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课 | 《论语·里仁》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⑵?”

 注解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注释】⑴何有——这是春秋时代的常用语,在这里是“有何困难”的意思。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说:“何有,不难之词。”⑵如礼何——依孔子的意见,国家的礼仪必有其“以礼让为国”的本质,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它的内容,徒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式,孔子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朱熹《论语集注》:

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解读

郭美华: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为国”就是对国家的政治治理。为国有基本的三项,国家整体,治国者,被治理者。治国者和被治者都是具体的人,国家整体是抽象的大全,但在政治领域,可以视为权力和利益的抽象整体。

具体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在一种假设的“源初状态里”,每个人都追求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所以导致人对人是狼对狼的关系,因此为了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即生存和物质生活资料的保障,就需要一种能约束每一个人的法和强制实施法的机构,即国家。荀子或霍布斯都这样论证礼或法以及国家的起源。

表面上,礼或法是国家治理的“工具”。但是,因为礼或法有一个人情与社会关系及其历史传承的根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深层次地看,不但不是礼是国家治理的工具,相反,国家这种形式,本身反倒是礼或法实现自身的工具。本质上看,也就意味着国家治理、礼或法,最终是为了“人自身的存在”——仁的存在。

国家治理的根源、本质与终极目的都是“仁”的存在。要真正地实现这一点,首先不是国家强力运用礼或法来制约民众,而是国家治理者自身受到礼或法的制约。

传统注疏以让为礼之实,是很有见地的——礼作为制约性力量,就是在人与人相与共在的社会性生存中,彼此用以自我克制欲望而让渡(这里蕴涵着孟子与荀子的一个分歧,即荀子与孟子都看到相争的弊端,荀子以能导致自我坍塌的欲望追求为恶;但孟子进一步指出,人能自觉此弊端而自觉自制,这是善而非恶)。

因此,孔子说治国基于“礼”以限制自身而让利于民,治理国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古今中外基本上都是治国者悖礼纵情而鱼肉百姓。孔子以“如礼何”(礼有何意义)来反诘治国不依据于礼的问题,而不是问“如国何”(国家存在的意义),表明他将礼置于国家之上。

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如何经由“礼”超越于权力,并制约权力而实现良好的国家治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论语·里仁篇》(13)《礼崩乐坏的祸根在朝廷》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没有那么难
《论语·里仁篇第四》4.13: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融奕論語新解】做如何事情都有讲理
再读《论语》:里仁第四.13
礼让为国难何有——《论语》悟读【7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