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应对柑橘黄龙病,不是“一砍了之”那么简单


编者按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和给药方法,发病后只能将橘树砍掉,所以又被称为柑橘的“癌症”,很多果农谈“黄龙”色变。在很多柑橘产区,黄龙病已成为严重制约柑橘产业发展的第一重要病害。那么,面对柑橘黄龙病,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答案当然是不!柑橘专家告诉我们,只要掌握黄龙病的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科学预防,抓住关键,重点出击,黄龙病是可防可控的。(文章来自《农民日报》记者:王腾飞,图片为柳州惠农提供。)


近年来,黄龙病在我国南方10余个省的柑橘种植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曾多次对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的柑橘产业造成严重破坏,近5年内累积砍除近亿株病树。柑橘一旦感染黄龙病,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树砍掉,果农因此损失惨重。该怎样应对这个让果农头疼的柑橘“杀手”呢?记者专门采访了柑橘黄龙病防控专家广西柑橘研究所副研究员邓明学和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雪峰。

“可防可控不可治,“三板斧”可有效阻击黄龙病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对付黄龙病,必须要正确认识它。王雪峰告诉记者,柑橘黄龙病具有暴发性强、发展迅猛、危害大等特点,对我国柑橘产业构成了巨大威胁。此病来势凶猛,重病果园补栽苗木,在1~2年内即可发病;新栽区柑橘园一旦感染又未及时防控,发病率将逐年提高,特别是与重病果园邻近的新果园往往未及投产即遭毁灭。植株发病后,树势衰退,产量剧降或绝产。

王雪峰介绍说,黄龙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柑橘木虱,其还可以通过带病苗木(接穗)、嫁接等方式传播,田间黄龙病树(侵染源)和传病虫媒(柑橘木虱)同时存在,是黄龙病流行的先决条件。黄龙病菌目前尚不能进行人工培养,目前还没有发现抗病品种和治疗的特效药剂。

虽然无法彻底消灭,但黄龙病是可防可控的。邓明学告诉记者,对付柑橘黄龙病,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小组就总结出了“三板斧”:一是通过及时挖除病树减少侵染源;二是控制传播媒介,最大限度杀灭柑橘木虱,减少田间再侵染;三是种植无病苗木。2006年,邓明学进一步提出了“以控制木虱为重点的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治理论和技术”,重点阐明了杀木虱、砍病树、种无病苗三者的关系,并提出了一整套柑橘木虱的防治策略、防治的关键时期等,筛选出了防治柑橘木虱的有效药剂。这套方法在多地经过实践证明,控制黄龙病危害的效果非常明显,像在广西,黄龙病的发病率已从前些年的10%降到了1%以下。

“防治误区待改变,杀灭木虱后才能砍病树

记者了解到,对柑橘黄龙病病原的认识过程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曾经学界一度认为黄龙病的病原是线虫、镰刀菌,上世纪50年代实验证明其可嫁接传播,推测是病毒,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确认是细菌性病害。

当前,因为对黄龙病缺乏正确认识和足够了解,各地在防控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认识和防治方面的误区,亟待引起注意和改变观念。

跟柑橘打了十几年交道的邓明学指出,很多果农应对黄龙病很盲目,不认识黄龙病的人会以为是普通黄化花钱去治;知道黄龙病治不好的人就开始砍病树;知道黄龙病靠木虱传播的人,却又不认识柑橘木虱,导致用的杀木虱农药有没有效也不知道;知道预防黄龙病要砍病树、种无病苗、杀木虱的人,又不清楚杀灭木虱优先于砍挖黄龙病树,导致黄龙病越来越重,树越砍越多。

“在黄龙病发生地区大多数果农还是把不会造成死树的红蜘蛛作为柑橘第一重要害虫,而对会传染黄龙病、毁灭柑橘的木虱却不重视,甚至都不认识。”邓明学强调说,思想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首先要树立柑橘黄龙病是第一重要病害、柑橘木虱为第一重要害虫的思想观念。此外,任何病害都是以预防为主,如疮痂病、炭疽病、砂皮病、溃疡病,对于毁灭性的病害黄龙病的防治更是如此。做好预防工作,栽种无病苗是基础,杀灭柑橘木虱是根本,杀灭木虱优先于砍、挖病树。只有保证有效杀灭木虱的前提下,才能砍、挖病树,否则还会造成病原传播。

“该舍弃时莫迟疑,避免因小失大造成更多损失

不少果农在精心侍弄的果园出现黄龙病后,出于舍不得和侥幸的心理,没有做到及时清除病原,给果园留下了造成更大损失的隐患。

“修剪病果枝和靠近病果园新建果园都是很大的误区。”王雪峰指出,有的农民发现果树上有一个枝条黄化了,他觉得把这个枝条剪了就没事了,留着这棵树还可以挂果。但黄龙病是系统性病害,留在那里还是一个侵染源,田间有木虱还会造成再侵染,到时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一旦发现有树感染黄龙病,要尽快把整株树挖除。挖除柑橘树不需要把根也挖出来,只需要将树锯掉,在树桩上划十字花刀,涂上草甘膦或柴油,蒙上黑色遮光薄膜,树根就会自动腐烂掉。其次,选择苗木来源一定要慎重,尽量到正规的、有资质的育苗单位购买,避免栽种带病苗木。

王雪峰建议,应对黄龙病提倡区域性防控,木虱会短距离迁飞,一家一户分散防治,这家打了那家没打,木虱就会来回迁移,所以应积极发挥柑橘合作社、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作用,构建区域间联防联控、区域内综合治理的防控机制,才能有效地防控黄龙病。

抓住关键时期重点控制木虱

上图为木虱成虫。

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的唯一自然传播媒介,因此大面积范围内严格防除柑橘木虱是防治黄龙病最重要的措施。

柑橘木虱传病有四个特点:一是传病率高,单个成虫传病率可达70%~80%;二是终身带病,若虫获得柑橘黄龙病病原菌后,并不会随着蜕皮而消失,变成高一龄的若虫或变成成虫后仍然带有黄龙病病原菌;三是随风扩散,成虫可飞7米高,随风近距离扩散;四是快速传毒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要控制黄龙病的传播,必须快速、有效地杀死木虱成虫和若虫。


柑橘木虱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不能在发现木虱时才喷药。如果在果园发现木虱时才喷药,木虱可能已经传播了黄龙病。当前防治柑橘木虱主要以速效、高效的化学防治为主,农业、生物、物理防治为辅。

喷施化学农药仍是防治柑橘木虱最主要的措施。喷药的关键时期是冬季清园和春、夏、秋季新梢抽发期。因为木虱只取食嫩梢,抽梢期亦是木虱危害高峰期。冬季清园可以消灭越冬成虫,能够显著减少春季虫口基数,是全年防治柑橘木虱最关键的时期。其次为新梢抽发期,应该在新芽长度0.5~1.0cm时开始喷药防治,随着新芽的生长,相隔5~10天后再次喷药。主要药剂有21%噻虫嗪水悬浮剂3500倍液(奥司劲)、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蓟达)、4.5%联苯菊酯水乳剂1500倍液(木灭)、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1500倍液(木峦伢前零)、51.5%高氯·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农敌落)等。

以上药剂均在柳州惠农生产。详细标签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砍挖黄龙病树前必须先喷药杀灭病树上的木虱成虫,避免将带病木虱成虫驱赶到健康树上。采果后应该立即进行冬季清园杀灭木虱。台风雨或暴雨过后也要注意及时杀木虱。柑橘木虱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能力,在台风雨季节和强对流天气(5~9月),东南部黄龙病严重地区的木虱成虫,会被风刮起,远距离被动迁飞。邻近黄龙病果园的木虱成虫也会被大风刮起,飞到果园中,因此台风雨和暴风雨过后,天晴时应立即喷药杀木虱。

此外,还可以采用农业物理防治等辅助措施,如清除果园周围九里香、黄皮等木虱寄主植物。通过修剪、施肥、灌溉促进新梢抽发整齐一致,缩短抽梢时间,促进新梢老熟。

邓明学王雪峰

如何识别柑橘黄龙病

上图为“椪柑的红鼻子果”。

上图为南丰蜜橘的“青头果”

上图为夏橙的“青果”。

上图为砂糖橘的“不熟果”

“红鼻子果”或“青果(甜橙)”或“青头果(南丰蜜橘)”或“不熟果(广东砂糖橘)”:果子到了成熟期不正常转黄,除了果柄附近,其它大部分还是青的。目前通过果子症状来识别黄龙病已成为果农判断黄龙病的主要方法,也是判断黄龙病最准确、最快速的方法。只要在树上发现有果子出现上述的症状,那么这整棵树很可能已经感染黄龙病了。

上图为脐橙的斑驳状黄化叶。

上图为砂糖橘的斑驳状黄化叶

斑驳状黄化叶:是田间判断柑橘黄龙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要从叶片的基部和边缘开始发黄,黄绿相间,呈现斑驳状。


上图为椪柑的黄梢

均匀黄化或黄梢:主要是新梢不转绿,以椪柑、蕉柑的夏、秋梢较多,是田间判断柑橘黄龙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上图为缺铁状黄化。

上图为缺锌状黄化。

大部分感染了黄龙病的树上都有缺素状黄化,以类似缺锌状(通常称为辣椒叶)或缺锰状黄化叶为主,但不能作为田间判断是否是黄龙病的主要症状。


怎么区别柑橘树的缺铁黄化和黄龙病黄化?可以通过果子和是否有斑驳状黄化叶来判断,也可以通过黄化的时间和土壤来大致判断。缺铁黄化的柑橘树果子是正常转黄的,而黄龙病黄化的树会有果子不正常转黄。如果是春梢黄而秋梢不黄很有可能是缺铁黄化,相反的如果是春梢不黄而秋梢黄则很可能是黄龙病黄化。

邓明学

更多业内人士发言:

柳州惠农化工有限公司邓欣毅:

目前柑橘种植面积小而散,而黄龙病感染得多和快,规模小不利于防控,希望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这样更有利于病害的统一防控。


广西农科院院长白先进:

在柑橘黄龙病实际防治中,一定要遵循无病区以防为主、病区控病源传播、无法治愈是现实的原则。


如需进一步详细了解,可关注柳州惠农小喇叭,直接在微信上留言哦




编者按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和给药方法,发病后只能将橘树砍掉,所以又被称为柑橘的“癌症”,很多果农谈“黄龙”色变。在很多柑橘产区,黄龙病已成为严重制约柑橘产业发展的第一重要病害。那么,面对柑橘黄龙病,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答案当然是不!柑橘专家告诉我们,只要掌握黄龙病的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科学预防,抓住关键,重点出击,黄龙病是可防可控的。(文章来自《农民日报》记者:王腾飞,图片为柳州惠农提供。)


近年来,黄龙病在我国南方10余个省的柑橘种植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曾多次对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的柑橘产业造成严重破坏,近5年内累积砍除近亿株病树。柑橘一旦感染黄龙病,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树砍掉,果农因此损失惨重。该怎样应对这个让果农头疼的柑橘“杀手”呢?记者专门采访了柑橘黄龙病防控专家广西柑橘研究所副研究员邓明学和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雪峰。

“可防可控不可治,“三板斧”可有效阻击黄龙病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对付黄龙病,必须要正确认识它。王雪峰告诉记者,柑橘黄龙病具有暴发性强、发展迅猛、危害大等特点,对我国柑橘产业构成了巨大威胁。此病来势凶猛,重病果园补栽苗木,在1~2年内即可发病;新栽区柑橘园一旦感染又未及时防控,发病率将逐年提高,特别是与重病果园邻近的新果园往往未及投产即遭毁灭。植株发病后,树势衰退,产量剧降或绝产。

王雪峰介绍说,黄龙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柑橘木虱,其还可以通过带病苗木(接穗)、嫁接等方式传播,田间黄龙病树(侵染源)和传病虫媒(柑橘木虱)同时存在,是黄龙病流行的先决条件。黄龙病菌目前尚不能进行人工培养,目前还没有发现抗病品种和治疗的特效药剂。

虽然无法彻底消灭,但黄龙病是可防可控的。邓明学告诉记者,对付柑橘黄龙病,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小组就总结出了“三板斧”:一是通过及时挖除病树减少侵染源;二是控制传播媒介,最大限度杀灭柑橘木虱,减少田间再侵染;三是种植无病苗木。2006年,邓明学进一步提出了“以控制木虱为重点的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治理论和技术”,重点阐明了杀木虱、砍病树、种无病苗三者的关系,并提出了一整套柑橘木虱的防治策略、防治的关键时期等,筛选出了防治柑橘木虱的有效药剂。这套方法在多地经过实践证明,控制黄龙病危害的效果非常明显,像在广西,黄龙病的发病率已从前些年的10%降到了1%以下。

“防治误区待改变,杀灭木虱后才能砍病树

记者了解到,对柑橘黄龙病病原的认识过程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曾经学界一度认为黄龙病的病原是线虫、镰刀菌,上世纪50年代实验证明其可嫁接传播,推测是病毒,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确认是细菌性病害。

当前,因为对黄龙病缺乏正确认识和足够了解,各地在防控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认识和防治方面的误区,亟待引起注意和改变观念。

跟柑橘打了十几年交道的邓明学指出,很多果农应对黄龙病很盲目,不认识黄龙病的人会以为是普通黄化花钱去治;知道黄龙病治不好的人就开始砍病树;知道黄龙病靠木虱传播的人,却又不认识柑橘木虱,导致用的杀木虱农药有没有效也不知道;知道预防黄龙病要砍病树、种无病苗、杀木虱的人,又不清楚杀灭木虱优先于砍挖黄龙病树,导致黄龙病越来越重,树越砍越多。

“在黄龙病发生地区大多数果农还是把不会造成死树的红蜘蛛作为柑橘第一重要害虫,而对会传染黄龙病、毁灭柑橘的木虱却不重视,甚至都不认识。”邓明学强调说,思想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首先要树立柑橘黄龙病是第一重要病害、柑橘木虱为第一重要害虫的思想观念。此外,任何病害都是以预防为主,如疮痂病、炭疽病、砂皮病、溃疡病,对于毁灭性的病害黄龙病的防治更是如此。做好预防工作,栽种无病苗是基础,杀灭柑橘木虱是根本,杀灭木虱优先于砍、挖病树。只有保证有效杀灭木虱的前提下,才能砍、挖病树,否则还会造成病原传播。

“该舍弃时莫迟疑,避免因小失大造成更多损失

不少果农在精心侍弄的果园出现黄龙病后,出于舍不得和侥幸的心理,没有做到及时清除病原,给果园留下了造成更大损失的隐患。

“修剪病果枝和靠近病果园新建果园都是很大的误区。”王雪峰指出,有的农民发现果树上有一个枝条黄化了,他觉得把这个枝条剪了就没事了,留着这棵树还可以挂果。但黄龙病是系统性病害,留在那里还是一个侵染源,田间有木虱还会造成再侵染,到时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一旦发现有树感染黄龙病,要尽快把整株树挖除。挖除柑橘树不需要把根也挖出来,只需要将树锯掉,在树桩上划十字花刀,涂上草甘膦或柴油,蒙上黑色遮光薄膜,树根就会自动腐烂掉。其次,选择苗木来源一定要慎重,尽量到正规的、有资质的育苗单位购买,避免栽种带病苗木。

王雪峰建议,应对黄龙病提倡区域性防控,木虱会短距离迁飞,一家一户分散防治,这家打了那家没打,木虱就会来回迁移,所以应积极发挥柑橘合作社、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作用,构建区域间联防联控、区域内综合治理的防控机制,才能有效地防控黄龙病。

抓住关键时期重点控制木虱

上图为木虱成虫。

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的唯一自然传播媒介,因此大面积范围内严格防除柑橘木虱是防治黄龙病最重要的措施。

柑橘木虱传病有四个特点:一是传病率高,单个成虫传病率可达70%~80%;二是终身带病,若虫获得柑橘黄龙病病原菌后,并不会随着蜕皮而消失,变成高一龄的若虫或变成成虫后仍然带有黄龙病病原菌;三是随风扩散,成虫可飞7米高,随风近距离扩散;四是快速传毒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要控制黄龙病的传播,必须快速、有效地杀死木虱成虫和若虫。


柑橘木虱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不能在发现木虱时才喷药。如果在果园发现木虱时才喷药,木虱可能已经传播了黄龙病。当前防治柑橘木虱主要以速效、高效的化学防治为主,农业、生物、物理防治为辅。

喷施化学农药仍是防治柑橘木虱最主要的措施。喷药的关键时期是冬季清园和春、夏、秋季新梢抽发期。因为木虱只取食嫩梢,抽梢期亦是木虱危害高峰期。冬季清园可以消灭越冬成虫,能够显著减少春季虫口基数,是全年防治柑橘木虱最关键的时期。其次为新梢抽发期,应该在新芽长度0.5~1.0cm时开始喷药防治,随着新芽的生长,相隔5~10天后再次喷药。主要药剂有21%噻虫嗪水悬浮剂3500倍液(奥司劲)、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蓟达)、4.5%联苯菊酯水乳剂1500倍液(木灭)、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1500倍液(木峦伢前零)、51.5%高氯·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农敌落)等。

以上药剂均在柳州惠农生产。详细标签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砍挖黄龙病树前必须先喷药杀灭病树上的木虱成虫,避免将带病木虱成虫驱赶到健康树上。采果后应该立即进行冬季清园杀灭木虱。台风雨或暴雨过后也要注意及时杀木虱。柑橘木虱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能力,在台风雨季节和强对流天气(5~9月),东南部黄龙病严重地区的木虱成虫,会被风刮起,远距离被动迁飞。邻近黄龙病果园的木虱成虫也会被大风刮起,飞到果园中,因此台风雨和暴风雨过后,天晴时应立即喷药杀木虱。

此外,还可以采用农业物理防治等辅助措施,如清除果园周围九里香、黄皮等木虱寄主植物。通过修剪、施肥、灌溉促进新梢抽发整齐一致,缩短抽梢时间,促进新梢老熟。

邓明学王雪峰

如何识别柑橘黄龙病

上图为“椪柑的红鼻子果”。

上图为南丰蜜橘的“青头果”

上图为夏橙的“青果”。

上图为砂糖橘的“不熟果”

“红鼻子果”或“青果(甜橙)”或“青头果(南丰蜜橘)”或“不熟果(广东砂糖橘)”:果子到了成熟期不正常转黄,除了果柄附近,其它大部分还是青的。目前通过果子症状来识别黄龙病已成为果农判断黄龙病的主要方法,也是判断黄龙病最准确、最快速的方法。只要在树上发现有果子出现上述的症状,那么这整棵树很可能已经感染黄龙病了。

上图为脐橙的斑驳状黄化叶。

上图为砂糖橘的斑驳状黄化叶

斑驳状黄化叶:是田间判断柑橘黄龙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要从叶片的基部和边缘开始发黄,黄绿相间,呈现斑驳状。


上图为椪柑的黄梢

均匀黄化或黄梢:主要是新梢不转绿,以椪柑、蕉柑的夏、秋梢较多,是田间判断柑橘黄龙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上图为缺铁状黄化。

上图为缺锌状黄化。

大部分感染了黄龙病的树上都有缺素状黄化,以类似缺锌状(通常称为辣椒叶)或缺锰状黄化叶为主,但不能作为田间判断是否是黄龙病的主要症状。


怎么区别柑橘树的缺铁黄化和黄龙病黄化?可以通过果子和是否有斑驳状黄化叶来判断,也可以通过黄化的时间和土壤来大致判断。缺铁黄化的柑橘树果子是正常转黄的,而黄龙病黄化的树会有果子不正常转黄。如果是春梢黄而秋梢不黄很有可能是缺铁黄化,相反的如果是春梢不黄而秋梢黄则很可能是黄龙病黄化。

邓明学

更多业内人士发言:

柳州惠农化工有限公司邓欣毅:

目前柑橘种植面积小而散,而黄龙病感染得多和快,规模小不利于防控,希望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这样更有利于病害的统一防控。


广西农科院院长白先进:

在柑橘黄龙病实际防治中,一定要遵循无病区以防为主、病区控病源传播、无法治愈是现实的原则。


如需进一步详细了解,可关注柳州惠农小喇叭,直接在微信上留言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村宝网】柑橘木虱防不住,柑橘木虱上树后,柑橘黄龙病如何防治
柑橘黄龙病症状及传播方式
【果技精选】应对柑橘黄龙病,不是“一砍了之”那么简单
柑橘黄龙病防控指南
夏梢期木虱活跃,别让柑橘黄龙病毁了你的果园
柑橘黄化不是病,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