时候,方刚就专门给他买回一个当玩具的干净尿桶;玩家里水桶时,他又去买了水桶回来。他相信,任何能够带给儿童快乐的“玩具”都将促进他智力的发展和对生命的热爱。
可有时,方刚夫妇给儿子的“玩具”却另类得让所有看到的人都直咂舌。
方一两岁时看妈妈切西瓜,便迷上了锋利的西瓜刀,哭闹着要自己切。方刚夫妇的观点是:不要因为一些非原则的问题阻止孩子意愿的满足,经常不能满足会使孩子产生受挫折感,影响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看法。所以,方刚将西瓜刀交到了儿子手上,同时教他如何切。
但西瓜刀对于两岁的孩子确实很难把握。看着他挥舞着闪光的刀一下下向西瓜狂砍,方刚夫妇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刀很快成了方一的玩具,他不仅用它切西瓜,还将一切能够拿到的东西都切上几下。只是,再多的小心也没有用,一次方一还是不小心切到了手指,鲜血直流,哇哇大哭。这事教育了他,从那以后,他还坚持玩刀,但总是自觉地把左手放得远远的。方刚总结说:不要怕让孩子吃亏,受点苦头,他会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如何去做。
因为小区的热水供应总是不好,所以家里每天还要插电热水器洗澡。方一又对插拔插头发生了兴趣。一开始方刚本能地阻止,但没有用,越禁止他便越要做。于是他们转变了战略,教儿子如何插拔插头。那以后,家里烧热水器成了方一的工作。他从两岁起就每天做这件事,从来没有被电着过。而他爱劳动的热情也受到了保护和培养。
在很多人眼里,方刚宠孩子宠得没有原则,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方刚夫妇又比许多家庭更不娇宠儿子。比如,很小的时候起,方一便同父母吃同样的饭菜,家里从不会单独为他做菜。方刚认为,看到爸爸妈妈也吃一样的饭菜,孩子才会有兴趣,才不会拗着不吃饭。越是特意给他做,效果越不好。
有朋友劝方刚,太娇宠将来会把孩子宠坏的。但方刚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一个缺点太多的孩子不是被宠坏的,而是父母自身有很多缺陷,上行下效的结果。他不相信爱心可以使人变坏。他告诉朋友,时间会证明他是对的。
孩子没犯错,
犯错的是父母
方刚有个理论:孩子其实从来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总是成人;如果孩子不接受一种规则,一定是规则本身有问题;孩子从来不会说谎,而是成人误读了他们……
方刚与妻子正在吃早饭,已先吃完饭的方一突然跑进屋把爸爸的枕巾一把抓起来扔到了地上。妈妈没有训斥他,只是平静地对他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捡起来给爸爸放回去。这道理你明白,好孩子不应该这样做,我们爱你。”方一想了想,便一声不吭地照做了,然后跑过来说:“方一不淘气,妈妈爱方一。”
这就是方刚夫妇平时对儿子的教育理念,他们认为训斥并不是好的教育方法,训斥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自卑感,孩子的心是绝对善的,他们如果做了什么错事,那一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那是错的,所以,家长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便可以了,同时还要告诉他,做了对的事情,便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会爱他。如果孩子坚持做错事,他就会说:“再这样,我们就不爱你了。”当不断重复“爱”的时候,“爱”的力量自然会提升,然后,作为家长就可以用爱的名义要求孩子遵守他不得不遵守的某些规则。
“讨厌鬼”是方刚和妻子在10年婚姻中习惯形成的生气时使用的共同语言。被淘气的儿子苦恼时,他们也会斥一句“讨厌鬼!”
一天,方刚也惹恼了儿子,3岁多的方一瞪着眼睛气哼哼地对爸爸吼道:“讨厌鬼!”
这三个字从他嘴里出来别有一番情趣,方刚和妻子当时忍不住都笑了。没想到这一笑竟使儿子养成不断说“讨厌鬼”的习惯,这个词成了他的口头禅。当时正赶上春节,方一的“讨厌鬼”于是遍地开花。方刚与妻子软硬兼施却毫无效果。
对许多长辈不断地说讨厌鬼,方刚再怎样宠孩子此时也按捺不住打了儿子一顿。方一被打后一边哽咽着,一边恶狠狠不断重复着:“讨厌鬼!讨厌鬼!讨厌鬼!”
幸好春节没几天过去了,方刚夫妇带着儿子回到北京。他们心里清楚,方一第一次喊出“讨厌鬼”时,父母被逗笑了,对他构成了一种夸奖和鼓励。可当成人从最初的新鲜劲中走出来之后,孩子却不可能自然地完成这种转变,所以此时家长的阻止反而会使他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越不让喊越想喊。再进一步,儿子则将喊讨厌鬼当成了一种引起父母和他人关注的方式,大家反对表现越强烈,他所受到的关注值也越多。认清问题的实质,方刚决定对症下药,与妻子约定:第一,从自身改起,自己再也不说讨厌鬼;第二,儿子说讨厌鬼时,不理睬他,但在适当情景下,要明确告诉他,讨厌鬼是骂人话,爸爸妈妈以前骂儿子是讨厌鬼不对,我们错了,向儿子道歉。爸爸妈妈也知道方一说讨厌鬼没有恶意,但别人不一定都知道,以为方一不喜欢他们呢,所以方一最好不要再对别人说讨厌鬼了。
不到半个月,方一便真的告别了“讨厌鬼”。
通过这件事,方刚更加坚定,只有真正理解孩子,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起来。
不求成功与第一,
中等生最快乐
方刚为儿子取名为“一”,几乎所有听到这个名字的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争第一,好!”这种理解把方刚吓了一跳,事实上,他最恨的就是“争第一”。他认为,这个世界为男性规定的最重要的一条准则便是:成功。而成功需要争强好胜,为此男性放弃了许多自然赋予的快乐。
所以,方刚不愿意儿子为了考分,为了名次,而失去人生的天然快乐。“一”在方刚心目中代表着独一无二,方刚希望儿子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环境所左右。
只不过方刚的理念说起来简单,在现实世界中执行起来却有些难。
从上幼儿园起,方刚就时常接到老师的“投诉”,说方一如何淘气。方刚向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老师却认为,让孩子快乐很重要,但孩子以后毕竟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学校都是应试教育,所以规则的培养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虽然方刚认为老师讲得有一定道理,但仍坚持认为,“淘气”的人长大了有创造力,而且,儿子还没淘气到我行我素,对其他人不管不顾的地步。父母训斥他的时候,他也懂得害怕,这害怕就注定他长大不会犯法。一方面有创造力,一方面不会犯法,做父母的不需要因为淘气对他未来太过担心,现在自己能做的是给儿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让方刚夫妇有些意外的是,上了小学后,那个淘气的、成绩中庸的儿子,在父母没有任何特别的督促、教育之下,渐渐进入“主流”了。
每一次发考试卷子,方一会和周围同学偷偷比,看别人减几分。有一次,方一数学考了一百,全班只有两个人考了一百。回到家,方一拿着试卷自己看了好几遍,睡前还说:“给我拿来,我要再看看,我不太相信我能得一百。”显得非常高兴和开心。而儿子的这份快乐,比他得一百分更让父母高兴,因为,从他的快乐中,方刚看到的是他的上进心。
在这之前,父母记忆中没有为了他是中等生而同他生气着急过,没有为了他的考试成绩不是最优秀而批评过他,甚至从来没有要求他一定要考前几名。但是,父母对他人生理想、事业心、进取心的影响,显然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的。
方一就读的小学,重视素质教育。几年下来,孩子们确实轻松快乐,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也没有三天两头的考试。但是,当接近要升入初中的时候,问题出现了。没有哪所示范中学,会以素质教育为考量录取学生的标准,主要是看学习成绩。
五年级的时候,方一被“形势所迫”也参加了英语班。最开始方刚也有一些担心,怕压力太大,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
但让他意外的是,儿子迅速进入了角色,他仿佛被打开了一扇窗,开启了一个长期隐藏的“特长区”,他的英语水平快速成长着。英语也成了他最爱学的内容,而且非常自觉。
一年时间,方一从《新概念》第一册学到了第三册,考下了三一口语六级、PET、BETS2级,如果不是自己喜欢学习,是不可能的。
这件事给了方刚一个启示,其实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如果不学习,大脑就浪费了。也就是说,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是上不上课外班,学习了多少,而是孩子是否因为学习而厌倦,是否是在快乐地学习。
让方刚欣慰的是,儿子的学习过程总体而言一直是快乐的。他有时也吵闹着不学了,那时方刚也不会勉强他。方一学习最紧张的时候也不得不放弃了一些乐趣,比如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但他仍然充满阳光和快乐。放弃玩乐,不等于放弃快乐。方一少了一些玩乐的时光,但可以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还可以在很少的玩乐时间中努力去给他加倍的快乐。
如今12年过去了,方刚终于可以欣慰地说:宠爱孩子,不会把孩子宠坏。宠爱不是溺爱,宠爱不是没有原则,宠爱强调的是父母对孩子强大的爱。
而如今方一在学校的成绩应该算是优等偏下、中等偏上的,但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牛孩”太多了。一比,他就是绝对的中等生了。方刚感叹:不是我们不够“优秀”,而是我们不愿意承受“优秀”的代价。
从某种意义上讲,方刚很自豪,自己的儿子是一个中等生。但这是一个在父母宠爱而非溺爱下长大的中等生,这是一个生活中充满着爱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快乐自由,思想开放,有创造力潜质的中等生。这,就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财富。
编辑/李艳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送礼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父母感受聆听儿子的快乐
爸爸1米68,儿子1米86?做好4点,矮父母也能养出高孩子
4岁啦!TVB视后与老公为大儿子举办盛大生日宴,众星应邀到场祝贺
夫妇珍惜恩义 身教孩子孝道
《可怜天下父母心》罕牛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