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奇文奇楼名天下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名湖名楼相得益彰,濒湖而建的岳阳楼自然成为文人墨客登高览胜的理想去处,而正是历代文人的生花妙笔,给岳阳楼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岳阳楼成为誉满天下的江南名胜。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期东吴都督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时建造的阅兵楼。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贬官岳州刺史,在原阅兵楼旧址上建造楼阁,并取名为“岳阳楼”。张说本是文人,此楼建成以后,便常与文人学士登楼览胜,吟诗作赋。遗憾的是,当时被誉为“大手笔”的张说,并未给岳阳楼留下名篇佳作。20年后,孟浩然来到岳阳楼,写下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大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中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壮阔气象,但最终归结为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境界有失高远。在浩瀚的洞庭湖陶冶下,岳阳楼自是一派大家风范,自有非凡气度,当然不会满足于这样的诗篇。岳阳楼在等待,等待着真正的大家手笔。

果然,岳阳楼等来了诗圣杜甫。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拉家带口离开四川成都沿江东下,饮食起居,俱不离船,真个是漂泊江湖了。其时杜甫已57岁,距离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对于当时的处境,诗人曾用“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来表达。这年暮冬时节,杜甫舟泊岳阳,拖着贫病潦倒的身躯登临岳阳楼,写下了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细细品读此诗,首联交代诗作缘起;颔联写景,深远阔大,尽显洞庭湖壮阔气象;颈联写情,落寞悲凉,忽发凄楚之声,令人感慨万千;尾联从个人身世之感,转入对国家危难的忧虑,忧愤更加深沉,胸襟更加博大。在吟咏岳阳楼的众多诗篇中,高立云霄,雄视古今之作,大家一致公认,非杜甫一诗莫属。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贬官岳州知州。此人确有才略,仅仅一年功夫,岳州地界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这种情况下,他动了重修岳阳楼的念头。对滕子京来说,主持重修岳阳楼算不上难事,如何使岳阳楼,乃至于让他们位重修岳阳楼的主事者,扬名天下,名垂千古,倒确实让他费了一番脑筋。他当然明白,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须仰仗文人手中的那管竹笔。在随后写给范仲淹的那封《求书记》中,滕子京便发了这么一通议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由此可见,对于山川形胜重楼高阁与文化精英名篇佳作之间的密切关系,滕子京早已洞察得一清二楚。然而,要找到这样一位能为岳阳楼执笔为文的“雄才巨卿”并非易事。滕子京也是进士出身,自然熟读前朝诗文,他不会没有读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也不可能掂不出该诗的分量。当然,他也肯定听李白登黄鹤楼,仰头读罢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一声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致废然搁笔的故事。才华横溢、豪放不羁如诗仙李白者,尚且在崔颢的《黄鹤楼》面前望诗兴叹,甘拜下风,可见要想超越前人佳作是何等不易。滕子京现在要找的人,必须具有超越杜甫一诗的信心和才力,要不然,不是不敢写,就是写了也白写。

滕子京思之再三,最后把目光锁定在范仲淹身上。他和范仲淹是同僚好友,对于范仲淹,他实在是太了解了,此君无论人品、文才,都堪称一流,能与杜诗一争高下者,非范仲淹莫属。尽管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更遑论一登岳阳楼,滕子京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没到过岳阳好办,他在向范仲淹求书的同时,附寄了一幅《洞庭晚秋图》。此时的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样,也是贬谪之人。原来,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以图革除弊政,此举招致保守派的打击、排挤。庆历五年,范仲淹被迫离开京城,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出任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一麾出守,尽管威镇边关,但人一离开朝廷,更是谗言四起,范仲淹深感不安,只好上书朝廷,自请免官,仁宗皇帝随即下诏罢免了他的参知政事一职,改官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其后,范仲淹以疾病为由请知邓州(今河南邓县)。就在邓州知州任上,范仲淹接到了滕子京的求书信。

范仲淹果然不负重托,在纷繁紧张的政务之余,凭借一幅《洞庭晚秋图》,挥毫撰写了虽仅有360字却字字玑珠的《岳阳楼记》。文章先以凝练的笔触,描绘了洞庭一湖烟波浩淼气象万千的雄奇景色,抒写了迁客骚人登人楼览胜感慨系之的悲喜情怀,接着提纲挈领地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旷达胸襟,再趁势突进直奔主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最后挟洞庭波涛的滚滚气势,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心胸为之开阔。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遥望中原战火,忧国伤时关爱众生之情,毕竟更多的是从个人遭际中引申而出,范仲淹以其在《岳阳楼》中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胸襟、宏伟抱负和照人肝胆,后来居上,完成了对杜甫一诗的超越。《岳阳楼》一出,人们便争相传诵,岳阳楼也随之名声大振,成为名满天下的江南名楼。

也许是滕子京有心,也许是范仲淹有意,一篇《岳阳楼记》使岳阳楼美名远播,滕子京的大名也随之千古流传。当时的多少显赫人物已经从历史的烟尘中悄然隐去,当年的多少煌煌功业已经被时间的潮水冲涮得无影无踪,范仲淹大笔一挥,就让我们记住了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滕子京的名字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关键一点,是范仲淹将滕子京的名字放在了文章的开头,“庆历四年春”交代时间,“滕子京”点明人物,“谪守”说明事由,“巴陵郡”指出地点,仅仅13个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有了,难怪让人印象深刻。

滕子京有范仲淹的不朽名文为他扬名千古,真是幸运之至。然而,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原由,可能是范仲淹在文章中说得过于简略,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滕子京是被人诬陷而遭贬官,也有人说他的确是贪官,范仲淹为他立传扬名,是受其蒙蔽而上当受骗了。其实,滕子京虽然说不上是宋代名臣,在《宋史》也有其传记。《宋史?滕宗谅传》载:“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对滕子京贬官一事,《宋史》中说得非常清楚:元昊反,滕子京时为泾州知州,御敌有功,经范仲淹举荐,遂升为天章阁待制。后有御史弹劾滕子京在泾州任上糜费公钱十六万贯,朝廷派人调查,原来这笔钱的去向,部分用于循例犒赏羌人,部分用于馈赠游士故人,前者为公,后者就是为私了。事发之后,滕子京唯恐牵连他人,就将载有受赠者姓名的簿籍一把火烧了。范仲淹时为参知政事,虽经他尽力营救,滕子京还是被贬官一级,降为虢州知州,不久改任岳州知州。滕子京有侠肝义胆、敢作敢当的一面,但他毕竟是以国家钱财慷私人之慨,贬官降职,也是正理,不能说是被人诬陷。当然,滕子京将钱财馈赠他人,并非中饱私囊,也不能说他就是贪官。况且《宋史》对他的评价是:“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纵观古今中外,哪有身后无余财的贪官?

杜甫的《登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诗一文犹如双峰对峙,给岳阳楼增光添彩,使岳阳楼饮誉海内,可以说,正是这两篇诗文重塑了岳阳楼的形象。今天,游人徜徉在岳阳楼中就会发现,无论你走到哪里,却总也走不出杜甫的诗篇和范仲淹的雄文。岳阳楼正门楹联为:“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大厅正中,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巨幅木雕屏。木屏两侧是一副窦垿撰文、何绍基书写的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下联洋洋洒洒104字,将岳阳楼的风光美景和历代名人轶事概括无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岳阳楼导游词
名家新作:登岳阳楼记
江南三大名楼之二---岳阳楼
【三湘游】岳阳
岳阳楼游记
“岳阳楼记”中不写岳阳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