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竹书纪年》:我们认识的历史有多少是真的

提到史书,最大名鼎鼎的当属《 史记 》了。可在1700年前的一个偶然盗墓事件,让人们发现,原来我们的历史早就已经被人悄悄篡改过了。那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这本曾经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至今仍在考古界饱受争议的《 竹书纪年 》。

话说在1700多年前,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离都城 洛阳 不远 的 汲郡有个大名鼎鼎的盗墓贼叫不准(fobiao),他把方圆几十里大大小小的帝王陵墓都盗了个遍。

这天,不准趁着月黑风高来到了汲郡郊区的一个规模非常宏大的古墓,进入墓穴之后,他借着火把的亮光,把各种金银财宝陪葬物品尽纳囊中。就在这时,不准的火把突然灭了,惊吓之余,他随手捡起了地上的一些竹简,把它们拆开点成火把,继续寻找值钱物件。

折腾了一番之后,不准满载而归,可周围居住的一些村民看到打开的墓室门以及地上散落了一些竹片,马上通知了官府。等官员们来的时候,墓室里的金银财宝已经被盗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了散落一地的竹简,显然这些竹简对于不准来说一文不值。

官员们看这竹简上的文字,发现一个都不认识,就推测此古墓应该有一定的年代和历史了,此事可大可小,汲郡的官府赶紧上报了朝廷。

当时晋武帝司马炎刚刚消灭了孙吴政权统一了天下,中原地区已经逐渐安定了下来。朝廷一面派人缉拿不准,一面调遣多位史官共同研读古墓中所出土的竹简,虽然说有一些竹简被不准给当火把烧了,还有一些竹简被周围不明真相的村民给毁坏了,但还是从古墓中整理出了十车的竹简。

这些竹简初步分析来自于 战国时期 ,而墓的主人正是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魏襄王。也就是说此墓距离当时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怪不得西晋人读不懂竹简上的文字。

史官们经过了长时间的研读,一共从竹简中整理出来了七十五篇古文献,合计超过十万字。其中包括《易经》《国语》《琐语》《大历》《纪年》等等早已失传的典籍,最为珍贵的就是《纪年》十三篇,因为是按照年代纪事,又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后人把《纪年》十三篇称为《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被认为是一部奇书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它是一本来自战国时期 魏国 的史书。众所周知,东周及其之前中国大部分的史书都没能逃过 秦始皇 焚书坑儒的厄运,而《竹书纪年》因为被魏襄王带到了墓穴底下,才逃过一劫。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为巩固君主专制集权、统一老百姓的思想和价值观,就把秦国以外的各国的史书全给给烧了。后来随着楚汉争霸,天下大乱,秦国自己的史书也遗失在了战乱当中。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所以被史学家们痛骂了几千年,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一把火,将中国的历史给烧断代了,目前公认的正史《史记》也是在西汉时期撰写而成的。焚书之后,儒学家们根据民间流落的一些典籍整理出来了《春秋》《左传》《国语》等等,但是这些都算不上是正史。

而魏王墓中所出土的《竹书纪年》,正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方史书,它足足比《史记》早了两百多年,而且其中记载的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

《竹书纪年》记录了从 上古时期 黄帝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八十九位帝王,时间跨度达到了一千八百四十七年,其中大部分内容与《史记》是相符的,可有一些记载却与《史记》截然相反。

比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尧、舜禅让,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大佳话,被奉为 儒家 的经典故事。传统的说法是尧、舜、禹都是非常贤明的君主,尧老了主动把位置禅让给了舜,舜后来又因为 大禹 治水有功把位置让给了禹。禹当时还不愿意接受帝位,直到各诸侯纷纷拥护,禹才半推半就 的 成为了帝王。

根据儒家的思想,那是一段安宁、祥和的黄金时代,儒家夫子们对那段时光念念不忘,并且说到:我们人性本身是善良的,只不过是我们后来堕落了,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恢复之前的高尚节操.....

可是竹书纪年中却给出了一段非常血腥,残暴的政变。其中明确记载说到: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竹书纪年》

也就是说,尧帝年老,舜把尧囚禁在了平阳,并且夺了尧的帝位,还将尧帝之子丹朱关了禁闭,不允许父子相见如初。

《竹书纪年》说,哪来的什么贤君禅让?哪来的什么黄金时代?历史从来都是黑暗的。

事实上,关于舜篡尧位的这段记载,《竹书纪年》并非是孤证,连战国思想家 韩非子 所著的《韩非子》也说: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

此四王者,人臣弑君者也。

——《韩非子.说疑》

所以不仅仅是尧舜禹,连后来的 商汤 灭夏、武王伐纣,都是赤裸裸的武装夺权之战。

《山海经.海内西经》中也记载说: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 山海经 .海内西经》

也就是说,舜帝是葬在山的阳面,丹朱是葬在山的背面。

明明《史记》说舜是通过尧的禅让才当上帝王的,怎么朱丹也称帝了呢?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尧本来把自己的帝位传给了儿子丹朱,是舜发动了政变从丹朱手中夺取了王位呢?

还有关于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竹书纪年》又和史记不一样了。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后羿只是神话中的人物,可《竹书纪年》中却说历史上确有后羿其人。在上古时期,大禹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启,启创立了 夏朝 ,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可这个太康沉迷于酒色,昏庸无能,不理朝政,所以他在位期间,夏朝逐渐衰败。

此时,东夷族的有穷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后羿,后羿趁 太康 外出游玩时夺取了夏朝的政权,但并未称帝。太康死后,其弟 仲康 继位,此时的仲康早已经成为了后羿的傀儡。

后羿执政多年之后,也开始不修民事,此时,韩卓趁机杀死了后羿,夺取了有穷氏的大权,直到韩卓年迈时,仲康的孙子少康发奋图强,重新夺回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这才使得夏王朝又得以延续300多年。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夏王朝,原来中间还隐藏着这样一个失国又复国的故事。这都是《史记》没有记载的。

还有 伊尹 ,这位《史记》中记载的中华历史上第一位贤相辅佐了两代君王,兢兢业业,是后世臣子之典范。

《史记》记载,商汤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佐下灭了夏王朝,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商朝。

伊尹出生卑微,其父母都是奴隶,但后来被商汤后来发现了伊尹的才能,称其为老师,伊尹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名帝师,其地位相当于相国。

商汤死后,伊尹分别辅佐了外丙、仲壬, 太甲 这三位商王。太甲即位之初,四朝元老伊尹就成为了太甲的老师,根据《史记》的记载,太甲因不遵循商汤的遗训,不好好治理国家,胡作非为,伊尹就把他安置在了桐宫,让他面壁思过。几年后,太甲改过自新,伊尹就把太甲重新接了出来,让他继续做皇帝,太甲非常感谢伊尹的教诲。而这个故事也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可是《竹书纪年》却说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竹书纪年》记载:

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

也就是说伊尹曾经把太甲流放到桐这个地方,此后独自把持朝政,太甲成人自立之后,从桐回来杀了伊尹,夺回了帝位。

短短几句话,就让伊尹这位千古贤相的形象瞬间崩塌。

此外《竹书纪年》中还记载了共和执政的真相。共和执政发生在 周朝 ,根据《史记》正史记载,周厉王时代,西周人发生暴动,厉王出逃,可国不可一日无主,此时, 周定公 和召穆公暂时共同代理朝政,并且扶持周厉王的儿子宣王当上了西周的君主,这段历史被称为【共和执政】。

可《竹书纪年》却说:扯淡!真正的【共和执政】是这样的, 周厉王 被推翻之后,周朝的诸侯国【共国】有一位君主名叫【和】,爵位为【伯】,他趁乱夺取了周朝的政权,摄行天子事,其当政期间成为【共和执政】。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咱们都知道,西周灭于 周幽王 ,正史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其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都城东迁,从此东周开始。

可是《竹书纪年》中还隐藏了一段平王东迁不为人知的历史,纪年中说:西周的灭亡根本就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而是一场弑父夺权的王族内乱,其中还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二王并立】的历史。

话说,周幽王时期,西周早已动荡不安、国力日衰,周幽王沉迷于女色昏庸无能宠溺 褒姒 ,他不但立褒姒为妃,甚至因为褒姒废除了原配申皇后和太子宜臼。随后,周幽王立褒姒为后,并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可 伸 皇后家世显赫,其父亲是西周诸侯国申国的国君, 申侯 看到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受此奇耻大辱,心中愤愤不平。此时周幽王担心申候会借此举兵谋反,于是决定先发制人。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出兵围剿申国,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共同攻打周幽王,之后幽王被斩于骊山之下。幽王死后,申侯等人拥护原太子宜臼为周天子,他也是后来的周平王。可平王背负的联合外敌弑父的罪名,一开始未能得到其它诸侯的支持,与此同时,虢公翰等人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为王。《竹书纪年》,称其为周携王。

从此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战后天下动荡,二位周王谁能坐稳江山?决定权根本不在他们手中,而是取决于周边的诸侯国。 晋国 作为当时最强劲的诸侯国之一,与邻国虢国非常的不对付,周携王乃是 虢国 所立,晋国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虢国借助周携王从此做大,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在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姬仇亲自前往虢地刺杀了周王,也因此结束了周朝【二王并立】的局面。

《竹书纪年》中,诸如此类的残暴的军事政变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自从被发现起,《竹书纪年》就一直震动着史学界,其内容与儒家所奉行的【大道】格格不入,可以说颠覆了人们的三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竹书纪年》中的故事似乎更加贴近人性,搁在今天要是把《竹书纪年》当成网文发表了,一定篇篇都是爆款。

可是历史上这部石破天惊的著作,命途多舛,最终差一点失传。

西晋年间,竹简被解读之后,由史学家所编著的【初释本】和【考正本】流传了下来,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其内容太过于惊世骇俗,如此重要的一本史书,【初释本】和【考正本】竟然双双失传。

唐代末年,《竹书纪年》逐渐失散。到了宋朝时期,已经找不到任何关于《竹书纪年》的文献了。可这本史书到了明朝时期又突然之间出现了,史学家们将元末明初出现的《竹书纪年》称为【今本】,大部分史学家一致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明朝人伪造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看不到真正的《竹书纪年》了呢?

也不能这么说,到了清朝时期事情出现了转机,清朝史学家朱又曾想到,虽然原版的竹简我们找不到了,可是从西晋开始到逐渐失传前到唐朝末期,有那么多古人都看过竹简,也在自己的书中引用过《竹书纪年》的内容,如果把这些文字搜集起来,是否可以部分还原原来的竹书纪年呢?于是,从朱右曾开始,再到 王国维 、范祥雍等人,几位史学家,花费了近百年的时间翻遍了古籍,寻找《竹书纪年》中遗落的文字,最终让部分《竹书纪年》的原始内容重现人间,他们共同修订的版本被称为《古本竹书纪年》。

虽然是一本残本,但是《古本竹书纪年》仍然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竹书纪年》会从唐宋时期开始就失传了呢?关于它失传之谜,并没有任何的正统史料记载,我们只能从年代和背景进行推测。《竹书纪年》失传的年代正好是儒家学说盛行的年代,《竹书》中所记载的【尧、舜、禹拼杀上位】,【贤相伊尹囚主夺权】,都是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的,不正能量的。尤其是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对于儒家的价值,甚至不亚于耶稣对于圣经。

打击【尧、舜、禹】就相当于打击儒学、打击忠君爱国思想,甚至被视为打击皇权的不和谐言论。

所以《竹书纪年》被视为异端禁书也并不难理解。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物,《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如果《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内容是真实的话,那么孔子一定是知道的,也就是说,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它有可能就一直在讲述着一个被美化过了的历史,《论语》中子曰:

父为子隐

在其中矣。

孔子认为儿子做错了事儿,老子就应当给瞒着,同样的老子做错了事,儿子也应当帮忙隐瞒,这才是维系和谐社会的正确做法。

现在仔细想想,孔子编写完《春秋》之后说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其中的另一层含义不禁让人背后发凉。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儒家史记的质疑,并不代表就认同了《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内容就一定是百分百正确的,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记载,因为是《竹书纪年》所在的年代,所以它的准确性可能比《史记》稍微高一点,可是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与《竹书纪年》的年代也相距甚远,《纪年》的内容也未必绝对可信。

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礼乐崩坏,天子的地位不断受到诸侯的挑战,赵、魏、韩三家分晋更是以下克上,完全背离礼制,而《竹书纪年》就是魏国所编写的史书,它可能想要借此来弘扬自己的合法性,说:瞧瞧吧,上古时期开始就没有什么举贤禅让,有的只是血腥的政变。赵、魏、韩三家分晋自立为王,也只是顺天下大势而为,合理合法,根本就不用受到道德的谴责。

到了《竹书纪年》被无意中被发掘的西晋时期,得国不正了的司马氏之所以大力研究和解读竹简上的文字,可能也是为了要强调司马懿的篡权始也只是顺应局势,并非冒天下之大不讳。

1000多年以来,对于《竹书纪年》以及儒家的史籍,谁真谁假,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不过说白了,一切都是思想史,史料的记载也不过是为了服务王权的,孟子曾经说过:【渐见疏则不如无书】。

对于历史的了解,史书只能作为参考,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也许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考古学家们又有了更伟大的发现,他们找到了深埋地下的其他竹简,那么这些竹简会不会又说出来另外一个不同的上古历史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竹书纪年》究竟什么来历,为何与《史记》的记载存在重大差异?
《竹书纪年》颠覆《史记》
一部“惊世骇俗”的史书——《竹书纪年》
从《史记》和《竹书纪年》,看中国史书的变迁与发展
《竹书纪年》中那些跟《史记》不一样的记载
为什么文人突然要去复原一本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