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之后的邓小平终于有时间与他的家人们待在一起了。
晚年的邓小平常常喜欢与夫人卓琳一起在院子里散散步,对着孩子们讲述一下过去的故事。
而在邓小平晚年的一次讲述中,他主动谈起了解放军当中的“三陈”。
所谓“三陈”,指的是三位姓陈的将军,他们便是陈赓,陈锡联与陈再道。
在谈到这三个人的时候,邓小平的脸上露出了惋惜的神色,因为此时他们都已老去或故去,自己作为他们的故友,自然也就平添了几分哀戚。
邓小平非常动情的告诉身边人,在这三个人里,最可惜的是陈赓,打仗最厉害的应该是陈锡联,1984年大裁军的时候,陈再道同志牺牲得太多了。
那么,作为我党和我军曾经的重要领导人,邓小平与他们之间又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许多人第一次了解陈赓大将,都是因为看了电视剧《亮剑》,在电视剧中主角李云龙最害怕的几个人当中就有他的旅长陈赓。
陈赓虽然看上去像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但他其实是一个“多面手”,也是邓小平的爱将之一。
1903年,陈赓将军出生于湖南湘阴的一个习武之家,陈赓将军的祖父曾经是曾国藩麾下的一名湘军将领,所以他也在“尚武”的家族氛围中长大。
在陈赓20岁的时候,他就独自跑到广州报考了当地的讲武堂。
后来,这所学校被并入了著名的黄埔军校,陈赓也就成了黄埔一期的学员。
1925年,陈赓跟随国民革命军发起东征战斗正式踏上了战场,在东征的过程中,担任总指挥的蒋介石面对敌人的攻势丧失了信心。
当敌人的军队步步逼近的时候,蒋介石准备举枪自尽。
这时候还是陈赓眼疾手快,将蒋介石的手枪一把夺下,而后将他背到了安全的区域,经过这一件事,陈赓在军队当中的地位便彻底稳固了。
但是陈赓很快就发现,蒋介石绝不是一个干革命的政治家,这位“蒋校长”平时总是满口礼义廉耻、民族大义,但他时常在战场上用通信电台收听上海的股票信息。
这让陈赓对蒋介石与国民党军队彻底失望了,随后他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阵营。
一开始,陈赓被党组织安排到了上海执行潜伏任务,很快就表现出了自己超强的社交天赋,他和许多国民党的特务以及租界里的巡捕都成为了好朋友。
这些人每次碰到“抓捕共产党员”的任务都要来请教陈赓,后来在谈起这段往事的时候,连陈赓将军自己都觉得哭笑不得。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赓被编入了八路军第129师担任旅长。
此时,八路军第129师的政委是邓小平同志,他们俩便因此结下了缘分。陈赓这个人做起事来总是鬼精鬼精的,许多首长都被他捉弄过。
有一次,陈赓背着师部擅自调动部队造成了一些影响,邓小平知道以后就将陈赓叫到了指挥部臭骂了一顿,最后还把他关了禁闭。
这也是陈赓在军旅生涯中唯一一次被关禁闭,被关禁闭以后,陈赓没有大吵大闹,反倒是与看守他的小战士玩起了花招。
陈赓一边给小战士发烟抽,一边又非常认真地同他说,你说你们参军不就是为了打鬼子吗?你老在师部待着哪有机会杀鬼子呀,不如跟着我到前线去打仗怎么样?
很快,负责看守的小战士被陈赓的这番话给说动了。
当天夜里,小战士就趁着夜色把陈赓偷偷地给放了,自己也跟着他一起到了前线。
等邓小平反应过来的时候,陈赓早就已经到了386旅的指挥部了,无论邓小平再用什么理由传唤他到师部来,陈赓就是不出门。
1944年,为了打击试图制造摩擦事件的国民党军队,我军被迫发起了“浮山反击战”。
当时,阎锡山手下的军队来势汹汹,邓小平为了稳妥起见,将陈赓任命为前线的总指挥,可就在这个时候,陈赓又一次与邓小平耍起了自己的“小花招”。
当时陈赓非常欣赏一个叫刘世昌的团长,便把他直接叫到了自己的指挥部,问道:刘世昌,现在我给你八个团的人马,你能不能带?要是不能带的话,我就换别人了!
刘世昌也是个直脾气,他听到陈赓的话,立马拍着胸脯向他做了保证。
随后,陈赓便任命刘世昌为前线的全权总指挥,自己则坐在指挥部里观察敌情。
果然,刘世昌没有让陈赓失望,经过他的指挥,阎锡山的部队一触即溃。
但刘世昌此时还不知道这场战役的“内情”,就直接给师部打电话汇报战果。
当时接电话的正好是邓小平,他一听说刘世昌是前线的总指挥,便立刻愤怒地冲着电话听筒喊道:你们旅长陈赓在哪里?让他给我打电话!否则我就要枪毙他!
得知事情败露以后,陈赓也不慌不忙地向师部做了报告。
邓小平在电话里听到陈赓说话的态度,就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派了一名师部的干事去前线调查此事。
但当那名干事到达陈赓的指挥部后,陈赓又笑着对他开玩笑,政委这个人可真有意思,现在仗都打完了,他还把你派来,难不成还让我再到前线上去吗?
陈赓告诉师部的干事,刘世昌确实比他指挥得好,作为刘世昌的直系上级,他非常了解刘世昌的个人能力。
如果师部一定要下处分的话,那么他请求组织上能够放刘世昌一马。
最后,邓小平实在拿陈赓没办法了,就只能给他下了一个警告:如果下次再不服从命令的话,一定会枪毙!
当然,陈赓和邓小平心里都明白这些话只不过是邓小平的气愤之言。
如果邓小平真的一气之下把陈赓给枪毙了,那么解放军的队伍当中恐怕就要少一员虎将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赓同志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的斗争。
最后,为了我军的长远发展,陈赓远赴东北牵头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这一所学校后来也被人们称为“哈军工”。
在1955年的“全军大授衔”时,陈赓由于战功卓著、表现优异,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在此之后,陈赓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职务和军衔而感到骄傲,他先后担任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可是陈赓将军也因为长时间的劳累患上了疾病,最终,他于1961年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58岁。
陈赓将军去世以后,“老政委”邓小平亲自向他的家人表示了慰问,虽然陈赓曾经让邓小平非常上火,但邓小平的心里始终明白陈赓的价值。
陈赓同志的突然离世,使我国的国防事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而邓小平也一直对陈赓念念不忘,时常为他的离世而感到惋惜。
直到邓小平晚年的时候,他仍然对陈赓将军的遗孀和子女非常照顾,也许这就是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吧!
陈锡联将军于1915年出生在湖北红安县的一个贫农家庭,从小陈锡联的生活就十分艰苦,在他八岁的那年父亲就因病离世了。
自小就看遍世态炎凉的陈锡联明白,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推翻这个腐朽的社会!
1928年4月,红军来到了陈锡联所在的村子里。当时陈锡联的心中就产生了参军的念头。
于是,他背着母亲偷偷得在夜晚找到了驻扎在当地的游击队武装,对方被陈锡联的诚意所感动,便收下了这个“新兵蛋子”。
很快,陈锡联在部队里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陈锡联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带领着队伍直接攻向敌人最薄弱的环节。
后来,即便陈锡联当了军长,他的这个习惯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有一次,陈锡联带着部队冲锋在前,他突然觉得脖子后面一阵剧痛,陈锡联一摸才发现,自己的脖子里被嵌进了一块弹片。
当时战况紧急根本没有任何反应的时间,他便忍着剧痛自己用手将弹片取了出来,在场的人看到他的这个举动都被惊呆了,最后还是几名干部强行将他送回了后方。
当时陈锡联的上司徐向前同志得知了这个消息,还给他下了一道死命令:“以后无论战场上发生什么情况,绝不允许陈锡联同志再亲自带队上前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陈锡联被编入了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第129师,当时刘伯承就给了陈锡联一个“打仗第一”的评价。
抗战爆发初期的“阳明堡机场夜袭战”,也让年仅22岁的陈锡联一战成名。
1937年十月上旬,华北地区的日军向山西国民党军队的防线步步逼近,为了支援山西北部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中央军委立即命令八路军第129师派出部队向当地运动。
当时,陈锡联是385旅769团的团长,平时他就以“善打硬仗”著称。
在接到这个命令以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几乎立刻想到了陈锡联,于是陈锡联就带着769团的所有战士,向着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出发了。
原来陈锡联接到的命令只是沿着大同公路阻击前来增援的日军,可是陈锡联经过侦查后发现,附近的代县好像有一个日军的机场,想到我军在战斗中因为没有空中优势,吃了不少的苦头,陈锡联便产生了“攻打机场”的念头。
在向旅部请示之后,陈锡联的想法得到了组织上的批准,同月19日深夜,陈锡联带着一个营的士兵悄悄潜入了机场附近的树丛里,一场震惊山西的“恶战”即将打响。
由于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实在太差,战士们只能将手榴弹贴着皮肤捆绑起来,以免摩擦时发出响声。
在总攻开始之前,陈锡联对三营长赵崇德交代道:“这次战斗我们主要的目标是摧毁敌人的飞机,一定要速战速决,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
大约半个小时过后,战斗正式打响,八路军战士们按照先前的部署,冲到敌机前,将手榴弹扔进了机舱里,让战士们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些鬼子居然呆在机舱里睡觉。
双方立刻便扭打在了一起,场面一度非常焦灼,三营长赵崇德见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干脆拿起机关枪对着敌人就是一通扫射。
结果赵营长被赶来增援的日本兵一枪击中了要害,当场壮烈牺牲,战士们见战场上的情形不妙便立刻撤出了战斗。
最后,大家一共炸毁了24架敌机,打死了几十名驻守在机场的敌人。
经历过这次战斗以后,陈锡联主动向邓小平和刘伯承请罪道:这次战斗我们只炸毁了敌人的24架飞机,没有抓到一个俘虏,三营长也牺牲了,是我这个团长不称职,我请求党组织给予我处分!
邓小平听了陈锡联的话后哈哈大笑,他立刻走到陈锡联的面前和气地对他说道:你们这是第一次攻打机场,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一出手就干掉了敌人的24架飞机,我非但不会惩罚你,还要给你请功嘞!
经此一战,陈锡联在整个华北地区名声大噪。
就连当时山西地区的孩童们在传唱童谣的时候,都编出了这样的歌词:“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阳明堡里一把火,鬼子飞机全扫光!”
在此以后,陈锡联便成为了邓小平手下的一员虎将,无论是淮海战役还是解放大西南的战斗,陈锡联将军在其中的表现都颇为可观。
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陈锡联将军被中央军委授予了“上将军衔”。
要知道,这个军衔已经与他当年在抗战时期的老上司王震一样高了,所以,陈锡联将军的战斗能力是全军上下所公认的。
1999年,陈锡联同志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晚年的陈锡联非常低调,全然不会提及自己年轻时的“战功”。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知道自己的这些军功章全都是由成千上万的战士用性命换来的,比起他们来说,自己所做的一切简直微不足道。
“三陈”中的最后一位将军,便是曾经担任铁道兵司令的陈再道。
陈再道和其他两位将军一样,在革命战争时期都曾立下过赫赫战功,他与别人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每次作战时,陈再道都非常懂得运用工事减少伤亡。
在1946年的巨野之战中,陈再道的部队奉命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
当时敌人全部都是有备而来,但我军的力量却较为薄弱,但为了掩护更多的主力部队尽快突围,陈再道必须率领手下的战士们顶住敌人的进攻。
为了最大限度地迟滞敌人进攻的步伐,同时也为了减少己方的伤亡,陈再道便让手下的战士们堑壕工事。
因为国民党军有许多重型装备武器,他们想要快速通过,就必须派人填平这些工事。
而这样的时间间隙恰恰也给了我军反击的空间,陈再道料定国民党军队绝不敢轻易放弃他们手中的重武器。
于是,他便为眼前的敌人量身定制了一套“战法”:如果我军实在守不住阵地,可以暂时先撤出来。
到敌人上来填平堑壕的时候,我们再派其他的部队伺机发动进攻。
这样一来,对于我军而言,这场战斗就变成了以逸待劳的“车轮战”,对于国民党军队而言,前方的阵地就像是一块“鸡肋”,明知道将它打下来没有太大的用处,却还得在这上面投入重兵。
最终,陈再道率领的部队将国民党第五军挡在阵地外面整整11天,直到上级命令陈再道率领部队撤出战斗,对面的国民党指挥官都还是一头雾水。
可以说,陈再道将“战地工事”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
1955年,陈再道被中央军委授予了“上将军衔”,当人们看着陈再道满脸笑容地站在授衔台上时,眼神中都会闪过一丝敬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份荣誉不仅是授予陈再道个人的,是授予整个工程兵团队的。
1972年,考虑到陈再道的作战经验,中央军委派他出任铁道兵总司令,自从陈再道上任以后,他开始在整个铁道兵内部开展“大整顿”。
在陈再道的亲自指挥下,铁道兵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恢复了正常,部队也开始如常训练。
但是,1984年中央军委提出了“百万大裁军”的计划,为了保证国家财政的平稳运行,同时也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国防需求,已经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军队了。
邓小平同志亲自指示,要将整个铁道兵部队全部裁撤掉,这个消息传到了铁道兵司令部里,许多同志都产生了负面的情绪。
陈再道本人也对部队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无法看着自己一手带出来的部队被裁掉。
于是,陈再道提起笔给邓小平写了一封“意见信”。
但邓小平在给陈再道的回复里说明了裁撤铁道兵的缘由。
陈再道的心中虽然还有一些不舍的情绪,但依旧坚定地执行了中央的命令。
一段时间之后,铁道兵部队全部裁撤完毕,陈再道本人也被调离了领导岗位,对于这样的结果,陈再道许多年来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每当邓小平回忆起1984年的大裁军时,他总会若有所思地对身边的人说道:“1984年的大裁军大家都很不容易,但唯独陈再道一个人牺牲的太多了!”
1993年,陈再道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在老将军去世之后,陈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移葬到了湖北麻城的烈士陵园。
而这里也是陈再道将军几十年不曾回来的老家……
“三陈”的故事只是无数解放军将领们的缩影。
在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了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英雄人物。
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后人所知,但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却已经结下了沉甸甸的果实,他们从那个黑暗落后的旧中国走来,为无数人驱散了阴霾。
而他们走后,留给后人的却是一片广阔的天空,他们的故事或许各有不同,但都是堂堂正正的“人民英雄”。
当天安门上空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时候,人们齐声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对这群人民英雄最好的告慰与缅怀。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缔造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世界”。
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必将循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将这项伟大的事业传承下去!
编辑:浊酒
责编:t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