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6讲《伤寒悬解一桂枝汤二》20120922讲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四十六讲《伤寒悬解一桂枝汤二》20120922讲


桂枝证十。“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为什么会先烦呢?首先,我们人为什么会烦燥呢?是因为上为阳,阳气郁重于上,就是胸臆不开,就会有烦闷的感觉,其实是火像。第一个,心气不能开散,不能下济于肾水,就烦;肾水不能上奉于心,这个就会产生燥。所以燥为阴证,烦为阳证。虽然属阳证,只是说明上热,而不能说明其他的问题。“欲自解者,必当先烦”,阳气欲发不得发,欲开不得开,所以呢“必当先烦”。这个烦呢又跟疾病转归那种烦躁不解的感觉不一样。首先这个有烦无躁,烦躁水火不能交济,水沉火浮之象,阳气不足以开达。阳气充沛,木火之力欲发,这个时候人会感觉到元气比较充沛,由此而得汗解。如果是上烦下躁,乙木生发就没有力量。这两种心态、两种感觉,其实是有天壤之别的,一个是踌躇满志,如未雨绸缪的感觉,这个要欲发啊;另外一个就是上下隔绝,然后是上不能开下,不能济,不能往上上奉。肾水不能上奉或上济的话,他会有什么现象呢?首先,肝木之气升达就无力,起码胆气各方面就不足,看心气整个就比较弱,做事积极性、状态都不一样,脉久按无力是肯定的。欲解的话,脉象久持反而有力。这两者从病人的性格、心情、症状、脉象之中都是有很大差别的。

“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所谓脉浮呢是在外,在外就有开散之势。在表者汗之,因为已经有欲开之势。如果是沉呢,弦呢,这个时候要作汗的话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出现心烦呢,就往往是少阳相火上扰的心烦。这两者就不一样。所以说这条条文,其实每条条文都叙述了仲景表法的一个思路,对整体疾病大象的一个描述。

桂枝证十一。“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震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大家想想这是什么状况?首先脉是什么,脉是谷气之象,是由阳明胃之大海鼓荡,由手足太阴整个展现出来的。这个脉阴阳俱停呢,它是一种邪气闭阻导致的经络之气暂时阻遏,不能显现的一种现象,这叫脉阴阳俱停。

同学:这样的病人把脉的时候,他那个尺寸脉都摸不到了,是吗?

行者:对,但病人的症状还是有体现。你想想,一个脉阴阳俱停脉象的人,首先左路营卫气血不能奔发向上,神志是迟钝的,甚至是有点模糊的,可能会处于一种嗜睡、乏力、神疲等种种状况,但是呢并不是真正的神弱,而是阳气遏阻住了。但是你又观察病人真正的神情或偶尔的言语,你发现病人并没有说是衰弱、乏力那种气脱气衰之象。这是必然的。所谓“太阳病未解”,就是说表气,外在的经络是营卫之气开发、流行的,营卫之气、太阳之气受到阻遏以后导致太阳不开,太阳不开往往从于寒水之化,是以闭藏为主的,大象是闭藏为主的。如果入于阴的话,那就是脉微弱、沉微,少阴证。但这只是表气郁遏,脉阴阳俱停,是不是真的停了,这就不好说,我认为,久候或者是重按还是会有的。虽然说在表之阴阳之象它不像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内在精气的流传,一息则真机穷,一丝一毫都不能停滞的,只要停滞一下这人的生机就消失了。外在之气呢可以暂时停滞,时间也不能久,要不然内在脏腑的生机也就消失了。所以我们人平常是生机蓬勃,可以说这种生机源源不断的这种现象。外在木火之气受到郁遏的话就有两个现象,一个是郁而后发,一个是郁而内陷,内陷的话就会出现脏腑之证,或者入腑或者入脏,入脏则死,入腑狂不知人。但我们这里讲的是太阳病,脉虽然阴阳俱停,它要欲解的话“必震栗汗出而解”,震栗是风木动摇之象,还是由厥阴开达,六经只是代表一个部位,而里面行的六气不外乎是一气,一气无外乎阴阳,阴阳就必然沿着木火升达金水敛藏的这个一往一来的四象这种现象来进行盈缩升降。“必先震颤汗出而解”,能震颤汗出解的话这个木火之气尚有根源。要是平常一个尺部脉陷下,两尺脉沉弱就无作汗之源。

同学:这种是得了外感,外在受了寒邪比较重,然后导致阴阳脉欲停,身体比较好,自己出一身汗就好了。

行者:这种病人必然是身体虚弱的病人,而且不但身体虚弱,敲好适逢劳累啊、紧张啊,在表六经之气已经虚耗了,在内的脏腑之精尚没有亏空。如果内在脏腑之精亏空,马上传变。像过去伤寒有暴死的,对吧?当然现在没有了,现在西医有它诸多抢救措施,不叫伤阴。

同学:那这个就不好理解了。咱们一般感冒了吃点药才能好,这个身体不好,得了外感自己就震栗而解,不好理解。

行者:震颤而解是个过程,你怎么知道没有用药呢?不用药说不定拖的时间很长,这一直是一个感冒的重症,说不定处于一种半昏迷,像很多老年人就这种状态,它欲作而不能作,战颤也是比较勉强的。

同学:他这个就是说吃了药还要有震栗这个过程才能病好,是这个意思吗?因为你刚才讲了,这个人身体还比较虚弱,不管他吃不吃药,震颤而解都是个过程。

行者:那我问你震颤是一个什么的过程?

同学:震颤就是风木这个厥阴开达。

行者:是啊,那一般人为什么不经过战颤呢?

同学:我觉得震颤呢……

行者:先慢慢想清楚,不要急着说话。震颤,你看一般人感冒就说打寒战的少,是因为病在皮毛在外,震颤吧它伤及营血了,更深一层次了,而且这营血本来就亏空,这个时候肝木的荣养就需要一个过程,欲疏而不得疏。战颤而解,有很多病人战颤不解,战颤不解病情就愈重了,还有第二次再战的,但是只要战一二次,这个病人元气会大亏。这就不是说我们一般人打个寒战,打个寒战,稍微冷了,把营血激了一下,打个激灵,是不是?叫“因于寒,起居若惊”,是外在受到寒气束缚以后,感觉身上应该有点紧,紧了以后心气不能安和,所以显示了有各种急躁之象,并不是说受了寒就一惊一乍的。你看很多人冻,受了寒气以后说话不流畅,哆哆嗦嗦的,然后举止也不是太流畅,就好像是受惊了一样,没那么放松了。

有问题就想一想,是不是,你要多想。这个做学问就这样,你有问题不要问,你首先自己想出来一个答案,然后呢你再问,然后用你这个答案去碰撞,看自己的思路是怎么回事,是想对了吗,大家能够想到一块去呢,还是自己有差别。这样的话是一个磨砺思维的过程。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但阳脉微者”,这句话怎么解?

同学:脏腑没事,光阳脉微。

行者:这段条文古今解释有差异的,但是我们只按我们的观点来解释。古人就文义,这条就有争议。有人认为“但阳脉微者”,六脉俱停,阳脉先出,这叫但阳脉微者。但阴脉微者呢,就是六脉俱停,阴脉先出,阴脉开始出来有微弱之势了。黄元御先生解释呢,就是说,六脉但阳脉微,只有阳脉弱。咱们先按照黄元御的解释,来看看他怎么想的。如果是六脉如常,阳脉出现弱势了,突然阳脉出现弱势了,是吧,阳脉弱而阴脉如常的话,这就是,阳脉沉,沉就是微啊,微的脉位是沉脉,微弱。但阳脉微,尺大、寸微,或者寸弱、寸小,这是什么现象?阴不得出阳。阴不得出阳有几种情况?阳陷阴中,是不是?而这时候的病症是什么?这时候恰恰是,在临床上有很多便秘啊、然后是下焦蓄血啊、淋沥之证啊,很容易出现寸脉弱而尺脉大,这是阳陷于下。还有一种就是阳欲发而不能发,郁滞在下。下边并没有实邪,也没有腑证,这就是寸脉沉弱,是阳气弱,尺脉弦,太阳证尺脉肯定弦,欲发不得发,没有一点弦紧之象,怎么作汗?

同学:右脉如果都是正常的吗?

行者:这是讲,我们就分析嘛,我们按他的说法展开一下他提出来的这个象,是个什么现象,有没有问题。

不可能是浮,也不可能如常,定是弦脉。无弦怎么作汗?但是呢还是有一种,浮弦、浮紧,而是以浮大为主的,这也是欲汗之势。再下面,“先汗出而解”,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是外边受到了寒邪,阳气郁遏。但是从我们临床之中来看的话,所谓阳,它不但指的是寸,而且指的是浮位。在临床上,病人一受寒的话,首先表现就是寸脉沉弱,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因为绝大部分常象就是寸脉沉弱。寒象表现在哪儿呢?寒象往往表现在左关,左寸的寒象微乎其微。在临床上一现左寸有弦象的话,你可以断定,心脉有瘀阻,不是这次感冒来的。你就问他平常有没有胸闷、心悸、甚至可能就是说如果有点紧象的话,这人以前有过心肌炎,或者是类似的像西医说的稍微重点的病,左心室传导阻滞这类重点的。只要是左关脉有点紧象,就是风木疏达遇到了阻遏;其次是尺脉,尺脉的沉紧之象,意味着太阳经的寒气深一些,重一些,里面已经有内连少阴之势了,这种病人发热迟,发热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呢,单提阳脉微就没有啥意义。如果是正常的感冒病人,阳脉微的人很多。

再看下一条。“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我觉得吧,但阳脉微,但阴脉微,必与前面脉阴阳俱停是有个承接过程的。“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阴脉,按照伤寒体例的感受,我觉得在这里面讲的应该是尺脉,以关上为阳,关下为阴,不是讲的浮沉。因为我们的脉只有一条,他的脉位有浮有沉,是一个现象;你不可能把它劈成两半,浮位是一个感受,沉位是一个感受。它是一个体象。当然有些脉学家呢,有个别旁门左道的脉学家非得分成几块,前后左右都分块,好像这个脉分成好几块似的,从不同的角度摸上去不一样,分成几脉。这个是有悖内经原意的。但是他是不是在临床之中有道理呢,摸索出来一些经验和一些真正实际的用途呢?这个到时候咱们再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只是他这么运用就会产生很多流弊。

“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上一句提到汗之而解,汗之而解,阳陷于阴的话则发热,阳出于阴呢,这就会产生说阳气开达,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阳气开达,敷布皮毛,这才是一种作汗的现象。在这种作汗过程中呢,上焦营卫之气是个逐渐充盛的过程。之所以要作汗,是因为外在皮毛肌肤之中有寒邪,有阴邪,太阳之气有未开之处,必须得到营血的温煦开达,汗出而后解。

我看网上提个问题,说为什么自汗不能解呢?自汗怎么能解呢?自汗营血的力量根本就没有温发上来,就很不足,越出汗越冷。这跟那种左路木火酝酿鼓荡,然后是酝蒸之势,那就是两个感觉,一个是逆上,一个是顺升。至于说临床症状脉象之中,自己可以逐渐地去体会。首先要做到心明。什么是道?这个就是道,我们呆在这个地球上,左升右降就是道,对吧?符合天地之间寒暑往来,一日一夜,日月之道,这就是道。除此之外哪有道?天地之道就在这里。所谓的儒释道,说白了都在这里面。除过那种清清静静,一点用处不抵的那个,那个东西没有,对吧?。应世之道就在这里边。

“若欲下者,调胃承气汤”,既然用调胃承气汤,证明什么?

同学:一身之气郁在阳明。

行者:对,阳不降,郁在阳分。一个在表,一个在里,表未开然后里郁结,所以呢,“脉阴阳俱停者”,按第二种说法,但阳脉微者,脉阴阳俱停,阳郁在内,这第一条前提是这个病人素无大疾,体质还行,这都是很多隐在的前提都具备了。“但阳脉微者”,从阳脉出来了,脉虽然微弱,久按渐强,这个时候你可以汗解。这证明病欲从阳出,它要从阳出你就从阳走。“但阴脉微”,阴脉慢慢出来了,这就证明这个郁热在里面要成形啊,久按愈劲,你可以调胃承气,你可以把它郁结疏散开,叫它得以枢转。但是真正用调胃承气的时候,临床之中还要看很多具体的情况。病人确实有郁烦之症,欲作汗不得作汗,郁烦在内,你肯定得用调胃承气。阴脉微,又不是阴脉实,里证还没有结实。

同学:我问一下,前边说太阳病未解,不是说太阳病不能下吗?

行者:临床有一些表证过程之中,里气实而表气不开,这种症状非常多,是因为里气实所以表气不开,所以用调胃承气来解表之证。是因为里面阳明之气不降,所以太阳之气不开。所以有开太阳以通阳明的,表气一开,太阳一开,大便就下来了。

同学:他这不是一个受寒吗?

行者:阳明一降,小柴胡汤,大便也下来了。你也可以通降阳明,也下来,都一样。反过来道理,有的人郁热在内,上趟厕所,一身汗出来了。这种案例也是不少的。所以一身六经之气它是周游往复,有不开则不能阖,有不阖则不能开。就跟暑天一样,中暑了,烦热在上,“因于暑,体如燔炭”,下面什么忘了,反正“汗出乃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暑热郁于内,这个时候,上焦太阳之气根本不得开降,必须降暑热,用什么方子?白虎汤,白虎加参汤,一剂汗出而解。白虎汤喝完后出汗的,但是不是白虎汤都有大汗,白虎汤也有不是大汗的,但是前提是不是营郁卫闭之证。还是那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术,也是道,方法,逐渐的体会,体会时间久了以后,然后就能够溯本穷源,追溯到根本。

这个就是,说到根本,就是所谓的寻道、学佛。不要以为大家好像读了几本佛经,看了一些书,就以为自己学佛了,入没入门还差得很远。学佛是条不归路,只要踏进门之后,那就只有一力向前,毅然前行,没有退路。你们是体会不到的。有能体会到的,是因为你学了佛之后,你发现你各方面的状态,种种的境遇都在下降,事情也干不好了,是不是?学佛也学不好了,工作也工作不好了,稍微能够碰撞接触点儿本来的自性的时候,就会有空见,这个时候什么东西都看淡了,肯定提不起兴趣来,以前的坚固妄想执著,慢慢就不那么坚固了。这时候你想提劲都提不起来了,想归于自心吧,自心的力量又太弱,智慧根本展现不出来。你一应世了吧,你根本提不起来力量,你还是要用以前那些东西,可是用以前那些东西吧,又没那么带劲了,所以这就成半吊子了。所以古往今来很多学佛人,一旦学进去就发现一无是处了。所以只有一条路,就是要归于自心,归于自性,慢慢地持盈保泰,心不外溢,神不外驰,温养久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你跟一般人是有很大差别的。要不然的话,光一入门就骑墙,都一样,很多人其实几十年下来都是这个境界。所以大家真正学佛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号称佛油子,学得还不错的,其实你要是用世俗的眼光看他,哪样都不行,学佛也不行,不知道搞什么呢,搞到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可能这种人搞到最后,可能连学佛也荒怠了,也就继续搞世俗去了。但是呢,他也有了这个根基,头出头没,多长时间以后还要归到这条道路上。跟每个人发心有关系,本来就这条道的人,发心就正,就会一直走下去;你要是发心不正,不知道突然哪一脚踩进来了,就这样陷进来了,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说这么多话吧,也是跟有些人共同勉励一下,知道该怎么办。

“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洒客不喜甘故也。”

他这个酒家不知道到啥程度,是不是长期饮酒有酒瘾啊,按照现在医学是不是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了。这种病人啊,乙木疏达之机已经抑制住了,中焦脾湿无以疏达,你用桂枝汤不是前无出路啊,只能郁于中焦,到时以至于得汤则呕,得汤吐血啊,这是根据病人深浅不一的反应。你要说平时经常在外面喝点啤酒的,怎么不能喝桂枝汤,喝完挺舒服,左路肝木瘀滞没那么严重。相对应临床上很多人有抑郁症的,长期肝木压抑的,这时候得感冒后别给桂枝汤,你就先清清少阳得了,偶尔稍微给点桂枝,你给桂枝多了,少阳之气马上就逆冲上来,因为他不具备乙木开达的条件,你的这点药也够不上创造这样的条件。当然你也可以,柴胡,鳖甲,桃仁,丹参,你把它都用上,你就用这个治疗感冒,这可以,管点用,但量别太大,欲速则不达。本身阴分有营郁,这是在阴迟缓,得慢慢打开,你想一战而毕其功,那肯定病人受不了。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是营气就不得疏达,营热内郁,郁久了以后谁也受不了。本乎阳者亲阳,本来就往阳位上跑的,到时候就犯胃,对不对?如果是阴寒之气就往下沉,脾阳就下陷。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从这段来看,虽然是长沙,看来还是久居北方的。脉浮紧,证明平常病人腠理就坚实,这个时候腠理坚实,皮毛不开,徒温其营血,营郁在内;又恰好过去古人是腠理坚实,一天在外面曝寒暑,昼夜劳作,六经之气旺,五脏之精乏,徒温其营血,一但遏阻住,如长江大河之势,不能外达就得内陷内迫,所以出现高热神昏,种种危症。现在西医就是直接抗生素,输液输水,就能抗住,但如果表不解的话,烧上三四个月那就抗不住。西医经常有发热待查,动不动发烧好几个月,怎么都查不出来原因,这种病人很多,一般是表气不开,里热已成。没有办法,西医那些清肺胃之热的药,清泻的差一点,那些抗生素对凉乙木还行,真是要清阳明就差一些。所以很多高热不退的,最后用的方法大多数还是温病的方法,凉开的,清降的,最后解了。我在临床上遇着多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居首,基本上都是这个治好的,然后也有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汤那个发热不如这么重,那个一般是发烧个几周下不去;有桂枝人参汤,协热利,还有四逆汤证,四逆汤证少,四逆汤我的理解是吃完可以退烧,退完烧以后半生半死,这个人可能不行了。本来就是热陷少阴,本来就病传少阴,外有热而里真寒,用四逆汤烧退,过一阵又烧,再退,如果最终阴精不能复的话,这个病人还救不了。这种病人一般白血病的多,血液病也有,这都有名,不叫无名发烧了。

太阳中风,十条,合太阳病十八条讲完了,大家有啥问题问一下。我要求所有学过的条文,必须熟背,全部背下来。咱们讲得比较慢,刚开始把这理顺了,以后就讲得快了。你把刚开始太阳病这些前面大部分都能理解得比较通畅,都能背下来,后面就跟看书似的。记得我上节课留了一个问题,你来讲一下。讲原文,回去得好好背。

同学:“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对这条的头疼,应该加什么药来应对,这是问题。我的理解,头疼是阳气在上不能开达,既然在上,解也应该在上开解,开解了头疼就会好一些。

行者:用什么药,用什么思路能体现你这个想法呢?

同学:我回去想了一下,可以用麻黄,也可以用川芎。

行者:我要问一点,他为什么会头疼?本来营卫不和,有营郁,有卫气欲合不能合,他为何单单头疼?我举的例子是这个头疼会重一些,你用什么药?而且限定的是头顶,头后侧,后脑疼痛,不是两侧,两侧你不用想,你直接清降少阳了。这是时候选方就是这样,既然热在上,你首先考虑,在上者实为不降。有不开,有不降,我们本身太阳病讨论的就是不开,而本身作为太阳中风,它的不开之势不是为主的,而是不合(为主),是风木盗泄,乙木无力开达,兵力都在上面浮散不收了。在这个病的治疗中,白芍是降肺气、降少阳,少阳一收起来以后厥阴就足了,就努力升达了;然后桂枝、姜枣草,是鼓荡营卫之气的,从中焦卫气开达。这个时候出现头痛为主,首先不可否认,太阳经头痛首先就是不开,它必须得开,你得用点风药,这个风药要有两方面特征,它不但能降阳明,而且能够开太阳,得找这样的风药。为什么他头疼厉害,别人头痛不厉害,证明他平常右路之气就不易降。

同学:我本来考虑太阳不开是由于风气鼓动,要把风气收回来之后开达力量就大,所以我考虑要不然加大白芍的量。

行者:这么吃完可能头疼会减轻点,但头疼还不解。你思维变化太快,一开始麻黄。这个病例讨论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叫大家知道抽丝剥茧,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人呢,五炽相火容易浮越,得太阳伤风的多些,这个时候少阳之气容易上逆。上七窍有火,不用问,全少阳,该清,该凝,该敛,相机考虑。额角头疼呢,那就更不用考虑,柴芩半你得考虑,一个都不能少。后脑头疼,就象桂枝汤,服汤后,反烦不解,针风池、风府,那个属于风气在上不得开泻;所谓风气在上不得开泻,为什么不得开泻,必因外在有阴寒之邪束遏阳气了不得开解,所以在上的用药可以用点桂枝,他讲的用针灸,你可以用点风药,也可以用桂枝尖,古人讲用桂枝尖,你可以再服,然后把乙木之气打开,作汗而解。

同学:上次有同学说用炙麻黄和苏叶。

行者:炙麻黄可以,但用量不能大。麻黄力量太大,麻黄一用,用量大的话右路跟着就不能收,本来就是卫气虚,汗出如水流漓,病必不解,一开而不得收。苏叶可以,苏叶本身是什么,辛香,调中畅气,本来就有如陈皮的功效;苏叶、生姜、陈皮,都有调畅中焦降浊阴的功效。根据他不同的情况,虽然头疼,你一看舌苔白,中焦还湿气不化,是不是得加点生姜,量足一点,还有苏叶。舌苔黄不用说,少阳相火起来了,口鼻炙热,尤其是鼻子,这个火就出来了,这个时候你想用点连翘什么的都可以,从上面清解,然后再降降少阳。所以用药吧不要讲它具体的归经,这小柴胡、柴胡黄芩,这就是少阳,这就把自己困住了。我们用药就用它的苦寒之性,根据它药的长相,取类比象,如此而已。

桂枝汤,古人称为太阳神方,非独太阳一经,可以说涵盖数经之病。太阳经,太阳神方;太阴神方,太阴病是什么?太阴是湿土之气不得化,然后呢既然不得化,就有从阴从阳的化现,根据从阴从阳的化现,总归足太阴脾经是要升的,以升达为顺畅,其法恰恰合于桂枝汤。当然桂枝汤里面是以桂枝、白芍为主,但是有姜枣草的这个概念,尤其是甘草这个概念为主,是升动升达脾阳的。少阳病,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现厥阴,从阳化现则为少阳,从阴化现则为厥阴,从阴化现恰恰得升阳,所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人参汤,还有桂枝汤、桂枝人参汤、小建中,都是少阳的主方;右路就不说了,右路的那几个泻心汤,那都是少阳方。我们讲的如果从阴化象,厥阴病,厥阴病桂枝汤是主方,纯粹主方,这是真正的主方,由阴出阳。

我们在讨论六经的时候,六经就是部位,不用管它,是六个地界。里面流行的是一气,而这一气呢,我们要考虑到它由阴出阳,由阳入阴,阴阳之间互相的转化;由表及里,由内及外,内外互相的呼应,这是我们要管的。我们不用管,哎呀,这太阳经,这少阴经怎么呼应,你两个地界呼应什么呢,我们只要呼应的是这样一气,这一气的盈缩周流。如若不然的话,你象网上,以前我就觉得,三七生讨论六经,其实打成六块儿了,别看弄个阴阳鱼;你要不打成六块儿,因为只有一气,你只对这一气说话的时候,这是一,你不对这一气来讨论,永远是六,不管你把它六个怎么弄得严丝合缝,整合成一小组,那还是六。为什么是一呢,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没有六,这时候才是一。这也是我个人对伤寒的一个理解看法。从这个角度入手的话,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简单一些。像历代关于六经是争讼不已啊,但是绝大部分人都失于肤浅,就不用讨论了,有个别稍微深入一点的,但是又跟这个仲景啊黄元御的境界相差还是不少距离的。所以我们谈伤寒论,只谈仲景,谈黄元御,只谈自己;其他的人可以借鉴,可以看。

六经本一,一在何处呢?怎么样领会这个一呢?很多人一生也不会知道,因为什么,因为他的心就是好几个,君子之学贵乎纯一,你入于纯一止境,你自然就知道一是什么。这个心里每天照顾了这个医家,还得照顾其他人的学说,每天给自己老师点儿面子,给这个医圣点儿面子,都给完了,这个千头万绪,怎么也整不了一,勉强拉成一个一吧,就觉得用得非常别扭,是不是,没有实用价值。怎么样达到心态纯一呢?直心为道场,我们的心是本来就是一个,本一,你只需要放松下来,直心率性,自然而然就会发现自己这个本来纯真无暇光照大千的这个本性。这个时候你再学东西,你眼中的万物就是一。心里都没一,还想在外面找个一,这样的话,只能成为外物的依附。这是我个人的做事一贯以来的这个风范,我就是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他老人家讲的,所以呢,我不管是学医,我不管是学任何东西,都是一以贯之,因为我这儿有个一了,所以呢,就容不得其他了。其实这个一也就说说而已,真正是归于自家,归于自性的时候,每个人自己体会,都在你们那里,那里头,不在我这儿,也不在诸佛先贤那儿。

以前讲,学佛就是条不归路,不归路去哪儿呢,你得去你一个自己想去的地儿,这个地儿你不想去,你进来还得出去,在里面折腾,然后到最后,自悟,自性。古人说了,古今圣贤最后都怎么样了,古今圣贤皆寂寞,归于自心就是与圣贤同游寂寞之道。你不能享受这部分寂寞,就不要来学,学了以后你会非常痛苦。你既想学吧,又叶公好龙,见到了又得躲。你就像那个陈子昂一样,哎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哎呀,这样啊,是不是,心里想,怎么这样呢。其实何必学佛,古来圣贤慢慢地领悟,最终的状况都是一致的。

今天给大家稍作讲解一下,然后叫大家知道学佛是这样的,需要拿出一份承当,拿出一份真正的担当和勇气,来知道你该干什么,走的目标是去哪儿,你能不能去,想不想去。别学到最后都捣乱,自己给自己捣乱,徒生烦恼,也给大家捣乱。所以南怀瑾先生经常提,唉,学什么佛,好好生活挺好的,是不是?本来一个很直率很天真的人,学完佛后,变得是又隐曲又不自然,这种情况不少。本来脑子里什么都没有,现多一空,又多一有,世俗善恶样样俱全,学完佛以后烦恼。我见过很多学佛的人,没学佛之前挺好的,挺快乐的一个人,学完佛以后,是非烦恼善恶就多了很多,这种人太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要干啥,如果是每天想求佛保佑的话,那就别学佛,每天光磕磕头,念念佛就行了,理论上就不用深究了。平常日常生活,该干啥干啥。我上回也给亚男说了,就是十一期间呢,休息休息,然后是调整调整状态,十一以后找机会,大家如果方便有时间的话,组织一次打坐修习的初步一个练习,在这七天内,大家可以了解了解自己,然后也了解了解佛学精进的一个状态、一个法门。要不然你们总没尝到过,看一下。需要有承担了。

前些阵子有人问我一问题,哎呀,而脑子里有想法比较多,有善念有恶念,有时候有习气,就没办法降服。这是千古圣人同此一叹,是个大问题,怎么降服呢,你来说说。

同学:《金刚经》上有句话,应无所住而生起心。

行者:别用《金刚经》,用你的话。就说你日常生活中,肯定是经常接触碰见这种状况,你不也写了很多东西吗?现在就要凝聚出来几句话,最想说的,感觉最直接的大白话来一两句。以后《金刚经》就叫它滚蛋,不能归于一心,归于自心中的,你要它也没用啊。

同学:有善念有恶念的时候呢,就是对恶念怎么去对待,善念怎么对待,我有一个标准,最基本的一个,要对古代圣贤要有信心。为什么古人去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自己的体会,就是说,人类很多的痛苦啊,其实完全是自己的很多这种胡思乱想和其他的罪造成的,很多际遇和痛苦都是内生的,而圣人教我们的这些方法,像《金刚经》这些,教我们把这些慢慢去化掉。首先一个就是持戒,首先是五戒,然后是十善,这一点慢慢做到以后的话呢,自己会发现自己的境遇和对各种事情的看法慢慢地出现改变,以前的很多痛苦,心里面解不开的,慢慢都解开了,这个时候你才会慢慢树立信心,知道古人不是骗我的,这样讲是有道理的。这是我自己的第一步的体会在这儿。然后第二步的话呢,就是说很多习气开始松动之后,诶,这时候可以有更多精力去观心,看自己很多时候这个,诶,什么时候哪些习气比较重一些,慢慢地一点一点看呢,这些习气能够淡下来,这时候才有精力看。其实还是自己内心的念头在这儿,造成自己遇到相似的情况,这个念头会电光火石之间,下意识的,马上这个脾气就出来,收都收不住;当你能够自己缓和下来以后,一样一样观照,把自己以前的这些习气能看得清楚,看得清楚的话呢,然后开始的时候可能拉不住,慢慢地,慢慢缓下来,缓下来之后,慢慢去再用经典教我们的心法去把自己的内心转化过来。比如以前,这些善恶分得很清楚,就是说这样很恶,嫉恶如仇,到后来,再去根经典映照一下,像《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心里的念也是有为法,这些东西都是,咱们中医讲的都是脾土所生的,是吧,中土化生出来的,生出来一念,然后自己再跟它去打架,就是老师说的,自己跟自己斗着玩儿;慢慢把心都放开以后,慢慢地把这些浮散之阳收回来。但是这样我也没体会很深刻,我是觉得这样。

行者:你讲这很有道理啊,怎么没有往下讲?

同学:本身我这人入门比较晚,比较笨,我这阵儿体会,心里面会有一个知,如果说我现在还可能不是,还存在比如有些事情做了之后有这一知,这一念头,已经撞了半天了,才有那一个知,没办法已经奔走了。但我发现只要有了这一个知,不管好坏,以前总觉得这一习气坏,那一事好,有了这一知之后就慢慢淡了。但我这人有这个知比较慢,有时候迟钝,不能马上有这个知。我现在练这知,如果一出来做就有这知,就可能更慢慢都没了,因为我现在发现,不管有时候有习气发脾气什么的,但有了这一知后这脾气就没了。

行者:知妄即离。不能说没了,只是淡了。

同学:对,是淡了,慢慢就觉得没什么,对自己也没什么干扰了。

行者: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这一知这一念,也是不容易的,需要时时刻刻保持着。我刚开始听第一个同学讲的,刚开始讲的是律宗,从这一角度,慢慢地讲了一些稍微涉及一点儿观心啊什么的,然后最后呢,讲到医学串通起来了,禅宗还没开个头就没了。(笑)

这是一个大疑问,是一个方法,根据三六九等的人,每人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我这里只谈一种方法,因为这是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以后,其他方法全可以并备。需要并备的,没有这个核心没有用。我心本一啊,我现在要对付习气也是一样的,你要对付习气就二了,但是不对付又不行,它影响了你静定,影响了你日常的修行,影响到扰动了你内心的状况,使我们不再自在,徒生烦恼。所以呢我们又需要对治,我们需要对治的时候,就跟我们见了寒,我们不需要治寒,我们见了热,我们也不需要清热,我们要知道它是哪儿来的,最终会怎么样产生。就跟日本一样,这选举闹腾,闹腾不行了怎么办?找个钓鱼岛的事缓解缓解呗,是吧?修行也是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有一个小徒弟问:哎师傅,我这里面有善念,有善的想法,还有点儿邪劲,有时候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有股邪劲儿就想干点儿坏事,平常呢蛮好。然后他师傅说:行。他说,怎么办呢?师傅指着旁边一个大石头,你把这石头给我推到门口,推到山门外去。徒弟费了半天劲才推了一点儿,不行,你还得继续推。费了半天劲儿,刚推到门口,诶,实在推不动。劲儿用完了吗?哎呀,吃奶的劲儿都用完了。你这还有邪劲吗?这个时候,大家想想,我们平常为什么会有闲情逸致?为什么会有扰动自己的想法?就是因为,第一,我们的目标不明确;第二,我们对目标付出的力量很弱。所以说闲则生事。你要是对你自己的目标施出大部分精力(不是绝大部分精力),你就会感觉没那兴趣去干其它事,没劲,因为你的劲儿使在别的地方了。所以习气不需要这么去对付它。这么对峙,对峙下来,越扰越乱。

这是个人修行之中的一个方法,大家自己体会。因为我们不但谈医学,因为就从我自身的体会而言,你木火升达无力了,你自然脾意不得安藏,对吧,你少阳相火也容易上逆。但是呢,你木火升达足了以后,如果再没有金水的敛藏的话,就容易躁动。所以有“慧观”,慧观就是观行,这就是木火升达,你知道自己要如何是你前进的方向,心态要保持如何地步,一切都要靠观行来指导你前行。禅宗里什么叫理路?理路就是观行?不是。禅宗的纯理就是观行,在观中不断去理解,不断去产生疑惑,一层一层透析、透彻,这叫理。理不是说打打禅机,弄几个公案,那是属于实在是没事干。所以呢,有定水的滋润,智慧才能有根,必须得要打坐。《大学》里,古人都讲“定静安虑得”,你没有定静生出来的智慧,那在佛法中叫什么?叫“枯慧”,连自己都不能滋养,何况别人能领会到什么呢?做人、做事、修行的道理,一如阴升阳降,一如一元盈缩的道理,尽在其中。所以我们学医就要学到这个份上,到时候你可以说,“吾道一以贯之”,对吧?

同学:这个木火之力要升达的话,它的动力哪里来的,水吗?

行者:木火之力升达旺,首先呢,肝是主张什么的?“仁”。是感应的,是对外物生发的。对外物生发呢,产生的原动力在哪儿?在心。你看见外物有所意,意有所思,这时候才产生了你的想法,肝木才启动了,这是上边由神气先调动的。我们对自己的身心体会,这不是外在的,叫内在的。对身心的修养逐渐有所觉察、有所深入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知道要逐渐保持那种状态,有这一知了以后,知道自己该走什么路。所以呢,这个东西越明白,上焦的心火越旺,肝木就越容易疏达上去。你心火不明白,底下肝木想升上去也不容易。就像木头一样,你得有火点它,它才能燃烧。

当然你说的这个,木火的动力源自于肾精,前生往事,种过很多因,有多大的力量咱也不知道,咱现在只需要做的是,把它发露出来,而且是全部展现出来,是吧?

每个人确实这样,是有时间因缘的,该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成就,它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是不管以前因缘,只看脚下的路,只看着前面的目标,走就行了。十方三世,尽在脚下,以前没播种,你现在播种呗,对吧?你心明你才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你才能有种子。心都不明,离火没有一阴,是不是,这肾精里哪来的火种?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

同学:就是刚才讲的六经分成六块,能不能拿太阳经中风发热这一个条目来讲一下就是怎么样来理解,如何从“一”的角度去理解。

行者:我已经讲明白了,只是你没听明白,你回去想一想。你听明白了吗?你肯定听明白了,你给讲一讲。

同学:就是举例子就行。

行者:举例子只不过是给你介绍一个方法而已。

同学:我觉得古人讲这六经,实际上就跟讲阴阳一样,还是指月的手指。我们知道大致这个过程就行了,不用太拘泥于他起的这些名词。这些名词本来就不是实有的,你完全掉进去的话呢,你就认为是实有的,就像很多人把阴阳给掰不开是一样的。再反过来讲我自己对六经的体会。

行者:别先讲“六”,咱现在讲“一”。

同学:反正老师刚才也问我了,我还没说完。我自己有一点体会啊,实际上我们现在讲的这些人体的阴阳啊,包括五脏六腑这些东西,它怎么生出来的?实际上都是一心生出来的。这一心有所动之后的话呢,它一动的话呢,就像老师讲过,它就有往来之象,它动而欲出的话呢,就会通过我们眼耳鼻舌,包括身体这些……

行者:你这越讲越多了。(众笑)我们自心只有一个心性,时时刻刻合于这一心。六气也一样,本来就是一气之变,我们时时刻刻要合于这一气之变。无论什么病症、什么状况,表现为何经何证,它就是一气,还就是这一气的这个现象。我们要深刻地领会到,太阳病,一气在外欲开不得开,就像是一象,这就是“一”,哪有“二”啊?少阳病,欲降不得降,有逆上之势,对吧?这叫“一”,这个就是“一”。六经呢,随你便,我到哪儿就说哪儿,但所谓“一”者,我只有“一”,气只有“一”。言六则六,言一则一。这时候,六经八卦,任意纵横。所以说,懂的人随便(怎么)说都是“一”;不懂的人,他怎么说“一”,它都不是“一”。这个需要体会,不是说明白,明白了只是那一点感觉,你要把它,就像你们跟我一样,都时时刻刻合于这个“一”,合于这一心,然后逐渐融汇,打成一片了以后,你发现,哪儿有“一”啊?没“一”,“一”也就是说说而已,只有没得到“一”的人才天天讲“一”,是不是?只是我们讲课必然会有这些文字戏论,所以呢,无妨引用引用,说过了,就像吹过一阵风,得于心而忘于形。

理则顿悟,事则渐修。理则顿悟,不做方便;事则渐行,亦有顿渐。在事上做的话呢,它是有台阶的,有层次的,早做晚做,做时间长跟做时间短,你用的心力有大有小,开花结果时间有长有短,结出来果子大小不一,这都是有条件的。至于说在理上是一样的,大家都悟到这个理,明白这个理,这个一心都是没有差别的。突然种下一颗种子,你怎么浇水、怎么施肥,就看你自己了。

前几天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说南怀瑾先生可能病危,是吧?哎,这也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啊。不过人该走总得走吧。长江后浪推前浪,他没有完成的责任,我们需要来继续帮助他去做。整个国家和社会现在需要的是什么?现在需要的是唤醒人心,而唤醒人心呢,(需要)从教育入手。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我们从自身做起,我们自身先唤醒了,然后才能去带动别人,才能谈得上教育。如果我们自身都做不到,教育谁呢?还是孔子那句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本来有些事情,都是自己来做,自己来担当,不需要靠任何人来替自己遮风避雨,一样的。

就像我现在的心态一样,有南先生无南先生,都是我自己做自己的。从上大学开始,我记着上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看南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一直看到大学四年级吧,包括很多中医方面的知识,都是从他书籍里感受到的,当然了,不是《如何修证佛法》。比如说《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还有《周易杂说》、《易经杂说》,像这类书,里边略有涉及五行阴阳,其它方面没有直接说的,对医学方面可以说没有直接的帮助。那么这么多年来,也算是南怀瑾先生的一个私淑弟子,只是没有见过他,然后呢,也没有参加过他的打七,对他的风格可能不太了解。这么说,也是为了表明,南怀瑾先生建立太湖大学堂,虽然九十多岁了,也是一样践行着佛经上所说的“将此深心奉尘刹”,一力前行,做自己该做的就行了。没有说,这么大年纪了,再多活多少年,然后呢,教大家对佛法更多生出点信仰,没有,那种信仰是假的。他就做出一个表率。总归啊,(南怀瑾先生)是我们的楷模,我们以此为榜样,映照我们的自心,来做吧!

行,今天就讲到这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
胡希恕讲伤寒论271条~300条
少阴病不等于少阴证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2
山西名医刘绍武谈临床治疗杂病的体
如何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