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拒绝诺奖的萨特: 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userphoto

2023.03.03 四川

关注

上世纪九十年代,木心给一群名人上文学课,讲到作家萨特,木心说:

“萨特有好几大聪明:

他和德·波伏娃那么好,但不结婚,聪明!

诺贝尔奖给他,他不要,聪明!

他这些聪明,是非凡,所以我称他是当代的骑士。”

萨特是谁?竟如此猖狂,在诺贝尔奖丰厚的奖金和和巨大的荣誉面前,竟然开口拒绝,只为做个真诚的自由人。

他是存在主义大师,是《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的终身伴侣,是文艺战士,是“开放式婚姻”的最早践行者。

他宣称人生无意义、世界是荒诞的,却用一生去反抗荒诞,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成为自己,活出了一个充满意义的人生。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人会成为什么样,完全是由自己的选择促成的。

01

成为存在主义大师后,萨特在演讲中说:

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人生会成为什么样,是你现在的选择决定的,你做了什么选择,就决定了会有怎样的人生,你当下如何去做,就决定了以后会怎样,人是由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决定的。

正如萨特之所以会成为我们认识的萨特,也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而是他的种种选择和行为决定的。

萨特刚出生的时候,也不是萨特,他是慢慢成为萨特的,他是慢慢找到自己并成为自己的。

萨特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真的很荒诞,他又瘦又丑又衰弱,不到九个月,就被强行断奶,眼看活不下去时,又挺过来了,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在他一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孤儿寡母,不知道如何维持生活,母亲只好带着萨特,住到自己的娘家。

萨特是个聪明的孩子,不到两岁,就口齿伶俐,会学着大人的样子说话了,这种行为经常惹得全家哈哈大笑,活泼聪明的萨特,深得外祖父的喜爱。

萨特的外祖父,是个老师,热爱文学,有自己的书房,他经常给萨特讲故事,在外公的影响下,萨特爱上了读书,自己在书房里,就能待好几个小时。

小小的萨特,最喜欢看外公写字,那奋笔疾书的样子,让萨特羡慕极了,他请求外公:“我也要有我自己的书。”

可是此时,萨特还太小,还不识字,也不知道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代表什么,他只能不断催促母亲给他念书。

到了五岁,他识字了,可以自己读书了,他沉浸在书籍带来的快乐中,也吸收知识带来的养分。

“没有任何东西比一本书对我更重要。”

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自己选择的,而书籍,会带给我们成为自己的力量。

一个人只能活一生,但通过书籍,他可以在书中活很多辈子。

02

书中有很多美好的理想,有很多乌托邦的设想,可是现实中,生活却是一团糟,那些美好的理想,并不存在于现实,现实充满谎言和偏见。

现实不美好,萨特就自己想象一个世界,他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是这个世界的演员,他家就是他的舞台。

记得有个哲学家说过,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不会围绕自己转,他就有了第一次成长。

萨特越读书,越迷茫,他甚至不知道,“我到这个世界上干什么来了?”

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可以当一个作家。

可是当作家,是一个前途未卜的职业。在外公眼里,当作家,甚至可能会饿死,得知萨特想成为作家,他问萨特:

你知道许多著名作家是怎样死的吗?

萨特不知道。

外公告诉他,很多作家都是饿死的。

外公想说的是,当作家不靠谱,搞文学的人如果不想饿死,就得靠某些人供养,成为他人的附庸。

所以他建议萨特,选择一个折衷方案,当老师,一边教书一边写作。

萨特也不想饿肚子,所以决定要成为一名老师。

写作这个梦想,他也不想放弃。

他很清楚,要成为一个老师,首先就要考一个大学。

要成为作家,就要有丰厚的知识。

萨特喜欢哲学,因为“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所以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

1924年,十八岁的萨特,考进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年龄虽然十八了,但萨特很矮,个子很小,不到一米六。

他幽默风趣,讽刺别人又毫不留情,同学们称他是“官方讽刺小品”。

在学校,萨特成绩拔尖,富有文采,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几乎人人都知道萨特。他行为放荡不羁,没有规矩,经常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唱流行歌曲,若非兴趣相投,他也很少和人攀谈交往,新学期时,他还带头戏弄新同学。

对于学习,他也从未懈怠,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像海绵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努力让自己饱满。

他也许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但他知道,做好现在,才有资格谈未来。

03

萨特想做哲学老师,所以必须要拿到哲学教师资格,1928年,萨特未能毕业,只得复读。

虽然是复读生,但是萨特并不低调,依旧我行我素,常常带着滑稽小丑帽,找漂亮女孩聊天,调戏学妹,高谈阔论地谈论自己,很多学妹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他看着这些不理解自己的美女,掉头就走。

可是很快,他又重新找到可以交谈的对象。

如此反反复复,快快乐乐,又荒诞可笑,后来,他认识了波伏娃。

波伏娃博览群书,虽是女孩,却想违背当时的传统,成为一名女性哲学家,所以和萨特谈起哲学,总是势均力敌。

萨特从未遇见过这样的女孩,他被吸引了。

波伏娃比萨特高处一个脑袋,面对长相并不出众、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萨特,丝毫没有认识的兴趣,总是爱搭不理的。

萨特追求波伏娃的方式,很特别,他知道波伏娃的毕业论文是关于莱布尼茨的,就突发奇想地画一幅画送给波伏娃,上题“莱布尼茨和'单子’一起洗澡”。

他还厚着脸皮邀请波伏娃一起出去玩,惨遭拒绝。

可萨特就是不放弃。

人生也真是神奇,波伏娃加入萨特等人的学习小组后,萨特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他送一些奇奇怪怪的礼物给波伏娃,没有赢得佳人心。

他送的礼物多奇怪?不是鲜花,第一次送日本画,第二次送瓷器,都不是波伏娃喜欢的。

但萨特也有吸引波伏娃的东西,那就是萨特的才华,当他的才华展露出来,波伏娃不禁动心了。

他们一起考试,萨特第一,波伏娃第二。

他唱歌给波伏娃听,把自己的理想讲给波伏娃听,在波伏娃心旌动摇的时候,向波伏娃表白:“从今往后,我会一直保护你。”

萨特自己是个很自由的人,他也鼓励波伏娃要做这样的人,他说:

“保持最珍贵的自我,保持你对自由的热爱、你对生活的激情、你的好奇心,还有你想成为作家的决心。”

对波伏娃来说,这才是世间最动听的情话,是那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最甜蜜的东西。

鲜花很美丽,可鲜花会凋零,这世间不会黯淡的,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才华。

04

假期里,波伏娃回家,萨特就追着去。

他在波伏娃家附近的草坪等波伏娃,两人见面后,谈理想,谈人生,话怎么也说不完。

他们约定,一起周游世界,一起努力工作,一起出书,过一种充满激情和自由的生活。

他们还谈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婚姻。

萨特觉得,婚姻就是一个陷阱。

但波伏娃并不认同。

萨特像个渣男一样告诉波伏娃,他可以给她很多,但不会被波伏娃束缚,他必须要保持自由,他爱波伏娃,却不一定只爱波伏娃,但他对波伏娃的感情,是最特别的。

这就是他们的约会,这就是他们约会时的情话。

萨特拿到资格证书后,要去服兵役,两人不得不分开,所以先签订一个契约,契约规定,他们虽然相爱,但不限制对方有自己的情人。

“我们之间是本质的爱,但我们同时也可以体验偶然的爱。”

之后,萨特去服兵役,做了一名气象兵,工作简单而枯燥,每两个小时测一下风速。

大量的空闲时间,让萨特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波伏娃周末去看萨特,总会为他带一大包书。

他们谈论自己的发现,谈论自己的思考,两人依旧势均力敌,甚至会因此发生争论,但争论过后,两人都觉得自己学到了新东西。

萨特抽空写了书,波伏娃就是第一个读者。

波伏娃看了之后,还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萨特能取得进步。

爱情里最难得的,就是互相成就,萨特很幸运,遇见了波伏娃。

05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

萨特服兵役结束后,被分配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和波伏娃相聚300多公里,相见困难。

这种距离,让波伏娃感到痛苦。

于是,萨特提议,两人结婚,这样国家就会将他们分配在同一个地方。

“没有必要为了原则而折磨自己,我们反对婚姻,但没必要做婚姻的殉道者。”

萨特虽然提议结婚,但是他实际上是不想结婚的,他不觉得结婚能带来好处,他只是愿意为波伏娃妥协。

但波伏娃拒绝了。

可是他们修改了契约的内容,内容规定,他们可以短暂地分离,但不能长久地分开。

就这样,萨特去远方成了一名哲学老师。

可是他并不喜欢老师的生活,生硬的规定,森严的制度,他觉得厌倦,但此时,他却不得不继续做这份工作,因为他得靠薪水生活。

他想写书,想成为作家,但此时,他还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他不断思考,却发现人生就是一个偶然,他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波伏娃就是读者。

“人的存在是虚妄的,我们处在一个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选择的世界。只有人类还能思考,决定自己做什么。”

他就这样,一直活到三十岁,还没有成为作家,他抱怨说:

“我们还没有出名,一部作品也未发表,未来生活如此单调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的东西能使我们今后的生活摆脱常规。”

为了找到灵感,他特别渴望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注射药物,体验精神错乱的感觉,很长一段时间,他看到周围都是一堆怪物。

但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作品《墙》发表了,而且很成功,连诺奖获得者纪德都说:“这的确是一部杰作。”

萨特如愿以偿,终于成了作家,这一年,他32岁。

06

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一样,很荒诞。

他的作品,都带着这样一种荒诞的意味。

出版商对萨特说:

“当我读你的小说时,只有卡夫卡一下子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出版商所说的这本小说,就是萨特的《恶心》,而萨特,也第一次将他的哲学,用小说的方式表达出来。

小说出版后,有评论家说:“如果不是因为萨特对人类精神上进退两难的困境不感兴趣的话,他会成为法国的卡夫卡。”

萨特的哲学,就是存在主义。

“人在行动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也不是。”

人会成为什么样子,是由自己决定的。

战争爆发后,萨特再次被征入伍,成了气象兵,但他还没来得及参加战斗,就被敌人俘虏了。

成为俘虏的那一天,刚好是他三十五岁的生日。

即便是做了俘虏,成了阶下囚,萨特也不忘记哲学,他在俘虏营上哲学课,讲海德格尔,讲尼采,他甚至自导自演,号召人们进行反抗。

做了几个月的俘虏,萨特终于逃出来了,并且开始创作《存在与虚无》,他在作品中宣布:

“存在先于本质。”

“人就是自己行动的总和。”

《存在与虚无》出版后,萨特不仅成了著名文学家,还成了一个哲学家。

但他并不愿在荣誉点丰碑上等死,他继续探索,继续创造,他又宣称,他人即地狱。

什么意思?

“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对于我们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我们身上最重要的因素。”

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已经和他人产生了联系,我们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他人对我们的影响也显而易见,认识自己,就离不开他人。

07

文学家,哲学家,戏剧作家,萨特越来越出名。

他成了存在主义大师,背后总是跟着一堆狗仔队,就连走在大街上,都会有记者拍照,还有粉丝找他签名。

但他的名气,也给她带来了麻烦,有人开始攻击萨特,说他描写的东西太消极,过于妖言惑众,因为他的作品里,写战争灾难,写人工流产,写同性恋,还写吸毒和卖淫。

也有人攻击存在主义哲学,说这种哲学不健康,甚至有人在公开场合遇见萨特,直接质问他:“你是不是一个疯子?”

可是萨特对这些赞誉和谩骂,一点都不在乎,他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行,因为人的未来是他自己创造的。

他跟以前一样,喜欢在旅店里写作,喜欢去咖啡厅,喜欢跟波伏娃聊天,波伏娃出名后,卖了一台电唱机和一些唱片,萨特晚上就去波伏娃那里听音乐。

1964年,萨特快六十了,有小道消息传来,说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萨特觉得没意思,就写了一个声明:

“由于个人原因,我不愿意出现在万能的荣誉者的名单上。”

他以为这个声明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就不会考虑他,但他想多了,有一天,他和波伏娃一起吃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却传来了。

萨特还是觉得没意思,再次声明:我拒绝!

有人觉得,萨特太作,想借此炒作,很多人堵在萨特门口,他不得不躲进波伏娃家,结果连波伏娃家也被堵了。

不得已,萨特治好解释说:

我拒绝一切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的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这是什么理由?这算什么理由?记者不甘只得到这样一个答案,萨特回头说:

“我不希望自己被埋葬。”

诺贝尔文学奖有丰厚的奖金,有人觉得,萨特之所以拒绝诺奖,是因为他很有钱,于是就有人写信给萨特,说“把你拒绝的钱给我吧。”

萨特一脸懵逼,啼笑皆非。

木心说,萨特拒绝诺奖是聪明的。

但木心觉得,萨特拒绝的说辞不好,“他为什么不说:“在我不能肯定一件事是荣誉还是耻辱前,我不愿受奖。””

08

晚年的时候,萨特成了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投身反战宣传,反对这世界的不平等,他支持学生运动。

他在街上发传单,鼓动人们进行反抗,警察一把抓住他,旁边就有人大喊“你逮捕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奖获得者,多牛逼,吓得警察赶紧松开手。

可是他毕竟老了,身体越来越差,和波伏娃一起散步时,他一遍又一遍地问“你不厌烦吗?同一个走得这样慢点可怜虫散步。”

这样的生活让他痛苦,但波伏娃一直细心地照顾着他。

1980年4月15日,萨特逝世。

萨特死后,数万人为他送葬,这些都是萨特的粉丝。

萨特说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人存在,首先遇到自己,然后才造就自己。人之初,是空白的。后来露面,要造就自己。人不是上帝造就的。人是自我感觉到,然后存在。

人要造就自己,那么他就必须是自由的,否则他就无法造就自己。每个人都能选择,且都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但既然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人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

他曾悲伤地说:

明天,在我死后,有些人可能又打算建立法西斯,而别的人可能变得很懦弱,随随便便,听凭他们为所欲为。那样,法西斯主义又成为人类的真理了。

“英雄自己造就了英雄,懦夫自己造就了懦夫”。

事实上,世界是一片人性的森林,每棵树都能找到自己生长的空间,重要的不是每棵树要长成什么样,而是每棵树都必须生长。

09

人这一生,没有谁能逃避死亡,我们最后都会投奔到死亡的虚无里,给这一生画上句号。

当我们站在死亡的终点上,回首自己这一生,你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会感到后悔?是否会因为将这一生过得乱七八糟的而遗憾?

回头来看,很多人这一生,就是乱七八糟,被生活推着向前的。

有人说,活成这样,都是为了生活。

其实不是,因为生活没有一双铁手将你拉住,你之所以活成这样,全是你自己的选择,生活纵然会给你一些困难,给你一些压力,但最终决定做什么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很喜欢存在主义的一个观点,“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负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你选择怎样的生活,你都能为此负责,从这一点来看,人生就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被什么决定的。

既然如此,对待自己的人生,我们何不大胆一点,因为无论你怎样活,都只有一辈子,那些让你遗憾的东西,并不能在下辈子得到补偿。

很多人当心把人生过坏了,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谬论,因为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既没有前世作为参考,也没有来生来进行修正。

我们唯一的这一辈子,就是现在。

所以,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情,从现在开始,让每一个选择,都成为自己最想要的选择,这样无数个选择积累起来,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最想要的。

因为所谓人生,就是无数个选择的集合。

文|不有趣灵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向往自由的人,都会读一两句萨特
加缪的一生:反抗荒诞走向重生
存在主义:原为一个哲学概念,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文学称之为“存在主义文学”。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文学流派,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逐渐流行于欧美。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
存在主义
终身伴侣:波伏瓦与萨特
西西弗斯的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