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之谜:岳飞《满江红·写怀》的作者究竟是谁?

岳飞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在写《满江红》这首词时,中原的大地正在遭受这金人铁骑的践踏。岳飞矢志抗金,反对南宋投降,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他不顾软弱的朝廷,执著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诗词,在历史上虽留传较少,但是这首气势磅礴、悲壮深沉的《满江红》却一直深为人们喜爱。他战功赫赫,治军严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满江红》一词,和岳飞的高风亮节一起,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唱彻神州。

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是在明朝的前期才广泛传播开来的,在宋、元两代极少或根本不见于记载。从古至今,每当国难当头,这首词不知激起了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的奋勇斗争。故《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但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开始对此不断设疑,并展开争论.

一、质疑者的论断

(一)首先对《满江红》提出质疑的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余嘉锡。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的《岳武穆遗文》条下,提出了两条质疑的根据:

第一,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阶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录的。赵宽未说所据何本,因而来历不明。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在此之前,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会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深为可疑。

第二,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金陀粹编》中的《岳王家集》也没有收录这首词。岳珂平生富于收藏,精于鉴赏,他与父亲岳霖搜访岳飞遗稿不遗余力。但是,从嘉定三年他为《岳王家集》作序到端平元年重刊此书,共经历了三十一年,仍未收入这首词。因此,这首词可能不是岳飞所作。

(二)夏承焘的质疑

夏承焘也写了一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的文章,进一步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他主要从三方面论证: 其一,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一带却是明代时北方鞑靼人常常侵犯之地,距离岳飞伐金之地数千里之外,至南宋时已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假设此词果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

其二,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的“玉门”、“天山”之类地名,它是实指。贺兰山在汉、晋时期还不见于史书,到北宋时才有记载。唐、宋时人们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代中叶以贺兰山题写诗的人很多,但也都是实指而非泛称。因此,以“泛称”解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

其三,明代中叶开始北方鞑靼族入居河套,骚扰中原。鞑靼西攻甘、凉地区,多取道贺兰山后。弘治十一年(1498)明将王越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第一个大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其四,明朝的王越和他的同僚们,才可能是《满江红》词的作者。这首词刻在杭州岳庙中的时候,正是明朝打败鞑靼五六年之后。王越是进士及第,不仅武功盖世,“身率三军,决胜千里”,而且博学能文,长于诗赋,戎马疆场之余,作诗、词、赋、文数百篇,后人辑有《王襄敏公集》。这样的奇才,有了争夺贺兰山的阅历,自然会写出《满江红》这样不朽的诗词。

所以,《满江红》不可能写于宋代,而是作于明代。

但是小编认为:无论这首词是不是岳飞本人所做,它都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有着独特的历史作用和价值,即使不是岳飞所作,《满江红》也仍值得流传下去。


亲爱的读者,你认为呢?不正之处,还望不吝指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现岳飞《满江红》手稿文字与今本不同,修改原稿的高手是谁
岳飞的影子——《满江红》的真正创作者王越
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邓广铭
潇潇雨未歇?—岳飞与词《满江红.写怀》考辨
学术研究:岳飞《满江红》词考辨
邓广铭教授: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