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有几位妻室都是谁?她却因苏轼一首词郁郁而终

苏东坡发达的时候,为了应酬,门下曾经养了不少的侍妾,苏轼后来被贬惠州之后,他就纷纷地遣散了原来身边的一些侍妾,这些人就各奔前程。在这众多女人中这三位女性在苏轼的生命中最让人难以释怀。在苏轼一生中,这三段爱情意味着佳人难再得,相期邈云汉!

品读苏轼的诗词,在那字里行间之中,依稀可以看见三个女人的身影:她聪慧过人,虽早早地离开人世,却也让苏轼一生都念念不忘,永远记得“小轩窗,正梳妆”的甜蜜;她质朴贤淑,在苏轼遭受排挤、远离京城时,默默地照顾他,宽慰他,让苏轼依旧怀着自由的心,写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美景;她不离不弃,万里相随,陪伴着苏轼一起流放惠州相依为命,她最懂苏轼的心,苏轼也为她写诗词最多。他们是什么样的女性能让苏轼这样天才而博学的人、这样智慧而风趣的人,这样经历了生活和人生的起伏跌宕的人,如此柔肠百结,如此肝肠寸断,如此泪水千行?

第一位结发之妻王弗

苏轼在他年轻时欲隐林泉,不愿结婚,不愿出仕,迫于父母之命,才改变初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跟王弗结婚了,苏轼与王弗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不是一对年轻男女强烈感情的产物。以苏轼这样的心态和他倔强的个性还这么自信的人,他能够跟王弗结婚,并且能够在婚后跟她有不错的感情,这只能说明一点他们两情是相悦的。王弗是他的结发妻子,是他的爱情和婚姻的起点。苏轼是个很重情意的人,他跟王弗结婚的时候十九岁,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坎坷波折。王弗比他小三岁,当年只有十六岁,同样是天真烂漫。他们一起经历人生青春最美的阶段,就足以使苏轼对她魂牵梦萦。

王弗之所以能够引得苏东坡对她如此地想念。首先王弗父亲乡贡进士王方,他出身书香门第之家。 王弗聪慧谦谨,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说略微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我们可以想象这样出身的女子和苏轼这样同样有文学修养的人在一起他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共同点,能在苏轼的生活和学习中给苏轼不一样惊奇,绝不是像平凡女子那样相夫教子一定有她的优点。用苏轼对她的评价她的个性是“敏而静”也就是聪明张扬。而苏轼个性开朗、率真心中有事不吐不快,她和苏轼是很典型的互补型的伴侣。苏轼刚做官的时候远离父母,经常喜欢迎来送往这个妻子时常幕后听言 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给他提意见告诫他,苏轼当时意气风发很自信,对王弗的这些话不以为然,也可能是姑妄听之,并没放在心上在他等到后来他吃了很多亏之后,他在朝廷朝政的风浪当中摔打了很多次之后,他再想起他这个夫人给他的忠告,他怎么能不思念她呢?苏轼不得不承认,夫人在识人处事判断比他精准得多。王弗时常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苏轼,对苏轼人生而言是不可替代的。

王弗虽然是他的结发妻子,但是他们俩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时间太短了,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他们在一起只生活了十一年,还给他留下了一个儿子。所以王弗去世以后,苏轼在墓志铭里边写道: “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意思说“你走了,将来我靠谁呢?”四十岁的苏轼已经经历了很多的风雨后在他夫人去世十周年时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 这首词九百多年来,在不同的朝代都一直被广为传诵着,也是文学史上众多悼亡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当我们了解到 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那种情感、那种沉痛、那种深切,足以让后人也一样“泪千行”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词的大意是:你离我而去已经整整十年了,我俩一个生者一个死者,处在两个茫茫然的世界中。用不着刻意地去思念和回忆,我自始致终从来都不会忘记您。想起您千里之外( 密州 跟彭县之间相隔千里)的孤坟,这种凄凉的心情真不知何处可以诉说。就算我们两个突然在路上相逢,您可能都认不出我来了,因为此刻的我已是满面风尘、耳边的头发已变得象霜打的一样白。 夜晚来临,在幽幽的睡梦中,我忽然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回到了从前我们恋爱的光阴中。还是你出嫁前的那间闺中小屋,还是那扇小小的窗户,你正在窗前梳妆打扮。我们互相对望着,谁都没有先开口说话,只有深情的泪水不停地从你我的脸上淌落。那年年月月让我为之牵挂为之肝肠寸断的地方,就是明月之夜下的那片小松冈,那是我们自由恋爱约会的地方!

苏轼越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坎坷就越发的思念妻子。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对亡妻的追思,“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来评赞苏轼这首《江城子》。在这首词中寄托了太多苏轼对王弗的思念,那是一种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时空的思念。 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致使苏轼柔肠百结肝肠寸断泪水千行!

第二位患难之妻王闰之

就在王弗去世后的第三年,一个女人走进了苏轼的世界,她就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没有王弗的才情,却有一颗质朴的心。从乌台诗案到被贬黄州,她都一直静静地守在苏轼身边。如果说王弗是所谓结发之妻的话,王闰之应该算是患难之妻,为什么这么说呢?王弗去世得早,王闰之跟苏轼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七年,苏轼做湖州知州的时候,做徐州知州的时候已经和王闰之生活在一起了,后来被贬黄州还是王闰之陪着他,后来返回朝廷做官还是王闰之陪着他。王闰之无论是在苏轼倒霉的时候对他不离不弃、从不抱怨,苏轼回到朝廷之后官升几级、锦衣玉食,日子过得非常充裕,王闰之也并不张狂,依然保留自己的本色。 默默无闻地陪伴苏轼度过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历经坎坷 与繁华。王闰之伴随苏轼的时间最长, 而且是苏轼生活最为动荡时期的 家庭主妇 。虽然生活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评判感情是否深厚的唯一依据, 但至少是值得重视的一个依据。

王闰之虽然伴随苏轼生活时间最长,苏轼却没有为王闰之留下什么文字。言为人之心声, 从苏轼留下的诗 、词、文分析苏轼对三位王姓伴侣的感情 ,确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笔者对苏轼写给王闰之的诗、 词、文做了统计,兹叙述于后。 直接、间接为王闰之创作的作品,与王弗王朝云比较,苏轼写给王闰之的作 品相对说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 但并不像有的论者 所说绝无仅有。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文章名气不那么大, 但王闰之同苏轼共同生活的每个时期几乎都可以在苏轼作品中看见其身影, 兹按时间先后分述于后。第一次通判杭州时, 飞雪似杨花。犹不见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嫦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苏轼思念闰之,却从闰之的角度写思念自己,这种代言体虽是传统写法, 却别有情趣。因为代言体一般所代的对象是歌儿舞女, 而本词所代的对象是深爱自己的妻子,旧瓶中装 了新酒。这是与同类词最大的区 别, 曲折深婉地抒发了对闰之的深切思念 ,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另外与闰之有关的诗则有《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 云满湖, 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 , 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 自娱。 ”刚到杭州不久, 能够“腊日不归对妻孥, 名寻道人实 自娱” ,关键是有一个好的贤内助,否则是没法享受这种闲情 逸致的, 这从一个侧面反衬了闰之的能干。

她在苏轼诗、 词、 文中的分量是不能被忽视的。 在黄州 , 著名的《 后赤壁赋 》 同样有闰之体贴周到的身影: “是岁十月之望 , 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 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 日: ‘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 , 巨口细鳞, 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妇日: ‘ 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 我们 今天得以欣赏流传千古的《后赤壁赋》,其实包含了闰之的功劳: “ 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 时之须。”闰之的细心周到,为苏轼夜游赤壁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助兴之物。这是一份妻子的爱 , 从 这份爱中甚至能让人隐隐约约感受到母爱的体贴。在黄州的艰苦岁月,是闰之的体贴、 周到、 能干, 使苏轼度过了危机, 因而才有苏轼对 闰之“ 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 的由衷称赞。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 王闰之 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

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苏轼对“老妻” 的那份信赖和倚重,已超越寻常的夫妻爱恋, 升华为对母性的眷恋。当时东坡 已在常州买下田地, 由长子苏迈料理。闰之想回老家 眉山 、青神 ,这也是苏轼一生的期望 , 两人遂达成默契, 那就是退出官场、 回归故里。故里留有他们童年和青春时代的美好回忆 , 有他们熟悉的人 、 熟悉的山、 熟悉的水 …… 元禧 八年(1093年)八月一 日, 闰之在 汴京 染病去世 , 面对先己而去的闰之, 夫妻生不能同归 , “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作者的悲痛真实而感人。

苏辙对他这个嫂夫人是非常地佩服,在给他嫂夫人写的祭文里边特别指出这一点,说他嫂夫人的这个个性和这种气质,绝非学习所能得到,完全是天生所致。就是这么一个喜怒不形于色,日子过好了不张狂,日子过得不好了也绝不沮丧,她在苏轼的身就好像苏轼的影子一样。苏轼本身是一个很旷达的人,她夫人待在他的身边是给苏轼人生人生中增加色彩。就在苏轼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后来做了翰林学士、做了礼部尚书,备极荣耀的时候,四十六岁的王闰之又去世了,苏轼在写给她的祭文当中非常沉痛地说,等我回到家的时候,再也不会有人站在门口迎候我回家了。这跟他写给王弗的祭文非常地相近,都表达出了对自己的夫人一往情深的情愫。

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宦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了27年,先后历经著名的“ 乌台诗案 ”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 苏轼 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轼亲自写了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 的寺院里,10年后,苏轼去世,苏辙 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王闰之终于和苏轼合葬一处。

第三位红颜知己王朝云

苏轼生性狂放豪纵,只有像闰之这样贤淑妹性情豁达、任劳任怨的女人,才能给予他更多的自由,才容得苏轼将自幼生在歌台舞榭的时尚女子朝云收在身边,并与之终生和睦相处。王闰之去世时,苏轼已经五十八岁了,再次痛失爱妻,苏轼的悲痛可想而知。然而常言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同年新党再度执政,以“讥刺先朝”的罪名,将苏轼流放惠州。此时在苏轼身边,不离不弃的只有侍妾王朝云。而在留存下来的苏轼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他写给朝云的诗词最多,那么苏轼为什么如此偏爱出身低微的朝云呢?

王弗和王闰之是苏东坡的正妻,但是在苏轼的伴侣当中名气最大的其实不是她们俩,是他的侍妾朝云。王朝云的地位虽不能与王闰之相比,但她在精神和艺术感受上,又比王闰之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她不是靠练达持家的处世经验,而是凭着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与富有浪漫气质的苏轼相贴近的。苏轼给王弗、王闰之和朝云都写过诗词,尤其给朝云写得最多,最著名的是《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

其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历来传为名句,还有“多情却被无情恼”,墙外的人听到墙里边的人在笑,墙内的人本是无情于你,你听了之后反而生出多情,枝上的柳絮越飞越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整首词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词是苏东坡在惠州所写,东坡被贬到惠州,心里已经很清楚,不可能再回到朝廷了,所以写下这首词表达自己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慨叹。这首《蝶恋花》并非东坡写给朝云的,他写完了之后,请朝云唱这首词,朝云不能唱,朝云将启口唱的时候突然泪如雨下。苏轼很吃惊,你哭什么呢?说我不能唱的就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很机敏,虽然她出身比起两位夫人低下,也没什么才能,但她悟性很高。从这首词里边,“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里边她听出了人生无常、人生短暂、人生如梦的况味,所以她联系到自己十二岁的时候就到了苏轼的家里成为苏轼的侍妾,陪着他到了黄州、惠州,这一路走来风波不断,觉得将来终有离散的一天,人世间的情感不可能永远长久,始终总要别离,想到此处所以泪如雨下。以后每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反复吟咏这几句词,终于郁郁而终。苏轼写了这首词让自己最心爱的一个女人结束了她的生命。从此以后,东坡不复吟咏此词。 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人生跌宕,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 宦海 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而东坡亦是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

如果说王弗努力在苏轼的仕宦生活与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给予苏轼深深地关注和帮助;王闰之在苏轼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认同了苏轼的人生价值观,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那么,王朝云则以其艺术气质,能歌善舞,对佛教的兴趣和对苏轼内心的了解与苏轼相投契。 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突然摸着自己的大肚皮,问自己的那些奴婢和侍妾,说这肚子里装的什么啊?有一个浅薄的侍妾回答说,满腹的文章。苏轼微微一笑,并未作答。显然错了。另外一个又举手表示要回答,说先生腹中装的是满腹的经纶和机关,那就是说装的都是智慧。苏轼又是微微一笑,显然也没中意。最后是朝云淡定地说道“先生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朝云作为侍妾他能深知,经历生死沉静的人生变故之后,苏轼对于高官荣宠已视之淡然,在苏轼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背后,隐藏着他对人生祸福相倚的忧惧,对物质富有的厌弃和精神生活之空虚的种种感触。能透视苏轼内心世界致此,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了。所以她对苏轼的追随,准确来讲并不是图他的钱,也不是图他的利,是图他的灵魂。苏轼对朝云的这份情分非常感激,专门写了一首《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苏轼一辈子最崇拜两个诗人,一个是陶渊明,另一个是白居易。白居易原来发达的时候,手底下有两个很著名的侍妾,其中一个叫樊素,能歌善舞,可是到白居易晚年的时候,这位小樊素离他而去,另谋他途,所以苏轼很有感慨。原来他很遗憾,说你看人家白居易有樊素在身边,能歌善舞陪着他。意思就是自己身边没这样的人,有点遗憾。现在这个遗憾也没有了,朝云可能并不能能歌善舞,但是朝云善解人意,而且不离不弃,一直陪着他,即便他已经被贬惠州,这已经是贬到岭南地区,绝无再返中原的可能,依然一心一意地陪伴他。因为到了惠州以后,王闰之那时候已经去世了,王闰之去世以后,朝云并不念及名分,而是承担起了一个主妇的职责,精心照料家庭、料理生活、照顾苏轼的起居。苏轼在跟朝云的生活过程当中,苏轼教她识字读书,和苏轼一起修道念佛,可以说在苏轼的人生的后半时期,朝云在他的生活当中充当了一个知己之妻的角色。

我们说对于像苏轼这样一个大诗人和大文豪来讲,身边有朝云相伴,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所以在朝云去世以后,那年朝云才三十四岁,苏轼在为她写的墓志铭里边,跟前两位夫人不一样,在给前两位夫人写的墓志铭和祭文里边他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深沉而悲切的儿女私情。但是在给朝云写的墓志铭里边他更像是写给一个知己,他希望自己将来努力地参禅修佛,也能够进入天国,再和朝云在一起。

苏轼一生当中最亲近的这三位女性,在她们的情感和智慧的催动下,苏轼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可以理解为正是由于这些女性对于苏轼的关爱、体贴和理解。才促使他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名篇和佳作,从这些意义上来讲,苏轼的确是一个幸运的人,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的妻妾与儿子
历史上的“好色”文人之苏轼
一言不合就写诗的,男神苏东坡!
蝶恋花·春景
苏轼7天伦之乐
苏轼那三位红颜不寿的王姓夫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