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82年,一位抱着骨灰的台湾老人来到北京,中央批示:葬入八宝山

1982年9月11日,首都机场出港大厅内,有一群人正焦急的等待着一架飞机的到来。过了一会儿,机场显示屏上出现了“抵达”两个字,这些人明显的松了一口气,然后迅速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着什么。

没过多久,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朝着这些人走了过来。这名老人每经过一地,他身边的人总会露出诧异、凝重的表情,自发的为他让路,因为这位老人怀里抱着的,是一个楠木做的骨灰盒。

这位老人来自台湾,见到等待他的人群中一位同样白发苍苍老人后,当即哭出了声:“大哥,我没能照顾好明华妹妹啊!”

被他叫做大哥的老人,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和对方拥抱了一下后,指着身后的几个人说道:“这几位,是中央调查部的领导同志······”

萧明华

5天后,台湾老人口中的“明华妹妹”,经中央批准后葬入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位所谓的“明华妹妹”到底是谁,竟然能惊动中央,并葬入八宝山呢?

她就是被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明华,也是我党潜伏在台湾的传奇红色女特工,为我党传递了大量绝密情报,于1950年在台湾牺牲。

那么,红色女特工萧明华到底是如何牺牲的呢?为何时隔32年,她的骨灰才得以重返大陆呢?她又为我党作出过哪些贡献呢?

关于红色女特工萧明华的传奇故事,还要从抗日战争打响后开始讲起。

一切献给党

1922年8月,萧明华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上面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她是“老幺”,又乖巧懂事,所以深得全家人的喜爱,被全家人称为“华宝”。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萧明华跟随父母几经辗转来到了陪都重庆,在1943年的秋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

许寿裳

当时的白沙女师国文系可以称得上是群星璀璨,聚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比如鲁迅先生的至交好友许寿裳、魏建功、以及台静农等人。在学校氛围的影响下,萧明华也开始尝试着撰写散文、小说,并将作品发表在了《北辰》《黄河》等刊物上。

巧合的是,当时《黄河》月刊的主编,叫做谢冰莹。

谢冰莹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位女兵,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兵作家,她创作的《从军日记》《一个女兵的自传》等作品都对萧明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萧明华时不时地就请谢冰莹帮自己修改文章,一来二去之下,谢冰莹和萧明华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谢冰莹

谢冰莹对萧明华的才能十分的欣赏,称赞她:“是一个聪明而最富同情心的孩子,有文学天才,又很用功,无疑义的将来一定是中国最具前途的女作家。

然而,萧明华却没有继续在作家这条路上走下去,而是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一条充满着荆棘和艰辛的道路:参加革命。

抗日战争胜利后,萧明华在台静农以及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转入了北平师范学院读书。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大哥的莫逆之交:朱芳春教授。

朱芳春是中共地下党员,主要负责搜集北平及华北地区的军事情报。闲暇之余,朱芳春送给了萧明华很多进步书籍,让她对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6年12月24日,北平出现了美国大兵强奸女学生的沈崇事件,国民党当局畏缩妥协的态度引起了公愤,北平各大高校专门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运动,要求美军退出中国。

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示威活动

萧明华也积极地投入了这场运动中,整起事件中,国民党当局的表现让她更加坚信:国民党是没有前途的。

因此,当1947年9月,朱芳春告诉萧明华冀中军区敌工部打算吸收她从事情报工作,让她考虑几天时,萧明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不需要考虑,我早就想过很多遍了,请朱老师转告党组织,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献给人民的事业,如果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去台湾

1948年的一天,萧明华又一次接到了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信是她曾经的老师,如今的国立台湾大学国文系主任台静农写的,信中台静农再次邀请她前往台湾教学。

之前台静农和他的助教廖蔚卿(同时也是萧明华的同窗好友)不止一次地写信邀请萧明华前往台湾当老师,结果萧明华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回复。

台静农

看着手中的邀请信,萧明华觉得自己的确有必要去一趟台湾。如今全国解放在即,我党正需要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开辟新的战场,来自老师的邀请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想到这里,萧明华立即向朱芳春提出了前往台湾开展地下工作的设想。朱芳春觉得她的这个提议“很有想法”,迅速对党组织做了汇报。

党组织对这一提议非常重视,专门下达指示:“允许赴台展开工作,以自身安全为重,到达台湾后先想办法站稳脚跟,视形势发展开展下一步行动。”

1948年6月中旬,萧明华在正式赴台之前专门回了一趟老家,看望了年近耄耋的父亲和年过花甲的母亲。她没有跟父母透露自己去台湾的真实目的,只是告诉他们自己应邀去台湾教书。

萧明华(前右)

也许是对自己的未来已经有所预感,萧明华满怀愧疚地问父母:“你们为我受了这么多的苦,我这个做女儿的却没能好好报答你们,你们不会怪我吧?”

母亲笑着回答道:“有你这么一个懂事的孩子,我们就知足了。”

1948年7月4日,萧明华在黎明前夜由汕头抵达了台湾基隆港。

到达台湾的第二天,萧明华首先在廖蔚卿的陪同下拜访了恩师台静农,并商讨了萧明华来台后的工作问题。台静农给了萧明华两个选择,去台大国文系担当助教,或者去台湾省立师范担任助教,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台湾国立师范要上课。

经过慎重权衡之后,萧明华选择了省立师范,教授“国语拼音”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省立师范对萧明华的到来十分欢迎,专门将和平东路二段114巷34号院的一处房屋安排给她当宿舍。虽然这房子有些窄小,但好在位置很偏僻,萧明华至此成功在台湾站稳了脚跟。

秘密战线上的英雄

解决了生存问题后,萧明华迅速写信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之后按照上级指示,与台湾省的一些军政人士建立联系,想方设法的套取情报。

萧明华

在萧明华努力工作期间,朱芳春在北平惹到了傅作义遭到了通缉,无奈之下只得按照组织安排,化名“于非”来到了台湾,和萧明华一起组织领导台湾省的地下工作,为了避免闲言碎语引发敌人的猜疑,两人对外以夫妻自居。

于非来到台湾后,因为局势的变化他们两人逐渐和大陆的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两人虽然多次从不同的联络点向组织发去密信,但一直没能收到回复。

不过他们俩并没有因此产生动摇,既然暂时无法和党组织取得联系,就先按照平津等地的方式,从发动群众入手,培养和发展台湾本地的势力。

当时国民党当局在台湾举办了一个“社会科学研究会”,用开办各种“讲习班”或者“讲座”的方式,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正巧于非有一个学生就在这个研究会里面工作,于非和萧明华就借着他的关系开了一个“实用社会心理学讲座”,对来听讲座的学生和社会各界青年进行考察后,选出了大量骨干青年,组建了“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下称“台新盟”)。

北平解放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祖国大陆的局势越发的明朗,而台湾岛的局势却越来越紧张。于非和萧明华明白,如果还不能和组织取得联系,再这么下去我党在台湾的事业很可能因为盲目性而陷入失败的境地。

为此,于非想方设法的去了一趟大陆,成功的和北平党组织恢复了联系,并带回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聂荣臻下达的“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台湾和祖国大陆沿海岛屿的军事情报”的指示。

之后,萧明华和于非按照上级指示,将“台新盟”改组为“台湾工作组”(下称“台工组”),转入地下活动。通过各种关系,“台工组”成功获取了数百份当时尚未解放的沿海岛屿的情报,以及50多份关于海南岛、舟山群岛、台湾本岛的防御方案等绝密文件。

《台湾兵要地志图》

在这些绝密文件中有一份《台湾兵要地志图》,是日据时期日本人按照十比一的比例精心绘制的绝密地图。

在这份地图上,哪怕是一棵独立树、一间独立屋都标得清清楚楚的。根据这份地图,我党不但能精准地了解到台湾省的地形地貌,还能了解到日本修建的防御工事,对我军将来解放台湾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情报虽然到手了,但是想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大陆去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台湾省自1949年5月19日起就发布了“戒严令”,一个月后蒋介石来到台湾时戒严情况更甚以往,台湾就此进入了白色恐怖时期,怎么将情报送出去是个极大的难题。

为了将情报传递出去,萧明华二人想了各种法子。当时有一个老太太想要回大陆探望亲戚,问题是她担心万一去了大陆回不来,就要和身在台湾的儿子分别了。

萧明华知道此事后,主动接近老太太,和她同吃同住了一个多月,成功打动了对方,让她坚定了去大陆探亲的念头。

之后,于非就以老太太亲戚的名义陪着她坐船去了舟山,乘坐私盐贩子的船去了上海,将大量关于国民党布防的情报交给了党组织。

上世纪的舟山

就这样,自1949年12月至1950年1月,萧明华和于非想方设法的先后六次往大陆传递了诸多重要情报,为我军日后解放海南和沿海岛屿立下了突出贡献。

可惜,此时的萧明华并不知道,一场致命的危险正在悄然降临。

7颗鱼肝油丸

1950年1月31日,潜伏在台湾警察系统中的“台工组”成员郑臣严、王隆煜被敌人秘密抓捕,萧明华等人却没能第一时间收到风声,危险的种子就此埋下。

2月4日这一天是萧明华三哥萧明柱的生日,萧明华因此邀请三哥带着嫂子和三个孩子来到自己家里庆祝。

在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餐时,门外突然间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这立马引起了萧明华的警惕之情,当即让于非立刻从后门转移,并叮嘱他:“没有我的亲笔通知不要回来,别忘了注意阳台上的那根晾衣杆。”

谍战剧剧照

当于非离开后,萧明华稳了稳心情从容的走到大门前,打开门一看是一高一矮两个陌生人。高个子看到萧明华后,僵硬的脸上挤出了一丝笑容,问道:“请问于非教授在家吗?我们是省社会处的,鹿先生想请他去一趟,商议重新开'实用社会心理学讲座’的事情。”

萧明华风轻云淡地回答道:“那真是不巧,于教授不久前去台大拜访一位老师去了。别站外面了,进来喝口水吧。”

那两个陌生人似乎正等着萧明华说这句话呢,急匆匆的跟着萧明华进了房间,四处张望了一会儿后,矮个子说道:“既然于教授不在家,那我们也不叨扰了。”

待陌生人离开后,萧明华将哥哥嫂子叫到卧室,低声叮嘱他们道:“今后如果国民党对你们盘查,就一口咬定只在经济方面对我们家进行过接济,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看着妹妹坚定的眼神,萧明柱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的点了点头。

两天后的深夜,萧明华家门口响起了一阵重重的敲门声,萧明华打开门后,不出意外的看到了一群荷枪实弹的军警,那群人自称是“台湾省保安司令部”的,“请”她走一趟。

国民党反动军警

萧明华对这一情况早有预料,微微一笑说道:“要下雨了,我收一下衣服可以吗?”反动军警们料她也跑不出去,同意了她的这一请求。

萧明华镇定的走到阳台上,将搭在晾衣杆上的衣服取下,将晾衣杆收起后对军警们说道:“走吧。”

其实,这是萧明华和于非之间的一个约定,晾衣杆在,就意味着房子是安全的,可以进来。晾衣杆不在,就意味着房子很危险,立即离开。

就这样,萧明华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向于非发出了示警信号。

萧明华被捕后,被反动军警们关到了有着“阎罗殿”之称的“保安司令部保安处”内,“阎王殿”里的“小鬼”们对萧明华施以了各种惨无人道的折磨,要么“坐电椅”、坐“老虎凳”,要么捆绑吊打。

还有一次,萧明华被关到了一个亮着灯的封闭房间内,5天5夜都没能睡觉,国民党妄图以此软化萧明华的抵抗意志。

酷刑(剧照)

在敌人惨无人道的折磨下,萧明华身上遍体鳞伤,身上没有一处好的。在最开始一段时间,她的胳膊、手指多处骨折,连自己梳头都做不到了。

在监狱期间,萧明华最担心的还是外面的于非。她在监狱内,听到了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投敌,大量同志被捕的消息。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的局势会一天比一天危险。

因此当嫂子来监狱里探监时,萧明华交给了她一个鱼肝油空瓶,让嫂子过一段时间再带几瓶相同的鱼肝油来。

嫂子回家后将瓶子交给了丈夫,萧明柱打开瓶子一看,发现里面还剩下7颗鱼肝油丸,萧明柱立刻就明白了妹妹的意思。在台湾期间,他们兄妹二人经常用家乡话聊天,在绍兴方言里面,“7”和“去”发音相似,“鱼”又和“于”同音,妹妹这是在说“于去”,提醒于非赶紧离去!

归来兮

国民党监狱

1950年11月7日,身体已有所恢复的萧明华吃过晚饭后,开始借着灯光帮即将出狱的难友小廖织毛衣。

这时,一位对地下党颇为同情的监狱看守缓缓地踱到女监前,招手将小廖叫去,交代道:“你去看看所长办公室的灯亮了没有。”然后悄悄伸出手指指了指萧明华,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小廖明白,按照惯例,这时候所长办公室的灯亮了,就表示明天有人要被敌人杀害了,急忙跑到铁栏杆前拼命往左看去,只见那里几间办公室果然亮着灯,立马什么都明白了,眼泪顿时流了下来。监狱里的其他难友见状也明白了,跑过去抱着萧明华哭了起来。

萧明华对这一天的到来早有心理准备,笑着安慰大家不必在意,该干什么干什么。之后,她拿出最后一次回家时母亲送给自己的黄杨木梳子,让这几个月来一直为自己梳头的小宋最后给自己梳了一次头。

梳洗完毕后,萧明华穿上了难友送的新鞋新袜,继续编织起毛衣来。

监狱里的女囚(剧照)

过了几个小时后,牢门“嘎吱”一声被人推开,一名反动军警走进来喊道:“萧明华,出来!”

萧明华站起来整理了一下容装,跟监狱里的难友们做了最后的告别,然后昂首挺胸的走了出去。

11月18日凌晨5点,台北青岛东路“军法处”宣布:以萧明华和另外三名“台工组”的成员犯有“共同意图以非法手段颠覆政府,且已着手实行”罪为由,判处他们4人死刑。“宣判”结束后,萧明华平静地提笔给兄嫂写下了最后的遗书:

柱哥、香嫂:

请您们不要过分地哀伤,千万要保重身体,健康第一! 害您们受冤枉罪,我很不安。 我相信您们很快会自由的。 我很平静,我祝福您们和孩子们安好。 不要带我的遗骨回家乡,就让她在台湾吧。 祝福您们,祝福父母。 千万不要哀痛,好好地健康地生活吧! 也只有如此才能慰我九泉之心。 一定呵!

明华 卅九、十一、八日清晨于台湾保安司令部军法处

萧明华遗书

之后,萧明华被敌人绑上汽车,一路押往马场町刑场。在行刑开始前,萧明华将敌人递来的壮行酒洒在了地上,并拒绝下跪,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

恼羞成怒的敌人立即开枪射击,年仅28岁的萧明华就此倒在了血泊之中,她的脸朝着西方,双眼未曾闭合,因为那里,是祖国大陆的方向······

萧明华牺牲后,她的身份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萧明华的身份才得以公开,她的家人至此才知道“华宝“原来是一位共产党员、革命烈士。

1982年9月11日,萧明柱老人亲自护送着妹妹的骨灰来到首都北京,中央调查部的领导亲自赶往机场迎接归来的烈士。

5天后,萧明华的家人为她举行了一场追悼会,当时身患重病缠绵病榻的于非,也强撑着病体参加了追悼会。

1950年他将一份重要情报送回大陆后,曾数次请求前往台湾,结果组织上出于对他的保护没有同意,而是让他返回了北京,萧明华之牺牲也是于非心中最大的遗憾。

萧明华墓碑

追悼会结束后,萧明华经中央批准安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在墓碑的背面刻着于非手书的三个大字:“归来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2年台湾老人带着妹妹骨灰抵京,中央派人接机:4天后葬入八宝山
1982年,一盒骨灰从台湾运抵北京,惊动中央:4天后葬入了八宝山
1982年,台湾一老人带着骨灰来北京,4天后,中央将其葬入八宝山
1982年,台湾老人带一盒骨灰回到大陆,中央决定:骨灰入葬八宝山
台湾老者携骨灰到北京,引中央重视,被葬入八宝山
1950年,年仅28岁的萧明华,被国民党已经折磨了整整278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