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近真实的杨振宁:神童故事和与李政道的恩怨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因他父亲当时正在安庆一所中学教书,安庆又名怀宁,故此给长子取名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是杨武之。杨振宁才10个月大,杨武之便考取安徽公费留学,前往斯坦福大学学习,随后在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数学家迪克森(L.E.Dickson),成为中国第一名因数论研究获得博士的学者。归国后,杨武之在清华大学担任算学系(后改称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陈省身、华罗庚等均出自他门下。华罗庚曾写信给杨武之道:“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

  这种世家的力量,在生于20世纪早期的科学家群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举国烽火,中原板荡,只有世家子弟,才可以奢侈地躲进学术世界自成一统。1945年8月29日,23岁的杨振宁从昆明飞往印度,然后乘船过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来到纽约。从哥伦比亚大学到普林斯顿,再到芝加哥大学,辗转反复,杨振宁才最终找到战时因为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而行踪被保密起来的物理学大师费米。经费米推荐,杨振宁得以成为美国氢弹之父特勒的学生。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最初的研究工作并不太顺利。虽然师长们对他的见识非常欣赏,但缺乏动手能力却成了杨振宁的死穴。他自幼便是左撇子,好不容易才被母亲纠正过来。关于他的笨手笨脚有个笑话:杨振宁小时候曾用泥捏了一只鸡,拿给父母看,杨武之夫妇为了鼓励他,夸奖说:“这支藕做得真不错哦!”而在芝加哥大学,“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笑话,更是一直流传至今。1948年初,获知杨振宁在实验室不顺经历的特勒给出了建议:转攻理论物理学。

  两段世人瞩目的婚姻

  1949年春,杨振宁前往奥本海默主持下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量子电动力学研究。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杜致礼。

  杜致礼是杜聿明的长女,与杨振宁相识于西南联大,曾是杨的学生。虽然曾为权倾一方的高官之女,但此时,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杜致礼的学费也就没了着落,只好打工维持学业。1949年圣诞节,杨振宁和普林斯顿的同事、物理学家鲁丁格(J.M.Luttinger)到中餐馆“茶园餐厅”吃饭,邂逅杜致礼。相逢于患难之时,两人很快就谈起了恋爱。1950年8月26日,杨、杜二人在普林斯顿结婚。两人育有二子一女,携手度过53年的人生风雨,直至杜致礼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

  不久前,杨振宁翁帆宣布订婚,消息传出后,有家北京媒体登出了一篇《吴大猷与爱妻终生厮守》的文章,一半内容倒是凭空的臆测。一位台湾物理学家对记者说,上世纪60年代,往返于加拿大和台湾之间讲学的吴大猷,曾瞒着妻儿在台湾收养了24岁的义女吴吟之,一度闹得满城风雨。直到80年代,吴吟之的身份才被公众所知。1998年,吴大猷曾送诗给吴吟之:“把断线风筝拴在地上,使其能高扬的吟之,有你的地方就是我的家。”虽然议论纷纷,但在学界却也是一段佳话。换成今日大陆的杨、翁,却不知为何成了窥私的狂欢,令人慨叹。其实,像吴大猷、陈省身这样的大师,当年都是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远不是几十年来僵化语境下的“上大人老夫子”。而学者的声色犬马之欲、爱恨情仇,皆是私事与个人选择,又和他们的贡献、身份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恩怨

  提到杨振宁,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是李政道。从1946~1962年,两人的合作长达16年,曾经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同出吴大猷和费米门下,因宇称不守恒理论永被后世学者铭记,同获诺贝尔奖,最后却断然决裂,数十年虽对面而如陌路,不能不谓遗憾。

  从1954~1956年,杨、李二人都在关注后来将他们推上成功巅峰的宇称不守恒问题。1956年4月初,第6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在罗切斯特大学召开。杨已是第5次参加这个会议,在最后一天的讨论会上应邀做该问题的介绍报告。第一次参加该会议的李政道也参与了讨论,物理学家费曼和布洛克还同他交流了一些看法。一个月后,杨、李二人就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假说。

  对于是谁最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杨、李二人各执一词。作为外人,没有探知真相的可能,也没有这样的必要。我们只知道,这一年5月,本来计划前往日内瓦参加学术会议的吴健雄因为深知此事重要,留下来与美国国家标准局的4位物理学家进行了检验实验。1957年1月9日,实验结果证明了杨、李假说的正确性。杨振宁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介绍这一成果时,会场爆满,以至于有人甚至“爬上了吊灯”。宇称不守恒定律是如此的重要,一向矜持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打破了常规,不到一年就把物理学奖授予这两名年轻人。

  就在两人的声望如日中天之时,不和的阴影却也开始弥漫开来。未出名时,论文的排名或许可以风水轮流转,但成名后,尤其是论文的重要性开始凸现出来,争执却变得无法避免。这种争执在1962年随《纽约客》上的一篇文章到达顶点,这年夏天,两人公开决裂,“永远分手”。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恩怨,在许多人看来,无非是“学院里的分赃不均”,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杨、李后来都有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但却都没有重蹈杨、李之争的覆辙。(据《三联生活周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合李政道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为什么杨振宁与李政道分道扬镳?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恩怨”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恩怨
季承:李政道与杨振宁因诺贝尔奖名字排序之争决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