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江南北,是谁制造了一模一样的“百米新城”?

已获授权  来源: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  ID:chinayouthplanner


文 | 王宏杰


几年,城市设计、城市风貌成了行业内关注的重点,上上下下都在强调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提出城市风貌需要控制,避免“千城一面”,强调城市特色。但是,坐在高铁上一路走下去,每到一个城市映入眼帘的都是一片片、大同小异的板式高层住宅。很多都是百米高层住宅,这已经成了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特别是新区都有的景象——“百米新城”。

       

 图1:京沪高铁沿线城市新区(作者自拍)


这些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不约而同四处开花,大江南北,大城小镇,形成了新的“千城一面”。住宅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住宅风貌和建筑肌理是城市的背景和底景。但是这些高层住宅,规模庞大、体量巨大已经成了难以忽视的城市主角了。

 

图2:贵阳城市新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宅形态发展的几个阶段


我们国家的住宅形态经历了几个阶段。建国初期到九十年代大多数城市的住宅都是六层行列式,就是所谓的“排排房”、“兵营房”。这里面设计的巧妙比较经典的是早期的北京百万庄小区、上海曹杨新村、以及90年代中期的湖州东白渔潭小区等等。



图3:上海曹杨新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政府取消了福利分房政策,商品房进入了城市发展的舞台。到了2000年初期,出现了“小高层”住宅,大部分在9-15层。因为有电梯,这类房子成了先进的生活方式,很多人愿意坐电梯,也愿意住的高一点。


 

图4:北京安慧里小区(图片源于网络)

 

但是随着房地产开发的升温,建筑高度和密度飞速提高。由于我们国家老百姓对南北通透住宅的痴迷,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塔楼逐渐退出市场舞台。


到了2010年开始出现大量横宽的百米高层,有的建筑长度为4-5个单元,像一个个竖立的巨型扑克牌。这些住宅方方正正,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一起,密度很高,建筑间开敞空间较小,拥挤和压抑。无论是城市建设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诧异并批判这样的居住怪物。


图5:百米新城(作者自拍)


然而这个阶段的住宅在金融上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居住价值,建筑形式也从体现宜居到体现利益最大化。空间生产导致空间金融化,密度越高、地价越贵;盖的越高、挣的越多;买的越多、兴许涨的越多。因此也有人打趣,那不是楼房,那是


立的水泥存折。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开发商、业主都成了暂时的赢家,而城市风貌却成了永远的牺牲品。


图6:某城市新区(作者自拍)

 

米住宅的负面影响


这些齐平头的百米住宅,直观的感觉就是一片“混凝土屏障”,给人视觉上压抑感,对城市风貌产生了根本的影响。特别是对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如历史遗迹、山前水边等地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视觉污染。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图片看看对高层住宅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图7:唐山抗震纪念碑旁更高大的万达广场(作者自拍)


图8:张家口“大好河山”后面的住宅(作者自拍)


图9:南昌乌沙河沿岸住宅(作者自拍)

 

图10:三亚半山半岛(图片源于网络)


图11:海南清水湾(图片源于网络)


图12:西安城墙外入境的高层(图片源于网络)


图13:长沙湘江滨水高层住宅(图片源于网络)

 

图14:大连牛角山(图片源于网络)

其实类似的现象还很多,很多城市重要片区都被高层住宅环抱。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除了风貌和视觉上的问题,高层住宅还在其他方面对城市造成影响。


1. 道路两侧的高层板楼挡住了街道的阳光。有的开发商为了最大化的利用日照间距,地块北侧全部设计高层,建筑阴影完全挡住了道路的阳光。街道见不到阳光,树木成活率低,冬天路面积雪难化,行走不舒适,街道空间消极。



图15:地块北侧的沿路的高层住宅挡住了北面道路的阳光(图片源于网络)


2. 高层建筑林立的街道界面高宽比过大,街道显得狭窄收敛,舒适度降低,让人产生压抑心理。


图16:高层建筑林立的街道空间(作者自拍)


图17:高层建筑林立的公共空间(图片源于网络)

 

3. 对城市小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建筑物高度越高,对风速、风向的影响越大,甚至影响周边地区的风环境,有时也会导致风灾。


4. 产生大量的交通和停车,增加路网的负荷。(幸好很多楼盘没有住满,交通问题暂时并不突显)。


5. 安全问题。高层建筑的消防主要是靠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保障达到消防要求。但是,万一,物业不维护不使用消防设施怎么办?那么就会出现前几天杭州纵火案的后果……

 

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呢?

 

去问建筑师


建筑师一肚子委屈:“这都是甲方给的设计条件,容积率和建筑限高基本上就把建筑形态控制死了,开发商又有市场需求,没有设计发挥的余地了”。


可以理解,建筑师是设计行业的下游,规划局、开发商都对设计提出要求,建筑师只有执行的份儿了。


图18:某小区立面图(图片源于网络)

 

去问开发商


开发商很务实:“为了增加产品的多元性,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高层住宅为小户型,满足年轻人需求,较低的住宅是大户型,布置在小区内部设计成楼王,价格可以卖的高,如果能设计成低层的城市别墅,那就更好卖了”。


所以开发商根据需求用足了规划设计条件,来满足市场,争取最大化的溢价。


举个比较极端也普遍的例子,为了集约用地2010年国家规定不能建设别墅项目,要求容积率不能少于1.0。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个地块里,一边是容积率不到1的别墅,一边是容积率2-3左右的高层,这样平均容积率为1,符合规定。所以出现了一种打擦边球的政策性房地产产品叫“高低配”,就是周边沿街百米高层,地块内部是2-4层的别墅式洋房,形成了史上最丑身高差。

 

图19:典型的“高低配”的样子(图片源于网络)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城市,在荒郊野外的远郊地区还有百米高层的原因。住在这样的小区里也很滑稽:一边是强调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别墅区,一边是密密麻麻的高层鸽子笼。别墅里的富人一抬头,看到的是百米大板楼,一排排的小窗户里屌丝们齐刷刷盯着他的生活。真是互相不舒服。


图20:高低楼互相观望(图片源于网络)


但是为什么偏偏要是100米,大约32-33层的高层呢?怎么不是90、110米呢?开发商说,这主要是建筑消防方面的原因,要满足消防的要求。

 

去问消防专家


消防员叔叔说几年前上海火灾之后,2014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适当提高了高层住宅建筑的防火要求,明确:“建筑高度超过100米以上的居住建筑应设避难层”。这样就增加了建筑成本也会增加公摊面积,开发商觉得不合算。因此100米成了房地产开发约定俗成的最高控制线。


图21:百米高层小区(图片源于网络)


当然,由于不同城市抗震等级不同,开发商也要考虑抗震造价和高度的关系。比如80米是抗震级别的分界线,超过的话,抗震级别要增加,同样也会增加成本,所以有的开发商也会选择80米。所以不管是80米还是100米,开发商肯定是选择经济效益最高的建设高度。

 

当然建筑的高度不是开发商自己定的。城市规划部门会在城市开发之前对用地进行规划,提出容积率、建筑限高等设计条件。虽然不同规模、级别的城市在不同的片区会有不同的设计要求,但是在新区,理论上不应该出现千篇一律的“百米新城”,那么为什么全国的规划同行都给了一样的限高呢?

 

去问各个城市的规划同行


城市规划师的无奈超过建筑师。在现有政策下,城市运营依托土地财政支撑,城市为了土地收益提出优惠政策吸引大开发商来投资。这些大开发商一般有满足自己利益的设计模式,无论在哪个城市都按照自己的模式实施。


当地规划部门缺少话语权难以严格管控,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万达和恒大。当这些楼盘突破规定之后,其他的项目也就难以把控了。

 

除了住宅建设的各个领域对高层住宅有要求以外,还有一个普遍的观念,就是大众都认为我们国家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居住用地不足,所以住宅盖高点也是节约的一种体现。


其实,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对人口的预测和居住用地的配置,一般情况下多层或者小高层住宅完全能符合当地用地和人口的需求,无需大量的百米住宅。


范政策、市场利益是塑造住宅形态的铁腕


问了一圈,似乎找到了答案:大江南北的百米新城是规范政策和市场运作下的产物。


1987年颁布《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规定:“7层及7层以上的住宅,应设置电梯”。从那天起,全国都是6层住宅小区了。


2010年住建部、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规定“住宅容积率必须大于1”。这样的“禁墅令”也是产生大量的“高低配”高层住宅的原因之一。


有学者说我国的住宅形式,特别是百米住宅是计划经济的壳子里装的市场经济的瓤。

 

面对这样的现象,难道我们就没法改变吗?高层住宅就不能服从城市利益和城市风貌吗?说好的城市特色呢?


图22:千篇一律的城市住宅,谁知道这是哪里?(作者自拍)

 

市设计去哪儿了?

 

普利兹克奖得主、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若针对建筑的重要性曾经说过:“如果你讨厌一首歌你可以不听它,如果你讨厌一篇文章,你可以不读它,但是如果你讨厌一个建筑,你不得不每天都看到它”。延展开来,如果它是一座座新城呢?如果是你居住的家呢?

 

相信没有一个规划师预见并设计了今天遍地的“百米新城”。绝大部分规划设计都注重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品质,赋予过不少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思想。还有一个叫城市设计的神器专门治疗千城一面。


但是,这些导则和设计在规范和市场的大手下被碾压殆尽,不管规划师有多努力,不管制定过多少导则,顺着京沪高铁走一走,满眼的百米新城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突破设计的案例。

 

规划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师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呼吁城市设计法定化,赋予城市设计法律地位。针对日渐失控的百米新城,很多城市出台了各种地方法规。


如武汉出台“汉十条”《武汉市建管审批指导意见(试行)》,对高层建设进行控制。


比如,针对“高低配”现象,提出:一个范围内的建筑高度差,既不能差距太大,也不能“齐平头”、对“混凝土屏障”现象提出: 要疏朗通透,不要“一睹视墙”。规划师用示意图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控制要求,目的都是希望尽可能避免高层建筑对城市景观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

 

图23:武汉“汉十条”之一,虽然插图不那么漂亮,但是表达的很清楚(图片源于网络)


不管怎么说,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直都存在、总是在努力、从没有放弃。

但是很多百米住宅已经成为现实,在空间这个维度上,住宅诚实的显示了这个时代该有的城市形态。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属于我国的特有城市形态——“百米新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强度的开发会给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带来压力,比如交通拥堵、停车难、医疗教育设施配置不足等等,这些都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城市必须面对的问题。百米住宅在工程、城市、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病症还会逐渐显现,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应对。


一篇小文,不为学术,就为一声叹息吧。



作者 | 王宏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分院主任工程师 

原文发表于杂志《人类居住》中,题为《大江南北满眼都是“百米住宅”,说好的地方特色呢?》



合作、宣传、投稿

请加小编微信:95799719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层停建?央媒回应,已明确:2021年起将统统按照“新标准”处理
“限高令”迎来,高层住宅或将大幅贬值?开发商:未来或成平民区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买高层住宅?看完这几点原因,高层业主郁闷了
惊喜!吴江太湖新城核心区爆出7栋高层!地价才7千多!
你知道购高层房第几层最好吗?
龙湖地产新进入城市研究报告模板(内部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